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非營利組織韌性之研究:以智障者家長協會為例(2024) 林芳羽; Lin, Fang-Yu本研究聚焦於探討非營利組織在面對重大危機時的韌性,選擇智障者家長協會作為案例研究對象,分析其在新冠疫情期間的應對策略與韌性表現。新冠疫情對全球各級組織都帶來了嚴峻挑戰,非營利組織因其獨特的運營模式和資金來源,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本研究旨在透過組織韌性的視角,深入了解非營利組織在疫情期間的應變能力與應對策略,提供對同類型組織的參考。研究主要集中於了解疫情對協會運營的影響,並分析其在應對危機中的策略與措施。經由過往文獻的整理與分析,整理出研究架構與訪談大綱,並透過立意抽樣法,選定智障者家長協會工作人員及公部門人員為訪問對象,同時採半結構式訪談以確保資料收集的一致性和彈性。研究發現,公部門的穩定資金支持和長期合作的業務形式,是協會能夠在疫情期間保持穩定運營的關鍵因素。與公部門的合作也因兩者的理念相似,且疫情期間彼此有彈性調整業務管理的模式,也讓協會有更充足的韌性來應對疫情。此外,協會領導人的變革型領導風格促進了組織內部業務上的創新和靈活性,有效應對了疫情帶來的挑戰。研究還發現,數位化發展在疫情期間加速進行,為偏遠地區的協會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然而,研究也發現,組織過度依賴單一穩定資源,雖然是渡過疫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這樣的特性可能限制組織的自主性和發展,長期來看也可能會損害組織應對災害的韌性。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多樣化資金來源、強化內部管理和推進數位化發展等建議,以提升非營利組織的韌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Item 疫情後非營利組織數位轉型影響因素之研究(2024) 簡郁倫; Chien, Yu-Lun2020年COVID-19席捲全球,各國不論在經濟或社會層面皆受到新冠疫情所帶來的重大影響,而數位轉型議題的重要性也在此段期間被大力突顯,各組織皆嘗試透過科技工具的力量以面對大環境的動盪,並嘗試做出調整因應,國內的第三部門亦是如此。本研究針對非營利組織於疫情前後的數位轉型歷程變化進行深入探討,以了解影響組織進行數位轉型的因素為何,並分析組織採用的應對策略。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首先以自律聯盟發表之《2022 數位時代下的公益現況調查報告》中民眾前次捐款數量最多的二十家非營利組織作為基礎,再進一步設立2022年捐款金額最高及疫情後捐款金額成呈現正成長等兩項條件,最終共有五家組織作為訪談對象,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進行,蒐集組織於疫情前後與數位轉型相關的業務推展狀況,與文獻對照進行分析與討論。研究發現,促使組織進行數位轉型的驅動力為開發募資管道以及效率的提升,前者目的是為回應捐款人支付習慣的轉變,並進一步鞏固組織財務穩定性;後者則是為了改善既有人力的運用效益。而組織面臨的挑戰則是源自於資金有限性,無法長期雇用資訊人才協助發展數位相關業務;其次則是疫情後不斷升高的駭客攻擊與詐騙頻率,導致資訊安全防護已成為現今非營利組織相當重視的議題。此外研究者進一步發現,疫情期間組織對外提供更多線上服務,並加速內部流程的數位化,以因應無接觸的防疫政策及居家辦公型態,於短期內大幅提升員工及志工的數位能力、且組織運作型態的轉變屬於漸進式,而在資訊安全保障方面則透過人員資安意識提升搭配與資訊公司的密切合作,雙管齊下以全面強化資安防護,故本研究認為在疫情的影響下國內非營利組織的數位轉型歷程有所推進。Item 教師佩戴口罩類型對幼兒認知、語言、社會與情緒發展之影響(2024) 鍾媛媛; Chung, Yuan-Yuan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於2019年底爆發後,政府開始實行不同防疫政策來防堵疫情擴散。其中,強制民眾於室內外佩戴口罩的政策雖然保護民眾健康,但同時也遮蓋了臉部部分訊息,改變過去人們習慣的溝通方式。當佩戴口罩成為日常,使得幼兒在家庭外的人際互動都大量暴露於需佩戴口罩的環境時,口罩對於幼兒發展的影響相當值得研究與討論。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教師佩戴口罩類型對於幼兒認知、語言、社會與情緒發展之影響。研究參與者為來自大臺北地區ㄧ間幼兒園四個班之37名幼兒,並依原先班級架構指定分配兩班為教師佩戴一般口罩組與兩班為教師佩戴透明口罩組。參與研究之幼兒則全程佩戴一般醫療用口罩。研究介入時長為55個上學日。幼兒之主要照顧者在接受研究介入前填寫幼兒發展評估問卷,並於研究介入完成後再次填寫評估問卷。本研究採用線性迴歸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幼兒的主動性表現會受教師佩戴口罩一般口罩或是透明口罩而有差異,佩戴透明口罩有助於增加幼兒在主動性上的表現。但整體而言,幼兒認知、語言、社會和情緒發展不會受到教師佩戴一般口罩或是透明口罩而有差異,甚至佩戴一般口罩有助於增加幼兒在讀寫萌發和情緒理解上的表現。研究者依此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家長、教師及相關領域研究者作為參考,以利了解口罩與防疫政策對幼兒發展之影響。Item 大學生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所面臨的問題類型與求助意願之研究(2023) 詹曉林; Zhan, Xiao-Li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所面臨的問題類型與求助意願之現況,並分析不同人口統計學變項在問題類型以及求助意願中的差異情形。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法,對中國大陸的三所院校採方便抽樣,網路問卷填答共294份,得到有效問卷共275份,並從中挑選出8名大學生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目前主要遭遇的問題類型為學業問題與就業問題,並且個體在遇到問題時更傾向於求助朋友/同學、父母的非專業求助。本研究發現,在學業問題嚴重程度與就業問題嚴重程度上,沒有聊天對象的大學生顯著高於有聊天對象的大學生。然而,在就業問題嚴重程度上,大二、大三和大四顯著高於大一;理工類專業的大學生顯著高於經管類專業的大學生;母親健在的大學生顯著高於母親不健在的大學生;課餘時間有打工的大學生顯著高於課餘時間沒有打工的大學生。再者,在專業求助意願水平與求助意願總分上,父親不健在的大學生均顯著高於父親健在的大學生。然而,在專業求助意願水平上,大三顯著高於大一;教育類專業的大學生顯著高於經管類專業的大學生;母親健在的大學生顯著高於母親不健在的大學生。此外,研究結果進一步完善了大學生在疫情期間面臨的問題類型與求助意願方面的研究,亦了解個體問題產生的原因、如何處理問題以及求助專業人士評分低的原因,這對於心理諮詢服務的推廣提供了一定的支持。Item COVID-19 疫情下新北市快樂國小教師教學轉變歷程之研究(2023) 張詩亭; Chang, Shih-TingCOVID-19疫情肆虐下,全球深受影響,疫情造成學校從實體上課改為居家學習,以同步遠距與非同步遠距方式進行教學,這是臺灣教育史上國小教師們首次以遠距離方式進行教學,而期間為了因應疫情變化也有不一樣的停課情形與教學方式。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快樂國小(化名)教師在COVID-19疫情下之教學轉變歷程,採用個案研究法,透過訪談新北市快樂國小中的七名教師,並輔以分析觀課紀錄與教學文件來驗證訪談內容,以此了解國小教師在不同停課期間主要採取的遠距教學方式及原因、其所遇到的困境與調整方式、是否仍保留因應疫情而有的遠距教學方式及原因,以及教師於疫情前後對線上教學的看法。本研究記錄了七名教師在疫情下的教學轉變歷程,根據研究結果,教師教學轉變因疫情停課開始,教學方式主要因應停課情形,至今仍有教師保留疫情停課時的教學方式,研究也發現教師透過事前演練與提升教學能力能使遠距教學更加順利且有變化,學校與親師生互助能解決遠距教學大部分的困境。本研究期能幫助未來教師們在遇到如疫情這類特殊情形時能保持正向且開放的心態,並參考本研究結果做出適當的教學決定。Item 新冠疫情下,國中生英語科遠距教學之研究(2022) 游佳薰; Yu, Chia-Hsun2020年初開始蔓延的新冠病毒疫情,讓許多國家不得已須實施封城或封國幾的措施,改變了全球政治、經濟、教育及交通等的運作。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冠疫情下,我國之國中學生英語科遠距教學之自我效能、認知投入及學習困境研究。本研究施測以研究者任教學校之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輔以訪談之研究方式,以文獻探討分析與歸納相關資料,完成問卷設計。共計發放300份問卷,篩選出274份有效樣本。根據問卷調查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來確認本研究假設是否成立。本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疫情下,國中生英語科遠距教學課程學習之自我效能及認知投入程度的感知程度屬於中等,有待加強;新冠疫情下,國中生英語科遠距教學課程學習之自我效能與認知投入為顯著正相關;國中生英語科遠距教學課程學習之自我效能與個人因素學習困境、家庭因素學習困境及學校因素學習困境之關係呈現顯著負相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研究結論提供教學者、教育行政人員、學習者與家長實務建議,以及從事英語科遠距教學相關領域研究者研究建議。Item 防疫期間線上教學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2022) 藍雅馨; Lan, Ya-Hsin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冠肺炎線上教學期間,新北市綠樹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並且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關係。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法,進行普通調查,對新北市綠樹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的現況進行調查研究。研究工具為「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線上教學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調查問卷」,共發出15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 83.2%。問卷所得資料以SPSS 23.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項目分析、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加以分析討論,歸納出以下結論:一、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線上教學,新北市綠樹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之現況屬於中上程度。 二、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線上教學,新北市綠樹國民中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 屬於中上程度。 三、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線上教學,新北市綠樹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之現 況,在不同職務背景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四、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線上教學,新北市綠樹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之現 況,在不同性別、不同服務年資、不同年齡、不同教育程度、不同任教年級、不同任教科目、不同授課方式等背景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五、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線上教學,新北市綠樹國民中學教師之教學效能現 況,在不同性別、不同職務、不同任教科目等背景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六、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線上教學,新北市綠樹國民中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現 況,在不同年齡、不同服務年資、不同教育程度、不同任教年級、不同授課方式等五個背景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七、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線上教學,新北市綠樹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 效能呈現正相關。 八、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線上教學,新北市綠樹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中的 「工作負荷壓力」與「學生行為壓力」構面對「教師教學效能」的預測力最高。Item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旅客的資訊焦慮與因應方式研究(2023) 黃思珩; Wong, Sze Hang過去關於旅客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關注出發動機跟旅行體驗,即使有關資訊行為的研究,也很少以個人的資訊焦慮為主題。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世界各地的防疫措施及入境政策時有更新,使旅客在計劃旅行時的資訊需求面臨更大挑戰。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旅客計劃旅遊時的資訊焦慮與資訊焦慮因應方式。研究採用網路問卷蒐集資料,問卷發放日期為2023年5月15日至2023年6月15日,針對疫情期間曾經出國旅遊的旅客進行調查,以描述統計、因素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研究共計回收212份有效問卷,結果發現:(1)旅客的資訊焦慮程度中等偏負向,分為三大類,最令旅客受困擾的依次為篩選資訊的焦慮(M=3.16)、尋求資訊的焦慮(M=2.92)、外在壓力的焦慮(M=2.40);(2)旅客的資訊焦慮因應方式分為四大類,最常用的方式依次為:解決問題(M=3.78)、自我調適(M=3.63)、尋求幫助(M=3.12)、逃避延宕(M=2.88);(3)六項個人背景變項在資訊焦慮主題上有顯著差異;(4)六項個人背景變項在資訊焦慮的因應方式上有顯著差異;(5)不同資訊焦慮主題的旅客,對於因應方式具有顯著差異。根據本研究發現,建議(1)提升高中/職或以下年輕旅客的資訊素養;(2)進一步提升政府相關部門和旅遊企業的資訊內容之可信性、有用性及可接觸性;(3)提升旅客應對資訊焦慮的能力,培養更積極正面的態度。Item 台灣銀髮族COVID-19疾病知識及幸福感研究:以台北市某社區為例(2023) 王伯晏; Wang, Po-Yen近三年來,COVID-19疫情肆虐,造成全世界經濟、民生乃至個人的嚴重衝擊,非但影響生理健康,也嚴重威脅心理健康,遂本研究以個人基本屬性以及COVID-19知識探討其對心理幸福感之影響。本研究以便利抽樣對台北市士林區、台北市大同區、台北市北投區、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萬華區65歲(含)以上之銀髮族進行問卷調查,透過在地樂齡據點,共回收390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發現,銀髮族之年齡、教育程度、退休前職業以及COVID-19知識程度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差異,且居住地、教育程度、退休前職業、COVID-19知識為心理幸福感之顯著預測因子,並由COVID-19知識得分情況來看,銀髮族對於我國傳染病之分類並無太多關切及了解;對COVID-19傳播途徑之概念則較為清晰;由個人基本屬性來看,年齡越大之銀髮族,其COVID-19知識及心理幸福感越低落,且教育程度越高及從事高度專業工作之銀髮族,於COVID-19知識及心理幸福感的表現也越良好。最後建議未來研究者針對銀髮族進行調查研究時,以紙本問卷進行收案較為妥當,若是有必要情況必須使用電子問卷,也將字體放大以利長者閱讀,並且可以配合社區節慶活動到現場進行收案。另外,由於本研究並沒有進行任何介入,遂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以單一組前測、後測的方式觀察銀髮族於疾病知識衛教課程介入前後,其知識水平及心理幸福感有無顯著差異,進一步驗證本研究之結果。Item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流行初期每日確診人數趨勢型態及相關因子分析-世界各國開放資料研究(2022) 高慈敏; Kao, Tzu-Min背景: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在2019年12月於中國武漢市發現且疫情迅速擴散至全球,隨著各國確診及死亡人數與日俱增,世界衛生組織於2020年3月宣布其為大流行疾病。世界各國COVID-19大流行初期之第一波疫情皆以單一或是數個小型零星地區開始爆發,各國依照其文化、經濟及地理位置等不同背景條件,制定不同的防疫政策以防堵疫情持續蔓延。本研究探討世界各國COVID-19流行初期的疫情趨勢型態及其相關背景因素。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時間趨勢型態分析部份,結合長期追蹤設計與時間序列設計,以151個國家為研究對象重複測量各國「每日新增確診人數7天移動平均值」(以下簡稱MA7),並對每一個研究國家觀察了60或90天的時間序列資料;因此,本研究在時間趨勢型態分析部份結合了以上兩種研究設計的特性為「長期追蹤時間序列研究設計」(Longitudinal time series design)。 有關世界各國COVID-19流行初期MA7時間序列趨勢型態的相關因素分析,將研究的國家依據疫情趨勢型態分類,進行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研究對象以國家為單位,對151個國家開放數據進行分析,如:COVID-19每日新增確診人數、遏制和衛生指數、高齡化、國內生產總值、識字率、人口密度、肥胖盛行率、醫療資源 (醫師密度、病床密度)及地理環境 (島嶼、沿海及內陸)。統計分析運用時間序列階層群集分析法 (Time-series hierarchical clustering),對世界各國COVID-19流行初期MA7的時間趨勢型態進行分類,並利用邏輯斯迴歸分析探討與此時間趨勢型態分類有相關的背景因素。結果: COVID-19流行初期MA7趨勢型態可歸類為「成長型」、「消退型」、「平緩消退型」。邏輯斯迴歸並以逐步迴歸校正顯示,世界各國COVID-19流行初期連續觀察60天的MA7趨勢型態分成2群集之相關因素分析顯示,較低的國內生產總值傾向於「成長型」趨勢型態(校正後勝算比=0.98,95%信賴區間0.96-1.00,p值=0.028);較高的肥胖盛行率傾向於「成長型」趨勢型態 (校正後勝算比=1.09,95%信賴區間1.04-1.14,p值<0.001)。連續觀察60天趨勢型態3群集之多項邏輯斯逐步迴歸模式分析,較高的肥胖盛行率傾向於「成長型」趨勢型態 (校正後勝算比=1.06,95%信賴區間1.01-1.11,p值=0.010)。 結論: 世界各國在地理、經濟、文化、人口、衛生等背景因素的差異下,使得COVID-19每日新增確診人數時間序列趨勢型態有顯著不同,各國防疫政策應參考國家的特性差異來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