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放聲思考閱讀理解策略應用於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
    (2021) 林筱婷; Lin, Xiao-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放聲思考閱讀理解策略應用於補救教學的實踐歷程,採行動研究法,除研究者之外,研究對象為8位參加學習扶助課程的八年級學生,實施時程約九節課的時間。 本研究透過預測、閱讀、提問、放聲思考、印證等五步驟進行閱讀理解,並且透過教學錄影、學生放聲思考內容、教師省思手札、回饋單、訪談紀錄與學習單等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透過三級編碼的方式統整與歸納,本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如下: 壹、 教師可以從學生放聲思考的內容知道閱讀的狀況,且搭配提問單,讓學生更有系統性地進行思考,因此,藉此放聲思考法有助於提升閱讀理與自我效能。 貳、 小組學習結合放聲思考相得益彰,學生多給予正面態度,且透過逐步釋放責任協助學生漸漸熟悉閱讀理解策略,並且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參、 運用放聲思考閱讀理解策略,教師在實施歷程上可能遭遇困難與因應之道,測驗信效度需要參考專家教師建議、學生程度較弱需要教師引導、善用增加制度掌握教室秩序以及完善共備社群,藉此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對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運用 MSE 模式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合作式行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12-??) 劉玉玲; Yu-Ling Liu
    本研究欲以Vico理念(1990, 1999)改善傳統教學信念,並作為本研究的核心價值以引導教學。數學課程實施的場域是在原班級的正課中,進行不同程度學生的差異化與補救教學。其次,本研究將過去所建構的MSE教學模式融入至數學課中以了解可行性。據此,研究目的有二:(1)瞭解Vico理念是否能促進數學教師在教學轉化歷程中的專業成長;(2)釐清Vico理念在MSE融入式教學中,是否能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合作式行動研究主要以質性研究中的參與觀察法、半結構訪談與文件分析法,輔以問卷調查法。研究結果顯示:(1)教師在教學轉化能力、融入式教學與補救教學的專業成長;(2)教師面對MSE融入式教學方案的困難時,Vico理念促進教師的教學投入,協助改善學生運用數學學習策略的能力,並提升覺察與調適數學學業情緒的知能。研究之建議可供數學教學或教育心理研究者、國中數學或學習扶助教師的參考。
  • Item
    融入提問教學策略的一對一線上家教教學模式
    (2014) 楊士弘; Shih-Hung Y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將提問教學策略應用於一對一線上家教中對教學成效的影響,並修正Bloom (1984)所提出的「五步驟對話模式」(5-step dialogue frame),成為一個適合用在線上家教環境中的「線上家教提問教學模式」。經過評估後,本研究決定以8位家教對8位學生,共8組的樣本,採用實驗研究法中的重複量數設計法(Repeated Measures),進行一對一線上家教教學的研究。研究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無介入任何教學策略,第二階段介入提問教學策略,第三階段則建議家教使用研究者所提供的「線上家教提問教學模式」。 本研究蒐集了學生各階段的前後測成績,家教教學日誌、訪談,以及教學錄影…等資料進行量與質的分析。量化資料採用無母數統計中的魏克遜符號等級考驗分析學生的進步情形,質性資料則藉由家教教學日誌、訪談了解教學狀況與回饋外,更對教學錄影進行編碼並進行序列分析,修正「線上家教提問教學模式」。研究結果顯示,提問教學策略應用於一對一線上家教中能有效的提升教學成效,「線上家教提問教學模式」亦能讓提問教學策略的運用更有效率,且被家教們所接受。
  • Item
    教學影片結合網路學習平台的數學補救教學成效
    (2011) 楊湘琳; Yang,Shin-Lin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影片數學教學活動對於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以及接受補救教學的學生是否有更佳的數學學習態度。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第一次段考未達班級數學平均75分的學生,A班13位、B班8位、及C班12位。A班與B班由兩位不同數學老師分別進行課堂補救教學,C班學生則利用Moodle網路平台進行影片補救教學。本研究採前後測實驗設計,C班12人分派至「影片組」;A班13人及B班8人分別分派至課堂組1與課堂組2。教學前統一進行前測,影片組學生依據前測中老師所給的回饋,對應到線上真人教學影片課程,並可藉由線上測驗作即時的自我檢視,也可利用討論區與教師溝通。最後進行後測,以診斷學生的學習成效。 研究結果顯示:影片組的後測成績顯著優於課堂組1和課堂組2,也就是使用影片的補救教學顯著優於課堂補救教學。影片組學生大多對數學課程持正向態度,大多數學生相信自己能把數學學好,即使遇到較複雜的數字問題或學習上有困難,也願意嘗試思考或詢問教師。經過一階段的補救教學課程後,影片組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態度更趨積極。
  • Item
    國中教師使用標準介入語文補救課程之教學適應歷程
    (2015) 李思慧; Li, Szu-Hui
    本研究旨在瞭解執行「語文精進課程」的教師在補救教學中所面臨的困難、挑戰、調整和因應方式,本研究以3所國中教師的教學歷程為個案來探討參與「國中語文精進教材」教師教學適應歷程。本研究採質性取向之個案研究設計。研究者以質化資料描述教師對教學與學生學習的詮釋。質性資料來源包含6次訪談記錄、6份輔導會議紀錄與6次研究者札記。 研究者先以開放編碼的方式,持續閱讀訪談逐字稿、輔導會議紀錄和研究札記,再形成主軸編碼,將資料分為「低成就學生學習」、「教學策略與詮釋」、「因應與調整策略」、「信念與角色的轉變」、「生態因素」等…面向,再逐步形成次級編碼,以敘說3位教師的適應歷程。 初步研究結果顯示3位個案教師:琥珀老師、浮島老師和白浪島老師參加方案一年後,由「教師中心」、「較少使用班經策略」、「講述教學法」、「重視文意、情意」和「重視原班成績」之教學取向,產生新的教學信念和教學行為。琥珀老師調整方面「對補救教學目標」、建立「增強制度」、使用「問答討論教學法」,並再沉潛蟄伏階段,思考補救教學目標和信念;浮島老師則調整為「學生學習中心」,對於「補救教學目標和信念」、「對低成就生的能力認知」和「問答討論教學法」受語文精進課程的專業引導下而有所轉變;而白浪島老師在參與過程中,對於「補救教學目標和信念」、「對建立低成就生自信的策略」有明顯轉變,在原本的講述教學中兼採「問答討論教學法」,並增加更多「語文教學策略」。琥珀、浮島和白浪島三位老師,都有不同程度的將所學跨情境運用於原本的國文教學工作中。 最後,促使三位教師轉變和調適的影響因素有「課程輔導員的引導」、「教師實際教學體驗」、「低成就學生表現與回饋」和「教師自我檢核機制 (包含教學實況影帶回顧、教師自我檢核表) 」,引發老師對自我教學的重新覺察和審視自己補救教學的主要目標和教學方式,以改善教學品質。這一年的教學適應歷程可略分為:「教學原型階段」、「摸索試探階段」、「調整節奏階段」和「熟悉因應/沉潛蟄伏階段」,分三種不同的適應型態,「迴旋沉澱型」、「試驗修正型」和「參照調整型」。 最後,本研究基於研究發現、研究結果和研究限制,對未來研究以及補救教學實務工作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臺北地區補救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2015) 林怡彣; Lin, Yi-Wun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對於「補救教學方案」執行現況之看法,探討「補救教學方案」之執行現況與其對於受輔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編製「補救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學習成效影響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並以臺北市20所及新北市20所公立國中共617名教師作為研究抽樣對象,回收有效樣本為440份問卷,佔樣本數71%。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SPSS 22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 歸納本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 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普遍認為補救教學方案整體的執行情形有待加強。 二、 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普遍認為補救教學方案整體學生學習成效有待加強。 三、 臺北地區國民中學不同「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補救教學方案授課年資」、「學校規模」之教師對整體執行現況的看法有明顯差異。 四、 臺北地區國民中學不同「最高學歷」、「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學校規模」之教師對整體學生學習成效的看法有明顯差異。 五、 臺北地區國民中學補救教學方案執行現況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間有相當程度的相關。 六、 臺北地區國民中學補救教學方案執行現況對學生學習成效具有相當程度的預測力。 依據本研究所獲之結論,擬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供作參考。 關鍵字:補救教學、補救教學方案、學習成效
  • Item
    臺北市國民中學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研究
    (2010) 彭瑋謙; peng,wei-chien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對於臺北市國中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的看法,探討國中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執行現況與成效,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供行政主管機關與學校參考。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編製「臺北市國民中學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現況與成效之研究」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並以臺北市35 所公立國中共350 名教師為研究對象,回收有效樣本為311 份,佔樣本數88.85%。問卷資料採描述性統計進行百分比次數分配及平均數,並以卡方檢定之題項適合度與百分比同質性考驗,藉此分析教師的贊同意見,以及不同背景教師的贊同程度是否具有顯著性的差異情形。研究發現如下: 一、教師對學校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大多普遍持正面支持的態度。 二、教師對受輔對象及學校行政支援與教學規畫等方面的現行作法,大都表高度認同。但對師資來源的看法,在意見上頗不一致。 三、教師在彰顯教育機會均等與社會正義之部分實施成效上有不同的看法。 四、教師多認同課輔教師能有效進行教學與輔導,並使學生學習獲得成效。 五、教師對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的看法,會因其性別、教育程度、職務、參與任課經驗、年資及任職學校班級規模等之不同,部份有顯著差異,尤其擔任不同職務教師的意見差異程度最為明顯。 六、教師對實施成效的看法,較不受性別、年資及學校規模等不同背景影響。唯較會因其教育程度、職務及任課經驗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 Item
    新北市國中「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現況之研究
    (2011) 紀淑珍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國中「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之現況。主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對學校「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現況及執行困境之知覺程度是否不同。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調查問卷法,以新北市參與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行政業務相關教師及課輔教師為母群體,透過抽樣調查,以自編之「新北市國中「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現況調查問卷」進行量測,共發放250份問卷,回收之有效問卷207份。經採描述性統計進行百分比次數分配、平均數、獨立樣本T檢定、變異數分析不同背景教師的贊同程度是否具有顯著性的差異情形等統計分析獲得下列幾項結論: 壹、新北市國中教師對於「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現況的認同度普遍不高,且普遍感到在實際的執行上存在困難與壓力。 貳、新北市國中學校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補救教學多限於升學考試科目,而未能提供弱勢低成就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 參、新北市國中對於「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救教學之規劃,不論在教師專業、教材教法與學生個別化需求等方面之安排,均未臻理想。 肆、新北市都會地區國中教師對「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現況之贊同 程度高於鄉鎮地區及偏遠地區學校教師;而任教於大規模學校教師,也顯著高於小規模學校教師。 伍、新北市國中擔任不同補救教學科目之教師,對學校「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執行所遭遇困境之知覺有顯著差異,尤其以數學領域教師在教學實施的看法最為不同。 陸、新北市國中教師對學校「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現況及執行困境之知覺,不會因其性別、任教年資、教育程度、擔任職務及專業領域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依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歸納整理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及有志於教育研究的同仁後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民中學英語翻轉教學之個案研究
    (2017) 賴佳儀
    本研究旨在了解「翻轉教學」在國中英語教學方面的應用,包括英語差異化教學、英語資賦優異教學和英語補救教學。採用質性研究的訪談法,以教學現場中的三位國中英語教師,進行三次的深度訪談,以了解「翻轉教學」在這三種不同的教學情境當中,其教材的準備工作、實施的方式、實施的成果,以及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等,一一的予以釐清和說明,並做一個綜合的分析和歸納。 本研究結果分析如下:第一、「翻轉教學」運用於英語教學當中,在提升學生課堂的學習動機和參與方面,三位個案教師均認為有明顯的改變。第二、在學習成效方面,差異化教學的成效較差,資賦優異教學的實施成效非常理想,補救教學也有相當佳的實施成效。第三、三位教師都認為最大的挑戰就是教材的準備不易,再來就是上課方式的改變等,都是要去克服和做調整的部分。三位個案教師均認為,英語的教學,應該根據學生的程度,分成不同的級數,除了讓教師可以在教材的準備上和教師的教學上,更為聚焦之外,還可以讓程度相近的學生,有更多和同儕學習及互動的空間。最後根據研究的發現做成結論,並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大專生初任補救教學的教學困難與成長歷程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0-09-??) 曾柏瑜; 陳淑麗; Pai -Yu Tseng; Shu-Li Chen
    在國內,不論是公、私部門資助的補救教學,都大量採用大專生擔任師資。大專生初任補救教學會遭遇哪些困難?又會有什麼改善?本研究的參與者是27位高年級的大專生,他們在研究者的密集教學督導下,於三所國小執行一學期補救教學,研究者以參與式觀察和文件分析蒐集參與者的教學困難與進展。研究者將大專生的成長歷程分為三期,初期主要的困難有無法進行診斷式教學、無法判斷學生的學習目標、教材與教學活動顧此失彼、學生鬧脾氣的情況頻繁等。但在密集的專業督導下,到了中期,大專生的教學開始穩定,但精緻度不夠,還無法根據學生的反應做調整。期末,約有八成的大專生已能做出有效的補救教學,但有兩成進展緩慢甚至停滯,兩群大專生的教學能力的差距持續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