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8
  • Item
    新住民生活適應與照顧輔導政策接受之關係研究
    (2024) 黃俊杰; Huang, Chun-Chieh
    內政部將新住民定義為:與國人結婚之外國人、無國籍人、大陸地區人民、香港或澳門居民及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之無戶籍國民,且在臺合法居留、定居或設有戶籍。過去研究顯示,新住民生活適應問題存在已久,而政府對生活適應的政策的制訂與執行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作為福利輸送政策規劃的輔導政策,對於新住民而言,其接受態度與生活適應的相關仍尚未有實證研究去驗證。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同輔導政策是否能預測新住民政策有用性、政策易用性、政策價值、接受態度與生活適應之關係。以科技接受模式為研究模型的基礎,輔以政策有用性做為中介變項,主要研究問題有:一、新住民個人背景與對於不同輔導政策的有用性、政策易用性、政策價值、政策接受態度及生活適應情形為何?二、新住民對於不同輔導政策之有用性、政策易用性及政策的價值、政策接受態度與生活適應之間的關係為何?三、新住民對於知覺在不同輔導政策中,政策有用性對政策易用性與政策價值之間的中介效果是否顯著?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研究對象為苗栗縣新住民,共回收200份問卷,扣除誤答及填寫不完全之問卷,實際採用175份有效問卷,年齡介於20-60歲之間之新住民女性。調查所得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中之Bootstrap統計方法進行中介模式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不同的政策中:一、新住民對各項輔導政策的使用感受與接受態度皆為正向。二、輔導政策的易用性、有用性、政策價值及接受態度均有顯著相關,各項輔導措施的接受態度均可有效提升新住民的生活適應。三、五項輔導政策的有用性能有效中介易用性對政策價值的影響,此五項政策包括:生活適應輔導班、家庭服務中心、通譯服務、法律諮詢服務、與民間團體協會。四、本研究證實TAM科技模式亦可作為政策接受模式的應用。研究結果證實,若各政策能提升其有用性,將能提升新住民認可政策的價值,進而讓新住民的接受態度提升以促進生活適應。故本研究建議: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宣傳新住民認為有用的政策,以提升新住民認可政策的價值性、並強化接受態度;其次深入探究檢討新住民感覺易用、卻不一定有價值的政策,包括:生活適應輔導班、家庭服務中心、通譯服務、法律諮詢服務、與民間團體協會。本研究未來欲將研究場域擴大至直轄市或其他非直轄市的縣市,以及民間團體,可進一步了解場域、承辦單位、城鄉、族群等差異,亦會將個人背景作為政策易用性、有用性、價值性及接受態度的相關調節變項做為未來研究方向。相關建議亦可提供新住民政策制訂者、輔導者、成人教育教學之應用。
  • Item
    臺灣社會衝突知覺對生活適應的影響:社會信任感與個人狀態的中介調節效果
    (2024) 林芊秀; Lin, Chien-Hsiu
    在高度緊密的社會環境中,難以避免會產生衝突,社會衝突即是指來自不同個體或群體對事情的期待與觀點不同而產生的後果,包含行為上的爭執、爭奪,或心理上的緊張狀況。社會衝突可能對社會發展、個體身心健康帶來不同的影響。本研究即是從社會衝突的角度出發思考三個相關的議題:第一、臺灣民眾在不同議題上所經歷到的社會衝突現況及變遷;第二、探討社會衝突對生活適應的影響及內在機制;第三、檢驗個體的狀態是否會調節知覺衝突強度對生活適應的影響。本研究運用2009年與2019年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社會不平等題組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整體而言,臺灣人民於2019年比2009年知覺到更多的社會衝突,不同議題間所知覺到的社會衝突強度不同,且受到性別、年齡、教育年數、社會階層、收入等人口學變項所影響。社會衝突知覺強度越高者會降低社會信任,進而產生較差的生活適應,而此關係會受到個人狀態所調節。
  • Item
    中學生生涯興趣/性向整合組型與升學定位的一致性對生涯決定與生活適應之影響
    (2022) 吳珮萱; Wu, Pei-Shiuan
    中學生的生涯輔導中,興趣性向整合組型影響了學生的升學定位,且整合組型與升學定位的一致性將對學生的生涯決定、生活適應情形造成影響。本研究分為研究一與研究二,研究一以臺灣中學生為主軸,聚焦在興趣性向整合組型與高中職16群科連結之分類,並結合每位學生的實際升學定位,探討現今臺灣中學生一致性之比例。研究一搜集了7289名國二、國三生的興趣性向測驗之分數與追蹤畢業後於高中職入學群科資料,利用貝氏分類器進行興趣性向組型之分類,形成整合組型並結合高中職16群科,將學生區分為交集型—寬廣型、交集型—一般型、無交集型—待探索型、無交集型—鴻溝A型、無交集型—鴻溝B型共五型,連結升學定位的群科探討一致性比例分佈。研究一結果主要有兩項,第一,整合組型與升學定位一致之學生占比大於不一致之學生,表示高中職學生所選擇升學群科,符合自身興趣性向整合組型類型的學生,多於不符合之學生。且在不同的整合組型中一致情形之結果,寬廣型、待探索型的一致性比例極高;而在一般型、鴻溝B型、鴻溝A型中不似寬廣、待探索型一致比例極高,且有一致比例小於不一致的情況。第二,研究發現整體樣本中,不同性別在一致、不一致比例上具有顯著差異(p< .001),特別是在鴻溝A型、鴻溝B型兩型中具有顯著差異(p < .001),在整合組型的推薦群科大多只符合興趣的學生中(鴻溝A型),男生比起女生會容易趨向符合興趣的升學決定;且在整合組型的推薦群科大多只符合性向的學生中(鴻溝B型),女生比起男生會容易趨向符合性向的升學決定。 研究二從研究一隨機抽取700名學生進行追蹤,測量其在高中高職的生涯決定、生活適應情形。利用研究一之結果,將升學定位與整合組型結合為一致、不一致兩大類,並進行生涯決定、生活適應程度之分析,研究二結果主要有生涯決定、生活適應兩方面。在生涯決定中,可分為三點觀之。第一,整體學生中,整合組型與升學定位為一致之學生,在生涯決定總量表分數顯著高於不一致之學生(p < .05),而在結構與信心之分量表上,一致之學生表現顯著較佳(p < .001)。第二,在不同整合組型下為一致的學生中,一般型之總量表分數顯著於其他四型(p < .001),代表若整合組型大部分的群科落在高興趣、高性向,且又不似寬廣型有多達9—16個群科造成選擇猶疑,一般型的生涯決定情況會最佳;而在Tukey的事後檢定中,除了一般型表現最高之外,鴻溝A型(只符合興趣)學生在「生涯決定確定程度」、「結構與信心」分量表上表現為次之;鴻溝B型中(只符合性向),則在「雙趨衝突」、「外在障礙」分量表上表現為次之。第三,同一個組型下的一致、不一致的學生中,一般型、鴻溝B型兩型的總量表分數顯著高於不一致之學生(p< .001)。 在生活適應的部分,也可分三點觀之。第一,整體學生中,整合組型與升學定位為一致之學生,在生活適應皆顯著高於不一致之學生(p < .001)。第二,在不同的整合組型下為一致的學生中,發現寬廣型、一般型以及鴻溝A型生活適應的感受上顯著高於待探索型與鴻溝B型(p < .001),表示興趣對學生的生活適應之影響較大。第三,在同一組型下一致、不一致之學生中,會發現一般型(p < .001)、鴻溝B型(p < .05)兩型,一致之學生的總量表分數顯著高於不一致。 綜合研究一與二的結果,提供中學生在進行生涯規劃時的參考以及教學現場的輔導工作之建議,在生涯規劃課程中,應對學生興趣能力之探索課程進行調整,加入各整合組型的解釋,並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各整合組型在學涯或職涯上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此外,本研究發現興趣與升學定位的一致性,對學生的生活適應之影響較大。因此,建議調整在國中端的興趣、性向測驗施策時程安排,讓學生在國二時進行興趣測驗,先建立對自身興趣類型之瞭解,使得學生在面對升學選擇之前,對自身興趣類型有更多了解,促成更適切的生涯規劃。
  • Item
    「勇者之旅」小團體方案對國小學童焦慮感、幸福感與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研究
    (2022) 蘇亦寧; Su, Yi-Ning
    本研究有兩個研究目的,研究一目的在檢驗史賓斯兒童焦慮量表(Spence Children’s Anxiety Scale, SCAS)在臺灣樣本中的心理測量特性,以供後續研究及兒童焦慮狀況評估之參考,故研究一以桃園市150~200位國小學童進行SCAS的預試研究。研究二旨探討「勇者之旅」小團體方案對於國小學童的焦慮感、幸福感及生活適應的立即與追蹤的輔導成效,以提供未來研究,以及相關專業人員在教育及輔導方案的參考,故研究二採不等組前後測之準實驗研究設計,以桃園市某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在取得參與者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後,隨機分配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8人,而後進行實驗方案。實驗組成員將進行每周一次40分鐘,為期10周的「勇者之旅」小團體方案;對照組同樣進行每周一次40分鐘,為期10周的生涯探索小團體方案。研究二以SCAS、「心理幸福感量表」、「學校生活適應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在實驗操弄前後將對研究參與者進行前測、後測及追蹤後測,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檢驗研究參與者在焦慮感、幸福感和生活適應上的變化。此外,本研究以小團體紀錄、小團體成員回饋問卷以及對導師的半結構式訪談等質性資料補充說明實驗方案之實施效果。研究一結果顯示SCAS量表於臺灣學童具穩定信效度,可作為評估兒童焦慮的良好工具。研究二結果顯示實驗組在分離焦慮上具立即輔導效果,且排除前測影響,實驗組在整體焦慮感的立即和追蹤輔導效果皆優於對照組,然本次對於實驗組學童幸福感和學校生活適應雖有一定程度的輔導影響,但尚未達到明顯輔導效果。此外,根據小團體成員回饋問卷和導師訪談,顯示實驗組成員對實驗方案所抱持的正向態度,且實驗方案對學童情緒和人際有正向提升效果。
  • Item
    國中生基本心理需求對生活適應之影響:以復原力為中介變項
    (2022) 姚雅銣; Yao, Ya-Ju
    本研究提出以基本心理需求為自變項,青少年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為中介變項,生活適應為依變項的假設模式。以國內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各變項間的關係,並檢驗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在基本心理需求與生活適應間的中介效果。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以北北基桃之在學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採方便取樣的方式進行抽樣,共取得522份有效樣本。測驗工具有基本心理需求量表、青少年復原力量表、學業復原力量表與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階層迴歸分析與拔靴法進行統計考驗。根據研究假設所得之結果如下:性別在青少年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有顯著差異,其中同理心與人際互動是女生大於男生,而希望與樂觀、學業復原力是男生大於女生。年級在基本心理需求總分、能力感、聯繫感、家庭適應、希望與樂觀達顯著差異,且都是七年級顯著高於八、九年級生。在自主感、人際關係也達顯著差異,皆是七年級大於八年級。國中生之基本心理需求、復原力與生活適應有顯著的相關。國中生之基本心理需求(三個分量表)與復原力(五個分量表)對生活適應有顯著的預測。國中生之復原力(五個分量表)在基本心理需求(三個分量表)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其中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在自主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情緒調節在能力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學業復原力在聯繫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最後,本研究針對結果提出討論,以及對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
  • Item
    國高中階段不同亞型學障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
    (2022) 唐郁婷; Tang, Yu-Ting
    本研究旨在檢視讀寫、書寫學障亞型與一般生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上的差異,並比較國、高中跨教育階段的變化。本研究採量化研究,徵求 162 位國高中生參與,以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及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檢測其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的狀況。研究有以下主要的發現:一 、 不分國高中階段及亞型 ,在學業自我概念上學障生均比一般生差;二 、 在非學業自我概念 方面,高中 書寫 障礙在生理自我以及心理自我概念都比 讀寫 障礙以及一般生差,後兩者間則無差異,國中階段兩類 亞型學障生 則與一般生相同 ;三 、 國中學障的個人適應比高中學障差,其中又以 國中 讀寫障礙 比 國中 書寫障礙 差 四 、 在社會適應上學障生在國高中階段 皆與一般生無異。
  • Item
    民營職場工作者生活適應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以生涯調適力為中介變項
    (2021) 竺琇茹; Chu, Hsiu-Ju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職場工作者生活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希望瞭解生涯調適力在生活適應及心理健康之間是否具有中介效果。以受雇於臺灣地區民營企業的職場工作者為研究對象。選用的研究工具有「新訂青年生活適應量表」、「生涯調適力量表台灣版」及「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使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共取得678個有效樣本。透過描述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及拔靴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職場工作者的不同背景變項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二、職場工作者的生涯調適力在不同性別、年齡上沒有差異;在不同年資、學歷及職務級別上有顯著差異。三、職場工作者的不同背景變項在心理健康上有顯著差異。四、職場工作者的生活適應及生涯調適力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五、職場工作者的生涯調適力在生活適應對心理健康之間具有完全中介效果。
  • Item
    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關係
    (2020) 劉旭桓; Liu, Hsu-Huan
    本研究探討就讀於高級中學(含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普通班的中重度身心障礙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現況,以及三者間之關係。採問卷調查法,以2019年就讀臺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公立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排除因伴隨智力問題而理解題意有困難之學生,以自編之「高中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調查表」為研究工具,共回收206份有效問卷。將問卷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與多元逐步迴歸方式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皆落於中等至中上程度。 二、不同性別之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女生顯著優於男生。 三、不同障礙類別之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感官功能障礙學生顯著優於肢體病弱、社交情緒障礙學生。 四、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不因學校類型、障礙程度與障礙原因而有差異。 五、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以及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之間均呈現高度正相關;而自我決策與自我概念間則有中度正相關。 六、自我概念中的家庭自我、社會自我、學業自我及自我決策中的心理賦權、自我調整、獨立自主等六個變項對生活適應有正向預測效果,其中以心理賦權解釋力最佳。
  • Item
    臺灣中小學資優教育銜接與資優學生學習適應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0-03-??) 郭靜姿; 張書豪; 廖釗君; 陳錦雪; 林燁虹; 于曉平; 蔡明富; Ching-Chih Kuo, Shu-Hau Jang, Chao-Chun Liao, Chin-Hsueh Chen, Yeh-Hung Lin, Hsiao-Ping Yu, Ming-Fu Tsai
    本研究透過「特殊教育通報網」、「臺灣資優學生追蹤與支持平臺」與「資優生學習問卷」編製,探討資優學生教育銜接與其對學習適應的看法。本研究先協商特殊教育通報網增置通報欄位,將資優學生畢業升高一級教育階段接受資優教育服務的情形納入通報;其次邀集相關專家學者等進行焦點座談後,規劃「臺灣資優學生追蹤與支持平臺」,並編製線上版「資優生學習問卷」,以便蒐集資優學生學習適應資料。「資優生學習問卷」包含國小、國中與高中共三份調查問卷,預試結果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問卷另編有12 個核心題目,以進行跨教育階段之比較。另外,基於關懷弱勢學生接受資優教育服務的情形,本研究亦調查雙重殊異學生占資優學生總數的比率。本研究有如下發現:1. 國小資優學生銜接國中資優教育服務的比率僅35.2%,國中資優學生銜接高中資優教育服務的比率僅24.0%。整體言之,資優學生銜接至高一個教育階段接受資優教育服務的比率偏低。2. 由高中資優班學生升大學之學門統計發現,數理資優班學生進入理工醫相關學門之人數占85.2%;語文及人社資優班升學語文及人社相關學門之人數占86.8%,顯示高中資優班學生之學術專長與大學就讀科系相符。3. 各教育階段雙重殊異學生人數平均僅占全體資優學生人數1%,此項比率較他國雙重殊異學生占全體資優或身心障礙學生比率偏低。4. 各教育階段資優學生對於在資優班之「學習發展」、「生活適應」與「未來生涯」的看法在四等量表中,介於2.92~3.56,態度傾向正向。5. 不同性別之資優學生的各項學習適應比較發現,國小女性資優生較男性資優生的生活適應佳;但高中階段的生活適應與未來生涯等態度卻較男性資優學生低。6. 國小資優學生普遍在學習發展、生活適應與未來生涯等態度優於國中資優學生與高中資優學生;國中資優學生亦優於高中資優學生。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在最後提出相關建議供教育主管機關決策參考。
  • Item
    臺北市外籍配偶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2005) 王雅芬; Ya-Fen WANG
    本研究在探討臺北市外籍配偶在臺生活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狀況。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根據文獻探討,分析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的基本概念,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編製研究工具的依據,其次,編製「臺北市外籍配偶社會支持現況問卷」為工具,問卷內容則包含外籍配偶基本資料、配偶社經地位、社會支持量表、生活適應量表四部份,抽取臺北市外籍配偶600人作為研究對象。所得資料採因素分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以及平均數、標準差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藉以探究變項間的關係。根據主要發現,歸納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相關單位之參考。 歸納研究結論如下: 一、娶外籍配偶之男性之社經地位有逐漸偏高的趨勢 二、外籍配偶情緒性支持,「接納」層面高於「關心」、「安慰」兩個層面。 三、外籍配偶實質性支持,「家務分擔」層面高於「訊息提供」、「財務協助」兩個層面,唯整體而言仍然不足 四、外籍配偶情緒性支持高於實質性支持 五、外籍配偶生活適應包括「環境適應」、「人際適應」、「家庭適應」、「歸屬感」四個面向,適應情形大致良好 六、外籍配偶的實質性社會支持以「國籍」、「教育程度」、「丈夫職業」、「丈夫教育程度」四項有顯著差異;東南亞籍外籍配偶的實質性社會支持高於大陸籍配偶 七、外籍配偶的情緒性社會支持在「年齡」、「教育程度」、「丈夫職業」三項有顯著差異 八、外籍配偶的生活適應以「在臺使用語言」、「教育程度」、「居臺時間」、「丈夫職業」四項有顯著差異 九、外籍配偶「教育程度」與「丈夫職業」影響其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 十、實質性支持中以「家務分擔」因素影響生活適應的「家庭適應」 十一、情緒性支持中以「接納」因素影響生活適應 十二、外籍配偶社會支持來源之初級系統包括「丈夫」、「夫家親人」、「朋友鄰居」,其中以「丈夫」為最多 十三、外籍配偶使用初級系統尚可,使用次級支持系統(政府機關、民間團體、學校)則明顯不足 基於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外籍配偶情緒支持、家務分擔與資訊提供,建立家人及親友的支持網絡 二、整合政府與民間團體的資源,提供財務協助、訊息提供及情緒性支持,並加強宣導管道,以增強外籍配偶的生活適應能力 三、建構獨立之「移民」機構,分別隸屬中央與地方 四、安排社區化活動,以提昇其人際關係增進生活適應能力 五、結合學校資源,增強次級系統支持 六、善用傳播媒體,營造「反歧視」之社會環境 七、辦理婚姻教育相關活動,縮小跨國婚姻認知差距 八、多給予外籍配偶尊重、安慰與關心,不僅是接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