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北市國小普通班初任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信念與實踐之探究(2023) 方春嵐; Fang, Chun-Lan融合教育於國內施行多年,但仍能發現普通班初任教師遭遇困境。本研究試圖理解臺北市國小普通班初任教師對身障學生抱持的教學信念及教學實踐情形,採哲學詮釋學的研究取向,主要以半結構式訪談四位初任教師,輔以相關文件及省思札記交叉檢核,透過詮釋循環分析,產生對教學信念與實踐的理解如下。四位初任教師重視身障學生在校學習與生活適應情形,將教導身障學生視為自身責任,以同理、尊重的心態看待個別差異,並相信融合教育班級可促進身障及一般學生的社會互動能力。四位初任教師會依身障學生特質進行差異化教學,落實預防性的班級經營措施,亦主動介入處遇性的輔導策略或尋求資源,並與身障學生及其家長建立良好關係。他們對身障學生的教學信念大多引領其教學實踐,時而因現實因素致兩者間產生落差,偶感無力或兩難,兩者亦具有交互作用現象。四位初任教師對身障學生教學信念的形塑歷程多發生在其求學及職前師培時期,其他發展歷程多發生在進入教學現場後,影響教學信念的因素小至個體本身,大至時間系統。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理解,研究者對實務現場提出反思個人經驗、提供增能資源或合作諮詢、於職前加強相關知能的建議,未來研究則可納入特殊需求學生、長期追蹤教學信念及探究親師和普特教師之溝通合作模式。Item 身心障礙學生適性輔導安置之現況與困境-以桃園市為例(2022) 林德昌; Lin, Te-Chang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身心障礙學生適性輔導安置之現況與困境,以桃園市為例。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深入訪談,總計訪談國中端、高中端、承辦端共九位參與者,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適性安置的現況 國中特教教師除了需輔導學生生涯規畫外,也需要與家長、導師、輔導老師等相關人員合作處理報名業務。高中教師表示學生在高中的學習適應會受到障礙類別、學習態度、學習科目的影響而有所不同,人際適應也會因為障礙類別、個人特性與特質、教師特教知能等因素而有所差異。承辦端在適性安置的前端需負責簡章的制定,後端則需要處理資料收件與審查等業務,桃園目前因為剛回歸市立不久,許多制度還是承襲過往的方式進行。 二、適性安置的困境 國中資源班面臨學科抽離課程多、缺乏職業探索機會等問題,教師在輔導上也因為不具有輔導專業且對高中職不熟悉而有所瓶頸,學生與家長更是受到自我認識不足與公立迷思等限制,這些因素導致學生的生涯規劃並不完整。高中教師則發現適性安置學生普遍因為低分高就的問題導致與同儕在學習上落差過大,學習狀況的低落進一步影響學生的自我價值、人際適應狀況,且因為現行轉安置制度難以讓學生轉換跑道,造成學生在高中普遍適應不佳且休學率居高不下。現行制度也存在許多問題,目前制度並未提供國中端充足的高中職資訊,繁瑣的文書工作也造成老師巨大的工作壓力,安置缺額的侷限與不足更增加適性的難度;這些問題有些難以快速修正,有些則源自於體制瓶頸難以改變,例如:安置缺額、公私立特教資源差異、城鄉差距等等,這些體制問題形成一個個盤根錯節、難以調整的窘境,也讓適性安置的困境雪上加霜。三、適性安置下的調整與因應建議建議國中可以拉長生涯規劃時間、增加職業試探課程、進行輔特合作、鼓勵家長積極參與,透過這些方式讓學生可以獲得完善而周全的生涯輔導;高中方面,因為適性安置的問題並非一時半會可以解決,因此建議高中可以提供學習與人際上的支持,讓學生可以獲得足夠的特教支持;最後,因為部分制度問題源自於體制困境難以調整,因此建議承辦端在可調整之處進行改變,如協助國中端進行生涯輔導、將檢附資料精簡化、將安置決策透明化,透過這些制度的調整讓適性安置可以更加適性。Item 國中公民與社會科融合教育方案實施之行動研究(2021) 林盈君; Lin, Ying-Jun本研究旨在發展融合教育理念之教學方案,透過方案實施於公民與社會課程以探討普通班學生在融合教育理念下的學習環境中,是否會影響其對身心障礙同學的看法與態度,以及身心障礙學生在實施融合教育的課堂中其學習表現與人際互動狀況。 首先藉由文獻資料蒐集和參考國內外研究案例,設計適合研究對象之融合教育實施方案,接著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透過觀察記錄、教學省思札記、學生回饋單、學習單與訪談等方式勾勒出融合教育理念之教學方案實施歷程與學生的學習經驗。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設計,針對臺北市一所公立國中2個融合普通班,共約40名學生進行為期6週24節課的教學與逐步調整和修正。以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資料的整理與分析,輔以描述統計的方式予以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融合教育實施方案的成效,作為方案實施之評估與調整依據以改善研究者在教學上的困境。 根據本研究計畫,獲得研究結論如下: 壹、普通班教師在實施融合教育方案課程時,事前所做的準備包含認識身心障礙學生、環境調整與安排、和特教老師共同討論。 貳、實施公民與社會科融合教育方案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具體應對策略如下: 一、以體驗式活動課程來實施融合教育理念課程對學生來說是有感的。 二、小組同儕合作活動有助於增進普通生及身心障礙生的互動。 三、對於肢體障礙或視覺障礙等障礙類別的同理心比較好建立,因此學生可以比較容易的發自內心為身心障礙者著想。 四、自閉症或情緒障礙類別的身心障礙者,在獲得同理的成效相較於外顯的肢體障礙類別較差。 五、班級氣氛對於身心障礙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參、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國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學方案實施提出下列建議: 一、108新課綱的自我發展與人性尊嚴部分,適合融入融合教育理念的課 程。 二、採取體驗式活動對學生同理身心障礙者是有幫助的。 三、普通班教師可尋求特教老師共同發展融合教育理念的課程方案。 肆、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未來研究可以更深入探討情緒障礙、自閉症等非外顯之障礙類別的學生在普通班之學習情況以及與同儕相處情形。Item 新北市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入班協助或訓練之現況調查(2021) 陳方盈; Chen, Fang-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入班協助或訓練知能與執行現況,並討論不同變項之資源班教師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及焦點團體訪談,以新北市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為研究對象,參與研究對象共154人。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質性分析呈現;研究結果如下:一、資源班教師在入班協助或訓練普遍具備相當知能程度。二、資源班教師在入班協助或訓練知能上,因「不同資源班教學年資」、「不同個案管理數」、「不同學校規模」而有顯著差異。三、資源班教師在入班協助或訓練部分項目執行程度略低於知能程度,尤其在: 「科技輔具使用訓練」、「家庭訪視」、「協同或示範教學」。四、資源班教師在入班協助或訓練執行上,因「不同教師資格」、「不同資源班教學年資」、「不同個案管理數」、「不同學校規模」而有顯著差異。五、資源班教師實施入班協助或訓練時,成功的要素有:「多元收集個案資訊」、「評估適合的項目與計畫」、「團隊合作」、「計畫性的褪除協助」。根據本研究結果,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資源班教師與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提供後續之參考。Item 高中職推動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同儕輔導實施現況之研究(2013) 蕭若瑤; Hsiao, Ro-Yao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推動身心障礙學生同儕輔導實施現況與困境。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以研究者自編「高中職推動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同儕輔導實施現況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對實際具有推動同儕輔導資歷之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共寄出104份問卷,回收後有效問卷為100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卡方考驗等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一、高中職普通班有安置身心障礙學生者,六成八學校有實施同儕輔導,對於實施考量要素大多數持「同意」以上看法,認為同儕輔導員應被要求遵守受輔者的隱私及保密權的得分最高。 二、多數教師選擇具備良好人格特質、自願性的同儕輔導員,一對一協助同班級內的身心障礙學生,任務內容以陪同受輔者課堂間轉換、協助生活自理為主。 三、大多數教師重視同儕輔導員與受輔者間有效溝通,部分教師安排1小時實務討論以訓練同儕輔導員瞭解身心障礙學生特質與相處知能,並採每月1次面談督導。 四、推動困境以缺乏相關培訓資訊、進修研習機會為最。 五、不同職務教師對同儕輔導員安排、方案規劃有差異,特教教師在協助安排的身心障礙學生數、安排同儕輔導員訓練、督導同儕輔導員人數之百分比明顯高於一般教師。 六、不同推動資歷、輔導專業背景對方案規劃有差異。 七、不同學校類型、不同合格特教教師編制對同儕輔導員安排有差異,其中為3位以上身心障礙學生安排同儕輔導員之高職組百分比高於高中組;實施同儕輔導學校之有編制特教教師百分比明顯高於無編制者。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作參考。Item 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自我概念介入成效之研究(2012) 林尚頡本研究旨在探討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身障資源班學生自我概念介入成效。研究對象為就讀台北市立國民中學身障資源班學生,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跨受試多探視實驗設計進行教學研究。 本研究的自變項為生命教育課程;依變項為自我概念。研究者分別以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調查表及生命教育課程教學後受試者自我概念提昇之成效與建議問卷收集教學後資料,分析實驗教學介入後受試者自我概念能力的表現及家長導師的社會性效度。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生命教育課程教學對國中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能力之立即學習效果 二、生命教育課程教學對國中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能力之立即學習維持效果 三、受試者家長及導師皆對生命教育課程教學能提昇受試者自我概念能力有著正向支持與肯定。Item 國中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支援需求之研究(2006) 陳宜慧; Yi-Hui Chen本研究旨在了解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支援需求之實際獲得與期望獲得的情形,並探討兩者之間的差異。研究對象為南部地區五縣市(高雄市、高雄縣、台南市、台南縣和屏東縣)國中普通班級任教師。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研究者自編之「國中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支援需求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共得有效問卷214份。 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結果如下: 國中普通班教師實際獲得的教學支援,屬於中等偏低的程度。在四 個層面中,平均得分由高而低的順序為「行政支援」、「班級經營」、「專業知能」和「課程教學」。 就教師不同的背景和環境變項而言,以男性、曾教導過身心障礙學生的教師、教導學習障礙的教師、在直轄市任教的教師和在中型學校任教的教師實際獲得的教學支援為最多。 國中普通班教師期望獲得的教學支援需求,屬於中等偏高的程度。 在四個層面中,平均得分由高而低的順序為「行政支援」、「班級經營」、「專業知能」和「課程教學」。 在普通班教師實際獲得與期望獲得的教學支援需求之比較中,結果 顯示在全量表和四個層面中,普通班教師期望獲得的教學支援需求均顯著高於實際獲得的教學支援需求。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 政單位、特殊教育教師、普通班教師,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普通班教師、身心障礙學生、教學支援需求Item 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之教師支持系統現況與需求研究(2007) 潘齡方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地區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之教師對支持系統之提供現況滿意程度、需求程度及兩者之間的差異情形。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之教師支持系統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職教師問卷結果之差異。 回收有效樣本共360份,有效問卷比率為77.92%。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一)高中職教師對支持系統現況滿意量表整體與各向度上的現況滿意度屬接近「滿意」程度。各個向度的現況滿意程度高低依序為:「特推會的組織與運作」、「家長的支持服務」、「學校行政的支持」、「教學的支持」、「專業人員的支持服務和專業知能的提供」。 (二)高中職教師對支持系統需求程度在整體或是個別向度是屬於「需要」的。在各個向度的需求高低依序為:「教學的支持」、「學校行政的支持」、「專業人員的支持服務和專業知能的提供」、「家長的支持服務」、「特推會的組織與運作」。 (三)分析高中職教師對支持系統現況滿意程度與需求程度之差異,發現雖然現況滿意程度趨近於滿意,但需求程度與所獲得的現況滿意程度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顯示高中職教師對支持系統的需求高於目前支持系統提供的現況。 就教師不同的背景變項而言,以公立學校、擔任組長、學校設有身心障礙班級、直轄巿的教師,對支持系統的現況有較高的滿意程度。而公立學校、高職、特殊教育、學校設有身心障礙班級的教師,對支持系統有較高的需求。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建議,作為教育行政單位、學校行政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2006) 林怡慧; Yi -hui Lin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融合在普通班級中的各項學校生活適應狀況、適應問題與學校環境適應情形。 首先用文獻法分析我國高中職身心障礙教育的現況與問題,依據修正「高中職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問卷」,分別選取高中職一般學生(有效樣本3751人)及身心障礙學生(有效樣本1240人)進行問卷調查。 依據文獻分析,可知: (一)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就學普通班已成為重要安置型態,融合教育成為後期中等學校特殊教育的主流。 (二)十二年就學安置計畫,使身心障礙學生進入高中職學校就讀人數大為增加。 (三)私立高中職是高中職階段融合教育的主要就學安置場所,學生比例近六成 (四)高中職融合教育理念有有待建立,教學品質與支持服務工作有待加強。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 (一) 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狀況大多優於一般學生。 (二) 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低於一般學生 (三) 不同障礙類別的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狀況、學校適應問題及環境適應有顯著差異以學習障礙、嚴重情緒障礙、自閉症及智能障礙者適應較差 (四)不同性別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女生普遍較男生佳。 (五)不同年級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環境適應有顯著差異,三年級較一、二年級為佳。 (六)不同入學方式的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且以甄選申請入學及登記入學者為佳。 (七)不同學校類別的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且以就讀公立高中者適應較佳。 (八)學校設有資源班其身心障礙學生的師生關係適應狀況與環境適應較佳。 綜合本研究結果可發現,在十二年就學安置計畫推動下,我國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教育已初具效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教育兩方面提出十二項改進建議,以期進一步提升高中職融合教育的成效。Item 國小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社會技巧介入教學之行動研究(2017) 曾美瑤; Tseng, Mei-Yao本行動研究旨在探究普教教師與特教教師合作實施社會技巧課程介入教學過程中,學生社會技巧以及教師專業成長的改變情形。本研究以三位具社會技巧缺損的國小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為研究參與者,先運用訪談題綱、能力指標檢核表等工具,瞭解個案社會技巧缺損情況;再設計認知行為取向的社會技巧課程,並結合合作教學與合作諮詢,與普教教師共同實施社會技巧介入教學;最後透過訪談、觀察和非干擾性測量等三種方式進行蒐集資料。研究結論如下。 壹、普教教師與特教教師合作之行動歷程方面 一、普教教師與特教教師藉由合作諮詢的正式溝通,與社交性的非正式溝通,克服探索、平衡、前進三大行動階段的挑戰,並根據資源班教學與實際類化狀況,反覆修正研究行動,形塑完整的社會技巧介入教學歷程。 二、特教教師在探索期需適時採取主動積極態度,克服合作初期磨合的衝突與隔閡感;並將真實情境觀察之資料,轉為有利資源班課程學習的媒材;最後善用合作教學模式的轉換,與個案共同融入普通班環境。 三、普教教師與特教教師於平衡期,需以全體學生學習利益為優先考量,嘗試互諒互讓,分工合作,共商解決之道;而特教教師也可藉教學地位平衡之際,善用合作教學與資源班課程的循環回饋,加強個案社會技巧的實踐,有效解決個案與同儕間的衝突。 四、普教教師與特教教師於前進期,已具備穩定的合作默契,特教教師除了統整社會技巧課程學習內容,亦退至提供普教教師諮詢的角色;並與普教教師以檢核表、激勵系統,鼓勵個案學習自我監控,同時善用同儕力量,促進衝突的化解與友情的建立;最後亦教導個案如何在他人的惡意下自處、調適,以及自我肯定。 貳、身心障礙學生社會技巧改變情形方面 一、認知行為取向的社會技巧課程,結合合作教學與合作諮詢的社會技巧介入教學,對個案社會技巧的類化有相當的助益,且具有社會效度。 二、社會技巧介入教學對高年級學生的改善成效比對中年級學生佳;且普教教師與特教教師合作情形愈好,個案的進步狀況愈佳。 三、個案社會技巧的轉變為由內至外的成長歷程,大致上可分為「從處己邁向處人的成長初期」,以及「處人與處環境猛進的成長後期」兩大階段。 四、社會技巧介入教學可改善個案八成以上的處己技巧。個案從行動前的「選擇性冷靜」特質,逐步轉為「廣泛性冷靜」表徵,最後能依循「靜、想、警告、求救」步驟處理自我負向情緒與壓力,並辨識他人負向情緒,進一步調整自我言行。 五、社會技巧介入教學可改善個案約七成的處人技巧。個案從行動前「失控孤獨者」的樣貌,邁向「於孤獨裡覓得歸屬,以理性代替失控」的處人表徵;最終有了「於歸屬裡尋獲友誼,以溝通、互動技巧減少衝突」的表現。 六、社會技巧介入教學可改善個案約七成五的處環境技巧。個案從行動前「干擾秩序違規行為」的頻仍表現,轉為「減少干擾秩序並投身課程」之表徵,最後達到了「遵守課堂規範,適切參與課程」的目標。 參、普教教師與特教教師省思與成長方面 一、普教教師獲致了「問題行為處遇」與「課程歷程調整」層面專業知能的成長;此外,也從三位個案正向改變裡,見證了普教教師與特教教師分工合作,對學生類化社會技巧的重要;最後發現社會技巧介入教學對全體師生皆有助益,進而增強了未來與特教教師合作之動機與意願。 二、特教教師獲致了「社會技巧教學」與「教師合作」層面專業知能的成長; 此外,特教教師也發現社會技巧介入教學,的確能讓普通班師生見證個案的改變,進而改觀;最後,有鑒於普教教師與特教教師合作對身心障礙學生類化社會技巧的重要,進一步得到了未來再行動的勇氣。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一步對未來教學與研究提出建議,期盼未來教學現場能善用普教教師與特教教師的合作力量,以促進身心障礙學生社會技巧的類化,提升學校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