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國中資優生情緒形態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2024) 曾凱婕; Tseng, Kai-Jie
    為探究國中資優生的情緒形態與人際關係之現況、差異與關係,本研究對110學年度就讀於新北市語文資優班與數理資優班的335學生做問卷調查。研究工具為有兩項:「國中學生情緒形態量表」與「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資料處理以統計軟體IBM SPSS Statistics 23.0進行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K-means集群分析與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不同性別的國中資優生的「社會直覺」、「情境敏感度」及「注意力」達顯著差異。二、不同年級的國中資優生的「情境敏感度」與「自我覺識」達顯著差異。三、不同資優類別的國中資優生在「情境敏感度」上達顯著差異。四、不同性別的國中資優生在「人際關係總分」、「人際支持」、「人際困擾」、「人際需求」與「人際互動」上達顯著差異。五、國中資優生情緒形態可分為三集群。六、國中資優生情緒形態之「社會直覺」與國中人際關係之「人際困擾」達顯著之負相關。
  • Item
    台北縣三鶯區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聯之研究
    (2009) 朱妙芳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高齡者的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關係,採調查研究法,選取台北縣三鶯區200位65歲以上高齡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以「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調查問卷」為主。問卷內容包括個人背景資料、人際關係量表及幸福感量表等三部份。採SPSS統計軟體,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ANOVA、相關及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印證分析,茲將主要研究發現歸納如下: 一、整體而言,高齡者的人際關係及幸福感狀況不錯。 二、高齡者人際關係方面 (一)女性高齡者在親密朋友數、與朋友聯絡次數及友誼支持度均顯著高於男性高齡者。 (二)「教育程度」、「財務滿意」、「健康狀況」等個人背景變項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關;此外,閩南高齡者的人際量表分數顯著高於客家高齡者。 (三)人際關係的四個分層面中,「親密朋友數」、「朋友互動頻率」、「朋友親近程度」與「友誼支持度」彼此間的關係皆達顯著正相關。 三、高齡者幸福感方面 (一)高齡者的「年齡」與幸福感達顯著負相關;「教育程度」、「財務滿意」、「健康狀況」等與幸福感則達顯著正相關。 (二)在人際關係層面中,「親密朋友數」、「與朋友互動頻率」(包含互動頻率與互動方式多寡)、「朋友親近程度」、「友誼支持程度」與幸福感均達顯著正相關。 四、個人背景變項與人際關係對整體幸福感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個人背景變項區組共可解釋幸福感38.3%的變異量,其中「財務滿意」與「健康狀況」兩者的個別解釋力達顯著水準;而加入人際關係區組對於幸福感的解釋力則可以增加24.7%的變異量,其中「友誼支持程度」、與「親密好友數」兩者的個別解釋力達顯著水準。整體模式則共可解釋幸福感變異量的62.9%,個別變項中則以「友誼支持程度 」的預測力最佳。 本文最後則根據文獻及研究結果,對高齡者提出的建議為應如下: ㄧ、對高齡者建議: (一)重視高齡者生理健康的需求,加強自我保健觀念。 (二)調適心態,開闊心胸,自信安排自己生活。 (三)不再僅依賴子女奉養,高齡者理財觀念的調整。 (四)參與多元學習課程。 二、對社政機關建議: (一)加強社區為基礎的照顧網絡。 (二)重視高齡者經濟安全,提供多元福利服務 (三)推廣高齡者多元課程,專長分享。
  • Item
    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對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 以自我概念為中介變項
    (2018) 蘇郁雯; Su, Yu-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探討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聯,並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父母教養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的現況及差異情形,以及自我概念的中介效果。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抽取新竹縣市國中學習障礙學生114名為研究對象,使用「家長教養方式量表」、「自我概念量表」、「人際關係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逐步多元迴歸、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偏向積極性的教養方式,且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均屬正向。 二、中高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障生在知覺父母教養態度之「家長要求」層面顯著高於低家庭社經地位;不同性別與年級則無顯著差異。 三、知覺父母教養態度為「開明權威」者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在自我概念各層面及整體自我概念得分最高。不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及年級則皆無顯著差異。 四、主要照顧者為女性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在人際關係之「情感」層面顯著高於男性;知覺父母教養態度為「開明權威」者在人際關係各層面及整體人關係得分最高;學生性別不同、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及年級無顯著差異。 五、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與自我概念呈現正相關;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呈現正相關;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呈現正相關。 六、國中學習障礙學生整體自我概念、社會我及家長要求三個變項對人際關係有預測作用;自我概念在父母教養態度對人際關係為部分中介效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給予父母、教學與輔導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高中職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
    (2014) 莊宗運
    為了瞭解高中職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係,以大台北地區之公私立高中職學生1240人為研究對象,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親子關係量表」與「人際關係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取所需之料,再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績差相關與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一、不同學制類型、父母婚姻狀況與出生序的高中職生在知覺父母婚姻狀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學制類型與父母婚姻狀況的高中職生在親子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學校類型與學制類型的高中職生在人際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四、高中職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親子關係有顯著正相關。 五、高中職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關。 六、高中職生親子關係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關。 七、高中職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親子關係對人際關係有預測力。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 Item
    國中生個人特質、人際關係、次文化認同與自傷行為傾向之關係研究
    (2008) 黃立婷; Lin-Ting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個人特質、人際關係、次文化認同與其自傷行為傾向之關係,主要的目的有三項:(一)編製適合國中生使用的「自傷行為傾向量表」,並建立百分等級常模,據此瞭解不同性別與年級的國中生,其自傷行為傾向的差異情形。(二)編製適合國中生使用的「次文化認同量表」,以瞭解次文化認同與自傷行為傾向之間的關係。(三)探討國中生個人特質、人際關係、次文化認同與自傷行為傾向間的差異情形、相關情形與預測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1,876名就讀於臺北市的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並使用「個人特質量表」、「人際關係量表」、「次文化認同量表」與「自傷行為傾向量表」等調查工具。所得資料以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處理。綜合整個研究結果發現: 一、不同性別與年級之國中生在自傷行為傾向上有顯著的差異。 二、不同個人特質之國中生在自傷行為傾向上有顯著的差異。 三、不同人際關係之國中生在自傷行為傾向上有顯著的差異。 四、不同次文化認同之國中生在自傷行為傾向上有顯著的差異。 五、國中生之個人特質、人際關係、次文化認同與自傷行為傾向有顯著的相關,且能有效預測其自傷行為傾向,預測力達51.6%。
  • Item
    國中生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對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影響
    (2016) 楊佳琳; Yang, Chia-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方案對國中學生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影響。 本研究採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台中市某國中公開招募與導師推薦之24位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至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接受每週一次,每次一百分鐘,共六次的人際探索團體;控制組僅進行桌上遊戲活動,未有人際相關議題之探討。 本研究以「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為評量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前、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亦依據「單元回饋單」、「團體總回饋單」與「團體活動歷程紀錄表」作為研究結果的佐證及輔助。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人際探索團體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人際關係提升未具有差異。 二、人際探索團體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心理健康提升未具有差異。 三、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輔導方案對實驗組成員具有正面的影響。由成員的回饋單與團體活動歷程紀錄表得知,成員對於團體的活動安排、團體互動、團體氣氛與學習結果均抱持正向滿意的態度。 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以供學校輔導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靜思語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
    (2007) 林佳慧; LIN CHIA HUI
    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法,進行靜思語創意教學,目的是改進班級人際相處情形,並從活動中促進學生創造力的表現及人際關係的成長。本研究共進行三次主題課程,分別是「尊重你我他」、「溝通百分百」和「惜福愛物感恩情」,由課程計畫、執行過程、問題與省思、修正與調整教學活動的過程,發現: 一、靜思語創意教學行動研究歷程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師成長。 二、學生能運用創造思考技法或靜思語聯想,表現創造力之流暢力、 變通力與獨創力。 三、靜思語創意教學能增進學生人際關係的成長。 四、研究者透過靜思語創意教學,瞭解釐清教學問題為首要,並獲得 設計創意活動的知識與提昇能力的方法,也學習運用創意經營師 生關係。
  • Item
    大學社團參與經驗與心流經驗相關之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學生社團為例
    (2005) 蕭詠琴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社團參與經驗及心流經驗的差異和社團經驗與心流經驗之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大學學生事務工作人員輔導學生社團之參考和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係參考學者發展之量表,及依據研究者工作經驗編製而成之「大學生社團參與經驗與心流經驗關係問卷」,並輔以訪談來深入瞭解社團經驗與心流經驗之情形。 本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參與社團學生研究對象,經由有效問卷589份資料整理後,分別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分析與討論;另外,挑選五位同學訪談,並以開放性編碼方式整理,補充說明量化分析不足之處。 本研究結果可歸納成四點,臚陳如下: 一、大學生參與社團確能獲得技能學習、人際關係、領導能力及自我實現等經驗,但此經驗不受參與者的性別、院別及參與社團個數之影響,而受參與者的年級、投入社團類別、參加社團年資、擔任最高職務及平均每週投入時間之影響。 二、大學生參與社團過程表示感受到心流經驗,但此經驗不受參與者的性別、院別及參與社團個數之影響,而受參與者的年級、投入社團類別、參加社團年資、擔任最高職務及平均每週投入時間之影響。 三、大學生參與社團心流經驗與社團經驗中技能學習、人際關係及領導能力等三項呈現中度正相關,而與自我實現呈現高度正相關。 四、從訪談中發現心流經驗出現時,會有清楚的目標、專注、技巧與挑戰平衡、時間感異於平常及愉悅等特徵。
  • Item
    新北市國中教師人際關係與正向管教之相關研究
    (2011) 謝明宏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正向管教之現況,探討教師人際關係與正向管教之關係。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根據文獻探討及相關實證之研究結果設計問卷,以新北市公立國中現職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705份,最後將調查結果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多重比較、斯皮爾曼相關、多元迴歸分析、典型相關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主要如下所示: 一、國中教師人際關係現況整體良好,以「社交技巧」向度得分最高。 二、國中教師正向管教現況知覺情形佳,以「合理的管教措施」向度得分最高。 三、國中教師人際關係依其背景變項不同之差異性分析上,不同「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學校所在地區」、「學校規模」等變項在教師人際關係整體或向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國中教師正向管教依其背景變項不同之差異性分析上,不同「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學校所在地區」、「學校規模」等變項在教師正向管教整體或向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國中教師人際關係整體與正向管教整體之間呈正相關,教師人際關係情形愈好,正向管教情形愈佳。 六、根據迴歸分析得知國中教師人際關係對教師正向管教具足夠的解釋力,檢定結果達顯著水準;教師人際關係整體共可解釋教師正向管教變異量的43.4%,其中以「自我覺察」、「社交技巧」、「情緒管理」較具解釋力。 七、國中教師人際關係與正向管教有典型相關。
  • Item
    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10) 李盈數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個人背景、自尊、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的關係。以台北縣某國中的學生為研究母群體,依比率抽樣 取得417名樣本,採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得到有效問卷406份(97.3%)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會因性別、學業成就不同而有不同,男性、學業成就差者,網路成癮傾向高。 二、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不會因年級不同而有不同。 三、研究對象的自尊與網路成癮有關,自尊越正向者,網路成癮傾向越低。 四、研究對象的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成負向關係;網路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傾向成正向關係。 五、研究對象的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成正向關係。憂鬱傾向越高者,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五、研究對象的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成正向關係。網路使用時間越長,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六、個人背景因素、自尊、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網路使用時間對網路成癮傾向的解釋力為58.5%,其中憂鬱傾向、網路使用時間、網路人際關係、性別、學業成就為重要變項。 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對於教育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網路成癮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