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澳門中學品德與公民教師的課程實施:以四位私立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
    (2024) 何鳳兒; Ho, Fong-I
    現時品德與公民教育開始得到澳門社會的重視和發展,品德與公民教育影響到學生的個人認知、行為和品德。不論是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都發揮著作用,深具其意義和價值。雖然,現時品德與公民科尚未納入大學必考科目,但在各學科及生活方面都需要培養良好公民意識以發展個人涵養。因此之故,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澳門中學階段的品德與公民教育發展背景、探究澳門品德與公民教科書的內涵與編輯理念,以及分析澳門中學教師進行品德與公民課程的實施現狀。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重點討論品德與公民科教科書的編輯理念、澳門中學品德與公民課程的實施狀況以及教師的課程實施情況。本研究的結論得出,澳門的品德與公民教科書編輯原意著重教學靈活性,並提供豐富的題材內容,以促使各校自行發展具有獨特校本特色的課程。在澳門中學階段的品德與公民課程亦以多元方式進行,鼓勵學生思考和討論。教師在課堂實施中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澳門品德與公民科教師的教育專業發展仍受到限制,目前尚未有相關的本地培訓課程可供教師進修。為此,本研究在政策層面上,建議應增設有系統性的師資培育方式、建立教師和教材編者之間的溝通橋樑,並成立品德與公民教育團體。在教學優化方面,建議逐步建立品公教師專科專教模式,優化教學資源庫。並希望未來研究可針對澳門公立學校使用品公科教科書情況進行研究,及對日後的法規制度和新版的教材內容進行分析。
  • Item
    「誰」怕留級?初探澳門教師視角下留級改革之行動及挑戰:以一所升學導向私立中學為例
    (2024) 尹竣灝; Wan, Chon-Hou
    澳門的高留級率下降是如何達成?以目前的澳門留級研究來看,一來缺乏教師視角的相關研究,二來,在留級改革過後,近年來少有文獻探討留級改革帶來的影響。由此,本研究選定一所澳門私立升學導向中學——百合中學為研究場域,邀請四位於百合中學任職的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並採取質性研究為研究取徑,文件分析法及半結構深度訪談為蒐集資料的方法,以「百合中學」為例,探討留級規定的沿革和變遷,以了解教師在留級規定變遷下所採取的行動及挑戰,並以從公平性與卓越性角度評析以上學校與教師之作為。本研究發現: (一)在百合中學,校本評核規章中以「彈性化」、「個性化」為原則,為學校及教師留下彈性的操作空間,留級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為多元評核的實施下紙筆考試的佔比下降,而教師亦會在採取不同的策略幫助提升學生成績,最後評核會議的把關亦變得寬鬆,高留級率便由此得到下降。 (二)當前教師對留級改革學生的轉變傾向於負面評價,學生的學術能力有所下降,學習態度亦有所下降,學生不再「怕留級」,因為他們清楚遊戲規則,學生的文化圖像變成——初中生的「走捷徑」以及高中生的「內卷」,教師擔心學生的競爭力會越來越低,教育體制變得過於保護學生成為「溫室的一代」。 (三)留級改革下,升學導向私立中學教師面對著不同的挑戰,即使清楚留級改革的副作用仍無力挽救,原因是教師存在一定慣性,進行教學及評核時受學校政策所制約,而非出自對學生的專業判斷,在成績主導的限制下無法利用多元評核下增進學生多元能力。 (四)當前留級改革更多是促進公平而降低卓越,為家長和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但改革的效率暫時只在數字上成功,在實際成效仍需繼續推動。
  • Item
    致我們的學生時代—澳門留級生之敘事研究
    (2017) 張敏霞; Cheong, Man-Ha
      高留級率,一直是澳門教育發展存在的難題。就目前的有關研究而言,似乎尚未有專門針對澳門留級學生經驗的專題研究。故此,本研究憑著對澳門留級學生的關懷,採用敘事研究的取徑,以深度訪談為主要資料蒐集方式,探究其等的經驗,以及留級對其等產生的影響。   本研究依據與二位留級學生的深度訪談,以其等留級經驗的「生成」、「應對」以及「意義」為核心,分析與詮釋二人所敘說的生命故事:(一)留級經驗的生成:二人皆處於複雜多元脈絡情境中,受到眾多脈絡因素影響,諸如社會文化思潮、學校教育制度、個人特質及家庭環境等,而二人的經驗亦深受這些脈絡因素影響,使得其個人人格需求與制度角色期望不符而留級。(二)留級經驗的應對:留級,不但為二人形成負面個人感受,而且為其等所處的社會關係,帶來眾多壓力,甚至產生危機。而老師、同儕的接納與關懷,以及生活重要支撐,是協助二人回復穩定狀態的關鍵;二人亦具有能動性,去對抗一些強加於其身上的角色期望。(三)留級經驗的意義:生命是持續不斷的累積,二人都將留級經驗視為其等眾多生命經驗,在時間的延伸與空間的交錯下,呈顯的一個生命交會點。最後,藉由研究限制與自我省思,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澳門僑生到臺灣升大學之研究(1951至2010年)
    (2012) 鄭家雪; Cheang, Ka Sut
    \ 近年愈來愈多澳門高中畢業生到臺灣升學,根據教育部公佈的資料顯示,從40學年開始,港澳僑生到臺灣升學人數不斷上揚,雖然其中86學年至95學年,香港僑生到臺灣的就學人數逐年下滑,可是,澳門僑生到臺灣就學的人數不減反增,且上升約2.5倍,說明到臺灣升學對澳門僑生來說,具一定的吸引力。有鑑及此,本研究運用文獻及訪問,探討民國40至99年(1951年-2010年)間,臺灣政府及教育部對澳門僑生到臺灣升學的政策與規定的演變及落實情況,以及澳門高中畢業生到臺灣升學的學習經驗與生活適應等問題。為澳門僑生到臺灣升學的歷史留下足跡,以期為將來有關研究作參考之用。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五點結論: 壹、 因政府積極招收僑生政策,近60年來澳門高中畢業生到臺灣升大學的人數有增加趨勢 貳、 澳門學生到臺灣升大學的主要是由於家庭經濟不佳 參、 長期以來入學考試及相關手續的不便,1994年以後始有改善 肆、 澳門學生在學期間政府及學校都會提供學業及生活輔導與協助,對其有所幫助,但也遭遇到一些不平的待遇 伍、 受訪僑生對臺灣僑教政策及當年到臺讀書的決定均持肯定態度 最後對於招生澳門學生來台升學上,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招生時,嚴格把關,以期質量相稱。對大學院校則建議,在學期間,加強僑生學業要求與輔導。另對未來相關研究在研究主題、研究文獻及研究方法上提出建議。
  • Item
    幼兒氣質、父母教養觀與幼兒利社會行為的探討-以澳門為例
    (2018) 陳雅倫; Chan, Nga-Lon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氣質、父母教養觀和幼兒利社會行為的現 況,並檢測前兩者與後者的關聯,也探討年齡、性別和家庭社經與 三者的差異。本研究以 664 位小班和大班的幼兒為研究對象,幼兒 來自澳門地區六所幼兒園。再以幼兒氣質量表、家長教養觀與育兒 價值感量表以及幼兒利社會行為教師評定量表為工具。透過 SPSS23.0 對回收資料進行處理,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階層迴歸的分析結果顯示: 一、澳門幼兒的氣質反應強度偏大,反應閾偏低。活動量、規律性和適應性表現則為中等偏高、情緒本質屬中等偏負向、堅持性和分神度中等偏低、趨避性屬中等偏趨性。 二、澳門家長教養的傳統觀念正處於新舊交替,育兒價值感則屬較高滿足。 三、澳門幼兒的利社會行為表現情況,出現頻率由高至低分別是,合作行為、分享行為、幫助行為和關心行為。 四、澳門幼兒男生活動量和反應閾比女生高、適應性和堅持性比女生低。大班幼兒比小班幼兒分神度低。高社經地位的幼兒堅持 性較低社經幼兒高,分神度則較中社經的幼兒低。利社會行為 方面,女生在分享行為、幫助行為、關心行為和合作行為都顯 著比男生高。大班幼兒的分享行為、幫助行為、關心行為和合 作行為都顯著比小班高。低社經幼兒的分享行為、幫助行為和 關心行為皆顯著比中社經幼兒表現好,分享行為和合作行為則顯著比高社經幼兒表現好。 五、澳門幼兒氣質對幼兒利社會行為有顯著預測性,幼兒的適應性愈高,愈會表現出較多的分享行為。適應性愈高和趨避性愈偏趨的幼兒,會表現出愈多幫助行為和關心行為。而適應性愈高、 情緒本質愈負向和活動量愈低的幼兒,則會出現較多合作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