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創新社會情緒學習教材應用於國小ADHD兒童之行動研究
    (2024) 陳杰廷; Chen, Jie-Ting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創設一套新穎的社會情緒學習相關課程與教學教材—「情緒選擇任意門」,期望提升ADHD兒童在學校、家庭、社會情境中的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關係、負責決策五大能力。本研究以3名實驗組國小ADHD學生、3名對照組國小ADHD學生、3名普通班老師、2名特教個管老師與研究者本身為研究參與者,透過學生填答的社會情緒學習量表進行無母數檢定分析,並加以蒐集學習單、觀察記錄表、教師訪談、行動研究日誌與學生回饋的質性資料做三角驗證,探究創新社會情緒學習教材對ADHD兒童在社會情緒學習的影響。社會情緒學習量表結果顯示,實驗組前後測分數沒有顯著性,但在自我覺察、自我管理與負責決策的後測分數提升,對照組在各向度後測分數降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自我覺察進步分數達顯著,質性資料顯示實驗組學生的自我覺察能力進步,以及在部分能力有所提升,且透過教材內容能加以培養創造力相關特質。針對「情緒選擇任意門」的內容設計,也了解需要根據特殊生的學習能力和需求進行調整,以確保學生能夠理解。
  • Item
    國小ADHD學生人際關係與恆毅力相關研究──以執行功能為中介變項
    (2022) 廖翊涵; Liao, Yi-Han
    本研究主要在探究國小ADHD學生和一般生的的執行功能、人際關係與恆毅力間的關係,以及執行功能作為中介變項的效果。以便利取樣,抽取雙北地區國小四到六年級16名ADHD學生,及33名一般學生。採測驗法及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中文版執行功能作業」、「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及「中文版國小學童恆毅力量表」。再將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差異檢定、相關分析與中介效果檢驗。主要結果如下:ADHD學生在執行功能中的「抑制能力」表現顯著低於一般生、在「計畫及問題解決能力」臨界顯著低於一般生;在人際關係中的「正向關係」顯著低於一般生;在恆毅力中的「興趣穩定性」臨界顯著低於一般生。抑制和計畫及問題解決能力在學生類別與人際關係和恆毅力之間皆無顯著中介效果。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做進一步討論,並提出在教學實務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 Item
    醫療與我: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大學生的自我認同
    (2020) 諶芃; Shen, Perng
    本研究旨在了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簡稱ADHD)學生在醫療診斷之後對自己的認同之關係。邀請兩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大學生參與本研究,以敘事研究進行,透過五次結構式深度訪談ADHD大學生,再以「內容-類別」敘事分析模式,將ADHD大學生敘說之生命故事內涵,以自我調整模式(Self-regulation Model) (Leventhal, Brissette,& Leventhal, 2003)理論架構進行重述與討論。兩位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所歸納之結果有三: 一、就醫前ADHD個體的經歷影響他們對就醫的感受,與對診斷名稱與醫療的解讀。此歷程的重點在於個體的心理資產與外在因素(環境支持度及疾病汙名感受)的影響。擁有愈足夠的個人與環境資產之個體,其成就動機就愈強,承受環境衝擊的能量也愈強。環境的支持是正向外在因素,而環境對疾病的汙名則是負向因素。 二、ADHD個體於醫療介入後經歷一段調適歷程,反覆經歷Leventhal等人(2003)所提出的錨定目標問題→付諸行動解決問題→獲得結果之歷程,從認知疾病到覺知疾病,最後賦予此歷程評價意義,反覆經歷認知疾病-因應-評價的歷程,逐漸深入認識自己與ADHD的關係。 三、個體從「接受」自己被貼上ADHD的標籤,走向「接納」自己是個ADHD,關鍵在於醫療介入後,個體是否認知到自己因疾病的診斷而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本研究參與者因為對自己及ADHD有正確的認知,習得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自我效能和自我認同,使他們在進入社會後更容易在工作上獲得成就感與社會的認同。   最後,提出本研究之限制和建議。
  • Item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之探討
    (2007) 王姿今; Tzu-Chin Wang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之探討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餘資訊對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三年級注意力缺陷動症學生和一般生對照組各30名。本研究分為兩部分:研究一探討多餘資訊的有、無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和一般生對照組在自編數學文字題測驗的表現之影響。研究二乃根據研究一的結果,進一步探討不同類型的多餘資訊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的影響。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在有、無多餘資訊的題目之正確率的比較上,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學生在無多餘資訊題的正確率上無顯著差異;但在有多餘資訊題的正確率上則一般生對照組顯著優於ADHD學童組。 2.兩組組內在不同題型的差異上,在有、無多餘資訊題的正確率上皆為無多餘資訊題的正確率顯著高於有多餘資訊題的正確率。 3.ADHD 學童在不同類型多餘資訊的題目正確率上有顯著的組內差異,數字型多餘資訊題的正確率顯著低於語文型多餘資訊題。顯示數字型多餘資訊對ADHD學童的數學文字題解題干擾較大。 4.兩組學生在自編數學文字題測驗的錯誤類型主要可歸為五種:計算錯誤、加減法套用錯誤、抄錯數字、使用兩個式子、使用錯誤數字且使用前/後兩個。 根據上述研究的結果,本研究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的數學文字題評量,以及對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多餘資訊、數學文字題、問題解決、國小學生
  • Item
    跳出,反思與察覺-我透過實施自我監控策略追求專業成長之行動研究
    (2006) 吳婉堃; WU, WAN KUN
    這是一個以我自身求學及教學經驗出發,追尋在教學現場中專業成長的研究故事。 在這個研究中,我利用行動研究法,以教學現場為研究場域,教導我的學生小勁實施自我監控策略。在教導小勁實施自我監控策略的過程中,我期望能夠達到提昇個人專業能力的目的,並改善小勁的自我控制能力。 研究結束以後,我以實施自我監控策略之經驗,歸納出自我監控策略中,九種成分策略中各自具有之重要性,並整理出實施自我監控策略之流程及各步驟需要注意的事項。 在研究過程中,我經歷了追著資料跑與跳出研究現場兩個階段,前階段讓我陷在研究現場看不清當中的一切,也無法解決現場中眾多的問題。後階段我跳出研究現場,以第三者的角色反思研究過程中的一切,這使我重新發現小勁在實施策略過程中的努力、我在教學經驗上的不足、對於自我監控策略有過高的期待,以及不容許小勁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犯錯等種種缺失,但也重新發現自己所作之努力對小勁產生的正向影響。在覺察到自己的缺失以後,我學會接受自己教學上的不完美,開始調整自己的缺失及教學行動,並對自己的成長感到高興。
  • Item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及一般兒童在虛擬與非虛擬情境之注意力研究
    (2018) 賴彥志; Lai, Yen-Chih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童(以下簡稱ADHD)及一般兒童於不同測驗情境之注意力表現,及虛擬情境評量注意力之應用可能性。本研究綜合Cohen(2014)、Posner(2011)及Sohlberg和Mateer(2005)等人三種注意力理論,將其注意力類型分成五種,如集中性、選擇性、交替性、分散性及持續性注意力,並各自安排非虛擬及虛擬情境之評量作為本研究工具。研究對象取自新北市某國小三年級到六年級學生,共四十位,ADHD兒童分兩部分取得,一為已經由醫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二為依據洪儷瑜等人(2001)之學校本位發現ADHD程序,由班級導師提名具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或衝動等行為學生,共二十一位;一般兒童則與ADHD兒童採配對方式,如年齡、性別,共十九位學生。 所有兒童皆參加非虛擬與虛擬測驗,研究結果發現:(1)不同測驗情境之各項注意力評量的相關性結果:正確分數彼此成現正相關、平均反應時間與省略錯誤呈正相關、與衝動錯誤呈負相關。(2)不同測驗情境之各項注意力評量的差異分析:兩組兒童於非虛擬與虛擬測驗的表現均有顯著差異,大都在正確數及錯誤類型,表示ADHD兒童於集中/選擇、交替性、分散性及持續性注意力表現顯著差於一般兒童,但反應時間差異不大。 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針對研究對象、測驗工具和研究設計提出限制及建議。
  • Item
    自我管理策略教學對國小ADHD學童社會技巧之成效
    (2017) 江科鋒; Chiang, Ke-F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我管理策略教學對國小ADHD學童社會技巧之成效。研究對象為一名國小四年級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研究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中的跨行為多基線設計,自變項為自我管理策略教學,依變項為社會技巧,包括干擾他人及主動參與團體活動等二項行為。 本研究蒐集之資料以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之視覺分析法及C統計進行分析,以了解自我管理策略對受試者社會技巧之成效,並透過回饋表及訪談受試者之教師及同儕,作為本研究之社會效度分析。 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自我管理策略對降低國小ADHD學童「干擾他人」行為有立即成效及維持成效。 二、自我管理策略教學對於提升國小ADHD學童「主動參與團體活動」行為具立即成效及維持成效。 三、自我管理策略教學對國小ADHD學生干擾他人、主動參與團體活動之行為成效,具社會效度。 此外,研究者針對教學與研究提出建議,作為未來教學及相關研究的參考。
  • Item
    有無共病現象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父母親因素探討
    (2006) 臧汝芬
    中文摘要 國外的研究是家有過動兒,父親易有親職壓力,合併共病的過動兒父母,比無共病者,具較多親職壓力與身心適應症狀,親職壓力與身心適應症狀有相關。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過動兒父母比正常兒童父母有無較多親職壓力,共病組易比無共病組之過動兒父母,有無較多親職壓力,共病組易比無共病組之過動兒父母,有無較多身心適應症狀,親職壓力與身心適應症狀有無相關。 本研究是選擇台北市某一醫學中心兒童心智科門診,年齡範圍為6~12歲,診斷為過動兒之複診小學生個案,以Mini kid國際兒童青少年會談手冊作半結構式會談過動兒之學生與父母,區分有共病現象與無共病現象之過動兒家庭研究樣本,由研究者完成基本資料問卷,由父母完成親職壓力量表 (parenting stress index)、身心適應問題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SCL-90)。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是過動兒父母比正常兒童父母,有較多親職壓力;共病組比無共病組父母較有親職壓力,尤其在親職壓力量表的兒童分量表之兒童強求性變項上,得分較高;共病組比無共病組父母,有較多身心適應症狀困擾;父母的親職壓力與身心適應症狀有相關性,尤其是父母特質因素(親職能力、親子角色投入、憂鬱)與身心適應症狀有相關。 本研究的研究建議是以學校為主的心理輔導工作(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中,須加強有共病現象過動兒的輔導,呼籲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須與學校的相關輔導專業合作,較多介入過動兒的醫學模式(medical model)新資訊,並加強有共病現象過動兒父母的親職能力。 關鍵詞: 過動兒,共病現象,親職壓力,身心適應症狀
  • Item
    教師與同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知覺研究
    (2003) 蔡明富; Ming-Fu Tsai
    現今特殊教育實施分類方式使特殊教育的標記因而產生,但他人對特殊教育標記之知覺是如何,仍未有定論,唯國內鮮有實徵研究探討與釐清特殊教育標記之議題。基於此,本研究以ADHD標記為例,探討教師與同儕對ADHD之知覺,除了收集教師與同儕對ADHD之知覺內容與感受,並進一步釐清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之知覺影響。為達成此目的,本研究設計兩個研究進行,茲將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壹、研究一: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之知覺 研究一旨在探討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以台北縣市173名國小普通班教師與176名五年級普通班學生為對象,分別由「ADHD標記知覺問卷」收集語句資料,以內容分析法分析,結果發現如下: 一、教師與同儕預測ADHD學童之學校適應 教師與同儕預測ADHD學童在學校適應各類別內容均可歸納成學習適應、行為適應、人際適應與未特定適應。教師易覺察行為、學習適應,而同儕易覺察學習適應,但兩群受試均對人際適應之預測不多。依預測學校適應各類別細項之內容與感受,主要發現有:(一)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之覺察,除出現ADHD不專注、衝動與過動症狀外,也出現學習、行為與人際等其它問題。(二)教師與同儕對ADHD三個主要症狀之知覺,以不專注與過動較易覺察,但易忽視衝動。(三)教師與同儕預測ADHD學童在動態教學活動的學習表現會較好。(四)教師與同儕易覺察ADHD學童之過動、衝動與常規等外向性行為問題,但易忽略ADHD學童內向性行為問題。 二、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在社會距離之知覺 研究一發現教師與同儕在接納情境類別內容均可分成八大類,其中有六個情境類別相同,分別為進入班級、參與教學活動性質、學校適應表現、協助指導、了解個案、未特定等是一致的,但有兩個類別內容有差異,教師提出尋求資源協助與教學安排兩種情境,同儕提出同儕互動與課後活動兩種情境。教師對ADHD學童之接納以協助指導情境提出最多,但同儕則多數提出考量ADHD學童在學校適應的表現。如依接納各類別細項之內容與感受,主要發現有:(一)教師與同儕均願意幫助ADHD學童改善學習適應困難。(二)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參與動態教學活動接納度較高。(三)教師與同儕均不願意接納ADHD學童出現違反常規行為。(四)教師對ADHD學童的接納需要外在資源協助,同儕在下課一起玩情境對ADHD學童接納度較高。 三、從符號互動理論探討研究一結果 師生在接觸ADHD標記的確會受到不同背景與其扮演角色影響,進而形成自我對ADHD標記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接納度之不同詮釋,此發現支持符號互動理論。 貳、研究二: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之知覺影響 研究二在釐清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影響。以台北縣各270名國小普通班教師與五年級普通班學生為對象,採取實驗研究法,在標記自變項設計ADHD、精力充沛與正常學生標記,在行為自變項設計ADHD行為、適當行為、未描述行為訊息,採2×3×3三因子受試者間實驗設計,共18組,每組30人,以「標記與行為知覺問卷」收集受試的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知覺,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影響 ADHD行為是影響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產生負向知覺主因;另當學童出現適當行為或未描述行為時,同儕預測學校適應表現均優於教師;此外,無論學童出現何種行為,教師的接納度均高於同儕。 二、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影響 當學童出現適當行為或未描述行為時,ADHD標記影響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產生負向預測;但不同標記與行為對教師與同儕在接納之知覺均沒有任何差異;此外,學童出現ADHD行為時,精力充沛標記並不會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接納度變得更正向。 三、從社會認知與標記理論探討研究二結果 師生在社會認知運作時,ADHD標記並不一定會使師生產生負向知覺,如提供與ADHD標記有關其它重要訊息,如ADHD行為時,則師生對ADHD標記的知覺不易被簡化,而受到ADHD行為影響產生負向知覺,此發現支持社會認知理論,但駁斥標記理論。 基於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分別就教育實務與未來研究方面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學工作者應用,以及特殊教育標記後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新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與特教人員對特殊教育經費之使用與需求研究
    (2012) 楊翎灝; Ling-Haw Y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目前國民小學特殊教育經費的使用與需求概況,透過訪談國小普通班教師、資源班導師、特教班導師和特教組長的結果,提出關於特殊教育領域行政決策之建議。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向,以十名與特殊需求學生有接觸之學校人員為研究對象。 根據本研究文獻探討結果與研究發現綜合分析,本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壹、 特殊教育經費認知與使用情形方面 一、 國民小學裡最瞭解特殊教育經費來源、分配與使用的人是特教組長,其次是特殊教育教師,最後是班上有特殊需求(含ADHD)之普通班教師。 二、 班上有特殊需求(含ADHD)之普通班教師與資源班教師主要透過「開會」方式進行「互動溝通」與「合作諮詢」,溝通重點著重學生行為問題的交流,並未擴及教材購買與使用,或其他經費使用與資源分配的討論。 三、 資源班教師會充分運用每學年補助的教材費與設備費,實務申購流程是在特教組長認可下運用該筆經費,教師不會主動去暸解相關特教法規之變更。 貳、 特殊教育經費使用滿意度與融合教育滿意度方面 一、 特教人員普遍認為特殊教育經費最大的困難是「經費不足」,其次是「人力資源」;經費的使用則是有符合「專款專用」原則,而所有特殊教育經費中最令整體特教人員滿意且無爭議的是「交通補助費」。 二、 目前我國特殊教育經費分配仍以特殊教育標記為主,符合做法簡便明確、專款專用之原則,但對於領有手冊以外的疑似生在過渡時期無法獲得補助,似乎無法提供整體性、全面性的資源分配考量。 三、 整體受訪者對於融合教育落實滿意度的差異極大,而班上有特殊需求(含ADHD)之普通班教師和特教組長對於融合教育現況的滿意度又大於部分資源班教師的意見。 參、 特殊教育經費之其他需求 一、 班上有特殊需求(含ADHD)之普通班教師對於班級中普通學生減少人數與特殊學生人數的增加比例看法不一致,教師不願意接受特教學生在班級中就讀的原因也不一。 二、 班上有特殊需求(含ADHD)之普通班教師與資源班教師對於全時助理員或部分時數助理員入班協助的看法不一致,其中影響因素主要為「學生的障礙程度」與「融合班導師的班級經營能力」。 三、 部分障礙程度的學生要安置於資源班或特教班的兩難,使得實務上學校資源和空間、器材的分配相當困難。 四、 影響特殊教育經費的分配與使用的因素包括「校長對特殊教育的態度」和「行政處室彼此對學校預算的意見不同」,而整體特教人員對於特殊教育經費的其他需求包括了「購置電腦互動軟體」、「知動教室器材添購費用與維修費用」,並考慮其他募款方式以增加財源。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論,分別針對特殊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班上有特殊需求(含ADHD)之普通班教師、資源班教師與特教班教師、特教組長與未來研究等五個方面提出具體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