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張霄亭先生與我國視聽教育發展
    (2019) 張意翎; CHANG, YI-LING
    本研究旨在探究張霄亭先生之生命歷程,藉此瞭解臺灣視聽教育演進過程,以期呈發展之全貌。研究以口述訪談、相關文獻、期刊、地方誌、照片等資料整理探討。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方法與步驟、文獻回顧。第二章介紹張霄亭先生生平,以瞭解其與視聽教育接觸之狀況。第三章從各文獻史料中以及張霄亭先生口述訪談中取得材料,分期論述視聽教育發展與張霄亭先生學術思想之演進關係。第四章為張霄亭先生推動視聽教育之實務工作,藉以瞭解推動視聽教育有關工作之概況。第五章為結論,為本研究作一總結並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研究發現臺灣視聽教育融入了傳播理論與教學理論、科技技術以及政府政策發展。分析視聽教育發展情形,可統整出有兩主軸,一為教學方法之革新,二為教學媒材之使用,由此可知其與課程教學有相互發凡之處。 本研究並確認張霄亭先生擔任視聽教育館館長、華視教學部主任,講授視聽教育課程以及領導視聽教育學會與基金會,於社會、學校視聽教育學術與實務的發展,厥功至偉。 本研究於探討張霄亭先生與視聽教育發展後,建議未來研究可著力於其他對視聽教育發展有所貢獻者,進行類似研究,並為該領域留下更充實的歷史記述。
  • Item
    聽覺障礙學生之學習適應研究
    (2002) 蘇芳柳; Fang-Liu Su
    本研究採用生命史研究方法探討六名聽覺障礙大學生在普通學校就讀之學習過程中之相關經驗與適應過程,並根據結果提出對啟聰教育的省思與建議。研究所獲主要結論如下: 壹、受訪者學習適應綜合分析 六名受訪者中,有三名雖可聽取聲音,但仍需要讀話的輔助與其他協助才能達到較佳理解效果。另三名無法靠聽覺來接收訊。他們都是憑恃語文能力(閱讀書面資料:看書、抄黑板、借筆記、找相關書籍參考),配合向他人的請教(課後問同學或老師、申請課業輔導),而理解老師在課堂教學的內容。六名受訪者都是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他們會擬定讀書計畫並確實執行。他們有自己的讀書方法與應考策略,通常文科方面他們運用記憶策略協助記憶及理解。數學方面則採多練習的方式。 六名受訪者都曾與到學習的困境,而他們突破困境的方法,除了用更多時間心力做好事前準備外,更會在課後積極蒐集其他相關資源補充課堂理解之不足。他們幾乎都具有後設認知能力中的自我覺知、自我預測、及自我評估的能力,會根據學習狀況而調整讀書方法,運用策略協助記憶、理解或解決問題;了解如何學習以便達成教師學科的要求,也會適時尋求外界人力、物力資源的支援。 貳、可能影響受訪者學習適應的家庭因素 受訪者的父母都是傾力照顧其聽障子女,而其他家人也都全力配合。這幾位家長在子女年齡較小時採保護策略,隨著子女長大,慢慢放手讓子女學習獨立。六名受訪者的家長都為聽障子女選擇「口語」,並且積極培養子女的語文能力,為其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他們也積極為其子女尋求適當的早期介入機構,配合教師並盡力教導子女,以補足孩子在校接受教育不足之處。這些家長幾乎都與子女各階段的教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對六名學生而言,家中除了助聽輔具外,都有豐富的圖書資源。除此之外,這幾位家長也與聲暉家長團體等聯繫,獲取支持與相關的協助。 參、可能影響受訪者學習適應的學校因素 六名受訪學生就讀的學校有些會召開會議討論相關輔導措施,並進行教師宣導工作。校方會在編班排課上特別安排,並安排免修課程。受訪者的教師大部分都能會配合學生的溝通需求,考慮他們聽取訊息和讀話的需要;會在施測方法和計分上做考量;以及其他教學調整措施。至於助聽輔具的提供,大多是在大學階段才有。六名受訪者得到的同學協助大致為:上課與課後的提醒、借筆記、說明受訪者聽不清楚部分與教師交待事項、協助與教師的溝通、與課業輔導等。受訪學生的耳聰同學不一定都完全接納他們,不過這六名學生會設法排除障礙,或自我調整。 關鍵字:聽覺障礙、學習適應、生命史
  • Item
    幽幽暗暗見曙光:性騷擾受害者申訴歷程之研究
    (2005) 黎欣怡; Hsin-Yi Li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生命史研究法,深度訪談兩位受到性騷擾並尋求行政救濟、歷經申訴歷程的當事人,研究目的在瞭解她們在申訴歷程中的經驗,探討性騷擾事件、申訴歷程經驗對她們的影響,並試著瞭解她們在申訴歷程期間所感受到的壓力源及需求,並探討她們成功因應申訴歷程的復原力。 研究結果發現,申訴者在申訴歷程中所面臨的困境有:(1)主管、掌握權威者往往未能正視性騷擾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專業知能(性騷擾議題、調查與申訴流程)的缺乏。(2)申訴過程中不專業的對待,即掌握權威者以不處理、不受理、無法處理等說詞,或是敷衍的處理方式,企圖說服、威脅、勸阻申訴者的申訴訴求。(3)對加害人不等值(未符合比例原則)的懲處,以致申訴者權益未受保障,而未能獲得公平正義的結果。(4)懲處決議執行、落實與追蹤上的落差。而她們所經歷的性騷擾及申訴歷程也帶給她們程度不等的負面影響,像是生理上的不舒服,心理上的恐懼不安、委屈、憤怒,對自我的否定,感受到無助、無力,對人性的質疑,無法信任,人際關係的疏離冷漠,對異性關係的小心謹慎,對這個社會的負面看法,造成她們在人際關係、生活及職業功能上的負面影響。她們的壓力源除了來自性騷擾事件、申訴歷程所遭受的不專業對待外,尚來自自己與專責處理性騷擾單位及人員之間權力、資源上的差距所致。她們期待國人、這個社會能夠正視性騷擾問題,在走申訴歷程的過程中能被賦能,真相能被公平公正地還原,而獲得公理正義以及人格尊嚴、自身安全感的被保障。 在本研究中也發現,她們在申訴歷程中所展現的復原力有:(1)採用問題解決的因應;(2)態度溫和、立場堅定、自主地表達;(3)瞭解自己的需求與申訴底限;(4)談判技巧的使用;(5)自我肯定、自我期許的力量;(6)學習放下,情感的釋懷;(7)負面情緒的處理與宣洩;(8)遇到困難不放棄的韌性;(9)感受外界的支持與善意,願意伸出求援的手;(10)視生命中的挑戰為成長的機會;(11)積極地尋求他人建議與協助;(12)積極尋求諮商與法律資源;(13)懷抱希望;(14)豁達人生態度的展現;以及(15)隨著時間的流逝、事件落幕、人生機運帶來的療癒效果。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提供助人工作者(訪談員、調查人員、諮商師)實務工作上及未來研究上的參考。 關鍵字:性騷擾、申訴歷程、壓力、因應、復原力、生命史研究法
  • Item
    呂坤樹與石岡鄉圖書館事業之研究
    (2012) 游重義; Yu , Chung - Yi
    鄉鎮教育、文化等資源均不及都會地區,一座績優鄉鎮圖書館對於社區整體發展,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鄉鎮圖書館囿於有限人力與經費預算下,辦理推廣服務活動經常有力不從心,但仍有一些圖書館館長兢兢業業,藉由創新經營,結合社區資源與圖書館行銷,讓圖書館發光、發熱,為社區灑下文化種子。本論文旨在瞭解鄉鎮圖書館館長經營管理之具體成效,以石岡鄉圖書館退休館長為個案,探究其經營管理之理念、創新經營方法,以及結合社區資源與行銷圖書館之經驗,以供鄉鎮圖書館未來經營之參考。 本研究採敘說研究取向的生命史研究與文獻分析法,藉由深度訪談的生命史研究,並整理相關文獻加以闡述,對研究個案進行分析與討論。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由家庭成長背景、求學及工作經驗來看,個案選擇公職與返鄉接掌圖書館主要關鍵因素,在於家人期許、學校養成教育的薰陶,以及鄉鎮首長重視圖書館使然。且家庭氛圍形塑下的人格特質與個案的新聞專業,有助於圖書館經營及行銷。 二、個案基於文化國理念,獨創圖書館「鄉下型態的推廣活動」,舉凡民間文學與歷史文物的蒐集,以及藝文活動,讓圖書館成為地方文化中心。從其經驗中,得知其成功策略在於結合社區資源、圖書館行銷,並以細水長流精神,克服鄉鎮圖書館人力不足、經費預算有限等難題。此外,分析有利於館長經營管理之內、外在條件,發現重要他人、「復古、懷舊風潮與結合社區資源的推波助瀾」及「人是主要關鍵」三項條件,得以讓圖書館「兼具創意經營、成果、行銷」的推廣服務,在天時、地利、人和得以配合的條件下乘勢而起,達到「滾雪球」效應。 三、石岡鄉圖書館名列全國七大績優圖書館之一,個案任內更榮獲「台灣省模範公務員」(1997)、「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2001),卻於2002年提前退休。究其主因有四: (1)九二一震災的震撼,(2)圖館館改隸文化體系的衝擊,(3)公務體系的「行政妨害」,(4)與地方政治人士理念不合。其次,個案為久任的績優館長,不僅未升遷,且以館長退休,反映鄉鎮圖書館升遷管道不足。退休後,個案以社區文化協會成員持續關注社區營造與生態保育,為家鄉永續發展盡力而為。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八項建議: 一、改革鄉鎮(公共)圖書館體制與編制。 二、規劃鄉鎮圖書館合理員額,充實專業知能。 三、有效擴展鄉鎮圖書館經費來源。 四、鄉鎮圖書館應有效發掘社區資源並尋求合作。 五、現職績優鄉鎮圖書館館員應有順暢的升遷管道,以廣納人才。 六、落實<公共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的實行。 七、將鄉鎮圖書館經營成功案例融入圖書資訊教材。 八、加強圖書館經營管理多元課程專題研究。
  • Item
    愚拙之光舞在灣顏工坊的生命之流 ──一個亞斯伯格家庭的創作湧現生命史
    (2016) 陳莉諭; Chen, Li-Yu
    本研究案紀錄亞斯伯格家人的生命史與這個家族所共同創立的【灣顏工坊】的生命故事。研究者以「愚拙精神」為主題,探索亞斯伯格純真、固著的特質和堅持的信念,顯現個體生命轉化的可能性與亞斯柏格家族共同跨越困境的毅力。 「灣顏工坊」以生命美學的廣角鏡記錄臺灣的容顏,創作者宇新以光的意象手繪臺灣文化資產的歲月軌跡。以「灣顏工坊」創業史為例,描述亞斯柏格家族之間的「open-sense」、「open-mind」、「open-heart」、「open-will」、「 co-create」、「co-presencing」作為故事的主要軸線。黃宇新以「拙美」的風格手繪了40幾張糖莊場域故事圖,描繪舊時「璞真」、「安居樂業」的生活型態為出發點。本研究希望能呈現賀爾德林哲學家晚年所提倡的「人充滿勞積,但仍詩意地安居於這塊土地之上」的安居美學。 本研究發現:輕度的亞斯伯格症候群的青年透過陪伴、溝通和訓練,可以 改變:1.特定興趣的時間微調2. 自我覺察和覺知親人的需要3.學習理智處事4.學會情緒控制5.化被動為主動6.成為家的守護者。經由團隊合作,創造出下列的成果:1. 合作《認識鐵路》一書2.合著《捷運工程》一書3.共同拍攝〈再見華山車站─鐵道迷的幸福天空〉紀錄片4.完成溪湖糖廠的初步考古並發表於第15屆國際工業遺產海報展5.完成溪湖糖廠工業遺址40幅圖像手繪6. 合著《臺灣文化場域意象採集─文化性資產清查手札》7.研發文化資產的文創系列商品。 期許以這個真實的案例,喚起更多老師與家長關心這類孩子,從日常行為 中辨認他們、協助他們,建設性地把他們的特殊興趣發展成專業能力(Wing , 1998),幫助他們安身立命。
  • Item
    勇闖學務專業路-一位資深優秀大學學務工作者的生命史研究
    (2014) 廖芝萱
    本篇論文採質性方式研究,以史豔文教授(為匿名改稱史豔文)為研究對象,以敘說分析為研究方法,旨在瞭解史豔文-這位資深優秀的大學學生事務工作者,其任職於學生事務領域將近30年的經驗,歷經我國重要學務事件所產生的想法與信念,個人領導風格與特質以及創新突破的成就。藉由史豔文教授的生命故事,和在實務界豐沛的經驗交織之下,研究分析結果不僅可以提供給學務工作者作為學習的標竿,亦提供各校挑選學務長時所應具備條件如:領導及人格特質等的參考。 本篇研究結論有三: 一、成為優秀學務工作者取決於環境與人格特質 史豔文教授先天受到家庭環境自由風氣的影響,崇尚公眾事務;後天身處充滿開放和尊重的學務工作環境,且遭逢動盪不安的時代背景,給予他刺激和突破困境的動力,而長官的信任與授權,更使其勇於任事和開創新途。又他本身具有真誠正直、勤勉努力及關懷堅毅的人格特質,認定學務工作為他一輩子志業,故不僅與中外學者所研究學務領導人之特質相符,更是足以稱為優秀的學務主管。 二、成為優秀學務主管宜重視領導能力 史豔文教授認為轉型領導是適合學務主管採取的方式,透過塑造願景、魅力影響、鼓舞激勵、才智啟發、個別關懷,可以幫助組織提升效能。他另提出類似默默領導的方式可以與轉型領導做搭配,亦能發揮良好功效。 三、培養優秀學務領導人的重要方法與途徑 (一)賦予自由與表現的機會:要授權給予自由的環境,才能展現創意與成就。 (二)參加專業學務研習訓練:積極配合教育主管機關、學術機構及民間專業團體所開設之進修管道。 (三)嫻熟政府、學校、組織的各項績效目標:長期接觸且具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方能有具體作為。 本篇研究建議如下: 一、學校要重視學務專業人才 (一)重視學務領導人:學校應積極培養學務主管的專業,並給予專任職位。 (二)重視學務工作者的培訓:學校要責無旁貸地提供專業研習的機會。 (三)增加學務專業人才的誘因:學校應能提供相對實質的獎勵或升等機制。 二、政府要積極建立學務進修多元管道 教育主管機關對於學務人力的培訓可以藉由民間專業團體委辦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解決資源有限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培植專業團體的實力,進而協助推動相關政策。 最後,研究者給予未來相關研究方向的建議,如以多人為主的研究對象,例如學務長,可以比較不同學校學務長的人格特質及領導風格;或者課外組組長,比較有具備專業證照如社團經營師的組長,與未取得相關專業認證的組長之間的差異等。另外,如以單人為主的質性研究,可針對具有資深經歷及卓越貢獻的各組代表性人物,相信可以對於各校該如何協助學務各組找到適合人選以及培訓優秀人員,提出建言。
  • Item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不知道?母愛的內涵與其影響因素之探究
    (2008) 黃淑滿; Huang, Shu-Man
    本研究透過十一位育有青少年子女之台灣母親的生命歷程訪談資料,分析出母親們對其兒女的母愛內涵,以及母愛的影響因素與變化歷程。本研究將母愛歸類為內隱母愛及外顯母愛。內隱母愛包含母親對兒女的情感、意志和期望,情感包含擔心、思念、心庝、渴望親近和自覺愧疚,意志包括為兒女犧牲的心志和不離不棄的責任感,期望則被歸類為母親期待兒女的健康、獨立、品德和成就;外顯母愛則包含母親對兒女的日常照顧、管教、陪伴、忍耐、為兒女提供資源和與兒女親親抱抱等行為。研究發現,外顯的母愛行為除了受內隱母愛所影響,還受母親對自我、對原生家庭和對信仰的反省所影響,也受母親的知識、婚姻關係、工作和時間,以及兒女本身的特質的影響。母親的母愛行為會影響兒女的母愛感受,此外,兒女的母愛感受還受兒女解讀母愛的能力、手足的爭競和兒女的經身親歷的影響,進而影響兒女對母親的回應,從感謝母親到報復母親都有。母親們很清楚自己對兒女的內隱母愛,但比起外顯母愛,前者更不易被兒女所感受,或許正因如此,本研究的參與母親皆認為自己給予下一代的母愛多於上一代母親給予自己的。也就是說,身受母親外顯母愛的兒女們不見得能解讀母親的內隱母愛。而那些因母親離家而無法享受外顯母愛的女兒們,對母親則表現出恨和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