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幼兒主要照顧者正念教養之相關因素探討暨正念親職團體介入之效益研究
    (2023) 陳怡婷; Chen, Yi-Ting
    正念運用於親職,在國外已有近二十年的實證研究,然而國內鮮少探討主要照顧者正念、自我慈悲、正念教養與幸福感的關連性研究,以及正念運用於親職團體的實證性研究。現階段研究已知,正念、自我慈悲越高,越能減少主要照顧者的心理壓力,提升主要照顧者幸福感,提升正念教養能力。然而,針對不同依戀狀態之主要照顧者,其正念、自我慈悲、正念教養,與主觀幸福感的關連性尚不清楚。此外,成人依戀延續早期親子依附關係,會透過代間傳遞給下一代,相關研究已說明,提升個人的正念,能夠修復原先不安全的依戀模式,成為習得的安全依戀。儘管如此,以正念親職的團體介入,談論修復成人依戀的研究效果較少。目前研究顯示,團體治療介入主要效益為減低主要照顧者壓力,對於提升主要照顧者幸福感、降低幼兒情緒行為困擾,效果不一。因此本研究目的為:一、了解幼兒主要照顧者之成人依戀、正念、正念教養、自我慈悲、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二、整合正念認知治療、正念自我慈悲、人際神經生理取向之心理治療理論,建立心智省察力取向MAP正念親職團體之理論基礎。本研究有兩項子研究:研究一透過網路問卷招募419位幼兒主要照顧者進行量表施測,透過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相關變項間的關聯性。結果顯示,主要照顧者的焦慮依戀、迴避依戀透過降低正念的部分中介,降低主觀幸福感;主要照顧者的焦慮依戀、迴避依戀,透過降低正念的完全中介,降低正念教養;主要照顧者的焦慮依戀、迴避依戀,透過降低自我慈悲,降低情感性的幸福感,降低正念教養;研究二招募84位幼兒主要照顧者進行14週,共10堂的團體介入性實驗研究,瞭解團體成效,其中實驗組為51位成員,對照組為33位成員。結果顯示,實施介入團體後,實驗組之焦慮依戀、正念、自我慈悲、正念教養、主觀幸福感優於對照組,但在迴避依戀、幼兒情緒發展上並無差異。本研究結果,有助於臺灣幼兒家庭教育相關單位,在辦理親職教育團體時,提升團體處遇成效,並能促進主要照顧者之心理健康,進而提升教養品質。
  • Item
    成年初顯期青年生涯調適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勇氣為中介變項
    (2022) 李瑜庭; Li, Yu-Ting
    本研究目的旨在解臺灣成年初顯期青年之生涯適應資源對生涯發展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涯適應包括生涯調適力、勇氣,研究欲探究兩者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並加入生活變動感知做為前置變項,探討生涯調適力、勇氣在生活變動感知對主觀幸福感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之研究法採問卷調查法,針對18~26歲之成年初顯期青年進行線上問卷蒐集,共回收624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包含:生涯調適力量表、臺灣大學生勇氣量表、生活變動感知問卷、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簡短版)。研究結果發現:一、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能夠聯合預測主觀幸福感。二、成年初顯期青年的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在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對主觀幸福感間,具有中介效果。三、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活變動感知、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能夠聯合預測主觀幸福感。四、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在生活變動感知對主觀幸福感間,具有雙中介效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之建議,並提供生涯輔導工作者在實務工作之參考。
  • Item
    職家增益與工作滿意度及主觀幸福感之關係──以自我觀為調節變項
    (2023) 劉芝雅; Liu, Chih-Ya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北基桃地區正式教師的職家增益與工作滿意度、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探討自我觀在職家增益與工作滿意度、主觀幸福感之間的調節作用。本研究透過網路問卷形式發放 407 份問卷,回收 407 份有效問卷,並使用「工作家庭增益量表」、「工作滿意度量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與「獨立我與互依我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依據蒐集之數據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簡單線性迴歸和調節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職家增益、家職增益與正式教師的工作滿意度有顯著正相關。二、職家增益、家職增益與正式教師的主觀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三、不同婚姻狀況、子女數、任教學層正式教師在職家增益、家職增益、工作滿意度及主觀幸福感有部分顯著差異。四、不同年齡正式教師在職家增益、家職增益、工作滿意度及主觀幸福感有部分顯著相關。五、自我觀在職家增益與工作滿意度之間具有調節效果。六、自我觀在家職增益與工作滿意度之間具有調節效果。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與討論,進一步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教育單位與學校、正式教師,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政府信任、社會聯繫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結構方程模式之運用
    (2023) 游斯然; Yu, Shih-Jen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各國衡量公民生活品質和生活滿意度的重要指標。過往國家對於經濟發展之衡量,多數關注於經濟成長水準,或絕對的物質生活水平,缺乏精神生活面的衡量。目前探究政府信任、社會聯繫、公民政治參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仍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民眾之政府信任程度及社會聯繫狀態對於主觀幸福感之影響,並探討公民政治參與之中介作用。本研究資料來自103年到105年之「國民幸福指數調查暨主觀幸福感研究」資料庫,三年共包括9470位研究樣本。本研究之依變項為「主觀幸福感」,自變項為「政府信任」及「社會聯繫」,中介變項為「公民政治參與」。自變項與依變項皆為潛在變項,中介變項為觀察變項。在統計分析部分,採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e)進行結構模式分析,以探討「政府信任」及「社會聯繫」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最後探討「公民政治參與」之中介作用,並進行性別及教育程度分組之多群體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政府信任和社會聯繫與主觀幸福感具有正向關係,而公民政治參與對於政府信任和社會聯繫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具有部分中介效果。在多群組分析方面,各路徑係數沒有性別差異。在教育程度中,政府信任與公民政治參與之負向關係,以及社會聯繫與公民政治參與之正向關係,皆在大專以上者關係更為緊密。本研究結果可以作為促進民眾主觀幸福感之政策和實務參考依據。
  • Item
    暗黑四特質與自我監控量表中文化暨其與人格、暗黑幽默風格及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
    (2021) 張益慈; Chang, Yi-Tzu
    暗黑特質的研究發跡於近20年。然而,國內目前缺乏對暗黑特質的認識,也缺乏一套適用於亞臨床情境,並經信度與效度驗證的自評式暗黑特質評量工具。此外,暗黑特質中的惡意之最:病態人格,被指出具有變色龍的特質;而這也與Snyder所指出「高自我監控者」具備的特徵不謀而合。然經現代測驗理論重新驗證,自我監控應為包含獲得型與保護型自我監控的雙因子模式,而國內目前的評量工具僅測量到前者。是此,本研究共分成三項子研究:研究一旨在發展繁體中文版簡式暗黑四特質量表(Short Dark Tetrad-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SD4-TC);研究二旨在發展繁體中文版獲得性-保護型自我監控量表(Acquisitive and Protective Self-Monitoring Scale-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APSMS-TC);研究三旨在納入HEXACO性格模式、暗黑幽默風格及主觀幸福感等多元化社會心理變項檢視其與病態人格、自我監控的關聯性。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研究一至三分別蒐集483、721、863位大學生資料。研究結果發現,研究一25題的SD4-TC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 .64 ~ .85)、再測信度(rs = .74 ~ .85)、組合信度(CR = .65 ~ .86)及合理適配的建構效度(RMSEA = .066, SRMR = .08)。研究二12題的APSMS-TC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α = .77、.69)、建構效度(RMSEA = .074, SRMR = .05)。SD4-TC與APSMS-TC均具有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與跨性別的量尺恆等性。研究三則發現不同的暗黑幽默風格可中介病態人格與正負向情感之關聯性;不同人格特質對病態人格與不同類型的自我監控具調節效果;且病態人格、雙因子自我監控與主觀幸福感之理論模式可達合理之模式適配度。本研究所發展的SD4-TC與APSMS-TC具有良好信度及效度,未來可應用於教育心理、輔導諮商、臨床、職場人際、性別等領域,並強調透過本研究揭露病態人格之行為模式促進大眾對其的辨識度以期維護個人最大心理健康福祉。
  • Item
    主動因應在新冠肺炎壓力感受和主觀幸福感上的調節效果~以居住於臺灣的外國人為對象
    (2021) Sofia Vintimilla Andrade; Sofia Vintimilla Andrade
    2020年的COVID-19疫情不僅對全求人口身體健康大有影響,還牽涉到心理健康。本研究旨在調查居住於臺灣的259名外國人之主動因應,預防因應和迴避因應對其壓力感受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調節作用。本研究於2020年11月22日至2020年12月12日進行線上調查。使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10)的COVID-19修改版(PSS-10-C)、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ive-well-being Index(WHO-5)以及 Proactive Coping Inventory(PCI)的三個子量表來測量感知壓力及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然後以多元逐步迴歸分析主動因應在壓力感受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調節作用。主要研究發現有二。首先,研究結果顯示58.3%的受試者在壓力感受上的得分高於25分,處於高壓力感受狀態 。在主觀幸福感上,有51%的參與者得分低於13分,屬於低幸福感狀態。其次,主動因應對壓力感受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有調節作用(p = 0.006)。預防應對和避免因應則無顯著的調節作用(分別為 p = 0.090 ; p = 0.81)。,研究者建議臺灣社會提供相關資源協助外國居民因應新冠肺炎;尤其可在提升外國居民的主動因應上著力.
  • Item
    成年初顯期成人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自我慈悲暨時間觀的雙路徑中介效果檢驗
    (2018) 游家豪; Yu, Chia-Hao
    本研究旨在瞭解成人依附、自我慈悲與時間觀對於成年初顯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並探討自我慈悲與時間觀在成人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中介效果。研究參與者為701 位來自台灣北、中、南、東與離島地區的成年初顯期年輕人。本研究以主觀幸福感量表、親密關係體驗量表簡版、自我慈悲量表和時間觀量表為資料蒐集工具,所得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中介分析進行處理。研究結果顯示(1)依附焦慮和依附迴避皆與自我慈悲、主觀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2)依附焦慮與過去正向、當下享樂和未來正向時間觀有顯著負相關,而與過去負向、當下宿命和未來負向有顯著正相關。(3)依附迴避與當下宿命時間觀無顯著關係,而與過去正向、當下享樂和未來正向時間觀有顯著負相關,同時與過去負向、當下宿命和未來負向有顯著正相關;(4)自我慈悲與主觀幸福感呈現顯著正向相關;(5)過去正向、當下享樂和未來正向時間觀皆與主觀幸福感有正向關聯,而過去負向、當下宿命和未來負向時間觀則與主觀幸福感有負向關聯;(6)自我慈悲、過去正向、過去負向、當下宿命、未來正向和未來負向時間觀同時部分中介依附焦慮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其中自我慈悲有最強的中介效果;(7)自我慈悲、過去正向、過去負向、當下享樂、未來正向和未來負向時間觀同時部分中介依附迴避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其中自我慈悲亦有最強的中介效果。 本研究依據實證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各項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和相關實務工作者參考。
  • Item
    探討大學生謙虛對主觀幸福感之內在機制—以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為中介變項
    (2018) 蔣開宇; Chiang, Kai-Yu
    謙虛對於自我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過去許多研究者探討謙虛對心理健康的好處,但也有些學者抱持著不同的論點,認為謙虛也有不良面。本研究試圖釐清謙虛對個體心理健康之影響為正向或負向,以及謙虛影響心理健康之路徑為何?因此將可能影響謙虛-主觀幸福感路徑之潛在因素納入研究中,文獻回顧中發現,謙虛為一性情構念(dispositional construct)同時包含性格與行為,而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為一種具體的行為展現,因此研究者欲探討自我貶抑型幽默是否影響謙虛-主觀幸福感路徑。本研究以「中文版謙虛反應量表」、「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自我貶抑型幽默分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以及「正負向情緒量表」為研究工具,採取立意取樣,抽取來自五所校大專院校學生樣本,回收之後有效樣本為512位。結果顯示:謙虛與主觀幸福感為負相關,謙虛與自我貶抑型幽默為正相關。 而自我貶抑型幽默在謙虛-主觀幸福感路徑中,扮演著中介的角色,於主觀幸福感三項指標中有兩項達中介效果,分別為生活滿意度與負向情緒。本研究結果應有助釐清謙虛與自我貶抑型幽默的關係,與其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未來研究與教育輔導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經濟弱勢國小學童主觀幸福感現況之探究
    (2016) 商雅雯; Shang, Ya-Wen
    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經濟弱勢國小學童主觀幸福感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依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3年發表「富裕國家兒童主觀幸福感」報告中的指標,分析「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2013年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中675位經濟弱勢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童樣本,其中一至三年級採訪談式問卷、四至六年級採自填式問卷進行調查,以降低低年級學童認知能力不足影響問卷效度的可能。 分析結果如下:一、結果顯示57.2%的經濟弱勢學童是由單親媽媽撫養照護、父母親高教育程度的比例相對較低。二、主觀幸福感不絕對受經濟弱勢因素影響。三、主觀幸福感在性別與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男女學童主觀幸福感在與同儕間溝通互動情形存在落差、且隨年級升高而降低。四、不同年級之生活滿意與教育主觀幸福感層面上均達顯著差異。五、獨生弱勢學童主觀幸福感與非獨生學童,在生活滿意面向達顯著差異。六、健康主觀感受對國小學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並不明顯。七、弱勢學童之主觀幸福感與生活滿意、關係、教育主觀感受及健康主觀感受間皆存在顯著相關。 經濟弱勢學童之所需不僅是物質資源上的支援,包含心理、教育等面向,有賴於整體社區協助與介入,以及政策的支持。本研究所採用之資料庫及測量指標因施測對象差異,結果無法進一步比較與推論,依據結果呈現現況並提供實務工作者及相關單位改善建議,以期能給予未來臺灣的主人翁一個幸福的童年,奠定美好生活的基礎。
  • Item
    臺北退休中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研究
    (2016) 盧育珮; Lu, Yu-Pei
    台灣已是個高齡化社會,退休人口和退休後的時間相對增加,但兩性面臨的生命事件、所擁有的資源和承受的壓力並不同,因而推論退休調適和退休後主觀幸福感應有性別差異。本論文從正向心理學的觀點進行探索主觀幸福感,並從角色理論、女性主義的角度去解釋退休後的變化和因應,瞭解退休後角色變化與性別差異對主觀幸福感的交互影響。 本研究方法是利用李思賢教授研究計畫蒐集的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該計畫以結構式問卷在社區公園與老人服務中心進行資料蒐集,立意選取台北市50-75歲的退休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最後獲得有效問卷294份。研究對象平均年齡65.01±5.98歲,70%為女性。本論文以資料中之家庭結構、經濟資源與家庭關係做為正向環境,以生命統整性做為正向特質,主觀幸福感做為正向情緒。 研究分析結果顯示性別、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態、正向環境與生命統整性顯著影響主觀幸福感。以性別分層分析結果發現,退休男性中老年人之教育程度、健康狀態、正向環境和生命統整性對主觀幸福感達到統計顯著;在退休女性的主觀幸福感則以健康狀態、經濟狀況、居住房屋所屬、家庭關係和生命統整性達到統計顯著。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發現男性主觀幸福感迴歸模式以家庭關係、健康狀態、教育程度及生命統整性達到統計顯著,可解釋主觀幸福感55.9%的變異量;女性則以家庭關係、健康狀態與經濟狀況達統計顯著,可解釋幸福感35.6%的變異量。家庭關係是兩性主觀幸福感最重要的預測因子,可單獨解釋男性模型中主觀幸福感41.4%和女性模型中主觀幸福感25.9%的變異量。 本論文分析結果支持退休中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有性別差異,相關因素的差異在於男性的教育程度與生命統整性會影響其主觀幸福感、女性則受到經濟狀況的影響。家庭關係為兩性在主觀幸福感重要的預測因子。基於研究結果,建議重視良好家庭關係的營造,以及對於男性著重生命統整性的培養、女性則加強經濟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