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0
  • Item
    資優學習障礙者之復原力發展歷程
    (2024) 黃姿文; Hwang, Tzu-Wen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取向,使用敘事研究法及回溯研究方法,對三位資優學習障礙成人進行分析。研究者以半結構訪談方式,向資優學習障礙成人及其重要他人進行訪談,且遵守研究倫理規範之下,採用「整體-內容分析」以及「類別-內容分析」敘事分析模式進行資料分析,獲得三位研究參與者之故事與復原力發展歷程,並比對其中危險因子、保護因子與因子間之交互作用。研究發現如下:一、 本研究的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復原力發展歷程皆有經歷在診斷或鑑定之前的階段、在診斷或鑑定之後的「學習與學障共處階段」與「和解階段」。不同處之處則在於「診斷發現階段」明顯與否、「學習與學障共處但失去特教服務階段」發生與否、「和解階段」出現時間早晚。二、 本研究將危險因子整理分析為個人及環境兩大類危險因子,個人危險因子包含學障者常見的危險因子、資優學障者常見的危險因子、心理性的危險因子;環境危險因子包含教室內的危險因子及教室外的危險因子。三、 本研究將保護因子整理分析為個人及環境兩大類保護因子,個人的保護因子包含策略型的保護因子、情感型的保護因子;環境的保護因子包含家庭的保護因子、外在支持系統的保護因子。四、 本研究發現有具雙重面向的特殊因子,與兩種因子之間的交互作用,包含因子之間的促進關係及因子之間的抑制關係。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資優學障學生輔導工作與後續研究的建議。
  • Item
    以個案研究法探討長期重複自我傷害國中生的復原歷程
    (2024) 古屏蓉; KU, PING-JUNG
    本研究主要探討長期重複自我傷害的國中生成功不再發生自傷行為的復原歷程,同時也關注家庭、學校系統、處遇系統分別與自傷國中生的互動關係。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邀請曾經在國中時期出現過長期重複自我傷害的青少女以及共同陪伴成功復原的兩位家長、四位學校老師以及一位處遇系統的駐校社工師等,共八位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研究方法採用個案研究法進行資料分析,配合研究目的,本研究結果如下:國中生出現長期重複自我傷害的行為,其成長歷程中與重要他人,諸如:父母、手足、老師、朋友、同儕等負向互動是關鍵因素。在陪伴長期重複自我傷害國中生復原歷程中,對個案的同理是輔導功能可以功能最大化的原因。長期重複自我傷害國中的復經歷曲折多變,周遭系統人員團隊合作可以有效抵抗在陪伴中產生的耗能。
  • Item
    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與創新教學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以創意人格特質為中介變項
    (2024) 陳毓婕; CHEN, Yu-Jie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變項的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在復原力、創意人格特質以及創新教學行為的現況與差異,同時了解復原力對創新教學行為的預測力以及創意人格特質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全國111學年度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為研究對象,並採用線上問卷實施問卷調查法,問卷內容包含教師個人背景資料、復原力量表、開放性人格特質量表以及教師創新教學問卷。回收問卷後,採用SPSS23進行分析,並整理出以下研究結論:一、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創意人格特質以及創新教學行為之現況為中高程度。二、背景變項中的「年資」對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與創意人格特質有顯著影響。三、背景變項中的「教育程度」對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創意人格特質以及創新教學行為有顯著影響。四、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創意人格特質以及創新教學行為都有顯著相關性。五、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對其創新教學行為具有預測力。六、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創意人格特質對復原力與創新教學行為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針對國小兼任行政教師所處之現場及未來研究給予相關建議,以提供相關專業人員在教育及學術上可作為參考。
  • Item
    國小學童健康素養及復原力研究
    (2024) 簡子明; Chien, Tzu-M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素養及復原力之現況,並分析學童健康素養與學童復原力之影響關係。以方便取樣抽取臺灣北、中、南地區之五、六年級在學學童198名為研究對象,並以自擬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最後以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各項統計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整體健康素養表現中等以上。 二、 國小高年級學童整體復原力表現中等以上。 三、 學童整體健康素養表現不會因為背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但10歲學童於「正向人際互動」分向度(p<.05)表現較佳。 四、 學童整體復原力表現不會因為背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但於復原力量表中「希望與樂觀」分向度(p<.05)以男學童表現較佳;「情緒調節」分向度(p<.05)以10歲學童表現較佳。 五、 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素養與復原力達顯著正相關。 六、 國小高年級學童背景變項及健康素養能有效預測學童復原力。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於教育實務上規劃提升正向人際互動與情緒調節之課程,以緩解學童隨年齡成長於正向人際互動與情緒調節表現的落差,並推展親子共學之健康教育活動,加強學校與家庭合作互動,為有需要之學童提供協助與支持,加以促進學童健康素養及復原力的提升。
  • Item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員職場疲勞與復原力之研究
    (2024) 呂湘薏; LU, Hsiang-Yi
    本研究旨在探討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員職場疲勞與復原力之研究,採取橫斷式調查,以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員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使用中文版職場疲勞量表及中文版Connor-Davidson復原力量表,並於2023年以方便取樣方式進行調查,共取得有效樣本569份。本研究結果與結論歸納如下:一、職場疲勞總表平均分數49.68分,各分量表以工作過度投入得分較高,依序為個人疲勞、工作疲勞。復原力平均分數為65.34分,七項構面中,接受挑戰能力較高,依序為因應能力、個人目的性、適應能力、自我效能、情緒與認知調節能力,最後為樂觀度。二、行業類別及工作區域對職場疲勞感受度無顯著差異性;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家庭子女數、運動習慣、吸菸習慣、飲酒習慣、工作年資、職稱、工作待遇(年薪)及工作內容對職場疲勞感受度上具有顯著差異性。三、復原力整體表現上,年齡、婚姻狀況、家庭子女數、運動習慣、工作年資、職稱及工作待遇(年薪)在復原力具有顯著差異。在七項構面表中,皆會受到婚姻狀況、家庭子女數、運動習慣、工作年資及職稱的影響。四、職場疲勞與復原力之間呈現顯著負相關,其中,職場疲勞的「工作過度投入」與「復原力」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工作過度投入與復原力之挑戰能力、因應能力、個人目的性三個分量表亦呈現顯著正相關。
  • Item
    我好在乎爸媽的話:親子言語互動對子女自我概念之影響
    (2024) 蔡曼琳; Tsai, Man-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親子言語互動的經驗,以子女的角度詮釋父母言語對自我概念的影響,並以復原力的觀點呈現子女如何轉化負面的影響。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敘說研究法為研究策略,深度訪談四位成年子女,期望了解父母言語對子女較長遠的影響性。  本研究發現:子女印象深刻的父母正向言語互動有肯定、稱讚、愛與支持;負向言語互動有批評、比較、威脅、暴力言語和行為,以及要求子女絕對服從父母、用父母的期望為標準來要求子女或拒絕回應孩子的需求等等。  本研究發現父母的正負向言語互動會對子女的自我概念有多方面的影響,但子女多能運用復原力及身邊資源,來轉化負面的影響。研究結果如下:一、心理自我概念:父母的正負向言語會使子女的「自尊心、自我價值感」低落或健康,但子女能透過復原力及信仰的幫助轉化提升之;父母的負面言語會影響子女「自我存在價值感」低落,但本研究參與者皆正在轉化中;父母的負面言語會使子女的「情緒健康度」不穩定或對自己「高標準」要求;父母的正負向言語會讓子女富有或缺乏「安全感」。二、生理自我概念:父母的負向言語會使子女對「外在的自信心」低落,但因為父母改說正向言語以及信仰的幫助下,對外在的自信皆轉化為健康。三、社會自我概念:父母的負面言語影響子女有「人際關係」上的困擾,但子女能運用復原力轉化負面影響,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父母的負向言語造成「親子關係」不佳,但後來因為父母或子女的正向言語互動,親子關係正逐漸提升當中;父母的正負面言語影響子女對「伴侶」的條件設定,或對伴侶行為與角色的期望;子女與下一代的「親子相處模式」受到代間傳遞的影響,但透過信仰及復原力的轉化,子女與「下一代親子關係」皆轉好。四、能力自我概念:父母的負面言語使子女對「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即使子女的「工作能力」不錯,但因父母的負向言語已形成子女的低自我價值感,故自信心依然不足。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家長、教育及助人工作者、政府、未來研究者及關心本議題的夥伴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臺北市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復原力及其影響因子調查研究
    (2023) 許婷; Hsu, Ting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的復原力及其影響因子發展情形,透過分析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不同背景變項間的復原力差異,了解藝術才能優異學生的復原力特色,並進一步分析復原力及其影響因子之相關性及預測力。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研究對象為111學年度就讀臺北市之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包含國中藝術才能班136人、高中藝術才能資優班113人及國中藝術才能資優方案19人,問卷回收率為89.04%。研究工具含「Connor-Davidson 復原力量表 (CD-RISC)」(Connor& Davidson, 2003) 及研究者自編量表「復原力影響因子自評問卷」,該量表經預試並獲得良好的信效度分析 (Cronbach’s α = .918)。研究分析方法運用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復原力平均得分為61.97分,與臺灣25歲以下成人平均分數相仿。五項復原力影響因子平均得分介於2.34至2.76分之間,皆高於中位數,屬於復原力保護因子。 二、不同安置型態的國中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復原力總分具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專長類別、教育階段及就讀藝術才能(資優)班經驗者則無顯著差異。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復原力影響因子差異,舞蹈優異學生之同儕關係顯著高於音樂優異學生、高中藝術才能資優班學生之同儕關係顯著高於國中藝術才能班學生、國中藝術才能資優方案學生之學習自我效能、家庭關係顯著高於國中藝術才能班學生。 四、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復原力影響因子與復原力皆呈現正相關,其中學習自我效能、社會資源呈現高度正相關,家庭關係、同儕關係及師生關係呈現中度正相關。 五、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復原力影響因子中四個影響因子能預測復原力情形,解釋力由高至低分別為學習自我效能、社會資源、同儕關係及家庭關係。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教育輔導及未來研究建議。建議教學者、輔導者及教育工作者應強化中學階段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學習自我效能與社會資源影響因子、營造互助合作的班級環境優化同儕關係,及提供學生多元安置選擇;並建議未來研究者能擴大研究對象,追蹤調查學生成就表現與復原力關係,及運用多元方式繼續研究提升學生復原力的策略。
  • Item
    大學轉學生轉學適應與復原力之敘事研究
    (2022) 陳冠穎; Chen, Guang-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轉學生的轉學適應與復原的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從四年制大學轉學至另一所四年制大學、曾在大學轉學後面臨適應的困難,並已從中復原之大學轉學生參與研究。有二男二女,年齡介於21—23歲、就讀於大學三年級到五年級之間。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整體—形式」、「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大學轉學生的轉學與適應經驗、轉學動機、轉學過程及轉學後所面臨挑戰,以及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類別與內涵。研究結果如下:(一)大學轉學生在轉學後的第一個學期受適應問題衝擊較大,且可能面臨多元的問題與挑戰;轉學後適應的狀況可能受轉學前的期待與轉學後生活間的落差所影響。(二)大學轉學生的轉學動機包含:高中有明確目標、考試失利、原校園環境不符期待、證明自己、家庭因素、較好的生涯發展等六項因素。(三)大學轉學生在轉學過程與轉學後面臨許多挑戰,包含:課業、人際、身心、與學校連結、其他因素等五個層面。(四)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內涵豐富,可分為外部與個人兩向度,其中包含:外在關係支持、外部資源連結、個人因應方式、個人特質與信念等四個類別。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欲轉學大學生、已轉學大學生、大專院校心理師、學校相關人員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
  • Item
    以資源保存與復原力觀點探討青年待業者待業歷程之經驗
    (2022) 陳波蓉; Chen, Po-Jung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青年待業者進入待業歷程其資源和復原力流動的變化,聚焦在當青年進入待業歷程時,青年本身所具備之資源在待業歷程中產生何種變化,以了解環境脈動下的條件如何影響青年從待業至求職的經歷,以及復原力如何在個人、家庭和社會層面間被啟動,以協助青年產生動態適應之歷程。研究方式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為資料搜集方法,5位受訪者為曾經待業年齡介於18至29歲之青年,以「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經過開放編碼後,一共找到78個屬性,進而歸類出23個次類別;最後經過主軸編碼再從23個次類別歸屬出7個類別與4個主類別,四個主類別分別為:「緩衝階段」、「維持控制階段」、「自我轉化階段」與「資源平衡階段」,各階段有其對應的屬性與類別。研究結果再透過「資源保存」和「復原力」觀點共同探究「青年待業者之待業歷程」的過程與變化。研究發現:1. 青年待業者能以彈性方式因應不同階段的自我與環境限制因素;2. 以資源流動觀點看待該歷程,可得知青年待業者追求個人期待與社會現實平衡、雇主認同與自我滿意之平衡,以及個人資源實為待業歷程中最重要之資源;3. 以復原力觀點看待待業歷程,可得知待業歷程不僅是一個充滿復原力的歷程,且在待業歷程中,家庭層面的復原力為安全堡壘,個人和社會層面的復原力則互相影響。本研究探究青年待業者於待業歷程中隨各階段「資源保存」與「復原力」之變化,最終青年可獲得平衡與調適進入就業。研究最後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
  • Item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輔導自殺議題個案的困境與復原力之研究
    (2022) 陳敬昀; Chen, Ching-Yu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在學校輔導工作中,輔導自殺議題個案的困境與復原力展現經驗。本研究採立意取樣,邀請10位服務年資介於5年到10年的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擔任研究參與者。每位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個別深度訪談,訪談時間約1.5至2小時,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之現象學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輔導自殺議題個案的困境有面對個案頻繁自殺危機產生的身心壓力、對自身處遇能力的懷疑、處遇期間對生活其他層面的影響、輔導界線的拿捏以及系統資源的合作有限性。展現個人內在的正向特質,發展適合自身的自我照顧策略,督導、同事及親友的專業與情感支持,皆為國中專任輔導教師順利度過挑戰的復原關鍵。善用過去輔導經驗帶來的學習機會,每一次的自殺議題輔導歷程所學將能發展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不一樣的處遇能力,以增加自殺輔導工作的成功經驗,提升未來突破困境的復原力。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教育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