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職學生運動行為介入研究-應用跨理論模式(2007) 武靜蕙; Wu Jing-Hwei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跨理論模式運動方案介入對運動行為、社會心理因素及運動改變方法的影響,以及彼此間的影響關係。 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study)採不相等實驗對照組前後測設計,立意取樣臺北巿二所公立工業類科高職,各抽取三個班為實驗組與對照組,以跨理論模式運動階段前三階段者為研究對象,實驗組83人,對照組89人。實驗組進行四個單元的教育介入,對照組僅提供運動手冊,介入前兩組實施前測,介入課程結束實施後測,間隔6個月實施後後測。 研究結果支持應用跨理論模式於高職學生運動行為介入研究,效果良好。主要結果如下: 1.介入後社會心理因素(決策權衡、自我效能)、運動改變方法及運動階段,實驗組呈顯著進步;對照組在自覺運動障礙的後測與後後測較前測顯著增加,而自覺運動利益、運動自我效能、運動改變方法的改變均未達統計顯著水準。 2.介入前後不同組別在三次測量上均呈現顯著交互作用,意謂介入後各測量變項,不同組別各次測量均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意義;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 3.經統計考驗自變項、中介變項、結果變項彼此間有一定的預測關係。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推廣、學校實務工作及研究上的建議。Item 影響國小教師運動行為之社會人口學與學校社會環境因素及探討國小教師與學童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2010) 楊秋娥; YANG,CHIU-E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教師社會人口學變項、學校社會環境因素與運動行為之相關,以及探討國小教師與學童運動行為之間的關係。研究採分層叢集抽樣,以自填問卷方式蒐集教師有效問卷1,264份,學童4,006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邏輯斯迴歸及複迴歸等統計方法分析,重要結果如下: (1)有規律運動的國小教師僅約三成,有規律運動的學童約四成六。(2)男性、年齡51歲以上、月均收入70,001元以上和教學年資21 年以上的國小教師有較佳的運動行為。 (3)男性、月均收入70,001元以上、非級任教師、年齡愈大、教學 年資愈久,校長關懷支持的程度愈高與教師相處的和諧度愈高的 國小教師規律運動表現愈佳。 (4)性別、教學年資、教師和諧相處行為和有「指導管理型校長」是 可預測國小教師運動行為的因素。 (5)性別、婚姻狀況、教學年資與教師和諧相處行為是可預測國小教師 規律運動行為的因素。 (6)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和學童運動行為沒有顯著相關。Item 應用跨理論模式於臺北縣某技術學院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2008) 張淑華本研究旨在應用跨理論模式瞭解技術學院學生運動行為之現況,並進一步探討個人背景因素、運動社會心理變項與其運動行為改變階段之間的關係。以台北縣某技術學院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法進行抽樣,並利用自填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有效樣本513人,回收率為93.6%。所得資料以百分率、平均值、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階段以準備期最多(58.5%),其次為維持期 (15%)、無意圖期(11.7%)、意圖期(9.0%)、行動期人數最少 (5.8%)。 二、影響研究對象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變項包括年齡、性別、自覺健康狀況、 有無參加運動社團等。 三、整體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利益、知 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和運動享樂感方面,有顯著差 異存在。 四、個別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利益方 面,有顯著差異存在,維持期高於準備期、無意圖期。 五、個別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障礙方面 有顯著差異存在,無意圖期高於維持期、行動期和準備期;意圖期高於維 持期、行動期;準備期高於維持期。 六、個別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運動自我效能方面 有顯著差異存在,維持期高於準備期、意圖期及無意圖期;行動期高於準 備期、意圖期及無意圖期;準備期高於無意圖期;意圖期高於無意圖期。 七、個別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運動社會支持方面 有顯著差異存在,維持期高於行動期、準備期、意圖期、無意圖期;準備 期高於無意圖期。 八、個別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運動享樂感方面有 顯著差異存在,維持期高於行動期、準備期、意圖期、無意圖期;準備期 高於無意圖期。 依據研究發現,針對教育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作為提升技術學院學生運動行為改變階段之參考。Item 影響某中學學生運動行為關因素研究(2007) 陳筱蕙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國中生運動行為現況,探討個人背景因素、運動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與運動行為的關係。研究對象以新竹縣立湖口中學國中部國一、國二、國三之在學學生為母群體,以分層集束抽樣法進行抽樣,以自編的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408人。研究資料以百分比、平均值、卡方檢定、one-way ANOVA、MANOVA單因子多變項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階段以準備期人數最多占52.5%,以行動期最少8.6%,依序是無意圖期占18.9%,意圖期占11%,維持期占9.1%。 二、研究對象運動社會心理因素: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屬中等偏高程度,運動自我效能屬中等偏低程度,運動享樂感屬偏高程度,運動社會支持屬於中等程度,其中以教師的社會支持偏低。 三、研究對象背景因素中性別、年級、自覺健康狀況在運動行為階段上有顯著差異;男生比女生有規律運動行為,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者較有規律運動行為。 四、研究對象為女生、自覺健康狀況越差的知覺運動障礙越高。 五、研究對象為男生、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者,運動自我效能、運動享樂感 越好。 六、不同的運動行為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利益、運動自我效能、運動享樂感、運動社會支持上皆有顯著差異。當運動行為階段越高時,知覺運動利益、運動自我效能、運動享樂感、運動社會支持則越高。 七、不同的運動行為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障礙方面有顯著差異,當運動行為階段越高則知覺運動障礙分數越低。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未來提升中學生運動行為及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中學生、運動行為改變階段、運動行為Item 大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立宜蘭大學學生為例(2005) 呂淑美; lu-shu-mei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瞭解大學生運動行為現況及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心理社會因素及環境因素與運動行為(規律運動與每週運動量)的關係。本研究以國立宜蘭大學大一、大二全體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隨機集束抽樣法抽出研究樣本,以自填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獲得有效問卷479份,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積差相關、邏輯式迴歸、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如下: 本校學生從事運動的人口大約有八成,但超過五成的人口從事不規律運動,運動強度以「輕度運動」最多,每週運動量平均為813.3 kcal/week,規運運動者每週運動量大於不規律運動者。運動的種類以少運動技巧、不需花費金錢、可就地取材為主。就改善健康與延長壽命每週必需維持1500~2000kcal的運動量而言,八成五的學生每週運動量不足。影響學生運動行為的因素在人口學變項中,男生、BMI>24、「有」體育館會員証、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規律運動比率及每週的運動量較高。心理社會變項中,自覺運動利益愈高、自覺運動享樂感愈高、運動自我效能愈高、自覺運動障礙愈少及同儕、家人運動社會支持愈高者,其每週運動量愈高。環境因素中,居住地方可使用的運動場地愈多、使用本校運動器材種類愈多者,每週運動量愈高。以邏輯式迴歸分析發現,運動自我效能、社經地位、自覺運動障礙三變項預測規律運動的正確百分比可達76%。以多元迴歸分析發現,運動自我效能、性別、BMI、同儕運動社會支持、自覺運動障礙、體育館會員證等六變項預測每週運動量的共同解釋力為26.6%。 關鍵詞:運動行為、每週運動量Item 苗栗縣國中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4) 羅雅玲; Lo yea ling摘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了解苗栗縣國中生之健康行為,並探討其相關之因素,以作為各項健康問題及健康促進計劃的參考。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苗栗縣九十二學年度之國中生為研究母群,經比率機率抽樣方法抽取樣本,回收問卷共669份,有效問卷為644份,有效回收率達92.1﹪。 根據本研究目的所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健康行為現況 研究對象的飲食習慣中,極需加以改善的有:「每天喝1--2杯牛奶,含優酪乳」、「攝取含纖維質高的食物,如全麥麵包、蕃薯、糙米飯等」、「常喝含糖飲料,如沙士、汽水、可樂、奶昔、烏龍茶等」、「常吃甜食,如蛋糕、巧克力、糖果、派等」、「有挑食的習慣」;運動行為在「除了體育課外,每星期我至少有三次,每次運動超過20分鐘,並感覺到全身流汗、心跳很快、呼吸急促」是所有運動行為中表現稍差的,顯示學生每星期能規律運動的情形普遍不佳;吸菸及飲酒行為,有較以往增加的趨勢,第一次吸菸及飲酒的年齡亦呈現下降的情形,以10-16歲的比率為最高。事故傷害預防行為中,無照騎乘機車的情況嚴重,是今後學校交通安全宣導教育的重點之一。少數的人曾有過性行為,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年齡在13-16歲之間,以16歲佔最多。在壓力調適方面,其中表現較好的依序是:「我會從事一些休閒活動,如逛街、看電視、聽音樂等」、「我能與同學、朋友維持親密和諧的人際關係」。表現較差的依序則是:「會有計劃的安排功課」、「會閱讀有關心理或健康方面的雜誌或書籍」、「會適時的去讚美自己」、「當有情緒困擾時,會尋求專家或輔導人員的協助」,另外,更值得關心的是,自殺的問題,17.9﹪的學生曾出現過自殺的意念,而他們在遭遇情緒困擾或自殺問題時,很少或從不尋求專家或輔導人員的協助。 二、本研究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健康控握信念對健康行為的關係,年級越低、女生、父母婚姻完整、學業成績越好、家庭社經地位越高,其各項健康行為均表現的比較好。 三、本研究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健康控握信念對健康行為的預測力,除了強勢他人控握不具有任何預測力之外,「性別」、「年級」、「學業成績」、「父母婚姻」、「家庭社經地位」均能有效預測各項健康行為。 關鍵字:國中生、健康行為、健康控握信念、飲食行為、運動行為、吸菸及飲酒行為、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性行為、壓力調適行為Item 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大專女生運動行為之研究-以台北縣某技術學院女學生為例(2004) 張碧芳; Chang, Pi-Fang本研究旨在應用跨理論模式來瞭解大專女生的運動階段及其相關因素。以醒吾技術學院五專部之女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集束抽樣法抽樣,並利用自填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最後取得有效樣本852人,回收率為90.2﹪。所得資料以t-test、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式事後多重比較、單因子多變項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以準備期最多佔45.7%,其次是無意圖期佔25.6%,意圖期佔20%,而行動期與維持期人數較少分別佔4.5%及4.3%。 二、歸屬於五個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會因為年級、住宿狀況、參與運動社團及自覺健康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歸屬於五個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利益上有顯著差異存在,其中無意圖期的知覺運動利益得分低於其他各階段。 四、歸屬於五個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障礙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且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維持期。 五、歸屬於五個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障礙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且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維持期。 六、歸屬於五個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在使用十項運動改變方法的頻率上有顯著差異存在,其中無意圖期在使用運動改變方法上,無論是經驗認知層面或行為層面,皆少於其他各期。 七、整體而言,歸屬於五個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及十項運動改變方法等十三個社會心理因素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依據研究發現,針對學校衛生實務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作為提昇大專女生運動行為之參考。Item 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性研究(2005) 趙國欣; Chau Kuo-Hsin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的現況,並探討其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為民國九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台北市公立國中七、八年級學生,採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抽出6個行政區中的12所學校,共48個班級進行施測。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有效樣本共計1343名,回收率為99.41%。所得資料以兩組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與社會自尊皆屬中間偏正向;男生之身體自尊高於女生;而女生的社會自尊高於男生。七年級學生的身體自尊得分高於八年級學生。BMI過輕者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和社會自尊均高於正常者及過重者。 二、研究對象的身體意象呈現中間偏正向的情形。男生的外表適應低於女生,其餘因素均顯著高於女生。七年級學生的身體意象總量表得分高於八年級學生。BMI過輕者和正常者的身體意象總量表得分高於BMI過重者。 三、研究對象有規律運動的比率為44.5%,男生顯著高於女生,七年級顯著高於八年級。 四、整體自尊、身體自尊和社會自尊均與身體意象總得分有顯著正相關。亦即身體意象愈正向者,自尊愈高。其中又以身體自尊與身體意象的相關性最強(r=.66)。 五、規律運動者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與社會自尊皆顯著高於無規律運動者。經常與他人一起運動者的身體自尊、社會自尊與整體自尊均高於獨自運動者。 六、有規律運動者的身體意象較無規律運動者高,且經常與他人一起運動者在身體意象總量表上顯著高於沒有運動與獨自運動者。 最後,本論文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Item 客家成年人的運動行為與憂鬱情形:苗栗縣客家民族的橫斷式社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7-06-??) 陳明坤; 林昭光; Ming-Kun Chen, Chao-Kuang Lin憂鬱是一項主要的健康議題,過去的研究發現運動是降低罹患憂鬱風險且有價值的健康促進策略。本研究旨在調查居住於苗栗縣客家社區客家成年人的運動行為對於其憂鬱情形的預測力。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以結構式問卷(包含社會人口學變項、運動行為問卷及臺灣人量表)蒐集資料。立意取樣533名居住於苗栗縣客家社區中的客家成年人為研究對象,由10名受過訓的訪員對研究對象進行個別訪談以蒐集資料,問卷回收率為100%。回收的資料以卜瓦松迴歸進行分析。本研究於控制性別、年齡、宗教信仰、婚姻狀況與社經地位後,發現運動行為的得分愈高,憂鬱的得分就愈低 (β = -.041, Waldχ2 = 14.372, p < .001)。研究結果發現居住於苗栗縣客家社區中的客家成年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可以預測其憂鬱情形,因此,未來規劃客家成年人的健康促進與臨床衛生教育時,運動行為可作為憂鬱的預防或緩衝策略。Item 心臟病兒童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8-12-??) 李淑媛; 高毓秀; 廣怡秀本研究是了解影響心臟病兒童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以自編的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包括 運動知識量表、運動健康信念量表、運動自我效能量表、運動社會支持量表及運動資源量表。以台北市北投區七所國小四至六年級55名心臟病兒童為研究對象。收 集之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主要發現如下:病童有參加運動社團者,其假日身體活動量顯著 高於未參加運動社團者;未接受手術治療者,其平日與假日身體活動量顯著高於接受手術完全治療者;運動自我效能與假日及三日的身體活動量有顯著正相關,自覺 運動障礙與假日及三日的身體活動量有顯著負相關。而是否接受手術治療、參加運動社團、自覺運動障礙與自我效能是影響病童身體活動量主要的預測因素。研究結 果可作為提昇心臟病兒童身體活動量與運動行為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