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從資訊設計探討健康食品包裝資訊之易讀性、可讀性與尋獲度研究
    (2017) 林孟瑢; Lin, Meng-Jung
    過去十年食安風暴,促使政府修法保障消費者權益,本研究以資訊設計理論為基礎,從使用者角度探討消費者閱讀食品包裝資訊行為、面臨的困難、解決方法及對市售健康食品包裝之易讀性、可讀性與尋獲度問題。採用關鍵事件訪談法與實驗法,並透過網路招募及滾雪球法,招募研究對象為40~59歲平均一週一次至實體通路採購包裝食品者,最終招募到之有效樣本共42位,並隨機分派21位參與前測實驗、另21位參與後測實驗。 分析結果發現,消費者日常購物時閱讀資訊量多寡取決於通路、產品熟悉度及食用對象,當面臨到難以理解的成分資訊及字級過小問題,通常會使用智慧型手機解決。實驗結果顯示,提升資訊易讀性及資訊擺放位置符合消費者閱讀習慣都可提高尋獲度。研究中也發現包裝資訊除了提高尋獲度與易讀性是不夠的,過去十年經歷食品風暴過後,已重挫消費者之信心。當消費者在閱讀食品包裝資訊時,食品認證及代言人資訊不再是選購決策依據,更注重的是成分及產地資訊。建議政府除了持續為民眾把關食品安全,獲取消費者對政府認證之信任外,也建議政府於新政策上路宣導時,可同時進行推廣以教育消費者正確閱讀及認識食品包裝資訊。
  • Item
    大台北地區中年人保健食品食用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0) 陳靜君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中年人保健食品食用行為之現況及影響因素。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針對居住在台北縣市40到65歲的中年人,以立意取樣的方式獲得有效樣本406份。研究工具包含「保健食品食用行為之情形」、「社會支持量表」、「保健食品相關報導量表」、「自身保健之道量表」、「保健食品結果期待量表」、「健康食品認知測驗量表」、「生活型態與健康狀態之現況」及「個人背景資料」八部分。研究結果發現:近六成中年人目前有在食用保健食品,且多數為規律食用;但對保健食品認知不足,並與藥品混淆。其保健食品食用行為之主要社會支持是家人提供;保健食品相關訊息主要來源是電視;食用的主要原因是補充食物缺乏的營養成分,而不食用的主因則是價格昂貴及不必要。性別、實際健康狀況、教育程度、職業等級、宗教信仰、保健食品相關報導、家人支持、結果期待、保健態度、家人購買、親友贈禮、自己購買皆與中年人保健食品食用行為有關,其聯合預測力高達66.2%;以自己購買之預測力最大,其次是家人購買和結果期待。結果期待可視為中年人保健食品食用行為最重要的中介因素,許多因素均透過他影響中年人的保健食品食用行為。實際健康狀況較差、教育程度較高、職業等級較低、宗教信仰佛教或道教、對保健食品相關報導較有反應、受到家人提供較多的保健食品支持、對保健食品結果期待較高、保健態度傾向食用保健食品、較常收到他人贈送保健食品和自己多主動購買保健食品的女性較規律食用保健食品。
  • Item
    大台北地區中年消費族群之健康食品認知與消費者行為初探
    (2006) 廖培如
    隨著人口逐漸邁向高齡化,國人的健康意識及養生概念也逐漸抬頭,除了對食物的需求越趨多樣化外,亦希望能藉由科技簡化健康維持的步驟,因而市面上林林總總之「保健食品」立意而生。許多研究調查發現健康食品的消費以中年消費族群為主,故本研究以大台北地區中年消費族群年齡為50~65歲12位男女為對象,進行質性深度訪談,探討他們健康食品之消費現況、動機、影響因素及對於政府管理的建議與期望。結果發現:1)認知現況:消費者認為健康食品功能似藥、外型似藥、製作過程也似藥,認知中的健康食品就是保健食品公司所生產的保健產品,除可補強身體機能,也具有治療疾病功能。消費者不知「健康食品標誌」標誌的意義,多認為是一種品質核可的機制,且不知一般食品型態之產品也在健康食品之列。2)消費動機及消費者行為模式:中年消費者保健食品的消費主要動機受其健康狀態(自覺健康狀態與實際健康狀態)、保健養身之道或認知上是否覺得需要以保健食品做日常營養補充、以及親友推薦(尤其有成功使用經驗者)的影響。當消費者身體狀況不佳,且其自覺健康狀態與刺激來源說詞相符(改善身體機能或具特定療效)時,或認為由日常飲食無法獲得某些營養,或有親友的推薦(尤其有成功使用經驗者)時,即使有違其日常保健養身之道(如生活規律均衡飲食、相信醫生),也會觸動其心中對保健食品的結果期待,進而激發其消費動機、消費決策及最後的消費者行為—食用保健食品,但當健康狀況恢復後可能就不再食用。但若本身即是推崇保健食品者,在身體狀況不佳且又與刺激來源說詞相符時,會大量且規律的使用保健食品。由於市售保健食品價格偏高,故消費者的消費決策亦受制於其社經地位,高社經者較易做出購買決策,低社經者則否。此外,消費者在食用保健食品後,若發現效果屬實(產品的評價),則更加強其日後的消費者行為;3)在未來對於政策管理及運作之建議方面:多數消費者雖肯定政府制訂健康食品管理法,但卻指出未來健康食品選擇主要仍根據自身需求,並不在意產品有無健康食品標誌。此外,消費者認為既然訂定法規,就應嚴格把關及加強取締,且應加強宣導,增加消費者對健康食品標誌的認識。研究結果顯示從法案施行迄今七年多,不僅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認知與法定有差距,市面上充斥各種保健食品,消費者並未受到健康食品管理法的保障,政府應省思立法的目的,檢討這種管理方式—尤其是對一般食品型式的健康食品的認證的實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