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4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清後期中小學堂課程與教科書的西化(2022) 尹瑞晗; YIN, Rui-Han本研究以清後期中小學堂的課程與教科書為對象,旨在探討清嘉慶十二年(1807)至宣統三年(1911)間,西學知識成為教會學校及新式中小學堂教育內容的發展歷程,及其對近代中國教育變革產生的影響。研究以史學方法為主,對中英文一手資料進行考證與分析討論。中文史料選取《欽定學堂章程》與《奏定學堂章程》,《學部官報》,《清末官報匯編》所收錄清後期中國各省地方官報與教育官報,以及清後期西學書目;英文史料主要使用教會發行的《新教在華差會教務大會紀錄》、英國傳教士傅蘭雅所編《中國教育指南:新教差會學校說明》。基於此,本研究在課程方面:一、探究光緒朝「壬寅學制」及「癸卯學制」頒行前,官辦西式學堂、傳教士所辦教會學校的課程設置情況,再追溯清廷西式學堂與教會學校的西學課程在歐美等國的教育根源及發展。二、聚焦探討壬寅、癸卯兩學制對中小學堂課程的規劃、調整與修訂,以分析傳統中學課程比率的消長,以及西學課程的組成與教會學校、洋務學堂的關聯。三、討論清後期地方學堂如何安置兩學制規劃的西學課程,以發現學堂實施西學課程時的各項問題。教科書方面:一、探究兩學制頒行前,官辦西式學堂與在華教會學校的教科書編訂情況。二、探析兩學制頒行後,官方對西學教科書的規範與審定。三、考察清後期民間機構與留日學生編譯教科書,以及地方學堂為西學課程選用教科書的情形。最後,整體評析英、美、日三國對清後期中小學堂課程與教科書西化的影響。Item 教科書編輯者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研究–以全華圖書出版社為例(2023) 温家葦; Wen, Chia-Wei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教科書編輯者資訊需求的現況,以及為了滿足資訊需求而引發的資訊尋求行為,並比較在不同背景變項下,教科書編輯者的資訊需求及資訊尋求行為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以任職於全華圖書出版社之執行編輯與美術編輯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使用自行編製之「教科書編輯者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並於網路問卷回收後,針對有意願之編輯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作為問卷結果之輔助。研究共計回收 53 份有效問卷,並訪問執行編輯 3 人,美術編輯 2 人。問卷結果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教科書編輯者在為了完成工作任務時最容易產生相關資訊需求;在所需資訊方面,需要專業技能、合作溝通、創意表現相關資訊,尤其對創意表現資訊的需求最高;最常使用搜尋引擎作為資訊尋求管道,使用資源包含網頁與網路社群;在尋求資訊時,最重視資訊的品質與可得性。另外,年長之教科書編輯者對於拍照與攝影技巧資訊有更高的需求;執行編輯較願意透過使用搜尋引擎、詢問公司有相關經驗的主管或同仁、自身經驗與資源,以及公司的培訓課程獲取資訊;美術編輯除了同樣使用搜尋引擎、自身經驗與資源、詢問公司有相關經驗的主管或同仁外,也較願意經由網路書店或實體書店來獲取資訊。 最後統整研究結論與建議,提供教科書產業與未來學術研究作參考。Item 性別平等教育在108公民與社會課綱中定位與內涵之分析─以普通型高級中學教科書為例(2023) 江清鴻; Chiang, Qing-Hong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的論述分析方法,分析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對於性別平等教育之論述呈現情形。以108公民與社會課綱、現行公民與社會科必修與選修之教科書作為分析對象,透過課綱所附的「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實質內涵」指標來檢視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的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論述較著重的面向。依照本研究之主旨,得出以下幾項研究結果及發現:一、性別平等教育在課綱裡多屬於「間接融入關係」,即課綱幾乎不會明確要求性別平等教育內容應出現於何處。如何真正推動並傳遞性別平等教育之觀念,有賴教師透過實際教學進行引導。二、課綱及教科書文本內容著重在性U10、U3等指標,顯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對於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實質內涵的呈現側重在特定幾項指標。此亦反映高中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無法單靠公民與社會一科完成。三、教科書對性別平等教育呈現的學門安排與過去課綱規範不同:「社會」與「法律」學門的文本內容有較多現身空間;「政治」與「經濟」學門較缺乏融入接點;政治學門在選修課程教科書甚至沒有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相關內容的論述出現。此外,不同版本教科書對性別平等教育論述的比重也有差異。四、教科書的性別平等教育論述以傳統兩性框架的「女性」為主要論述對象,多數案例僅針對女性議題進行探討,未脫離男女兩性平權之論述架構。而部分針對性別少數群體的討論,則多以「同志族群」為主,使其成為「弱勢中的強勢」,反映同志以外的性別少數群體仍缺乏能見度。Item 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原住民族議題內容之分析研究—以十二年國教108課綱版本為例(2022) 李旻哲; Lee, Min-Zhe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在原住民族及其文化內涵上的敘寫與呈現,透過文本分析法的方式,除了瞭解目前教科書三個版本—翰林、康軒與南一在原住民族議題內涵上的實質內容與呈現情形為何,並比較各版本彼此之間之異同外,也檢視三個版本是否皆有遵循著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對於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揭示,同時也試圖檢視與反思臺灣原住民族長期所遭受,且過往教科書亦不時潛藏著的扭曲、忽略、汙名化、偏見與刻板印象等現象是否在當今的教科書中已不復見。本研究發現與獲致結論如下:壹、各版本教科書在原住民族議題內容敘寫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能提供學生思考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之基礎知能(一)能認識當代原住民族權利訴求內涵(二)能了解原住民族受外部社會衝擊的過程二、能提升學生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並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貳、各版本教科書在原住民族議題內容呈現上大致相同、小有所異參、各版本教科書幾乎皆符合108課綱在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上的揭示一、能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並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二、能厚植部落意識與理解原住民族社會中部落的意義與重要性三、能追求社會正義與體察原住民族群體面臨的不公平處境四、能納入各族群歷史文化與價值觀並了解其互動關係五、能避免僅此於表淺、零碎或教條化的學習素材六、能提供學生引導提問以促進高層次思考與探究實作能力肆、各版本教科書或多或少仍存在著不平衡與不完整的原住民族再現現象本研究的建議如下:壹、對教科書編輯與作者之建議 一、應多強調原住民族與其他族群在歷史與當今時代的互動關係 二、應多加著重當代原住民族權利訴求的內涵及其發展脈絡 三、應多提供能夠接近與深度認識原住民族及其文化的機會 四、期待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從過去的附加取向邁向轉化取向 貳、對教師教學與備課之建議 一、應增進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能、素養與態度 二、應時時反思自己是否潛藏著刻板印象、偏見或微歧視的意識形態 三、應多加關注學生對於少數族群的態度價值與行為舉止 四、應讓學生能同理原住民族所面臨的不利處境 五、應多提供高層次批判思考與探究行動的機會 參、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上:可以橫跨不同學習階段、領域或科目 二、在研究主題上:可以檢視教科書以外的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 三、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搭配其他如訪談法以增加研究詮釋的觀點Item 十二年國教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之內容分析(2021) 陳俊翰; Chen, Jun-Han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國中各版本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的內涵,並採取內容分析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針對各版本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編排進行分析,並觀察各版本教科書在法治教育內容整體編排上是否有明顯差異。其次,透過統整國內外文獻、九年一貫課程與十二年國教課程中法治教育的內涵,設計本研究運用的法治教育內容分析類目表,作為本研究分析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基準。最後本研究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規劃上,各版本間有明顯差異。 二、在法治教育內容的總數量上,各版本以「南一版」出現次數最多,「翰林 版」次之,「康軒版」則出現次數最少。 三、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主類目上,各版本皆以「憲法基礎概念與人權」出 現的次數最多。 四、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次類目上、「南一版」與「康軒版」以「基本權利與 人權保障」出現次數最多,「翰林版」則是以「行政法規與行政責任」出現 次數最多。 五、在法治教育內容的內容呈現上,各版本間僅在次類目「家庭暴力的防治」、 「刑罰種類與目的」,以及「身分權與家庭生活」並無太大差異外,其餘次 類目的呈現內容上均有差異存在。 最後,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結果,能提供教師在進行法治教育的建議,以及提供未來從事相關研究之方向。Item 重新發現教科「書」的歷程:從物質文化看教科書的潛在課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8-03-??) 彭秉權; Ping-Chuan Peng2005年筆者在北部某大學講授「潛在課程」,一份期末報告敘說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對教科書的愛恨情仇,這些大家熟悉的情感與經驗揭露了既有教科書研究方法的不足,促使筆者重新思考這本「書」的存在,不只是個傳統科技的文字載具,也是青少年日常生活裡不可或缺的物件。之後10年,筆者嘗試從物質文化的角度重新檢視這本書對學習與社會化的影響。本文以倒敘的方式先分享筆者尋找物質之理論意涵的歷程,放眼教育社會學的批判傳統,從古典理論,到繼起的文化研究、後現代、後結構,乃至近期的後人文思想,儘管處理物質的方式殊異,但皆無損其重要性。之後再引用部分理論來敘說、反芻當年的情事,完成延宕多年的回應。本文希望能為教育研究者與工作者開啟物質文化取向在教科書、潛在課程與青少年次文化,乃至學習、教育科技、政策及課程與教學等領域的應用。Item 開放取用教科書現況發展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7-10-??) 陳亞寧; Ya-Ning Chen隨著開放教育資源的應用發展,減緩了電子教育資源因價格昂貴而無法取得的問題,類似的議題亦發生在教育界的教科書方面。近年來,導入開放取用(Open Access, OA)模式至教科書已隱然成為一項研究議題。本文採取系統性評閱(Systematic Review, SR)為研究方法,選取23 個個案及其相關灰色文獻為研究對象,試從內容提供者、聯合目錄平臺、授權方式、使用方式、提供模式、檔案格式、品質審查、營運模式,探討開放取用教科書(Open Access Textbook, OAT)相關議題(如聯合目錄平臺、內容客製化、永續經營與數位保存),希冀對圖書資訊界的電子資源資訊服務有所助益。Item 高中電腦教科書之電腦科學史內容分析(2009) 陳秋燕; Chiu-Yen, Chen本研究分析高中電腦教科書中電腦科學史的篇幅、描述方式、素材形式、內容屬性、教學定位、學習活動、呈現一致性、及參考資源。研究採內容分析法,研究者首先參考相關文獻,並審酌電腦科學特性建立電腦科學史編碼分析表,接著以七套審定本高中電腦教科書為樣本,由研究者本人與一位資深電腦教師共同進行分析工作。 研究結果顯示,電腦教科書中:(1)電腦科學史篇幅偏少;(2)電腦科學史偏重文字描述;(3)甚少呈現電腦科學事件演進關係;(4)電腦科學史內容主要為技術及科學層面;(5)電腦科學史定位為基本學習內容。建議高中電腦教科書應增加電腦科學史篇幅,並增加非文字型式的素材,描述科學史亦應著重在科學事件的演進關係,並多由人文社會觀點描述科學史。Item 從編審歷程探究國小社會教科書文本之知識形塑(2014) 陳婉君; Chen, Wan-Chun本研究旨在從教科書編輯與審查的互動歷程中探究教科書文本知識的轉變情形,並分析影響其知識形塑的相關因素。本研究採質性研究設計,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快樂版(化名)三到五年級的教科書為研究對象,採文件分析與訪談法蒐集資料。文件分析以國家教育研究院留存之教科書審查意見表為主,分析審查者的審查意見與編者的回覆意見,共分析18份教科書審查意見表,並對照送審初版與發行版教科書之差異,以瞭解教科書文本知識具體轉變的情形。再以文件分析結果為基礎,訪談編審歷程中的相關人員,以瞭解影響知識形塑的相關因素,共訪談教科書編輯委員、審定委員與審定行政人員共8位。 研究結果發現編審協商前後的國小社會教科書文本知識在既定的社會科學傳統裡產生轉變,包括在教材內容正確性、教材內容適切性、教材內容多元性、教材組織繼續性與統整性、書寫風格多樣性、教學活動設計層次性等六大面向上正向的改變,但整體而言,仍無法跳脫社會科學傳統進而轉向更具批判性的反省探究或反省實踐取向。其次,本研究發現影響教科書知識形塑的因素包括:編審間的權力位置與角力拉鋸,編審對於社會科課程定位與教科書角色認知的差異,審定規範的限制與侷限等。 本研究最後分別針對編審互動歷程、審定單位與編輯單位提出具體建議,並就本研究之限制提出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特殊教育場域的障礙論述: 以特殊教育導論教科書為例(2014) 黃文慧; Wen-Hui Huang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探討1966年至2012年,國人自行撰寫的17個版本、36個版次特殊教育導論教科書的障礙定義,以瞭解台灣特殊教育場域障礙論述的型態與規則。研究發現台灣特殊教育導論教科書障礙定義的論述,多半隨法定頒訂而修訂,並可依據1970年《特殊教育推行辦法》頒行、1984年《特殊教育法》頒布與1997年《特殊教育法》修訂為界分為四個階段。儘管有零星社會取向的替代論述,但是教科書障礙論述型態仍是以個人取向為主。依據國內實務需要為本,官方法令、專業觀點為體的論述機制,組織障礙定義。以兼具專業本位與行政實務的論述立場,篩選障礙定義。並且會依據不同章次,以彈性變動的方法分配論述型態,常簡化障礙為個人取向,集中法令與專業觀點,並且運用忽略與區分方法處理社會因素,形塑教科書的障礙論述。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對台灣特殊教育導論教科書若干建議:1. 採用跨典範、跨科際與跨觀點的障礙論述。2. 啟發思考重於知識傳遞的論述立場。3. 打破法令與專業本位的論述機制。4. 多元異質與跨領域對話的論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