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幼兒主要照顧者正念教養之相關因素探討暨正念親職團體介入之效益研究
    (2023) 陳怡婷; Chen, Yi-Ting
    正念運用於親職,在國外已有近二十年的實證研究,然而國內鮮少探討主要照顧者正念、自我慈悲、正念教養與幸福感的關連性研究,以及正念運用於親職團體的實證性研究。現階段研究已知,正念、自我慈悲越高,越能減少主要照顧者的心理壓力,提升主要照顧者幸福感,提升正念教養能力。然而,針對不同依戀狀態之主要照顧者,其正念、自我慈悲、正念教養,與主觀幸福感的關連性尚不清楚。此外,成人依戀延續早期親子依附關係,會透過代間傳遞給下一代,相關研究已說明,提升個人的正念,能夠修復原先不安全的依戀模式,成為習得的安全依戀。儘管如此,以正念親職的團體介入,談論修復成人依戀的研究效果較少。目前研究顯示,團體治療介入主要效益為減低主要照顧者壓力,對於提升主要照顧者幸福感、降低幼兒情緒行為困擾,效果不一。因此本研究目的為:一、了解幼兒主要照顧者之成人依戀、正念、正念教養、自我慈悲、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二、整合正念認知治療、正念自我慈悲、人際神經生理取向之心理治療理論,建立心智省察力取向MAP正念親職團體之理論基礎。本研究有兩項子研究:研究一透過網路問卷招募419位幼兒主要照顧者進行量表施測,透過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相關變項間的關聯性。結果顯示,主要照顧者的焦慮依戀、迴避依戀透過降低正念的部分中介,降低主觀幸福感;主要照顧者的焦慮依戀、迴避依戀,透過降低正念的完全中介,降低正念教養;主要照顧者的焦慮依戀、迴避依戀,透過降低自我慈悲,降低情感性的幸福感,降低正念教養;研究二招募84位幼兒主要照顧者進行14週,共10堂的團體介入性實驗研究,瞭解團體成效,其中實驗組為51位成員,對照組為33位成員。結果顯示,實施介入團體後,實驗組之焦慮依戀、正念、自我慈悲、正念教養、主觀幸福感優於對照組,但在迴避依戀、幼兒情緒發展上並無差異。本研究結果,有助於臺灣幼兒家庭教育相關單位,在辦理親職教育團體時,提升團體處遇成效,並能促進主要照顧者之心理健康,進而提升教養品質。
  • Item
    成人依附、困擾揭露、婚前承諾之關聯研究──以18至40歲有伴侶未婚成人為例
    (2023) 陳賞諺; Chen, Shang-Y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有伴侶未婚成人之成人依附、困擾揭露以及婚前承諾之間的差異與相關情形。以台灣區18至40歲的有伴侶未婚成人為對象,使用問卷調查法收集了來自不同背景和年齡層參與者的資料,並使用便利性抽樣,將問卷在:Facebook、PTT、Instagram、大專生交流版等社群網路平台線上施測,共回收794份研究文卷為有效樣本。本研究採用「親密關係體驗短式量表」、「成人困擾揭露量表」、「婚前承諾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再將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處理,以下為本研究主要發現:不同性別之有伴侶未婚成人在依附焦慮及困擾揭露有顯著差異,其中女性依附焦慮及困擾揭露傾向較高,性別在婚前承諾則無顯著差異;不同年齡層之有伴侶未婚成人在困擾揭露有顯著差異,其中以25至33歲揭露程度最高,在婚前承諾則無顯著差異;不同交往時間之有伴侶未婚成人在成人依附及婚前承諾有顯著差異,在困擾揭露則無顯著差異;有伴侶未婚成人在依附逃避及依附焦慮都與婚前承諾有顯著負相關,其中依附逃避對於婚前承諾有更大的預測效果;有伴侶未婚成人之困擾揭露與婚前承諾無顯著相關存在,困擾揭露無法預測婚前承諾。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未來研究人員及實務工作者相關建議作為參考。
  • Item
    成年初顯期情侶之成人依戀、自主性及關係衝突因應之關聯:以行動者與伴侶相依中介模式探討
    (2021) 袁欣如; Yuan, Hsin-Ju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成年初顯期階段之成人依戀、自主性與關係衝突因應之關聯,並檢驗自主性在此關聯間之中介效果。研究對象為213對男女伴侶,年齡介於20至30歲,所採用的研究工具為「成人依戀安全傾向量表」、「親密關係自主性量表」及「親密關係衝突因應量表」。本研究在控制「交往時間」與「爭吵頻率」後,透過行動者與伴侶相依模式及結構方程模型分析進行資料處理,並區分為個體層次與對偶層次。在個體層次中的研究結果為:(一)安全依戀傾向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個體的個體化自主性與關係自主性;(二)安全依戀傾向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個體採用部分適應性因應策略之傾向;(三)安全依戀傾向可以顯著負向預測個體採用非適應性因應策略之傾向,但部分策略僅在男性或女性中有顯著效果;(四)個體化自主性與關係自主性可以分別顯著正向或負向預測個體採用不同的關係衝突因應策略之傾向;(五)自主性在成人安全依戀傾向與關係衝突因應之間具部分中介效果。在對偶層次中的研究結果為:(一)個體的安全依戀傾向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其伴侶的關係自主性;(二)僅男性的安全依戀傾向可以顯著負向預測其伴侶採用非適應性因應策略之傾向;(三)僅女性的個體化自主性與關係自主性可以分別顯著正向或負向預測其伴侶採用不同的關係衝突因應策略之傾向;(四)自主性在成人安全依戀傾向與關係衝突因應之伴侶效果中不具中介效果。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輔導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成人依附、社交自我效能、困擾的自我揭露、寂寞與憂鬱之關係:以有戀愛經驗的大學生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9-??) 李靜如; 林邦傑; 修慧蘭
    本研究旨在以結構方程式模型探討成人依附、社交自我效能、困擾的自我揭露、寂寞與憂鬱之間的關係。以國內805 位有戀愛經驗大學生為對象,分為兩組,一組用來刪題與發展模式;另一組用來驗證模式。在模式適配良好且穩定情況下,得到如下結論: 1 逃避依附與焦慮依附會透過社交自我效能而間接影響寂寞,再間接影響憂鬱;2逃避依附會透過困擾的自我揭露,間接影響社交自我效能,再透過社交自我效能間接影響寂寞,再間接影響憂鬱; 3焦慮依附會直接影響憂鬱;4 焦慮依附會透過寂寞間接影響憂鬱;5焦慮依附對憂鬱的影響效果會大過逃避依附對憂鬱的影響效果;6困擾的自我揭露對寂寞不具直接影響力,困擾的自我揭露會透過社交自我效能間接影響寂寞。
  • Item
    初顯成人之依戀、性動機、愛情關係滿意度與性滿意度的相關研究
    (2020) 何思穎; He, Si-Ying
      18至30歲的初顯成人,處於發展親密關係與獨立任務的階段,多數人已有親密關係且已與交往對象發生過性經驗。而成人依戀與性是成人愛情關係的兩大重要元素,因此本研究聚焦探討初顯成人在愛情關係裡發生性行為的性動機,與依戀、愛情關係滿意度與性滿意度的關係。研究者以問卷調查法收集820名受試者樣本,採用「成人依附特質量表」、「關係評估量表」、「婦女性滿意度量表中文版」、「性動機量表」為研究工具。性動機量表為自編量表,經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與內部一致性信度等分析方式,檢驗其信效度。正式樣本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性動機量表包含增強、因應、親密、不安全、同儕、生育、權力與例行等八個分量表。以李克特六點量表編製,所有項目的因素負荷量介於 .73~ .92,因素解釋量為67.33%。全量表之Chronbach’s α係數為 .92。整體來說性動機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性別與研究變項的關係:男性在逃避依戀向度上顯著高於女性,女性在焦慮依戀向度上顯著高於男性;男性在所有性動機因素上顯著高於女性;女性在性滿意度上顯著高於男性;男女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沒有顯著差異。 三、背景變項與性動機的關係:年齡愈大,生育性動機愈高;異性戀在生育性動機顯著高於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在權力性動機顯著高於同性戀。 四、逃避依戀向度與焦慮依戀向度,負向預測愛情關係滿意度與性滿意度,且逃避依戀向度影響力更大。 五、逃避依戀經由例行性動機負向影響愛情關係滿意度;逃避依戀經由同儕與例行性動機負向影響性滿意度;焦慮依戀經由同儕、權力與例行性動機負向影響愛情關係滿意度;焦慮依戀經由同儕性動機負向影響性滿意度。
  • Item
    大學生成人依附風格與求助態度-以知覺的社會支持、社會污名、自我污名為中介變項研究
    (2014) 洪菱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大學生的成人依附風格、知覺的社會支持、社會污名、 自我污名與求助態度之間的關連性、預測性及中介關係。本研究以便利取樣抽取 臺灣1023 位在學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工具包含人際依附風格量表、求助態 度量表-短式(ATSPPH-SF)、社交提供量尺(SPS)、心理諮商及心理困擾污名量表、求助之自我污名量表(SSOSH)共五部份。研究結果如下: (一)安全依附與知覺的社會支持、社會污名、自我污名及求助態度均有顯 著相關;焦慮依附與知覺的社會支持、社會污名及自我污名有顯著相關,但與求 助態度無顯著相關;逃避依附與知覺的社會支持、社會污名、自我污名及求助態 度有顯著相關;排除依附與知覺的社會支持及求助態度有顯著相關,但與社會污 名和自我污名無顯著相關;求助態度與知覺的社會支持、社會污名及自我污名均 有顯著相關。 (二)在安全依附向度下,安全依附、知覺的社會支持、社會污名及自我污 名對求助態度有顯著預測力;在焦慮依附向度下,焦慮依附、知覺的社會支持及 自我污名對求助態度有顯著預測力,但社會污名對求助態度無顯著預測力;在逃 避依附向度下,知覺的社會支持及自我污名對求助態度有顯著預測力,但逃避依 附和社會污名對求助態度無顯著預測力;在排除依附向度下,排除依附和知覺的 社會支持對求助態度有顯著預測力,但自我污名和社會污名對求助態度無顯著預 測力。 (三)知覺的社會支持和自我污名在安全依附與求助態度之間有部分中介效 果;知覺的社會支持和自我污名在焦慮依附與求助態度之間有部分中介效果;知 覺的社會支持和自我污名在逃避依附與求助態度之間有完全中介效果;知覺的社 會支持在排除依附與求助態度之間有部分中介效果。 (四)大學生的成人依附風格類型,在其知覺的社會支持、社會污名、自我 污名以及求助態度,有不同的差異情形。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做為心理專業實務工作與日 後研究之參考。
  • Item
    成年初顯期成人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自我慈悲暨時間觀的雙路徑中介效果檢驗
    (2018) 游家豪; Yu, Chia-Hao
    本研究旨在瞭解成人依附、自我慈悲與時間觀對於成年初顯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並探討自我慈悲與時間觀在成人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中介效果。研究參與者為701 位來自台灣北、中、南、東與離島地區的成年初顯期年輕人。本研究以主觀幸福感量表、親密關係體驗量表簡版、自我慈悲量表和時間觀量表為資料蒐集工具,所得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中介分析進行處理。研究結果顯示(1)依附焦慮和依附迴避皆與自我慈悲、主觀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2)依附焦慮與過去正向、當下享樂和未來正向時間觀有顯著負相關,而與過去負向、當下宿命和未來負向有顯著正相關。(3)依附迴避與當下宿命時間觀無顯著關係,而與過去正向、當下享樂和未來正向時間觀有顯著負相關,同時與過去負向、當下宿命和未來負向有顯著正相關;(4)自我慈悲與主觀幸福感呈現顯著正向相關;(5)過去正向、當下享樂和未來正向時間觀皆與主觀幸福感有正向關聯,而過去負向、當下宿命和未來負向時間觀則與主觀幸福感有負向關聯;(6)自我慈悲、過去正向、過去負向、當下宿命、未來正向和未來負向時間觀同時部分中介依附焦慮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其中自我慈悲有最強的中介效果;(7)自我慈悲、過去正向、過去負向、當下享樂、未來正向和未來負向時間觀同時部分中介依附迴避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其中自我慈悲亦有最強的中介效果。 本研究依據實證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各項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和相關實務工作者參考。
  • Item
    成人依附、社交自我效能、困擾的自我揭露、寂寞與憂鬱之關係:以有戀愛經驗的大學生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9-??) 李靜如; 林邦傑; 修慧蘭
    本研究旨在以結構方程式模型探討成人依附、社交自我效能、困擾的自我揭露、寂寞與憂鬱之間的關係。以國內805 位有戀愛經驗大學生為對象,分為兩組,一組用來刪題與發展模式;另一組用來驗證模式。在模式適配良好且穩定情況下,得到如下結論: 1 逃避依附與焦慮依附會透過社交自我效能而間接影響寂寞,再間接影響憂鬱;2逃避依附會透過困擾的自我揭露,間接影響社交自我效能,再透過社交自我效能間接影響寂寞,再間接影響憂鬱; 3焦慮依附會直接影響憂鬱;4 焦慮依附會透過寂寞間接影響憂鬱;5焦慮依附對憂鬱的影響效果會大過逃避依附對憂鬱的影響效果;6困擾的自我揭露對寂寞不具直接影響力,困擾的自我揭露會透過社交自我效能間接影響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