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學生行動科技安全使用教育介入效果研究(2019) 張錦淑; Chang, Chin-shu本研究針對國小中年級學生發展行動科技安全使用教育介入並進行成效評價,以延伸平行過程模式為理論基礎,分析教育介入對學生在行動科技安全使用認知、風險感知、自我效能與預防行為之影響。本研究係採準實驗設計,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各一所國小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於108年5月至6月進行行動科技安全使用教育介入,實驗組學生參與五堂40分鐘課程教育介入,對照組進行一般課程。總計實驗組學生220人與對照組學生231人完成前後測問卷填答,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分析教育介入的效果。本研究研究結果發現行動科技安全使用教育介入能顯著提升學生行動科技安全使用認知、風險感知和自我效能。建議學校推動行動科技安全使用教育課程提升學生數位素養。Item 國小學生時間規劃與時間覺察之研究(2007) 葉于甄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為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時間規劃與時間覺察。運用自行發展的時間規劃系統,結合規劃、同儕互評、規劃、及反思。以目標設定、設定優先順序和安排時間表的方式,以某國小五年級的18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兩次週的課餘時間規劃之訓練,之後以時間覺察問卷了解學生在時間感、態度、行為與反思四個面向的覺察。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於設定目標之優先順序的主動性不高,且在時間表安排趨向於固定化。問卷資料顯示態度時間最佳,其次是時間感,最弱的是反思。藉由卡方檢測,得知學生在設定目標之重要性與對時間規劃之反思,皆與時間覺察之行為面向有顯著相關。Item 科學探究影片中提問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及科學探究本質之影響(2018) 詹渝崴; Chan, Yu-Wei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於線上教學影片中嵌入開放式、封閉式、及無問題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及科學探究本質的影響。本研究的實驗對象為國小六年級四個班級103位學生(男60人、女43人),研究方法採對抗平衡實驗設計,將每班學生隨機分派至三組,各組於實驗第一週分別接受三種問題形式其中之一的影片,在第二、三週以輪換的方式,讓學生於影片學習時有機會接受每一種問題形式。學生各自使用iPad mini 2平板電腦進行學習,並於每週學習結束後立即進行科學探究能力及科學探究本質測驗。學生的測驗資料以重複量數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在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探究本質中,組別與問題形式產生交互作用,因此依各組情況討論,在科學探究能力:第一組(順序:開放式–封閉式–無問題)使用無問題設計的學生其科學探究能力顯著高於開放式問題;第二組(順序:封閉式–無問題–開放式)使用開放式問題設計的學生其科學探究能力顯著高於封閉式問題。在科學探究本質:第二組(順序:封閉式–無問題–開放式)使用封閉式問題設計的學生其科學探究本質顯著高於開放式問題;第三組(順序:無問題–開放式–封閉式)使用開放式問題設計及無問題的學生其科學探究本質顯著高於封閉式問題。綜合科學探究能力及科學探究本質的結果,發現學生在學習線上科學探究互動影片時,嵌入開放式問題於影片中,對其科學探究能力及科學探究本質會有較好的表現。Item 台北市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高年級學生生涯覺察之研究(2009) 王盈珊; YING-SHAN WANG本研究主要採調查研究法,以台北市40 所公立小學,182 位五年級與六年級的國小資源班高年級學童為研究樣本,目的在探討台北市國小資源班高年級學童生涯覺察及其相關因素的影響。 本研究使用自編的「國小兒童生涯覺察量表」為研究工具,藉以蒐集受試者的基本資料;並採用描述統計、效果值、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的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ㄧ、台北市國小資源班高年級學生的整體生涯覺察表現屬中等偏高,但主要是受到高度好奇心的影響,在了解工作內容和了解自我以及與工作世界的關係上表現則趨於普通。 二、台北市國小資源班高年級學生對於工作世界都保有高度的好奇心。 三、台北市國小資源班高年級學生在認識工作的內容和了解自我能力以及與工作世界的關係上表現趨於普通。 四、性別與了解自我能力以及與工作世界的關係有微弱的關聯。 五、年級與對工作世界的好奇心有中等程度的關聯,對於整體生涯覺察也有低等程度的關聯。 六、家長職業類別(occupation)、主要照顧者教育程度(educational level)及主要照顧者教養方式(parenting style)對於整體生涯覺察有低等程度的關聯。 關鍵字:身心障礙(disability)、生涯覺察(career awareness)、國小學生、資源班(resource room)、生涯(career)Item 自我決策教學方案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的教學成效(2009) 陳曉春; Chen Hsiao-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我決策教學方案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決策能力的立即表現、維持效果及類化程度。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的跨受試多探試設計,參與研究對象為三名智能障礙學生,包括一年級中度智能障礙女生、二年級輕度智能障礙男生及三年級中度智能障礙男生。自變項為自我決策教學方案,依變項為學生自我決策能力在「自知與獨立」、「心理賦權」、「自我調整」與「自我實現」等四方面的表現。教學實驗分為三階段進行:基線期、教學介入期及保留期,四大單元的自我決策教學方案共有三十堂課,為期十週。 研究工具為根據教學內容所編的課程本位評量單,以學生在「我的自我決策學習小小評量」的得分蒐集基線期、介入期及保留期的量化資料,所蒐集的量化分數應用視覺分析法及C統計加以分析;以家長與教師於教學前後在「國小學童自我決策能力評定量表」評分的平均進步分數,加上訪談家長及學生蒐集教學方案實施後的質性資料,綜合評估自我決策教學方案的教學成效。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自我決策教學逐一介入研究對象的結果皆能看出明顯進步,顯示三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的自我決策能力可立即提升。 二、撤除教學後對學生已習得的自我決策能力具維持的效果。 三、自我決策教學方案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效度。 整體上顯示自我決策教學方案具有良好學習成效及類化效果。Item 能玩就盡量玩!國小五年級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2016) 蔡佳伶; Tsai, Chia-Ling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後,歷經一段長時間的相處,透過與學校中的老師及同學彼此互動的過程,逐漸形成一套自己所共享的觀念與行動,這套觀念也會影響學生們在學校所採取的行動,此即學生文化。本研究採用民族誌(ethnography)研究,以研究者本身為工具,透過長時間參與觀察、非正式訪談、正式訪談、文件分析等方法,描繪一個五年級班級學生文化之面貌。 經過一年的研究,整理並分析所收集之資料,分別從上課、下課及放學三個時間段落,描述學生的觀念與行動,發現其主要的文化特色為「消極被動的課業文化」及「積極豐富的玩樂文化」。此種學生文化與成績至上的升學主義、不確定的未來有密切關係,也受到階級、性別與社區環境的影響。Item 國小學生的考試觀(2015) 劉珈彣; Liu, Jia-Wun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乃在探討學生的考試觀,以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具體而言,本研究欲達成下列目的: 一、瞭解國小學生對校內考試的分類與定義。 二、描述國小學生面對各類校內考試會採取哪些行動策略。 三、分析國小學生形成校內考試觀點的社會文化脈絡。 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方法,蒐集資料的方法為觀察、訪談和文件分析。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探究,研究者獲得幾個主要的研究結論,以下分四方面加以說明: 一、玩樂比考試還要重要。 二、考試與學生未來息息相關。 三、考試必須要公平。 四、學生考試觀有階級差異。Item 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童友善環境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2010) 唐貺怡; Kuang-Yi Ta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生友善環境行為的情形,及影響國小學生友善環境行為因素。研究選取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出420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390份,回收率92.9%。得到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環境知識得分約中等,內控人格,環境價值觀呈現對自然環境認同,對於環境變化的感受屬中等偏敏銳程度,對環境問題的關心程度則介於關心和非常關心之間。 二、研究對象之環境知識受母親教育程度及職業影響,父親方面則沒有差異,表示母親對就讀國小子女之影響力顯著大於父親。 三、研究對象之環境知識、內外控信念、環境價值觀及環境敏感度和友善環境行為意圖均呈顯著高度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之內外控信念、環境價值觀、環境敏感度及友善環境行為意圖與友善環境行為均呈顯著高度正相關。 五、研究對象之環境價值觀、環境敏感度對友善環境行為意圖有顯著影響力,其解釋力為16.5%。 六、研究對象之環境敏感度與友善環境行為意圖對友善環境行為有顯著影響力,其解釋力為32.9%。 七、以徑路分析進行模式適配度考驗,環境敏感度和友善環境行為意圖對友善環境行為有直接影響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供具體建議以作為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Item 國小學生運動安全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2009) 黃麗琴; HUANG LI CHIN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國小學生運動安全認知、態度與行為間的關 係。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工具,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選擇台中市某國小 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問卷共278 份。重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運動安全認知尚佳,但對運動傷害後的處理措施方 面認知較欠缺。運動安全態度偏正向。運動安全行為表現達中 等水準以上。 二、 運動安全認知、運動安全態度與運動安全行為三者之間呈顯著 正相關。 三、 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運動安全認知與運動安全態度可解釋運 動安全行為總變異量的24.8%,其中又以運動安全態度最能有 效預測運動安全行為。 最後本研究提供若干建議,以作為進一步加強國小學生安全運動 行為之用。Item 新北市國小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17) 王芷柔; Wang, Chih-Jou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共抽樣新北市13所國民小學進行施測,共計1,578名學生完成問卷填答,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中21%有智慧型手機成癮的情形;智慧型手機使用功能以使用影音娛樂頻率最高;家長對智慧型手機使用之管教中,自覺家長執行技術與監視性手段傾向「否/不知道」、自覺家長執行限制性手段傾向「有條件允許做」;智慧型手機風險感知傾向「同意」。 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家庭經濟狀況、親子相處情形)、智慧型手機使用功能(遊戲、社群網站、即時通訊、影音娛樂)、家長對智慧型手機使用之管教(限制性手段)、智慧型手機風險感知,與智慧型手機成癮呈顯著相關。 三、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家庭經濟狀況為低收入/中低收入、親子相處情形為非常不好/不好、一週使用愈多天「遊戲」、「社群網站」、「影音娛樂」功能、家長採取「限制性手段」愈少者,則愈可能有智慧型手機成癮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