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成年子女與嬰兒潮世代父母的代間經濟支持交換:生命事件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8-12-??) 黃秋華; 林如萍; Chiu-Hua Huang, Ju-Ping Lin本研究探討成年子女與其嬰兒潮世代父母的代間經濟支持,並分析生命事件的影響。運用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2008年至2012年的五波追蹤調查資料,採用潛在類型成長分析(Latent Class Growth Analysis)策略,主要結果發現:超過半數的成年子女「持續提供」嬰兒潮世代父母經濟支持;再者,性別存在差異,成年兒子與其嬰兒潮父母的代間經濟支持為「持續提供型」、「持續無交換型」、「無交換變提供型」與「提供變無交換型」等變化類型,而成年女兒則是「持續提供型」「無交換變提供型」、「互惠變提供型」與「提供變無交換型」。整體來說,成年兒子的生命事件與代間經濟支持存在關聯,「就業」是影響提供父母經濟支持的關鍵事件。Item 東亞社會代間交換類型與老人生活滿意:代間規範之影響機制(2012-07-01) 林如萍本研究旨在探討東亞社會的臺灣、南韓及日本之代間關係,並分析代間關係與老年福祉之關聯機制。運用2006 年東亞社會調查計畫(East Asian Social Survey, EASS)之資料,選取「60歲以上、目前至少有任一位成年子女」之老人為對象進行分析。立基於代間連帶(solidarity)觀點,本研究分析並比較東亞三國,老人與成年子女的代間居住安排、代間交換協助,以及代間規範等代間關係面向。研究發現:相較於西方社會,東亞三國代間同住之比例仍高,臺灣老人更有五成以上與成年子女同住。就代間交換來看,日本與臺灣、南韓存在差異。南韓與臺灣的老人接受成年子女協助的程度較高,並且,老人獲得成年子女協助多於其提供子女的協助。而日本老人則是提供子女協助的程度最高、獲得子女協助的程度最低,老人提供成年子女協助多於獲得子女協助。再者,日本的老人對於代間規範的期待程度也是最低。就代間關係與老年福祉之關聯來看,代間同住雖是東亞社會中傳統孝行的展現,但僅對南韓老人代間同住有助生活滿意。而代間交換確實攸關老年生活的福祉,但東亞三國的情況並不完全相同。對臺灣及南韓的老人,獲得子女得協助有助生活滿意;而對日本老人來說,提供成年子女協助較少者,其生活滿意程度較高。進一步分析,代間交換與代間規範存在關聯機制。對南韓的老人來說,代間規範期待的程度越高、且接受成年子女協助越多者,其生活滿意程度越高。本研究由社會變遷及福利制度,討論東亞三國中日本的代間關係之獨特性。再者,對照於西方研究以社會交換論之「公平法則」觀點,本研究由儒家思想中社會關係的「家人互動法則」出發,分析東亞社會代間關係與老年福祉之關聯機制,並對未來代間關係之研究取向提出建議。Item 農家代間的孝道責任期待:不同性別、世代之分析(中華家政學會, 1999-12-01) 林如萍; 鄭淑子; 高淑貴本研究旨在了解台灣農家之代間孝道責任期待,研究設計中將「對兒子」及「對女兒」的孝道責任期待分別呈現、加以比較,並以「性別」及「年齡」兩個變項為主軸,進一步分析農家不同性別、世代之孝道責任期待。研究於台灣地區北、中、南、東四區共計抽選十六個鄉鎮,以農家為對象選取640個樣本,其中有效樣本613個,以問卷訪問方式搜集資料。本研究主要發現為:(一)農家對成年兒子的孝道責任期待主要是:老病時與其同住、接受照料、給生活費及返家探望、電話或信件連繫等;對成年女兒的孝道責任期待則主要是:平日以電話或信件聯繫、時常返家探望、和父母聊天傾聽心事以及年節、生日送禮表達心意。(二)就性別差異來看,女性對與兒子同住的期待較低;並且,女性對女兒的孝道期待較男性高。(三)就世代差異而言,對於父母老、病應與兒子同住、由兒子負責照顧他,不同世代均有九成以上表示同意,且世代間無顯著差異,看法相當一致。但就給父母生活費、年節生日送父母禮物、紅包,年輕與中年世代表示同意的比例均高於老年世代。再者,年齡層愈低對兒子情感方面的孝道責任期待愈高。另一方面,對女兒的孝道責任期待,隨年齡增加呈現下降之趨勢,老年世代對女兒的孝道責任期待顯著低於其他世代,換言之,隨時代變遷,女兒在農家代間之孝道責任角色有逐漸重要之趨勢。(四)整體而言,今日台灣農家之代間孝道責任期待是「改變中亦有所不變」。「同住」由必然之規範,轉而為:以老年父母健康為考量之「有條件」同住;而女兒在農家代間孝道責任中之角色雖有加重之趨勢,但父系社會居住、經濟「從夫、從子」之規範仍未有所動搖。Item 老年父母與其最親密的成年子女之代間連帶(中華家政學會, 1999-12-29) 林如萍本研究旨在探討農家之代間關係,應用代間連帶理論加以分析,針對308位六十五歲(含)以上的農家老人,就其與最親密的成年子女之代間連帶加以研究。研究以結構訪問法進行量化資料蒐集,並兼採深入訪問方式以獲得質化資料,合併予以分析、討論。本研究之重要結論如下:(一).農家之代間連帶為多面向建構,代間結構、關聯、情感、規範及功能等連帶元素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二).農家老人與成年子女之代間情感連帶可歸納為:依附之情、照料之情與期望之情;並且,代間規範連帶會影響情感連帶;(三).農家老人與最親密的成年子女之關聯連帶很高,而結構連帶為代間關係之「機會結構」,是影響代間關聯連帶之關鍵因素;另一方面,規範連帶則並不影響關聯連帶;(四).農家老人與最親密的成年子女之規範連帶很高,並且老年父親和母親並無差異;而老人特質及結構連帶等變項不足以解釋代間規範連帶;(五).農家代間存在相互協助關係,功能連帶主要受到規範連帶影響;並且,老年父親和母親與成年子女之功能連帶存在顯著差異;(六).農家代間之結構連帶、關聯連帶及功能連帶三者之關係,視代間協助項目之性質不同而存在差異;(七).整體而言,農家之代間連帶以規範連帶為核心,代間情感連帶、功能連帶均受其影響,規範連帶的強度促成代間情感連結與相互協助。Item 農村老人在地老化資源採用之影響因素分析(中華家政學會, 2007-09-01) 林如萍隨著人口老化趨勢,「老年生活照顧」成為各方關注之議題,近年國家政策以「在地老化」為目標,主張:將「老化」視為人生發展的歷程之一,期望老人盡可能的留在家庭或社區中老化,持續已習慣之生活方式,並能保有自我掌控之生活、隱私與獨立尊嚴。以我國農村地區老人生活照護相關的資源來看,分別由醫療、社福、教育、農政等不同體系發展十分多元,為了能提供可近性的服務讓資源得以充份且有效的運用,除了以「供給」為主的思考外,「使用者」觀點相對來說更為重要。本研究依據在地老化概念統整農村老人在地老化的相關資源,提出十三項農村老人在地老化資源,進一步參酌安德遜模式,並結合「資源使用歷程」及中國傳統文化中之代間規範等相關概念發展研究架構,以探討農村老人對於「在地老化資源」的需求、覺察與使用情形,並分析影響農村老人使用「在地老化資源」之影響因素。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搜集,採立意方式取樣,分別抽取北、中、南、東四區共計 28 個農村社區,透過家政指導員或訪問員對於該地區之受訪老人實施面訪,共計獲得有效問卷 370份。整體來說,農村老人對於在地老化資源的需求、覺察與使用,以預防保健服務、教育性活動及諮詢服務為主。就農村老人在地老化資源之採用來看,研究發現:在地老化「資源需求」、「資源覺察」與「資源使用」三者具有關聯性,並且,農村老人對服務的需求可顯著預測服務的使用。相較於安德遜模式之概念,本研究發現:「前傾因素」、「使能因 素」無法預測農村老人在地資源的使用,而模式中所指的客觀使用驅力--「需求因素」,其對資源使用之影響力亦不如使用者對資源的主觀需求評估,換言之,使用者若非自身《中華家政學刊 Journal of Taiwan Home Economics》 農村老人在地老化資源採用之影響因素分析Taiwan Home Economics Association 中華家政學會Vol.41, pp.37~50 (2007,9)第 41 期,頁 37~50(2007,9)對資源感覺有需求,則採用行為不易發生。再者,本研究發現亦部份支持文化因素對資源認知與使用之影響,代間規範與資源覺察、資源使用三者具有關聯,並且,「代間規範」對於在地老化資源的覺察程度具有預測力。因此,完全以「個體可自由選擇資源」之理性假設來探討農村老人之資源使用行為是有所不足的,應將孝道規範及代間關係等傳統家庭文化之影響一併考量,方能更完整地描繪全貌。Item 東亞家庭的代間互動類型研究(2011-01-01) 林如萍傳統孝道觀念中視「世代同住」為成年子女孝行之具體展現,然而,東亞社會中受到儒家思想及文化影響的中國、日本、南韓及臺灣等國家,在家庭結構朝向核心化發展之趨勢下,不同住的子女與父母之間的互動呈現何種樣貌?本研究運用2006 年「東亞社會調查」(East Asian Social Survey, EASS)之資料,立基於代間連帶理論(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Theory)與傳統孝道規範中的「奉養」概念,選取「關聯連帶」(代間聯絡、見面頻率)與「功能連帶」(代間支持協助交換)發展指標,以潛在類型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代間互動類型,並進一步比較分析:代間居住距離、成年子女資源及父母需求對代間互動類型所造成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