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武術序列性動作之遠距同步教學研究(2022) 丁郁芬; Ting, Yu-Feng面對教學模式的轉變,探討遠距同步武術序列動作課程之困境、策略,以動作學習分期說將教學過程分為:認知期、聯結期與自動化期,並以拉邦動作分析與Mosston教學法,解構三階段的教學內涵與教學方式。本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法與滾雪球取樣,訪談六位具遠距同步太極拳課程教學經驗之教學者。研究結果發現:一、無法掌握網路連線品質是最大困境,促使教學者學習新科技。二、教學成效有限,但能避免原實體學員流失與學習進度中斷。三、教學者需先定位,遠距同步課程為實體課之銜接課程或是獨立課程,方能規畫教材與進度。四、教學內涵因動作學習三個階段發展,從著重外在肢體架構逐而轉為內在動作質地。五、教學方式:以命令式教學維持授課順暢,練習式提升動作技巧,後期自測式教學為主以發展個人特色。因此教學者要培力科技能力、主動互動解決問題、增加信任感,並在各階段引導學習者不同程度的自我覺察與錯誤修正,以補足無法親自指導的困境。最後提出可行的教學建議以供參考。Item 太極拳與整–體運動(2021) 游添燈; YU, Tien-Deng本論文的目的在於探討太極拳的「整–體」運動,此議題包含三個子題:其一,如何描繪出太極拳的整體面貌;其二,作為太極拳「整–體」運動者的「身體」內涵為何;其三,涉及太極拳與「整–體」運動中「整」的部署和配置。根據這三個子題的背景分析,採用現象學的詮釋方法來描述太極拳與「整–體」運動的身體部署。研究路徑和論述架構,分成三大部份進行。第一部分先回到太極拳經典文獻中,探討太極拳的整體樣貌,同時建構一種認識「氣」的操作方法,並說明太極拳與「整–體」運動中的整體觀。第二部分回顧中西論述「身體」的議題,從「中國氣論」、「經絡」、「塊莖」、「筋膜」、「氣能美學」、「達爾文式身體」等六個面向探討太極拳與「整–體」運動中學者的「身體」配置。第三部分由老子「有無相生」的理論,經「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提出「相」的修煉工夫,作為統合窺探太極拳的「整」。研究結果發現,太極拳的「勁」,是指內氣連通產生的作用,而太極拳的「整」,乃是一種身體張力的整合、部署和連通,同時「整」也是一種與身體關係的交往、融洽和凝聚。整體而言,太極拳工夫的修煉,應該朝神、意、氣的中和工夫著手,煉養「整勁」,將內氣和內勁確實接通全身,形成完整一氣的作用,透過太極拳與「整–體」運動的操作,學者修煉成動態開放整體的「氣–身體」,形成內氣連通的太極拳「整–體」配置。Item 健走與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婦女功能性體適能及心率變異性影響之比較研究(2009) 高鈺彥; Yu-Yen Kao目的:比較規律從事太極拳、健走以及沒有運動習慣中老年婦女在功能性體適能及心率變異性之差異。方法:本研究以90名年齡在55-65歲間之健康中老年婦女為研究對象。包括有規律(每週4天以上,至少每天60分鐘,持續從事超過一年以上)從事太極拳、健走以及沒有運動習慣各30名。所有受試者皆進行功能性體適能(30秒坐站、8英呎站走、6分鐘走路)檢測及心率變異性指標(低頻比例(LF%)、高頻比例(HF%)、低高頻比(HF/LF)、變異總量(TP))測量,獲得數據以SPSS 12.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one-way ANOVA分析。結果:(一)功能性體適能檢測表現:太極拳組在30秒坐站、8英呎站走以及6分鐘走路表現顯著優於健走組和對照組;健走組在8英呎站走以及6分鐘走路表現顯著優於對照組(p<.05)。(二)心率變異性指標:規律運動組的平均心跳顯著低於對照組(p<.05);健走組的LF%、LF/HF表現顯著優於太極拳組和對照組(p<.05),TP顯著優於對照組(p<.05)。太極拳組的LF/HF顯著低於健走組和對照組(p<.05);HF%在各組間無顯著差異,但有太極拳組優於健走組,健走組優於對照組的趨勢。結論:規律從事太極拳和健走運動之中老年婦女,顯著擁有較佳的功能性體適能及較低的安靜心跳率。規律健走者有較高的心率變異總量(TP)及低頻比例(LF%)。規律從事太極拳者擁有較低的低頻比例(LF%)。Item 八週密集太極拳訓練對女性老年人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之影響(2006) 黃泰諭; Haung, Tai-Yu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經八週密集太極拳訓練對女性老年人下肢肌力與平衡能力的影響,以30位女性老年人(平均66.1 ± 4.02歲)為研究對象,隨機分配於太極拳訓練組與控制組(每組各十五名),訓練組接受每週五次,每次60分鐘,運動強度約為最大心跳率之55%~65%的太極拳訓練,同時也探討多久的訓練才能對肌力及平衡能力有顯著的改善效果,本研究以多面向福樂進階平衡量表(Fullerton Advanced Balance scale , FAB scale)進行全面性的評估。受試者於訓練前、中(第4週)及後(第8週),接受下肢等速肌力測驗及各項平衡能力測驗,所得之資料採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mixed design two-way ANOVA)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一、八週密集的訓練後,太極拳組在下肢總等速肌力、膝關節伸肌及髖關節內收肌有顯著的改善(p<.05),但與對照組比較則沒有顯著差異。二、太極拳組的10個項目總平衡能力在四週與八週訓練後皆有顯著改善(p <.05),其中六個項目(前傾取筆、原地轉圈、直線走、開眼單腳站立、擺頭行走及後傾反應等)均有顯著差異,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的改善(p <.05)。結論:八週密集太極拳訓練後,對女性老年人在多面向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皆有顯著的改善。Item 自然與文化之會通—太極拳身體的內外交融(2008) 蔡佳杕; Tsai Chia-Ti摘 要 人是同時具備自然與文化的有機體,但其交融會通卻鮮少被適當闡述。本文發現,透過太極拳訓練可以找到一條融合自然與文化的道路。本研究以傳統太極武者以及堅持傳統太極修煉法的現代人為研究對象,並以他們的相關文本及身體經驗為入手資料,經由「體驗」與「還原」方法逐步考察,建構出傳統太極拳的訓練模式、古代太極武藝修煉者的經驗結構、以及循古法練習的現代人的感受架構,最後發現太極拳內外交融的機制,是達成自然與文化會通的關鍵。Item 武場學員參與太極拳運動觀念與技能學習之探討(2008) 張萬田; Wan-tien Chang武場學員參與太極拳運動觀念與技能學習之探討 日期:97年6月 研 究 生:張萬田 指導教授:闕月清 摘要 本研究以台灣師大武場的學員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為探討適合太極拳傳承的教學模式。研究方法以鬆淨觀念及階段式學習作為教學引導策略,採現場錄影觀察記錄、半結構式訪談與相關文件,作為資料蒐集與分析的依據。研究結果如下:(一)在觀念學習上,以太極鬆淨觀念作為教學引導,符合太極拳論的觀念。發現以「比喻」方式,最能表達觀念的意象,利用具體比喻以加深對鬆淨真實意涵的了解和感受。參與者由原沒放鬆的觀念,在學習後能很清楚明白鬆淨是什麼形象,感受起來是如何。使鬆淨的觀念不只在認知上已建立,還存有真實體驗過的感受。(二)在技能學習上,以全身放鬆不用力做伸展繞圈,對於肌肉、關節放鬆軟有很好的幫助。鬆淨檢測法與自我檢查法的應用,讓參與者在太極拳練習上,慢慢習慣放鬆的擺架模式,自我練習的情況也越加熱絡。動作技能的學習是呈螺旋的方式,動作在緊繃、放鬆些的感受與修正中逐漸形成鬆淨的,符合動作學習理論。研究結果顯示正確觀念及教學方法的引導,再經過不斷的練習、修正,參與者皆能達到動作精熟的程度。本研究發現可提供太極拳教學者及其他研究者對指導方法之應用做參考。 關鍵詞:楊家老架太極拳、武場、鬆淨、觀念、階段式學習Item 太極拳訓練對少年受刑人生活適應及健康體適能之研究(2008) 金泰震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十二週太極拳訓練對少年受刑人生活適應與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並比較有無訓練的兩組在健康體適能與生活適應上之差異。本研究以40名法務部矯正學校明陽中學少年受刑人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18.1±1.1歲,受試者隨機分配到實驗組20名與對照組有20名。實驗組受試者接受十二週,每週訓練三天,每次50分鐘。在訓練前後,研究對象皆接受健康體適能測驗(1600公尺跑走、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坐姿體前彎及身體質量指數)與生活適應問卷調查,對照組於實驗期間要求保持平時之生活作息。所得資料以中文版SPSS 12.0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相依樣本t、共變數分析考驗。 結果如下: 1.實驗組少年受刑人經過訓練後,各項健康體適能項目皆有顯著進步。(P<0.05) 2.實驗組少年受刑人經過訓練後,生活適應有顯著提昇。(P<0.05) 3.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訓練後,兩組經共變數分析比較,結果顯示實驗組之各項健康體適能皆優於對照組。(P<0.05) 4.實驗組少年受刑人經過訓練後,生活適應優於對照組。(P<0.05) 十二週太極拳訓練對少年受刑人健康體適能與生活適應有正面影響。Item 太極拳訓練對高中男生健康體適能(2006) 蔡麗華; Li-Hua Tsai太極拳訓練對高中男生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之影響 2006年6月 研 究 生:蔡麗華 指導教授:林正常 摘 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八週太極拳訓練課程對於高中男生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之影響。受試對象以台北縣立三民高中60名男生分為兩組,訓練組於體育課時間接受太極拳訓練,對照組則接受一般體育課程訓練。所有受試者均需事前接受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BMI、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仰臥起坐、1600公尺跑步、動態平衡及靜態平衡等七個檢測項目,並於八週不同運動訓練課程介入後,再接受事後檢測。研究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顯著差異設定為α=.05。研究結果發現:一、比較訓練組經八週太極拳訓練後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之差異,在七個檢測項目中除BMI未達顯著差異外,其他檢測項目: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仰臥起坐、1600公尺跑步、動態平衡及靜態平衡,均達顯著效果(P<.05)。二、比較訓練後兩組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健康之差異,在所有檢測項目中除BMI未達顯著差異外,其他六個檢測項目均達顯著差異(P<.05),訓練組明顯優於對照組。結論:太極拳訓練對高中男生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之提昇,有顯著效果,其中柔軟度、下肢爆發力、心肺適能及平衡能力的提昇又優於學校安排之一般體育課程組。 關鍵詞:太極拳、健康體適能、平衡能力Item 太極拳參與者休閒效益與休閒知覺自由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2009) 毛士文本研究目的為瞭解太極拳參與者在參與太極拳運動時所感受的休閒知覺自由之情形,與參與太極拳運動時可獲得何種休閒效益。研究對象為新竹市參與太極拳運動者,研究時間自97年10月至98年5月,以方便取樣方式在新竹市各教練場發放問卷500份,有效問卷486份,有效百分比為97.2%。資料分析上使用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與Pearson相關分析,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太極拳參與者之休閒效益經由因素分析後,萃取成四大構面,分別為: 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 二、年齡、婚姻狀況、拳齡、每週從事頻率不同的太極拳參與者在休閒效 益上的知覺有顯著差異。 三、教育程度、每週從事頻率不同的太極拳參與者在休閒知覺自由上有顯 著差異。 四、太極拳參與者之休閒效益與休閒知覺自由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研究者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社區、政府與教育主管單位及後續研究者之建議。Item 太極拳雙人定步推手對練之生物力學研究(2009/08-2010/09) 張家豪; 黃長福太極拳的定步推手練習,是套路練習之後的進階訓練,讓練習者能領會拳理,掌握 身體各部位的鬆柔,維持重心的穩定,同時藉著太極八法的運用讓對手失去平衡,進而 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本研究將以定步推手訓練法中較為基本的單搭手掤式與雙搭手 掤、按二式,對六組共十二位練習太極拳推手五年以上的選手進行實驗,探討定步推手 練習中,雙方的動作、重心軌跡以及地面反作用力的交互作用。本實驗將採用Vicon 三 維動作分析系統和Kistler 測力板同步收集攻守雙方的運動學與動力學資料,分析的參數 包括:重心軌跡、壓力中心位置、上下肢關節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水平與垂直地 面反作用力、下肢關節受力及力矩,並採用無母數統計法進行資料的統計分析,定p<.05 為顯著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