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6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社經地位、ICT使用與運算思維和學業成就間關係之探討(2023) 喬祺; Chiao, Chi數位落差的研究隨著時間和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本論文聚焦在近來引起研究人員關注的兩種數位落差:資訊與通訊科技(ICT)使用落差和運算思維落差。為了研究社經地位、ICT使用與運算思維和學業成就間關係。本論文的第一個研究探討了學生的ICT使用對其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學業成績的中介效果。研究一使用PISA 2012數據來探討四種ICT使用的中介效果差異:包含學習、資訊檢索、社交互動、和休閒,並分析了性別對研究一中介模型的干擾效果。本論文的第二項研究探討了運算思維對學生社會經濟地位和學業成績的中介效果。研究二以問卷收集1128名台灣國中生的數據進行研究。研究二探討了五種運算思維技能的中介效果差異:包含抽象、分解、演算法思維、評估、和概括。本論文的兩項研究發現,用於資訊檢索和社交互動的ICT使用頻率以及計算思維技能可能會擴大學生因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造成的成績差距。性別也可能調節學生的社會經濟地位、信息通信技術的使用及其學業成績之間的直接效果。本論文的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了解ICT使用和運算思維可能造成的數位落差影響,並採取適當的行動來縮短這些數位落差。Item 青少年時期歷經非預期喪親對其生活與成年親密關係之經驗探究(2023) 吳姵蓁; Wu, Pei-Jhen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青少年時期歷經非預期喪親在其生活與親密關係為何,研究者邀請五名有相關經驗擔任研究參與者,並以現象學作為研究方法論,再透過半結構深度訪談以及現象學分析法,對研究參與者之主體經驗進行意義的探尋。在研究結果的部分,研究者除了分別針對每位研究參與者之青少年非預期喪親之成年親密關係經驗,歸納出研究者在本節中呈現透過現象學分析獲得之研究結果,分為兩個層面之經驗主軸。第一主軸為生活經驗,普遍經驗結構為包括「失去依靠,一夜長大」、「內隱自卑,外顯平常」、「轉移焦點,獨自悲傷」、「家庭失能,關係生變」、「偶遇貴人,長夜伴行」;第二主軸為親密關係經驗,普遍經驗結構為包括「習於自主,難以親密」、「情感匱乏,尋求滿足」、「枕戈待旦,害怕失去」、「盼鈞理解,愛屋及烏」所理解到的跨研究參與者之共同經驗本質。本研究最後基於上述研究結果,針對未來從事輔導相關領域針對青少年喪親經驗與其成年之關係經驗提供實務建議。Item 臺灣青少年未達成的教育規劃對其心理健康影響之縱貫性研究(2023) 卓恒瑾; Cho, Heng-Chin未達成的教育規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關係,究竟較符合自我差距理論所預測的結果,還是適應韌性理論所提出的調適韌性的展現?本研究運用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YP)提供的縱貫性資料,以迴歸分析方法描繪臺灣青少年到成年初期未達成的教育規劃對個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結果顯示,未達成的教育規劃並不會影響臺灣青少年成年初期的心理健康,然而工作與婚姻等重要生活事件則有正面影響。此外,將教育期望向下調整作為調適策略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但其效果在不同發展階段呈現異質性。鑑此,本研究就教育實務提出生涯多元價值的輔導建議,並對未來探討未達成的教育規劃議題,提出生命歷程動態軌跡研究的展望。Item 網紅現象對青少年的意義與影響(2022) 吳庭瑜; Wu, Ting-Yu隨著科技的進步,網紅逐漸步入大眾的生活之中,不僅成為當代的受人矚目的焦點,更成為一項熱門的職業,青少年作為最容易使用接觸新媒體和感染的族群,對他們來說網紅帶來的影響力遠超乎大家的想像。網紅是為近代剛興起的現象,關於網紅的研究可說是為數不多,儘管當中有將網紅與教育作為主體來作探討的文獻,但針對青少年本身與網紅的關係卻鮮少被提及。 因此,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選取七位目前正就讀於高中的學生,施以深度訪談,內容主要從青少年的觀點出發,針對其對於網紅的各項看法做描述,以及網紅對於自身的意義;此外,亦會在網路上觀察並記錄青少年所提及的網紅,希望能夠藉此瞭解當前青少年關注網紅的情況與網紅所帶來的影響,最終透過資料分析,歸總得出以下結論:一、青少年對於網紅的界定標準主要受到YouTube影響。二、青少年對網紅的分類與選擇多半反映當前學生身份的需求。三、網紅現象引發的影響對於青少年絕大多是正面的,甚至具有積極的身 分認同作用。 四、青少年多數僅把網紅作為副業或興趣來看待。 五、青少年雖能瞭解網紅與商業利益間的連結,但未能意識到自己在資本 主義下主體性的喪失Item 青少年數位裝置使用時間、媒體多工與認知功能之相關研究(2023) 陳佳欣; Chen, Chia-Hsin本研究旨在探討數位裝置使用時間及媒體多工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研究的重點分別為:了解台灣青少年數位裝置使用時間與媒體多工現況、了解青少年數位裝置使用時間、媒體多工與認知功能的關係。本研究邀請國中生參與研究,有效樣本數為291,一共進行兩階段測驗:第一階段為問卷填答階段,參與者在此階段以電子化問卷填寫媒體多工量表、巴拉特衝動量表、正念量表、心理憂鬱量表與生活滿意度量表。第二階段為電腦化測驗階段,需依序完成工作記憶廣度作業、注意力網絡作業、規則轉換作業。本研究結果顯示:第一、青少年數位裝置使用平均時間為每週30.98小時、媒體多工的平均分數值為2.26。第二、數位裝置使用時間與工作記憶廣度、轉換能力、注意力之警覺、導引、執行控制之間沒有相關,但與注意力的反應時間有負相關。第三、媒體多工與規則轉換作業之間沒有相關,但與工作記憶廣度、注意力、抑制控制有負相關。第四、心理憂鬱量表與媒體多工有顯著的正相關、正念量表與媒體多工有顯著的負相關。但其整體結果可能因不同年齡、文化、研究設計、產生不同的研究結果,目前數位裝置使用時間與媒體多工對認知功能的研究在台灣及亞洲地區仍屈指可數,也期待本研究之實徵性證據能提供後續學者未來研究的參考依據。Item 國中生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友誼品質為中介變項(2020) 李郁潔; Li, Yu-Chieh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在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家庭氣氛是否會透過友誼品質進而影響個體的生命態度,研究過程採用立意叢集抽樣方法,以調查研究法蒐集問卷資料,抽取台北市與新北市共四所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有效樣本共 577人(男生共 315人,女生共262人)。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調查表」、「青少年生命態度量表」、「家庭氣氛量表」、「友誼品質量表」。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整體家庭氣氛,在年級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性別、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家庭結構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整體生命態度,在性別、家庭結構等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年級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整體友誼品質,在性別、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年級等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家庭結構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生家庭氣氛、生命態度與友誼品質三者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 五、國中生的友誼品質在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具體實務建議,作為學校教育輔導及未來相關主題研究之借鏡方向。Item 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研究-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果檢驗(2019) 林秀琦; Lin, Hsiu-Chi本文旨在探討青少年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之關聯。 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地區公立學校之國中生,有效樣本共668人,其中男生342人,女生326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之蒐集,研究工具包含「正念教養量表」、「心理韌性量表」及「青少年幸福感量表」。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顯示:(1)不同性別之青少年的心理韌性與幸福感皆無顯著差異。(2)不同年級之青少年心理韌性具有顯著差異,其中七年級之心理韌性顯著大於八年級與九年級;而幸福感在各年級間則無顯著差異。(3)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感三者間皆呈現顯著相關。(4)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具有顯著中介效果。 (5)不同性別青少年之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皆具有中介效果。末尾針對本研究之結果與限制,並提供未來教育與相關研究建議。Item 青少年輕小說閱讀與自我認同議題之初探(2019) 李雅竹; Lee, Ya-Chu本研究目的在了解青少年在選擇輕小說時的閱讀動機和選材偏好,以及分析2015年至2017上半年受青少年喜愛的輕小說中關於「人與己」及「人與他人」自我認同議題的內容或主題,並將其轉化為訪談之問題,以探討青少年如何看待輕小說中和「人與己」、「人與他人」兩方面與自我認同議題相關之內容及主題。透過研究步驟,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的自我認同議題分布情形:(一)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和人與己有關之自我認同議題多著重在「自我價值與目標」及「處理事務與適應情境的能力」兩方面,但事件分佈不平均,尤以「自我價值與目標」之相關事件最多。(二)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和人與他人有關之自我認同議題多著重在「人際互動」一方面,但並非每本輕小說皆有與此一部分相關之議題。 二、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自我認同議題的呈現方式:(一)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在處理與自我認同有關的情節時皆安排角色以正向的態度和行為來面對。(二)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在處理與自我認同有關的情節時多缺乏完整且深入的描述。 三、青少年如何看待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與自我認同議題有關之主題或內容:(一)輕小說自我認同主題對青少年自我認同之意義:1.青少年主要關心的是挫折和生活目標兩方面的議題,並會對事件當中角色所展現的態度、行為感到敬佩,甚至願意進一步學習當中的精神。2.青少年會對與自己有類似遭遇的輕小說角色產生共鳴。3.其他意義:對青少年而言輕小說能提升青少年參與閱讀及討論之意願。(二)輕小說自我認同主題對青少年自我認同之影響:1.提供青少年彌補經驗和視野上的參考,協助他們提出對自我的期許和方向。2.輕小說中的角色與情節會讓青少年變得熱血,有勇往直前的勇氣。3.其他影響:使青少年願意針對輕小說中令其感興趣的內容主動閱讀相關資訊、拓展相關興趣或做出不同的嘗試。 最後根據研究的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作為教育人員及團體工作者、後續研究者在進行輕小說相關研究上之參考。 一、建議後續研究:(一)建議可以整套輕小說為單位進行分析整理。(二)建議可擴大青少年的樣本數或以團體討論的方式針對青少年的觀點有更廣泛或深入的探討。(三)建議研究者在訪談青少年以前,先了解青少年和動漫、輕小說文化。 二、建議教育人員及團體工作者:(一)建議有意將書本作為與青少年一同探討自我認同議題時的文本素材之教育人員及工作者,可以將輕小說納入考量的範圍內。(二)建議使用輕小說作為帶領青少年思考自我議題的媒材時,應與其一同探討當中的議題,深化並引導青少年對議題的思考與想像。Item 視覺障礙青少年自我概念之探究(2011) 施伊珍; SHIH, YI JHEN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向,探討視覺障礙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研究者透過和兩位視覺障礙青少年及其家長、老師與同儕互動,以半結構的方式進行訪談,並輔以相關文件、研究者日誌、觀察記錄等方式蒐集資料。經過資料的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從「社會自我概念」、「學業自我概念」、「情緒自我概念」與「身體自我概念」四部分,討論兩位視覺障礙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情形。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兩位研究參與者自我概念的同異處: 在社會自我概念中,兩位視覺障礙青少年在(1)對家人的信賴、(2)會想為了滿足家人期待而努力、(3)尋求同儕認可、(4)不敢對同學表達心底感受,有著相當類似的看法。兩人的主要差異則是在於交友積極度差別甚大,宜慧對交友的態度積極主動,小柔則是害羞退縮。 在學業自我概念上,兩位視覺障礙青少年都顯示(1)對文科較有自信、(2)相當在意考試結果,以及(3)願意為了未來更好的學業成就付出努力。兩人的差異點在於(1)學習成就表現不同,宜慧從國小到國中在班上的排名維持在中等以上,小柔則是持續落居末端。(2)學習態度殊異,宜慧積極面對學習,正向看待學習挫折;小柔的學習態度較為消極,討厭一切學科都用考試來作評比。 在情緒自我概念中,兩位都展現(1)對外人有禮且表現得體,以及(2) 情緒容易被升學考試影響而感到焦慮的共同特色。在差異性部分,兩位的(1)情緒控制能力差別甚大,宜慧不論面對家人或外人,都能展現穩定的情緒控制能力;小柔則是在面對家人時偶爾會情緒失控,面對外人時總是維持一貫的安靜與沉默,而他們的(2)負向情緒的轉換能力與方式也是各有特色。 在身體自我概念部分,兩人都表示(1)對身材不滿意、(2)想維持良好的外在形象、(3)渴望獨立行動的看法。兩人的主要差異在於對長相的自信程度不同,宜慧認為自己長相尚屬中等,小柔則是認為自己長相不佳。值得注意的是,從研究中發現兩位視覺障礙青少年的身體自我概念,深受明眼人社會的思維觀念影響,讓他們對於自己的身材、長相、外表形象等身體自我概念的評價,都跟明眼人社會有著相同的評價標準。 二、影響視覺障礙青少年自我概念之因素: 1. 個人方面,兩位研究參與者的自我概念受到「個人認知」及「學業表現」的影響。 2. 家庭方面,受「父母傳承的觀念」、「父母教養態度」、「家庭社經地位」及「家庭支持網絡」的影響。 3. 同儕與師長方面,兩位研究參與者的自我概念常會受到同儕、師長的反應影響。 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協助視障青少年發展正向自我概念,及未來研究方向的具體建議,以供相關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參考。Item 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2010) 黃絢質; Hsun-Chih 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關係,採調查研究法,研究樣本為台灣本島地區公立國中的1459名學生,研究工具為「青少年正向思考量表」、「青少年之正向情緒量表」與「青少年學習動機量表」。「青少年正向思考量表」包括「認為正向事件是永久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正向事件是普遍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認為正向事件是內在的」、「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六個分量表;「青少年之正向情緒量表」包括「愉悅」、「心流」兩個分量表;「青少年學習動機量表」包括「工作價值」、「期望」、「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四個分量表。本研究運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主要研究發現羅列如下: 一、男生在動機之「期望」、「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顯著高於女生,在其餘的變項上則無顯著的性別差異。 二、整體來說,主觀家庭氣氛愈和諧者,其在正向思考、正向情緒和學習動機的得分有越高的傾向,惟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和動機之「免 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例外。 三、整體來說,人際關係愈好者,其在正向思考、正向情緒和學習動機的得分有越高的傾向,惟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和動機之「免於測試 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例外。 四、有信仰宗教者在動機之「工作價值」與「期望」得分顯著高於無宗教信仰者,不過在「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卻顯著較低。在其餘的變項上,兩者則無顯著的組間差異。 五、有嗜好者在正向情緒之「心流」與動機之「期望」得分顯著高於無嗜好者。在其餘的變項上,兩者則無顯著的組間差異。 六、一週進行嗜好活動的時間愈長者,其在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正向情緒之「心流」得分顯著高於一週進行嗜好活動的時間愈短者。在其餘的變項上,從事嗜好活動時間大致無顯著差異。 七、正向思考和正向情緒有顯著的典型相關,愈「認為正向事件是永久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認為正向事件是內在的」,其愈感快樂,也愈能體驗個人能力與任務挑戰相符的專注忘我感。而愈「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其愈能體驗個人能力與任務挑戰相符的專注忘我感。 八、「心流」對「工作價值」、「期望」最具預測力;「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對「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最具預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