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空庭意境:簡詩如創作之精神性象徵
    (2023) 簡詩如; Chien, Shih-Ju
    本論文以描述「空庭」的審美意境作為切入點,進而延伸探討在中日庭園藝術中所聚焦的禪宗精神,特別像是「空無」、「空寂」、「幽玄」等概念。並結合了精神分析學的學理,討論在審美心理中時常被提到的「主客體融合」、「物我合一」等意識狀態,以及它們如何被東西方的不同觀點陳述。特別是關於如何映現心靈「真實」的意識狀態與時間感受。此外,在透過梳理繪畫藝術中,有形與無形之間的生成關係,藉以對照出筆者以庭園作為創作主題的精神性象徵。同時,並根據創作手法之延義、心理學圖像挪用…等,以作為作品論述的相關內容。本論文架構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首先說明本文撰寫緣由,以及研究題材的選擇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限制和文獻資料。第二章以東方意境的審美觀切入,探討空庭意境的意涵、意境與禪的關係、意境的抽象性概念、禪與庭園藝術的發展。再來介紹空庭意境的社會性象徵,「幽玄」思想與庭園意境之關係。第三章以精神分析學的角度,透過佛洛依德的「心智模型」概念了解無意識的結構之後,再延伸討論榮格的「原型情境」、「集體無意識」、「共時性」等概念,最後總結出中日庭園中的常見的原型象徵。第四章則針對個人的創作形式及內容理念,分成創作思想圖式和創作媒材技法兩個部分作為探討。並將筆者作品裡空庭意象及精神分析學的符號挪用、媒材延義等概念提出說明。第五章則是將博士班階段所完成的創作,分別進行作品系列分析。並分成「共同的旅程」、「沿途的風景」、「意識的投影」、「凝想瞬間」等,共四個系列。最後一章結論,則將以上主題總結,並結合博士班時期的創作研究心得,希望透過本論文的書寫後,得以梳理自身在東西方不同論述的影響下,對心靈意識、主客合一的創作探索。
  • Item
    赤裸的靈魂:路西安‧佛洛伊德的「裸體肖像畫」
    (2007) 翁筱芳
    路西安‧佛洛伊德是被歸屬於倫敦畫派的英國具象藝術家,在一九七○年代發展出獨具個人特色的「裸體肖像畫」,代表佛洛伊德藝術創作的極致,也是最能展現他的藝術理念的畫作系列。佛洛伊德的裸體肖像畫系列,在一九六六年確立基本格式,特色是以率直、詳盡的手法,再現模特兒私密身體的各種姿態;「裸體肖像畫」作為一個繪畫類型,藉由人體的形式,傳達個體獨特的本質,是兼具人物的生理和精神,佛洛伊德結合身/心二元對立的觀念,使人體畫作表現出肖像畫特有的「身分」意識。佛洛伊德的裸體肖像畫系列招致了三種評論:「窺淫的觀看方式」、「負面情緒的氛圍」、「以殘忍冷酷的意念看待人體」,本論文以佛洛伊德的藝術理念和繪畫創作為根據,提出不同的看法:佛洛伊德採用的高視點角度,沒有支配和征服等權力意涵在其中,而是為了在畫面以最大的清晰度表現模特兒,並營造面對面的迫切感給觀者,讓觀者無條件地接受圖像欲傳達的訊息;畫室特殊的隔絕與疏離感,不是對人類的主觀負面心理意象,而是佛洛伊德自我心理企求的表述;佛洛伊德將雷奇‧包爾瑞和蘇‧泰利的身體表現為一種「奇觀」,但無嘲諷和奚落之意,他呈現兩人軀體的嚴肅和莊重,是愛戀身體之意念的展現。最後,佛洛伊德的裸體肖像畫系列,沒有承繼祖父西格蒙‧佛洛伊德的性學理論思想,但就創作模式而言,兩人在研究態度、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等四個面向,有共通之處。
  • Item
    意動流情 — 簡詩如的「自由繪畫」創作研究
    (2014) 簡詩如; Chien Shih-Ju
    本創作研究以「自由繪畫」為論述主軸,它是由心理學精神分析的「自由聯想」所轉化而來的一種繪畫方式,意指在不拘主題、不拘繪畫內容的狀態下,以任何的繪畫媒材作畫或塗抹,爾後在圖畫中可以看出其未完成形式中的美感,或者可以看出一些無意識但有意義的表達。筆者透過自由繪畫作為研究主題,來討論個人在研究所期間所完成的作品,闡述其中的思想內涵與形式風格。 本論文架構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撰寫的緣由,以及研究題材之選擇動機和目的。 第二章以心理學和藝術史的相關文獻開始討論,再研究弗洛依德、榮格兩位心理學大師關於「無意識」及「情結」等概念,最後則是介紹自由聯想、自由繪畫的內容以及創作方式。 第三章有關創作理念的實踐,分成兩個部分來進行探討。前段討論藝術的象徵性,並將筆者常用的幾種的象徵符號分別論述。後段則是以創作的角度說明筆者自由繪畫作品的表現形式和材料技法運用。 第四章針對個人研究所時期所完成的十一件作品,將之歸納為三個主題來分析創作理念和精神,並分別介紹每件作品的創作背景、繪畫手法以及形式結構。 第五章則總結筆者於研究所時期的繪畫心得,透過此論述的撰寫,得以梳理個人的創作脈絡和思想內涵,以期未來畫藝能有精進的發展。
  • Item
    「快樂樹蛙―表象下說不出口的真實」 湯其涵的創作論述
    (2014) 湯其涵; Tang Chi Han
    本創作論述以人之存在為論述主軸,從日常生活的行為與心理層面切入,探討當代人對於現實壓抑所生成的生活情狀,闡明筆者對繪畫創作的理論核心—表面的快樂反映的其實是壓抑的本質。 本研究論文架構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乃緒論部分,解釋筆者創作思想之動機與目的。第二章闡釋當今社會底下的人之生存狀態及其心理,主要以海德格的存在理論、高夫曼的社會學理論與羅洛.梅的精神分析學說為本篇創作論述。第三章為創作方法。以青蛙為主角,利用擬人化方式呈現的寓言故事和青蛙圖像背後給予的意義,可獲得人的生存信息。主筆者使用相同創作方式來描述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情形。第四章從前面幾個章節提到的文本,梳理後建構出筆者繪畫創作之理念與創作方法。第五章個別闡明筆者十五件繪畫作品之創作理念、形式、媒材。第六章為結論,乃對系列作品構築一個完整理論之心得,以期待日後作品能有更精進、深度的發展。
  • Item
    虛面實相─張吟禎水墨創作之意涵試探
    (2016) 張吟禎; Chang, Yin-Chen
    本文整體架構以環境與個人之關係性切入,以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人本精神分析理論為主脈,佐以分析心理學派榮格(Carl G Jung)的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觀念,探討社會文化層面對於人格形塑的重要性。通過建構個人的主體性的研究,藉以探索現代人(女性)心理層面變化與壓抑,以及所發展出的各種防衛機制。 人從原始狀態中脫離出來,從而獲得獨立性和力量感的過程,稱作個體化。在個體化的過程中,既受其環境影響,也不斷影響其環境。同時影響個人人格形塑的除了生物需求外,也包含了社會需求、行為模式、內心感受、對別人的態度、自我評價及概念、社會價值、禁制及衝突,這一切因素皆構成個人人格的部分,彼此交互影響著。 本論文架構共分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筆者將其獨立為一個章節,述說藝術創作之於筆者的重要性。 第二章詳述研究的動機、目的以及規劃出研究的範圍。主要是將自身所處的環境對應於人心境的情緒投射於創作之中,從創作過程中還原人性的基本組成:一是性衝動,二是欲望。欲望驅使人類進步,追求生理上與心理上的滿足;生理上的慾望容易滿足,心理層面涉及人與外部的互動狀況,其層面涉及人的本性、價值、經驗、需要、動機、人格等。著重探討個體對應外部的內心感受,為本章節重點。 第三章層層解剖個體對應於外部的精神狀況。要了解人性,必須探究人性的全面性,而個人乃是社會情境下的整體反射。榮格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論點,打破弗洛依德的環境決定論,指出人的內心是從進化而預先確定了。個人因而是同往昔聯結在一起的,不僅僅與自己的童年,更重要的是與種族、社會的往昔相聯結,甚至還與有機界進化的漫長過程聯結在一起。 第四章將作品的各個面向作一獨立章節討論,從創作的形式、手法、理念…將創作者的心境投射於畫面中的女性形象中,以重疊的手法展現晃動、模糊的視覺感,擺盪於描繪者與被繪對象之間。並針對「虛」與「實」的相互映照帶入東方玄學領域的理論佐以分析。在最後一節將類似題材的藝術創作者列入介紹之。 第五章為作品解析。透過對作品的情節意境、媒材技法與形式結構等表現手法將創作者的內心想法呈現,也透過系列作品的分類與梳理,除了提供自省角度來面對自身創作,同時給予觀者更進一步理解創作的脈絡。 最後結論的部分,探究當今台灣東方媒材藝術的發展,在百花齊放的藝術界裡,東方的水墨藝術與西方藝術落實台灣已行之有年,甚至是吾等一輩的主要藝術觀,在這樣的匯流之際,能否在自身繪畫創作中理出屬於自己的價值表徵。 關鍵字:精神分析、當代水墨、女性藝術、重疊手法、虛實
  • Item
    波希(Hieronymus BOSCH,ca.1450-1516)繪畫的超現實特質研究
    (2004) 朱素貞
    波希(Hieronymus BOSCH,ca.1450-1516) 繪畫的超現實特質研究 朱 素 貞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 摘 要 本論文在探討波希繪畫的超現實特質。「超現實」(surreal)一詞,意指「極端無理性的現實」(intense irrational reality),常見非邏輯的事物組合,通常也帶有奇異夢境之性質;故現代人常比喻波希為「原始超現實主義者」。在波希的神秘魔域之中,擠滿了極盡想像的怪誕生物與不合邏輯的情節,到處充滿了象徵與暗喻;然其涵義卻往往曖昧隱晦、難以解讀。 事實上,波希繪畫的象徵符號指涉範圍極廣,至少涵蓋中世晚期到十五世紀初期的文化範疇-從民間諺語、聖經故事,甚至於煉金術,以及包括傳統基督教與異教神秘思維的複雜層面。因其生平資料極度缺乏,故本論文自中世紀開始,回溯北方藝術發展根源、當代繪畫、社經與宗教背景;以及歸納歷代對波希評論與學術研究之各種不同面向,以為詮釋之基礎。 在圖像解析方面,主要運用修辭學研究法,描述波希富含寓意的修辭化圖像;進而利用「群組分析法」解讀《人間樂園》三聯畫的意義。經分析證實其繪畫動機與目的,確實在道德訓誡或譴責之層面,但同時也摻雜大量的當代議題-因對教會貪腐及社會敗德現象不滿,波希便針砭時弊,對各階層展開抨擊與嘲諷。波希最惱恨的罪惡便是淫慾、酗酒、暴食與愚行;表現色情的場面與人們遭受痛苦的殘酷時刻,則是他最喜愛的主題。 此外,波希繪畫顯見的煉金術意象也反映當代之人文觀。本論文透過對煉金術議題的闡述,以鑑界煉金術在超現實繪畫的定位。結論舉出超現實主義者師法波希的精神特質,與波希對後現代藝術的啟示;其比較研究之結果則在揭示波希對現代藝術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