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心理治療中成年初顯期個案的中途流失現象之調查研究(2024) 趙婕如; Chao, Chieh-Ju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初顯期的個案自行決定中止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的經驗,藉由研 究者自編的調查問卷,了解哪些因素與此決定有關。在問卷中,研究者以 18 歲至 29 歲的 成年人為研究對象,且近兩年內曾在大專院校、社區諮商所、身心科診所或醫院接受至少 一次的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最後自行中止晤談者。研究者透過問卷了解個案之背景因素、 個案決定中止心理治療之內外因素、個案當時接受的心理諮商治療之形式、提供服務的心 理專業人員之特徵,並請個案針對晤談提供質性回饋。本研究共收回 207 份有效樣本,研 究結果顯示:(1)個案中止心理諮商/治療的原因比率,從比率最高的原因,依序排列為 晤談感受不佳;對心理師不滿;身心狀況變好;生活的變動;身心狀況變差;擔心他人看 法;非自願前往,行政流程感受不佳(1.54%)。(2)除了上述原因外,在質性回饋中,個 案也曾提及因對心理師的討好感到不真誠、對晤談感到抗拒以及對於結束的複雜感受而選 擇中止晤談。(3)接受心理諮商/治療超過兩次的個案,選擇身心狀況變好的比率顯著多 於諮商兩次內的個案。研究結果則顯示兩者具有顯著差異。(4)心理師的工作年資與個案 的中途流失原因兩者並無顯著關聯。(5)個案付費與否與個案的中途流失原因並無顯著關 聯。(6)個案在是否仍願意再次回到晤談的考量上,與中途流失的原因有顯著關聯。(7) 願意再次尋求心理諮商/治療的比率有高達 86.5%。(8)多數的個案皆在 1 至 6 次晤談間 中止心理諮商/治療。(9)若不計個案中止晤談的原因,晤談超過兩次的個案相較晤談兩 次內的個案的來談困擾程度皆顯著下降。最後,本研究就上述結果進行討論,提出諮商實 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方向建議。Item 成年初顯期青年生涯調適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勇氣為中介變項(2022) 李瑜庭; Li, Yu-Ting本研究目的旨在解臺灣成年初顯期青年之生涯適應資源對生涯發展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涯適應包括生涯調適力、勇氣,研究欲探究兩者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並加入生活變動感知做為前置變項,探討生涯調適力、勇氣在生活變動感知對主觀幸福感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之研究法採問卷調查法,針對18~26歲之成年初顯期青年進行線上問卷蒐集,共回收624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包含:生涯調適力量表、臺灣大學生勇氣量表、生活變動感知問卷、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簡短版)。研究結果發現:一、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能夠聯合預測主觀幸福感。二、成年初顯期青年的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在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對主觀幸福感間,具有中介效果。三、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活變動感知、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能夠聯合預測主觀幸福感。四、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在生活變動感知對主觀幸福感間,具有雙中介效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之建議,並提供生涯輔導工作者在實務工作之參考。Item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以自我慈悲為中介變項(2022) 陳秀芬; Chen, Siou-Fen隨著成年初顯期的概念越發被重視,且臺灣當代年輕人的自我與生涯發展狀態也符合該發展階段的特徵,本研究認為對面臨多重不確定性壓力與自我分化議題的成年初顯期年輕人來說,了解其心理幸福感以及自我慈悲,便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初顯期年輕人之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心理幸福感與自我慈悲間的關係與差異情形,並檢驗自我慈悲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中的中介角色。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臺灣18歲至29歲者為研究對象,合計821名,並以無法忍受不確定性量表──簡式(IUS-12)、自我分化量表中文版(C-DSI)、心理幸福感──簡式(PWB-18)與自我慈悲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以及中介效果分析。研究結果如下:(1)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為中上程度、自我分化為中下程度,自我慈悲與心理幸福感則皆為中等偏高程度;(2)除原生家庭結構、出生序以及居住與離家情形,不同性別、目前居住地區、父親教養類型、母親教養類型、家庭社經地位、個人最高學歷、個人學職狀態、個人學職類型、個人經濟狀況、情感與婚姻狀態、子女養育狀態的臺灣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其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心理幸福感以及自我慈悲之整體向度與分向度上,皆有不同的展現,且不同的背景變項,其影響的層面也不盡相同;(3)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自我慈悲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4)自我慈悲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中,有部分中介效果,並在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中,具完全中介效果,而自我慈悲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中,具部分中介效果。最後,本研究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對後續研究與實務提出建議。Item 父母心理控制與成年初顯期 子女之社交焦慮:自我分化的中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12-??) 梁䕒鎂; 吳志文; 程景琳; Chia-Mei Lian, Chih-Wen Wu, Ching-Ling Cheng本研究旨於針對成年初顯期階段之個體,探討其所知覺之父母心理控制與社交焦慮之關聯,並分別針對男性與女性,探討父母心理控制行為是否會透過個體之自我分化程度,進而影響其社交焦慮情形,且分別檢視自我分化五個向度(情緒化反應、我立場、情緒截斷、與家人融合、與他人融合)之中介效果。研究對象為955位(男性364位、女性591位)18至25歲成年初顯期樣本(平均年齡為21.41歲,標準差為2.47)。本研究以「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社交焦慮量表」及「自我區分量表」進行測量,並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中介效果的分析。結果發現:父母心理控制與社交焦慮之間具有顯著正向關聯,且在男性與女性樣本中,父母心理控制皆顯著地透過自我分化之「情緒化反應」及「與他人融合」向度,進而影響社交焦慮,但自我分化之「情緒截斷」及「與家人融合」向度並沒有中介效果;此外,僅在女性樣本中發現,父母心理控制會透過自我分化之「我立場」向度,進而影響社交焦慮。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輔導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父母心理控制、拒絕敏感度、自我分化與社交焦慮之關聯研究(2020) 梁䕒鎂; Liang, Chia-Mei本研究旨於針對成年初顯期階段之個體,探討其所知覺之父母心理控制與社交焦慮之關聯,並分別檢驗拒絕敏感度與自我分化於此關聯間之中介角色。研究對象為955位(男生364位、女生591位)18至25歲成年初顯期樣本(平均年齡為21.41歲)。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為「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社交焦慮量表」、「拒絕敏感度量表」及「自我區分量表」。在控制性別與年齡變項之後,本研究所得之分析結果如下:(一)父母心理控制可以顯著地正向預測社交焦慮;(二)父母心理控制可以顯著地正向預測拒絕敏感度;(三)拒絕敏感度可以顯著地正向預測社交焦慮;(四)父母心理控制可以顯著地負向預測自我分化;(五)自我分化可以顯著地負向預測社交焦慮;(六)「拒絕敏感度」在「父母心理控制」與「社交焦慮」之關聯中,有顯著的部分中介效果;(七)「自我分化」在「父母心理控制」與「社交焦慮」之關聯中,有顯著的部分中介效果。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輔導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待業歷程與生涯調適力之紮根研究(2014) 許晨韋本研究旨在探究成年初顯期之待業歷程與生涯調適力。研究者採用立意抽樣,以十位曾於二十到三十歲之年齡階段擁有半年以上待業經驗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在待業期間運用何種內、外在資源進行生涯調適,度過待業狀態,之後從其經驗歸納出成年初顯期之待業歷程。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紮根理論之分析程序: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成年初顯期待業經驗之生涯調適力包含外在環境資源與內在心理資源兩部分。外在環境資源內涵之核心主題為社會關係與環境品質,而社會關係之內容包含:(1) 從關係中獲得陪伴、支持與協助;(2) 安全、信賴的關係滿足被包容,接納的需求;(3) 關係允許自主,給與尊重。環境品質之內容包含:(1) 經濟能自我支持;(2) 家庭環境給與安全感;(3) 放鬆,自由的生活氛圍;(4)利於學習的環境;(5) 行業就業機會充足;(6) 社福資源的介入與協助。 內在心理資源內涵之核心主題為朝生涯目標前進的動機、面對生涯目標的態度、為達成生涯目標採取的行為,以及壓力的因應與調適。朝生涯目標前進的動機包含:(1) 有改變的需求;(2) 生涯目標符合自身興趣;(3) 自我期許;(4) 期待獲得認同與肯定;(5) 追求理想的生活。面對生涯目標的態度包含:(1) 承諾投入追尋目標,為選擇負責;(2) 為達成目標而堅持;(3) 享受追尋目標的過程;(4) 勇於嘗試,面對挑戰;(5) 獨立思考,走自己的路;(6) 保持彈性。為達成生涯目標採取的行為有:(1) 積極行動,儲備實力;(2) 排除阻礙,全心投入;(3) 自我評估,選擇有利機會;(4) 反思過往經驗,發掘進步的可能;(5) 保持生活重心;(6) 運用周遭資源。壓力的因應與調適之內涵為:(1) 擁有個人化調適心情的方法;(2) 正視問題,改變現狀;(3) 賦予經驗正向意義;(4) 自我激勵;(5)重視生活品質;(6) 知足感恩。 此外,參與者成年初顯期之待業歷程為從進入待業起,壓力來源與生涯調適力內、外在資源持續交互作用,直到結束待業。參與者在待業期間面臨壓力情境,生涯調適力協助其因應,繼續朝生涯目標邁進。本研究整理出成年初顯期待業期間之壓力來源有外在環境層面、個人生活層面、關係層面與自我感受層面。外在環境層面之壓力有:(1) 經濟環境不利於求職;(2) 不友善的職場;(3) 薪資水準過低。個人生活層面之壓力內涵為:(1) 兼職工作與學習上的挑戰;(2) 考試壓力;(3) 挫敗經驗;(4) 經濟壓力;(5) 其他生活壓力。關係層面之壓力包括:(1) 家人的關注;(2)承受期待;(3) 依賴產生罪惡感與羞恥感;(4) 同儕比較的壓力;(5) 孤獨感。自我感受層面之壓力有:(1) 自我懷疑;(2) 伴隨不確定而生的焦慮感;(3) 身分認同;(4) 生活缺少目標與意義感。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在待業期間,持續投入生涯目標的追尋,經營理想的生活型態,以自主、彈性之態度面對生涯不確定,較能有效因應待業期間之壓力,達成較佳的生涯調適,並使待業經驗產生個人成長的意義。最後,根據研究之過程與結果,提出研究限制與相關建議。Item 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與人際自我效能之相關探討(2010) 林書萱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以自傳式記憶的敘事分析取向,探討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與人際自我效能間的關係。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105位成年初顯期之年輕人,其中男性21位、女性84位,平均年齡為20.7歲。研究工具包含「人際互動情況量表」和「人際自我定義記憶問卷」;後者之內容分析向度包含:「解釋歷程」、「情緒語調」和「事件內容」。本研究有以下四點主要發現: 一、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與人際自我效能有顯著的相關。 1、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污染化歷程與整體人際自我效能、及「主動」和「自我坦露」兩個面向的人際自我效能有顯著的負相關。 2、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意義化歷程與整體人際自我效能、及「情緒支持」面向的人際自我效能有顯著的正相關。 3、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污染化歷程對整體人際自我效能有顯著的負向預測力。 4、成年初顯期階段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意義化歷程對整體人際自我效能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 二、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事件內容和情緒語調有顯著的相關。 1、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衝突事件與情緒語調有顯著的負相關。 2、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親近事件與情緒語調有顯著的正相關。 3、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分離事件與情緒語調有顯著的負相關。 三、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情緒語調與污染化歷程有顯著的負相關。 四、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事件內容和解釋歷程的有顯著的相關。 1、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親近事件與污染化歷程有顯著的負相關。 2、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衝突事件與意義化歷程有顯著的正相關。 3、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衝突伴隨分離事件與污染化歷程有顯著的正相關。Item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定義記憶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探討(2009) 廖小雯; Hsiao-Wen Liao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自我認同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同時結合自我認同狀態取向以及敘事的分析取向進一步探討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從過去重要經驗中所形成的自我定義記憶與其自我認同狀態、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114位成年初顯期階段年輕人,其中男性14位,女性100位,平均年齡為20.6歲。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包含「自我認同狀態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和「自我定義記憶問卷」。其中「自我定義記憶問卷」之內容分析向度為「意義賦予評分」以及「解釋歷程評分」。本研究有以下四點主要的發現: 一、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認同狀態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的相關。 1. 認同達成狀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自主性」、「環境掌控」、「個人成長」、「正向人際關係」、「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六個心理幸福感向度有顯著的正相關。 2. 認同尋求狀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自主性」、「環境掌控」、「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四個心理幸福感向度有顯著的負相關。 3. 認同混淆狀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自主性」、「環境掌控」、「個人成長」、「正向人際關係」、「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六個心理幸福感向度有顯著的負相關。 4. 認同早閉狀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個人成長」向度的心理幸福感有顯著的負相關。 二、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自我認同狀態與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解釋歷程有顯著的相關。 1.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認同達成狀態與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負向化歷程」有顯著的負相關,且認同達成狀態與自我定義記憶中的「積極化歷程」有顯著的正相關。 2.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認同混淆狀態與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負向化歷程」有顯著的正相關。 三、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解釋歷程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的相關。 1.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負向化歷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自主性」、「個人成長」、「正向人際關係」、「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五個心理幸福感向度有顯著的負相關。 2.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積極化歷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自主性」、「環境掌控、」「個人成長」、「正向人際關係」、「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六個心理幸福感向度有顯著的正相關。 四、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解釋歷程對自我認同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間關係有中介效果。 1.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負向化歷程」分別對認同達成狀態與心理幸福感、認同混淆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間關係有中介效果。 2.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積極化歷程」對認同達成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間關係有中介效果。Item 「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的發展—成年初顯期之關係攻擊(2008) 王孜甯; Wang, Tzu-Ning關係攻擊是指以傷害對方人際關係為目的之攻擊行為;成年初顯期則指由青少年轉換至成年階段之過渡時期。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發展適合臺灣社會的《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藉以測量成年初顯期個體在不同激發情境脈絡下的關係攻擊傾向,並建立其心理計量特性。首先進行前導研究,包括訪談、開放式問卷以及半開放式問卷,藉以瞭解成年初顯期關係攻擊之內涵;再以文獻及前導研究結果為基礎編擬本量表,進行預試以及項目分析後形成正式量表為十四則情境共38題。激發情境類型包括一般性激發情境(激怒起因大多來自於兩人在看法或態度上的歧異)以及關係性激發情境(牽涉到關係性威脅、社交地位或自尊遭到損害的情況),後者再依據互動者的關係劃分為好朋友及普通朋友的脈絡。行為反應題項則分為間接關係攻擊與直接關係攻擊,前者指攻擊者利用第三者的關係或群眾力量進行攻擊,例如拉攏第三者站在自己這一方;後者指攻擊者直接利用自己與標的人物之間的關係進行攻擊,例如與標的人物冷戰。本研究以1502名大學生(578名男性及924名女性)為研究參與者,分析《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之心理計量特性。研究結果顯示本量表內部一致 (α = .69~ .82) 且穩定 (r = .70~ .84),具有可接受之信度。而在效度方面,內容效度檢核結果顯示,各題激發情境與關係攻擊行為反應的敘述符合研究者所劃分的類別定義;至於建構效度的部份包括因素效度、同時效度及區辨效度。以各分量表與全量表之內部相關以及驗證性因素分析來檢驗因素效度,顯示各分量表之間具有關連性但也各有功能存在,且本量表的整體模式適配情形頗為理想;再以同儕提名方式的《大學生社交行為量表》以及自陳式的《大學生活適應量表》檢驗同時效度,發現《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與此二量表皆有相關存在,且會因不同激發情境下採用的關係攻擊手段不同,而產生程度不一的關連性;最後分別以性別、年級與社交行為來檢驗區辨效度,發現《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能有效區辨男性與女性、大一與大四、關係攻擊者與非關係攻擊者的關係攻擊傾向,其區辨力會因為不同激發情境下採取之關係攻擊類型而異。同時研究者也根據不同性別與年級提供得分概況。最後針對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並在量表發展、量表使用、量表解釋以及未來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Item 成年初顯期成人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自我慈悲暨時間觀的雙路徑中介效果檢驗(2018) 游家豪; Yu, Chia-Hao本研究旨在瞭解成人依附、自我慈悲與時間觀對於成年初顯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並探討自我慈悲與時間觀在成人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中介效果。研究參與者為701 位來自台灣北、中、南、東與離島地區的成年初顯期年輕人。本研究以主觀幸福感量表、親密關係體驗量表簡版、自我慈悲量表和時間觀量表為資料蒐集工具,所得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中介分析進行處理。研究結果顯示(1)依附焦慮和依附迴避皆與自我慈悲、主觀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2)依附焦慮與過去正向、當下享樂和未來正向時間觀有顯著負相關,而與過去負向、當下宿命和未來負向有顯著正相關。(3)依附迴避與當下宿命時間觀無顯著關係,而與過去正向、當下享樂和未來正向時間觀有顯著負相關,同時與過去負向、當下宿命和未來負向有顯著正相關;(4)自我慈悲與主觀幸福感呈現顯著正向相關;(5)過去正向、當下享樂和未來正向時間觀皆與主觀幸福感有正向關聯,而過去負向、當下宿命和未來負向時間觀則與主觀幸福感有負向關聯;(6)自我慈悲、過去正向、過去負向、當下宿命、未來正向和未來負向時間觀同時部分中介依附焦慮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其中自我慈悲有最強的中介效果;(7)自我慈悲、過去正向、過去負向、當下享樂、未來正向和未來負向時間觀同時部分中介依附迴避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其中自我慈悲亦有最強的中介效果。 本研究依據實證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各項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和相關實務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