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交友軟體使用者在溝通階段的自我揭露與自我呈現策略
    (2024) 謝明蓁; Shie, Ming-Jen
    交友軟體成為現今人們用來尋找浪漫伴侶的管道之一,人們在交友軟體中可以隨時隨地與人進行配對,不受時間、地點影響。雙方互相自我揭露,期望與對方從線上轉到線下,並進一步發展戀愛關係。然而,隨著使用者不同的交友目的及策略,交友軟體上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自我呈現,讓找尋潛在浪漫伴侶的同時,也充斥著認證這些自我呈現資訊的問題。為了解使用者如何從交友軟體上判斷對方展示的個人資訊真實性,以及進入配對聊天後卻無法與對方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抑或是從線上轉換到線下後沒有成為伴侶的原因,本研究透過降低不確定性理論為基礎,將認識陌生人的過程套用到交友軟體上,並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分析交友軟體使用者在發展關係的三個階段中運用策略。研究結果將交友軟體使用者在個人簡介中的溝通策略分為文字、照片及數位線索三個部份,探討使用者如何利用這三種線索制定策略以找尋潛在浪漫伴侶,其中提到使用者過早透露數位線索,容易使對方提高防備心,進而降低配對率。同時,也探討使用者在溝通階段中遇到的挑戰與難題,透過以圖搜圖或人際關係網路調查,以證實對方給予資訊的正確性。最後,使用者提到對於轉換頻道後所帶來的壓力,使雙方後續關係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結論將依據使用者提出的溝通策略對交友軟體進行配對通知的界面給予設計建議。
  • Item
    高中職學生的飲食異常傾向、 羞恥感與自我揭露之相關研究
    (2015) 詹益欣; I-Hsin C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學生之飲食異常傾向、羞恥感和自我揭露的相關性,以及羞恥感在飲食異常傾向與自我揭露間的中介效果。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問卷包含「飲食態度量表」、「羞恥經驗量表」、「自我揭露量表」和「體型自我揭露量表」,並採便利取樣,向臺灣地區北部及南部共六所高中職學生進行施測,總計回收478份有效問卷。依研究假設,將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二系列相關、迴歸分析與Sobel test進行統計分析並考驗研究假設,主要研究發現為: 一、9.1 % 的高中職女生與 2.9 % 的高中職男生為飲食異常高險群。整體而言,臺灣地區有 6.5 % 的高中職有罹患飲食疾患的可能。高中職學生以行為羞恥感最高,其次依序為性格、身體與飲食羞恥感。 二、高中職女生在飲食異常傾向、為飲食疾患高危險群的可能性、性格羞恥感、行為羞恥感、身體羞恥感、一般自我揭露與體型自我揭露皆高於男生。三年級學生較常向一、二年級者談論自己的體型。中社經地位學生之一般自我揭露高於低社經地位學生。 三、高中職學生之BMI值與其性格羞恥感、身體羞恥感、飲食羞恥感與整體羞恥感為正相關,和體型自我揭露則為負相關。 四、 飲食異常傾向與羞恥感間有為正相關,尤其是身體和飲食羞恥感,且飲食異常傾向和一般自我揭露及體型自我揭露亦為正相關。 五、羞恥感和自我揭露間的存有一組典型相關,此關聯性主要反映在身體羞恥感、行為羞恥感、性格羞恥感與體型自我揭露之間。 六、羞恥感在高中職學生之飲食異常傾向與自我揭露間並無顯著中介效果。 本研究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針對高中職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專業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 Item
    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污名化、自我揭露與求助態度之關係
    (2010) 王嘉琪; Wang Chia-Chi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揭露預期效益」、「揭露預期風險」、「求助社會污名」、「求助自我污名」等求助內在知覺與「求助態度」之間的關係。並探討 (1)不同性別在各變項之間差異的情形 (2)各變項對「求助態度」分別具有預測力 (3)「自尊」在「憂鬱情緒」與求助內在知覺各變項是否扮演中介角色 (4) 求助內在知覺各變項在「自尊」與「求助態度」是否扮演中介角色 (5)不同性別在「憂鬱情緒」、「自尊」與求助內在知覺各變項對「求助態度」路徑的差異。 以東台灣與北台灣之公私立666位大學生為受測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工具包含自尊量表(SES)、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S-D)、求助社會污名量表(SSRPH)、求助自我污名量表(SSOSH)、求助態度量表(ATSPPH-SF)與揭露預期量表(DES)等六部份。 研究結果如下:(1)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只在「揭露預期風險」、「揭露預期效益」、「求助態度」有顯著差異;在「自尊」、「憂鬱情緒」、「求助社會污名」、「求助自我污名」沒有顯著差異 (2)「憂鬱情緒」、「自尊」、「維持自我信心」、「減低自我感」與「揭露預期效益」對「求助態度」分別具有預測力 (3)「自尊」在「憂鬱情緒」與求助內在知覺的「揭露預期效益」、「揭露預期風險」、「求助自我污名化」扮演中介角色 (4) 求助內在知覺的「揭露預期效益」、「揭露預期風險」、「求助社會污名化」「求助自我污名化」在「自尊」與「求助態度」扮演中介角色 (5) 不同性別在「憂鬱情緒」、「自尊」與求助內在知覺的各變項對「求助態度」的影響路徑不同。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者的參考。
  • Item
    大學生網路交友、自我揭露與愛情態度之研究
    (2010) 胡玉珍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網路交友、自我揭露對愛情態度的影響。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及分層比例來進行抽樣,樣本為台灣地區之大學生,共計534人。研究工具包括﹕「自我揭露量表」、「網路交友狀況」、「愛情態度量表」及「個人背景資料表」。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有69.1%的大學生有進行網路交友,且以透過MSN、Yahoo Message、Facebook等方式與陌生異性朋友認識者為最多。而大學生傾向於「執著佔有」、「真情投入」及「浪漫表達」的愛情態度。 2.男生、目前正在戀愛、戀愛次數多、戀愛持續長度越長者其自我揭露情形高。愛情態度上,則發現男生比女生傾向於「執著佔有」、「真情投入」的愛情態度﹔目前無戀愛者較正在戀愛者傾向於「游移手段」的愛情態度。有無網路交友在自我揭露及愛情態度上均無顯著差異存在。 3.自我揭露程度越高越傾向於「真情投入」、「婚姻目的」及「浪漫 表達」的愛情態度。 4.目前戀愛狀態可預測大學生「悲觀保留」、「真情投入」及「肉體 感官」的愛情態度﹔有無網路交友可預測大學生「浪漫表達」的愛情態度﹔自我揭露可預測大學生「婚姻目的」的愛情態度。 5.另外,本研究尚針對有網路交友者(n=369)進行分析,發現日常自 我揭露可預測大學生「執著佔有」、「悲觀保留」、「游移手段」及「浪漫表達」的愛情態度﹔網路自我揭露可預測大學生「游移手段」及「婚姻目的」的愛情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