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5
  • Item
    臺灣成年人習慣性運動者運動上癮風險與自尊、身體意象、心理困擾的關聯性研究
    (2024) 陳曦; Chen, Hsi
    本研究目的在調查臺灣成年習慣性運動者罹患初級運動成癮的風險,與探索自尊、身體意象、心理困擾與初級運動成癮風險的關係。此為斷代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並使用線上問卷收案,包括:基本資料、修訂版健身運動依賴量表、Rosenberg 自尊量表中文版、身體意象關注問卷、心理困擾量表(Kessler 10)。研究共收到229 個有效樣本(126 位女性,平均年齡30.08,標準差9.51;102位男性,平均年齡30.55,標準差8.94;1 位跨性別男性),百分之六點六的受測者在運動成癮的部分達到「有風險」的等級。相關性分析指出運動成癮症狀與自尊、自尊與身體意象困擾、自尊與心理困擾皆呈顯著負相關,而運動成癮症狀與心理困擾、身體意象困擾與心理困擾呈顯著正相關。徑路分析在全體受測者指出低自尊與身體意象困擾不僅分別導致心理困擾,也透過心理困擾的中介作用導致運動成癮症狀的發生。在男性受測者中,身體意象困擾透過自尊導致心理困擾,而心理困擾進一步造成運動成癮症狀。而對女性受測者來說,低自尊、身體意象困擾、心理困擾的互動並沒有導致運動成癮症狀。研究結果建議自尊為初級運動成癮症狀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保護性與貢獻性因素。未來研究建議納入受測者之應對壓力的資源(coping resources)進行分析。
  • Item
    單側聽損者學校適應歷程之探究
    (2023) 許恆旗; Hsu, Heng-Chi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中的詮釋學,主要是探討單側聽損者學校適應歷程。本研究招募兩位單側聽損者作為研究對象,以半結構性深度訪談方式了解單側聽損者在學校適應歷程中的經驗與感受,並在遇到困境時,採那些策略去因應,以及對於未來單側聽損者在求學過程中,有什麼樣的期待與建議。研究結果指出,單側聽損者在學業表現及人際關係較易遭遇到困境,但在學業表現的部分,她們並不會因此感到憂心,因為她們大多能建立自己的學習策略來因應,而其人際關係在國中階段時,常會因聆聽問題,而與同儕互動產生困境,她們後續積極地運用了承認策略、提升溝通技巧及同理與尊重等相關社會技巧,因此在高中時期人際關係漸入佳境;在自我概念部分,她們雖曾有自我概念低落的想法,但並未因此而消極,反而藉由不服輸的個性及從參與的活動中肯定自己,來發展出正向積極的自我概念,使自己在未來的求學階段順利適應校園生活。她們一致認為,倘若學校能適時提供特殊教育服務與支持,那麼勢必能協助單側聽損者順利適應校園生活,而從本研究也能看到特殊教育鑑定對單側聽損者在學校適應上的影響,因此研究者就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給予相關之具體建議,作為未來教育實務及政策措施調整之參考。
  • Item
    八向度幽默風格量表之發展暨其與自尊、人格特質、依附風格關係之探討
    (2010) 王建雅; Wang,Chien-Ya
    本研究旨在編製適用於青少年至成人期的「八向度幽默風格量表」,比較我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族群、性別於幽默風格的差異;探討自尊、人格特質、依附風格與八向度幽默風格的相關性與預測性。研究共計有2905名自國中至七十歲左右的成人參與研究,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多變量二因子變異數分析(MANOVA)、探索式因素分析(EFA)、驗證性因素分析(CFA)、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考驗。所得的結論列述如下: 一、量表編製方面 (一)信效度方面:八個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介於.81~.88之間;再測信度介於.76~.88之間。驗證性因素分析亦呈現不錯的外在品質與可接受的內在品質。 二、研究結果方面 (一)在不同發展階段與性別方面: 1.男性在弄巧成拙型、自我吹捧型、主動攻擊型和回應攻擊型的幽默風格顯著大於女性。女性在自我調侃型幽默顯著大於男性;2.自我調侃型的幽默風格於青少年晚期發展出來;3.主動攻擊型與弄巧成拙型的幽默風格在青少年全期(國中到大學)並無顯著差異,直至成年期後顯著下降。 (二)在不同性別與族群方面:1.原住民在親和聯繫型、自我提升型的幽默風格,顯著大於漢族;2.原住民在弄巧成拙型、自我貶抑型、自我吹捧型的幽默風格也顯著大於漢族;經控制兩族群之學歷背景後,所得結果完全一致。 (三)與自尊的相關情形:1.親和聯繫型、自我提升型、自我調侃型、回應攻擊型的幽默風格,在四個發展階段均與自尊正相關;2.弄巧成拙型與自我貶抑型的幽默風格,在四個發展階段均與自尊負相關;3.主動攻擊與自我吹捧的幽默在國中、高中、大學與自尊無關,在成人階段與自尊負相關,推測可能受到青少年獨特生理特徵與自我中心觀的影響。 (四)與人格特質的相關與預測:1.五大人格特質與四種正向的幽默風格正相關;2.弄巧成拙型的幽默與所有人格特質負相關、自我吹捧型與嚴謹性負相關3.自我貶抑型幽默則與所有人特質無關;主動攻擊型幽默與外向性、開放性正相關,與友善性、嚴謹性負相關;4.外向性能顯著預測親和聯繫型、自我調侃型與自我吹捧型幽默風格;5.情緒穩定度對弄巧成拙型的幽默有最高的負向預測力;6.開放性對自我提升型、回應攻擊型的幽默有最高的預測力;7.友善性最能負向預測主動攻擊型幽默。 (五)與依附風格的相關與預測:1.親和聯繫型、自我調侃型、自我提升型、回應攻擊型的幽默風格,均與安全依附正相關;2.弄巧成拙型、自我貶抑型、自我吹捧型、主動攻擊型的幽默風格,均與焦慮依附正相關;3.逃避依附與弄巧成拙型幽默有中度正相關;4.安全依附風格,能顯著預測所有正向幽默風格。5.焦慮依附能正向預測所有負向幽默風格。6.四項人際依附風格中,以安全依附和焦慮依附最能預測幽默風格的表現。 上述研究結果,驗證八種幽默風格類型的存在,並可區分出正向與負向的幽默風格。研究亦顯示族群、性別、發展階段的差異,該研究結果能提供未來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族群文化工作者實證資料,作為未來研究探索與教育輔導之建議。
  • Item
    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污名化、自我揭露與求助態度之關係
    (2010) 王嘉琪; Wang Chia-Chi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揭露預期效益」、「揭露預期風險」、「求助社會污名」、「求助自我污名」等求助內在知覺與「求助態度」之間的關係。並探討 (1)不同性別在各變項之間差異的情形 (2)各變項對「求助態度」分別具有預測力 (3)「自尊」在「憂鬱情緒」與求助內在知覺各變項是否扮演中介角色 (4) 求助內在知覺各變項在「自尊」與「求助態度」是否扮演中介角色 (5)不同性別在「憂鬱情緒」、「自尊」與求助內在知覺各變項對「求助態度」路徑的差異。 以東台灣與北台灣之公私立666位大學生為受測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工具包含自尊量表(SES)、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S-D)、求助社會污名量表(SSRPH)、求助自我污名量表(SSOSH)、求助態度量表(ATSPPH-SF)與揭露預期量表(DES)等六部份。 研究結果如下:(1)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只在「揭露預期風險」、「揭露預期效益」、「求助態度」有顯著差異;在「自尊」、「憂鬱情緒」、「求助社會污名」、「求助自我污名」沒有顯著差異 (2)「憂鬱情緒」、「自尊」、「維持自我信心」、「減低自我感」與「揭露預期效益」對「求助態度」分別具有預測力 (3)「自尊」在「憂鬱情緒」與求助內在知覺的「揭露預期效益」、「揭露預期風險」、「求助自我污名化」扮演中介角色 (4) 求助內在知覺的「揭露預期效益」、「揭露預期風險」、「求助社會污名化」「求助自我污名化」在「自尊」與「求助態度」扮演中介角色 (5) 不同性別在「憂鬱情緒」、「自尊」與求助內在知覺的各變項對「求助態度」的影響路徑不同。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者的參考。
  • Item
    高職學生之自我設限、個人目標導向、自尊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2006) 黃雅惠; Ya-Huei Hua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高職學生之自我設限、個人目標導向與自尊的相關情形,同時探討高職學生自我設限、個人目標導向、自尊與其學業表現的關係。 本研究以高職學生804名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自我設限量表」、「個人目標導向量表」與「自尊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不同性別高職學生在自我設限並無顯著差異存在,而在趨向精熟目標、逃避精熟目標及自尊有性別差異; (二)不同年級高職學生在自我設限及自尊亦無顯著差異存在,而在趨向精熟目標、趨向表現目標及逃避精熟目標有年級差異; (三)高職學生的個人目標導向的線性組合分數與自我設限的線性組合分數有相關存在; (四)高職學生之自我設限與自尊有顯著多元相關; (五)高職學生之自我設限、個人目標導向及自尊可以有效預測學業表現。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高職教學、學習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對青少年自尊的預測
    (2009) 張梅楓; Chang-Mei-Feng
    本研究是在探討青少年自尊的預測,主要目的有五項:(一)了解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等方面的客觀表現,對自尊的預測力。(二)了解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等方面的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三)了解青少年在「家庭因素」方面的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四)了解在「個人因素」社會比較之外,加上「家庭因素」之社會比較後,對自尊的預測力是否增加。(五)了解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方面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兩者對自尊之相對預測力如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青少年社會比較量表」、「外表評價量表」、「同儕關係量表」、「原生家庭榮耀羞恥量表」、「自尊量表」。研究樣本為桃園縣、台北市、彰化縣三所國民中學的二、三年級學生,共計178名。所得的資料以因素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描述統計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 本研究分為客觀表現「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項指標與社會比較「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家庭狀況」四項指標,對青少年的自尊預測做探討。綜合研究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項客觀表現對「自尊」有預測力。 二、「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項社會比較對「自尊」有預測力。 三、「家庭因素」之社會比較可以增加「個人因素」之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 測力。 四、七個因素中,「同儕關係社會比較」、「家庭狀況社會比較」、「外表評價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最高。 五、社會比較因素對自尊的預測力大於客觀表現因素對自尊的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未來相關研究與青少年教育輔導的參考。
  • Item
    高中職學生自尊、因應型態、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2019) 陳珏汝; Chen, Yu-Ju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關聯因素,並以三元影響理論(The theory of triad influence)觀點切入,採用該理論之「個體影響因素」之變項,探討青少年自尊、壓力因應型態、拒網自我效能對網路成癮之關聯與預測關係,並檢驗拒網自我效能於自尊對網路成癮以及因應型態對網路成癮之中介關係。本研究針對1,168位高中與高職學生進行「Rosenberg自尊量表」、「壓力因應量表」、「拒網自我效能量表」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等問卷之施測,而後以描述統計、皮爾森相關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高中職學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25.15小時(SD = 20.45),其中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的每週總時數為17.92小時(SD =20.08);(2)自尊與網路成癮呈顯著負相關且可負向預測網路成癮;(3)逃避-情緒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呈正相關且可正向預測網路成癮;(4)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呈負相關且可負向預測網路成癮;(5)拒網自我效能部份中介自尊與網路成癮的關係;(6)拒網自我效能部份中介逃避-情緒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的關係;(7)逃避-情緒導向因應可完全中介自尊與拒網自我效能的關係。本研究建議自尊、壓力因應型態及拒網自我效能,可分別作為網路成癮的遠程、近程及促發因素,並建議家長、教育及諮商輔導相關人員,可促進青少年的高自尊、減少於壓力情境下採取逃避或情緒化之因應方式、提升於高風險情境下能夠拒絕或停止上網之技巧,如此將可有效預防網路成癮之風險。
  • Item
    高中職學生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自尊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2018) 張桂綿; Chang, Kuei-Mien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學生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自尊與網路成癮間之關聯,並檢驗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高中與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取分層(高中、高職)叢集(以班為單位)方式進行立意性抽樣,共取得1922份有效樣本(高中學生佔48.86%;女性佔53.07%),並施以「社會支持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而後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1)最近一年內高中職學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18.22小時、標準差為18.44小時,其中平均每週花在非課業相關的上網時間為15.43小時、標準差為17.33小時;(2)最近一年內在各項網路活動的平均每週上網時間方面,以網路人際互動的平均時數最高、平均每週時數為8.83小時、標準差為13.14小時,線上遊戲次之、每週平均時數為4.50小時、標準差為8.91小時,接續依序是網路資訊活動、網路購物或買賣活動,以及網路色情活動;(3)現實社會支持可負向預測網路成癮;(4)虛擬社會支持能正向預測網路成癮;(5)現實社會支持可以正向預測自尊、但虛擬社會支持無法顯著預測自尊;(6)自尊能夠負向預測網路成癮;以及(7)自尊可部分中介現實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 研究結論:本研究檢驗了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對網路成癮之預測模式,根據研究發現提出討論與建議,以供家長、輔導相關人員及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詞:高中職學生、現實社會支持、虛擬社會支持、自尊、網路成癮
  • Item
    國中生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
    (2015) 伍淑玉; Wu, Shu-Yu
    本研究欲探討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及生活壓力,與國中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並檢視不同性別國中生的心理健康預測情形。研究對象為785位台灣國中生(男=364,女=421),所有參與者需完成一份由Rosenberg自尊量表、希望感量表、社會支持量表、生活壓力量表,以及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組成的問卷。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中學階段男生在自尊、希望感的表現高於女生,亦有較高的心理健康;女生則是在社會支持的表現高於男生;不同性別所感受到的生活壓力,則無顯著差異。整體而言,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可共同預測66.5%的國中生心理健康。不同性別呈現相異的心理健康模式:在男性模式中,四個變項的預測力高低依序為:社會支持、希望感、自尊與生活壓力;在女性模式中,變項的預測力高低依序為:希望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自尊。然而,後續進行之多群組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國中生的心理健康模式,其結構路徑未達顯著差異。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歸納如下: 一、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及生活壓力,與國中生心理健康的五個面向,主要透過三組典型因素,達顯著相關。第一組典型相關顯示「自尊」、「希望感」,與心理健康之「樂觀進取」、「人際關係」兩個面向有密切關聯;第二組典型相關顯示「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家庭和諧」面向有密切關聯;第三組典型相關顯示「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情緒平衡」面向有密切關聯。 二、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及生活壓力,與國中生之心理健康有顯著相關;所有變項可共同預測國中生心理健康,達顯著水準。 三、希望感是一個強力的預測指標,對不同性別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皆然。 四、不同性別國中生的心理健康模式,呈現相異的內在趨勢;然而,多群組分析結果指出:兩個模式的預測路徑,未達顯著差異。 五、與其他變項同時考量之下,自尊對國中生心理健康的預測力不如預期;自尊與心理健康之間,可能有其他變項的效果,削弱了自尊的影響力。建議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釐清這些因子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調節效果。
  • Item
    幽默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幽默感、社交技巧與自尊影響效果之研究
    (2005) 李維光; Wei-Kuang Lee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的幽默訓練課程教學方案,並探討該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社交技巧以及自尊的影響效果。本研究之「幽默訓練課程」是整合知情意行四層面目標的全方位課程,採「課程教學」、「情境教學」以及「互動教學」三個管道進行教學介入,其中「課程教學」共分為十五個單元,上學期十一個單元,下學期四個單元,主要在培養學生之幽默理解、幽默創造、社交情境中的幽默、幽默因應、幽默態度以及笑的傾向六大能力。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台北縣某國小高年級學生共71位,分為兩組,實驗組共36位學生,控制組共35位學生。實驗組學生進行本研究之「幽默訓練課程」,控制組學生則進行原班級例行性活動,不予以任何實驗處理。在實驗效果評估方面,以「多向度幽默感量表」、「新編幽默理解與幽默創造測驗」、「兒童社交技巧量表」及「兒童自尊問卷」為測量工具,以瞭解幽默訓練課程對學生幽默感、社交技巧與自尊的影響。在資料分析方面,本研究以「組別」做為自變項,學生在上述四個測驗的「前測分數」為共變項,「後測分數」為依變項,以單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法考驗研究假設。另輔以「課程回饋問卷」、「學生訪談問卷」以及「教師省思札記」上所得之訊息作質性資料分析,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綜合各項結果,獲得以下研究結論: 一、幽默訓練課程能有效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之「幽默創造能力」與「社交情境中的幽默能力」。 二、幽默訓練課程無法有效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之「幽默理解能力」、「幽默因應能力」、「幽默的態度」與「笑的傾向」。 三、幽默訓練課程無法有效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之社交技巧。 四、幽默訓練課程無法有效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之自尊。 五、從實驗組學生「課程回饋問卷」中的反應發現:1.學生普遍喜愛幽默訓練課程並覺得非常有價值。2. 學生普遍對能夠讓班級充滿笑聲與歡樂氣氛、能夠創作出幽默成品、能夠感受到自我成長或自我突破以及價值性高的課程有較高的認同與較深的印象。3. 部分學生認為對幽默課程存有負向感受的原因包括:幽默作業負擔過重、部分課程的學習不知該如何進行、各組在競爭活動時機會不均等以及擔憂自己表現不好或不敢嘗試。 六、從實驗組學生在「學生訪談問卷」中的反應發現:1.學生普遍非常喜愛幽默訓練課程。2.學生較能夠分辨正負向幽默的差異並對幽默概念有更深一層瞭解。3. 幽默訓練課程對學生的幽默因應以及社交幽默的表現有所幫助。4. 幽默訓練課程對班級有正向以及負向兩方面的影響。5. 學生所觀察到的幽默事蹟包括肢體表情類的幽默以及因應的幽默。 最後,研究者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在未來教學以及研究上的具體建議,以做為後續研究與教學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