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紮根理論探討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面臨之教養困境與突破(2024) 林亮君; Lin, Liang-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的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及支持系統。邀請10位家有緘默兒的家長作為研究對象,藉由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進行深入訪談,瞭解其壓力來源及感受、因應策略及支持系統,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並以紮根理論中的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一、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主要的壓力來源類型為個人內在、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及社會環境。二、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發展出的內在因應策略包括個人心態及教養策略;外在因應策略包括親師合作及學校資源。三、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給予新手家長的因應策略建議包含親子關係及支援環境。四、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的支持分為個人、家庭及社會等三個面向,個人支持系統為個人性格及成長進修;家庭支持系統為伴侶支持、手足支持及家族支持;社會支持系統包括網路資源、專業人員及支持團體。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進行省思,並對於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相關制度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從資料開發者觀點探討臺灣開放政府資料再利用之研究(2023) 鄭惟中; CHENG, Wei-Chung隨著開放思潮進展,多年來各國普遍推動開放政府資料運動,廣泛釋出政府資料並號召民間個人或團體參與,期待以此類資料的應用效益活化不同領域的發展。然而,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開放政府資料再利用的行列,身為資料提供者的政府機關有無提供民間適合再利用的開放政府資料,以及此類資料的價值能否於再利用的過程中獲得實踐並造福社會大眾等,諸多討論亦油然而生。為實務探知我國開放政府資料應用境況,本文以具有資料處理或編寫程式專業技能的開發人員為研究對象,藉由分析開發人員將開放政府資料開發為大眾實際可用產品的歷程,一窺開放政府資料精神獲得落實的情形,兼而探討開發人員所具有的資料開發者角色對開放政府資料加值應用之意義。本研究為質性研究,首先自各式管道蒐集曾使用過開放政府資料開發產品的開發人員名單並寄送訪談邀請,總計招募35位開發人員參與;研究設計以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開發人員第一手經驗後逐字謄錄為文本,接續參考紮根理論研究法的三階段譯碼策略進行持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開發人員再利用開放政府資料開發產品的歷程係為具有明確目標的一系列行動。首先,開發人員會因六種類型需求決定再利用開放政府資料,各類型需求除具有心理學觀點的理論性,本研究亦發現其彼此間相互作用及滿足各需求條件之屬性;其次,開發人員再利用開放政府資料的行為呈現七個有序階段,本文借鏡資訊行為研究與軟體開發生命週期兩者內涵,充實其理論基礎;最後,開發人員再利用開放政府資料的經驗受到三大面向及五大因素影響,此發現不僅可對應至開放政府資料生態圈涉及的不同角色意涵,亦呼應資訊系統成功模式中所述對使用者經驗有著關鍵影響的不同要素。 本文各項研究結果對公部門具體改善開放政府資料應用環境有所實質助益,機關單位不僅可參考各需求類型,研擬並推展政策以吸引各界響應開放政府資料加值應用,也能基於對開放政府資料再利用行為的認識,於開發過程中提供開發人員適當的行政或技術奧援,降低開發成本以提升其應用此類資料的意願,更可針對影響開發人員經驗的各種因素或其對於開放政府資料的期許,逐步建置開發者友善的資料供用環境。綜言之,透過訪談實際的開放政府資料應用者,本研究得以深度分析其再利用開放政府資料的完整歷程,從中描繪公部門、開發人員與社會大眾彼此互動關係,同時理解公部門身為資料提供者應發揮的領導意義、開發人員以資料開發者角色將資料加值效益傳遞於民的公共價值,以及身為產品使用者的社會大眾藉由開放政府資料產品間接參與政府施政作為的民主精神。未來研究除可轉向聚焦開放政府資料產品使用者,從消費市場角度探討此類資料發展良窳,亦可以資料或產品為導向探討不同單位的資料或服務品質有無差異,此外也能以有別與本研究執行期間適逢COVID-19疫情的時空背景,挖掘不同開發情境是否對開發人員再利用開放政府資料開發產品有所影響,甚或進一步參考本文研究設計以探討不同領域中資料再利用的實務。Item 後現代敘事合作取向團體督導歷程中的督導思維與督導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黎欣怡; 田秀蘭; 吳熙琄; 王孟甯; Hsin-Yi Li, Hsiu-Lan Shelley Tien, Shi-Jiuan Wu, Meng-Ning Wang本研究在探究一個後現代敘事合作取向團體督導歷程中,督導者所展現、運用的督導思維與策略。督導者為本取向資深督導者,受督者為九位諮商心理師。收集此八次團體督導歷程錄音檔,使用質性紮根理論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督導者展現了「尊重、欣賞與感謝;不視為理所當然;一般化;公開化;去專家化;持著未知的態度;認可與賦能;珍視在地性知識」等八項後現代督導思維;運用十三項督導策略,分別是「隱而未顯支線故事的探究與建構;敘事解構/外化/命名;見證;本取向諮商理論與技巧之教學/分享/示範;意義性提問;隱喻的使用」等六項本取向獨特性督導策略;以及「傾聽、聽見、回應(使用對方的語言);不評價、正向好奇地提問以瞭解;瞭解受督者的督導需求與提問;立即性核對;瞭解個案身處之脈絡;賦予新的理解框架;給予指引」等七項共通性督導策略。在督導思維與策略的共同運作下,促進受督者支線故事與專家主體知識之開展與建構,重寫諮商困境故事。本研究發現本取向督導實踐了後現代社會建構理論,研究結果可供有志從事後現代督導工作者參考。文末,針對本研究結果做一討論,並對未來督導實務與研究提出建議。Item 上海公益創投發展策略之研究(2018) 王珈琳; Wang, Chia-Lin1970年代起,兼具社會與經濟雙重目標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逐漸受到各地政府重視,世界各國的政府期待能以社會企業,解決市場、政府、第三部門的政策與資源乾涸的問題,以及尋找能夠解決就業率、社會貧窮,及經濟結構變化下產生的問題。 為了避免社會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過度依賴政府補助政策,並且顧及政府自身的財政狀況,具有市場運作精神的公益創投(venture philanthropy, VP)則成了重要的推手(OECD net FWD, 2015; 鄭勝分、劉育欣,2012)。 上海公益創投從2011年來由上海民政局出資購買,委託協力廠商單位扶持公益領域的創新專案。本研究透過組織社會學之治理、控制、政策的三個面向觀點,訪談上海當地民政局、研究學者、公益創投方(承接政府公益創投之協力廠商)、社會組織方(投遞項目獲取公益創投資金方),並以紮根理論之研究方法,探究上海公益創投發展策略、梳理其發展脈絡,經由相互分析與比較之後,歸納出結論與建議。Item 特教行政工作的理想與挑戰-國中特教組長的聲音(2013) 彭怡婷; Peng, Yi-ting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中紮根理論的方式,以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方法,聆聽九位任教於國中階段特教組長的聲音,探究特教行政工作的整體樣貌,並進一步探索特教組長在角色知覺、角色認同與角色實踐的情形。 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學校特教行政工作主要受個人、學校生態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響。特教組長不論因何因素擔任行政職務,其對理想角色功能的知覺、認同,與其在現實的工作內容中角色實踐歷程之整體感受,會衍生出角色和諧或角色衝突的情形;當其面對角色衝突時,則需於理想與現實之間進行自我調適。 二、特教組長對自我的角色知覺,影響其角色認同,進而進行角色實踐。而在角色實踐後的感受與自我評價,會修正其角色認同,然其對該職務角色知覺並未改變,僅只是調整角色認同的方式,期透過協助他人擔任特教組長工作,以達成心目中理想的特教組長樣貌。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進行反思,並針對特教教師兼任特教組長之職前與在職訓練,及特教組長於學校執行特教行政工作之相關支持配套提出建議。Item 國小高年級兒童人際關係困擾與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研究(2011) 鄭曉楓; Hsiao Fng Che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國小高年級兒童人際關係困擾之相關議題,並透過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以理解對兒童人際關係困擾之協助情形。其包含了兩個子研究,研究一目的在於了解人際關係困擾兒童之個人特質、問題成因、人際衝突事件、增進的關鍵與策略、優勢,以及其未來所需要培養之優勢。研究二目的在分析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並了解親子關係、兒童人際關係在諮商歷程中的改變情形。 研究一訪談11位國小高年級導師和9位心理師,並使用共識質性研究作為資料分析之方法。研究結果發現,人際關係困擾兒童的共同特質是渴望朋友和情緒控制差;其優勢為忠誠度高、樂觀、熱心服務、率直,以及堅持;影響孩子人際關係因素包括家庭結構與功能、父母因應孩子問題的能力、父母教養態度與方式等;改善兒童人際關係策略和關鍵有社交技巧學習、釐清人際事件的原委,以及關係建立;自我節制、幽默與感恩是人際關係困擾兒童未來所需培養的優勢。 研究二之研究參與者為8對親子個案,每對親子進行每週一次,每次約60分鐘,共進行6-8次諮商,以紮根理論進行分析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和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諮商前期的重點為安頓家長身心、從問題以外開始、創造正向意義與情緒,以及強化親子溝通。諮商中期著重家長賦能、發掘兒童之優勢,以及啟動正向循環。諮商後期包括擴大正向經驗於生活、確認親子關係的優勢。諮商效果的部分,兒童認為能主動分享和參與活動、情緒較為穩定且較快樂、自信增加,以及態度較為積極。親子關係部分,家長學會傾聽、尊重和支持孩子,親子溝通品質提升、情緒較穩定,能與孩子形成工作同盟。Item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待業歷程與生涯調適力之紮根研究(2014) 許晨韋本研究旨在探究成年初顯期之待業歷程與生涯調適力。研究者採用立意抽樣,以十位曾於二十到三十歲之年齡階段擁有半年以上待業經驗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在待業期間運用何種內、外在資源進行生涯調適,度過待業狀態,之後從其經驗歸納出成年初顯期之待業歷程。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紮根理論之分析程序: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成年初顯期待業經驗之生涯調適力包含外在環境資源與內在心理資源兩部分。外在環境資源內涵之核心主題為社會關係與環境品質,而社會關係之內容包含:(1) 從關係中獲得陪伴、支持與協助;(2) 安全、信賴的關係滿足被包容,接納的需求;(3) 關係允許自主,給與尊重。環境品質之內容包含:(1) 經濟能自我支持;(2) 家庭環境給與安全感;(3) 放鬆,自由的生活氛圍;(4)利於學習的環境;(5) 行業就業機會充足;(6) 社福資源的介入與協助。 內在心理資源內涵之核心主題為朝生涯目標前進的動機、面對生涯目標的態度、為達成生涯目標採取的行為,以及壓力的因應與調適。朝生涯目標前進的動機包含:(1) 有改變的需求;(2) 生涯目標符合自身興趣;(3) 自我期許;(4) 期待獲得認同與肯定;(5) 追求理想的生活。面對生涯目標的態度包含:(1) 承諾投入追尋目標,為選擇負責;(2) 為達成目標而堅持;(3) 享受追尋目標的過程;(4) 勇於嘗試,面對挑戰;(5) 獨立思考,走自己的路;(6) 保持彈性。為達成生涯目標採取的行為有:(1) 積極行動,儲備實力;(2) 排除阻礙,全心投入;(3) 自我評估,選擇有利機會;(4) 反思過往經驗,發掘進步的可能;(5) 保持生活重心;(6) 運用周遭資源。壓力的因應與調適之內涵為:(1) 擁有個人化調適心情的方法;(2) 正視問題,改變現狀;(3) 賦予經驗正向意義;(4) 自我激勵;(5)重視生活品質;(6) 知足感恩。 此外,參與者成年初顯期之待業歷程為從進入待業起,壓力來源與生涯調適力內、外在資源持續交互作用,直到結束待業。參與者在待業期間面臨壓力情境,生涯調適力協助其因應,繼續朝生涯目標邁進。本研究整理出成年初顯期待業期間之壓力來源有外在環境層面、個人生活層面、關係層面與自我感受層面。外在環境層面之壓力有:(1) 經濟環境不利於求職;(2) 不友善的職場;(3) 薪資水準過低。個人生活層面之壓力內涵為:(1) 兼職工作與學習上的挑戰;(2) 考試壓力;(3) 挫敗經驗;(4) 經濟壓力;(5) 其他生活壓力。關係層面之壓力包括:(1) 家人的關注;(2)承受期待;(3) 依賴產生罪惡感與羞恥感;(4) 同儕比較的壓力;(5) 孤獨感。自我感受層面之壓力有:(1) 自我懷疑;(2) 伴隨不確定而生的焦慮感;(3) 身分認同;(4) 生活缺少目標與意義感。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在待業期間,持續投入生涯目標的追尋,經營理想的生活型態,以自主、彈性之態度面對生涯不確定,較能有效因應待業期間之壓力,達成較佳的生涯調適,並使待業經驗產生個人成長的意義。最後,根據研究之過程與結果,提出研究限制與相關建議。Item 全職實習新手諮商師重要督導經驗及其助益性與衝擊之探討(2013) 李永涵; Yong-Han Lee本研究旨在以全職實習諮商師觀點探討對其個人與諮商專業成長之重要督導事件內涵,包括重要督導事件、督導者在該督導事件中的行為、受督者對該行為的想法與感受、以及對受督者的衝擊。研究參與者共八位,皆為在大專院校擔任全職實習諮商師。研究者以訪談法訪問了八位全職實習階段的新手諮商師,以及以紮根理論資料分析中的開放編碼程序進行資料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全職實習新手諮商師所知覺到對於個人與專業成長產生衝擊的重要事件可歸納為四大類:(一)督導關係事件:共十五件,歸納為六大主類別,分別為督導風格、創造滋養的督導環境、督導者的開放度、督導者的投入參與、對受督者的評估與場面構成;(二)個人化事件:共二十二件,歸納為兩大主類別,分別是諮商中受督者個人情緒、個人議題對諮商的影響;(三)諮商技巧與歷程介入事件:共十九件,歸納為三大主類別,分別是個案問題的介入處理、諮商歷程技巧、其他專業技術;(四)概念化事件:共六件,歸納為一大主類別為對個案的概念化。每一督導事件中有其相對應的正向或負向或中性未定向的督導行為,研究結果發現影響督導行為效益性的因素可分為受督者因素與督導者因素,在受督者因素方面,受督者對督導行為的認知、受督者的調適能力、受督者對督導行為的認同感、受督者的自省能力、受督者對督導者的開放度、受督者在諮商專業發展中的發展特性、受督者對督導者的信任度;督導者因素包括督導行為是否隨受督者的督導需求而彈性調整、督導者面對受督者回饋的開放度、督導者是否具體示範諮商技巧、督導者是否保持彈性的態度。研究者針對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據此對督導者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全職實習、諮商新手、紮根理論、督導行為、助益、衝擊Item 跨文化遷移下旅居者認同發展歷程之紮根研究─以在臺國際學生為例(2015) 馬安妮; Ma, An-Ni本研究旨在探討跨文化遷移下旅居者之認同發展歷程。研究者採立意抽樣,以9位曾就讀臺灣大專院校或正於臺灣大專院校就讀之在臺國際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跨文化遷移對其認同發展之影響,從中了解影響旅居者認同發展之因素,以及跨文化遷移下認同發展歷程。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紮根理論分析程序: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跨文化遷移下旅居者認同發展歷程分為四階段,分別為旅居者的母國經驗、認同開始形塑、重新整合認同、旅居下形成的認同四階段。旅居者的母國經驗之核心主題為生命經驗的形塑與外在環境因素,生命經驗的形塑之內涵為:(1)母國的生活經驗;(2)母國的學習經驗;(3)生涯規劃。外在環境因素之內涵為:(1)對地主國學習環境的考量。 認同開始形塑階段之核心主題為衝擊和危機與因應衝擊和危機。衝擊和危機之內涵為:(1)自我效能感低落;(2)人際關係失去準則;(3)個人歸屬感失去;(4)外在環境差異;(5)與地主國成員的衝突;(6)失去方向感。因應衝擊和危機之內涵為:(1)自我調適;(2)向外尋求協助;(3)明確的目標感;(4)從經驗中尋求解決之道。 重新整合認同階段之核心主題分為關係的建立與連結、個人的反思,關係的建立與連結之內涵為:(1)超越文化隔閡的關懷;(2)對地主國產生興趣。個人的反思之內涵為:(1)對危機的反思與覺察。 旅居下形成的認同之核心主題為跨文化遷移下的改變與影響、突破困頓和重新建構的自我認同。跨文化遷移下的改變與影響之內涵為:(1)認同重建的掙扎;(2)信念和價值觀的改變;(3)跨文化特質的出現。突破困頓之內涵為:(1)危機到整合。重新建構的認同之內涵為:(1)認同組成的改變;(2)未來生涯的擴展;(3)舊與新的對話。 跨文化遷移下的認同發展是一動態歷程,每個階段彼此連貫,相互影響,使每位旅居者產生不同的認同發展結果,影響各階段發展品質,研究發現如下:(1) 旅居者母國的生活經驗影響了在地主國文化衝擊的類型、衝擊感的強度與對衝擊的因應方式;(2) 旅居者在衝擊和危機與因應衝擊和危機的方式間來回,旅居者會根據對衝擊和危機的主觀感受調整因應方式;(3) 旅居者因應衝擊和危機的方式是重新整合自我認同穩定度的關鍵;(4) 旅居者在跨文化遷移下形成的認同內涵與前三階段有關,旅居者經驗的衝擊和危機感以及因應衝擊和危機感的成果影響重新整合的穩定度,也連帶影響重新建構認同的內涵。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呈現跨文化遷移下旅居者認同發展歷程與影響因子。最後,根據研究過程與結果提出研究限制與相關建議。Item 教師學習團體發展與運作歷程的紮根分析暨教師學習團體回饋系統之建構(2005) 許育齡; Yu-Ling Hsu教師學習團體的運作,是啟動校內專業自生力量的重要途徑,然在教育現象場實踐的過程,團體的發展往往面臨相當多的困境與衝突,究竟在教師學習團體互動的層面發生了什麼?什麼樣的知識可以解釋這樣的現象?教師學習團體的回饋系統,需如何介入才能轉化這些困境和瓶頸? 所以,「教師學習團體發展與運作歷程的整合分析」,為本研究的首要目的;同時,建構教師學習團體回饋系統,為本研究第二個主要目的。本研究分兩個研究達成上述的研究目的。 在第一個研究,「教師學習團體發展與運作歷程的整合分析」當中,採紮根理論分析來自四個不同類型的團體資料,經由微觀分析、開放編碼與主軸編碼等歷程,整合出「教師學習團體發展與運作歷程」的迷你概念架構,此迷你概念架構提供教師學習團體三個面向的團體訊息,包括「團體討論內容/結構」的面向、「團體成員互動/行動」的面向,以及「教師學習團體隱喻/動力系統的面向」。 在第二個研究,「教師學習團體回饋系統之建構」當中,採用行動科學取向的介入方法,研究者介入團體中提供回饋,並經由實踐,發展出「教師學習團體回饋系統」。這個系統包括兩個面向的回饋,分別是「行動科學取向」的回饋以及「教師學習團體發展與運作知識」的回饋。「行動科學取向」的回饋,在協助團體成員有效縮短所知所行的落差;「教師學習團體發展與運作知識」的回饋則在協助團體成員提升知的品質、行的覺察以及觀察團體動力的視野,以提升行動者在團體中的行動品質。 關鍵字:教師學習團體、教師學習團體回饋系統、紮根理論、行動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