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臺北市街舞專區街舞舞者使用後評估之研究
    (2011) 顏心彥; Yen, Hsin Yen
    臺灣的街舞人數眾多,陸續舉辦相關推廣街舞活動及比賽,對於街舞使用空間需求增加,為了因應街舞團體的訴求,在臺北市政府大樓東南角及捷運中山地下街爵士廣場設置街舞專區。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街舞者對於場地空間的需求,並且瞭解臺北市街舞專區之空間規劃與設計特質,比較空間需求及實際場地使用後情況兩者間之差異。研究調查時間為2011年2-4月,研究方法透過收集建築相關文獻資料及直接觀察法,瞭解街舞專區的空間與規劃現況,以運動設施四項加上管理議題作分析,並採便利取樣以問卷調查街舞專區使用者的人口背景、舞者特性、使用空間情形及使用後情況,並且將質性與量化結果進行分析,有效回收問卷267份。結果顯示街舞者需求在主體設施上包含空間大小、鏡子大小及數量需能容納全員、抗震防滑之地板材質;附屬設施需有音響設備、電源、隔音設備、冷氣空調等;管理議題則包含不需搶位子、可以久待、干擾因素少、具有安全及清潔。然而,街舞專區之現況為交通便利及空間大小適合跳舞,在主體設施上需改善鏡子不足偏小以及非街舞專用地板之問題,而附屬設施之照明設備充足,可加強電源、隔音設備以及置物空間之規劃,在管理議題上針對干擾情形及管理人員可以做協調,整體而言街舞專區設計可滿足使用者之需求。研究建議街舞舞者需要配合、遵守相關規範且愛惜使用;建議未來的街舞空間設計,可參考目前街舞專區之現況,但針對專用地板、隔音設備、電源供應等進行改善。
  • Item
    臺灣街舞文化的社會意涵
    (2009) 吳聲佶; Wu Sheng-Chi
    近年來在臺灣從街舞的數激增,此一現在學校社團方面尤其明顯,而這樣趨勢也更彰顯街舞相關研究的價值。本研究意欲探討臺灣街舞舞文化的社會意涵,在確立了臺灣街舞文化的可能性之後,運用文獻分析發現過去街舞相關的研宄之中,由於對街舞的定義並不一致,所以使得以往立論將街舞視為流行文化或次文化的論述,某些層面難以反映臺灣街舞的樣貌。而近來街舞或Hip hop相關的行銷、消費者行為導向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學界對其抱持的工具理性,透過深入半結構訪談,本研锝知在街舞藉由電視影等媒介傳入臺灣近二十年間街舞和主流間的關係,從以往的被排拒到今日的被利用,正是社會權力運用的範例,臺灣街舞的觀念的演變,也指出權力和文化資本在文化當中所引發的重大影響。在街舞產業成形的過程中,知識和詮釋的正統性、權力、對於職業街舞者及文化的代言人形重要,而在這些現象背後的趨力其實也來自街舞本身擴張的需求,臺灣街舞文化在各種不同的詮釋當中也反映出社會成員的位置與價值觀,即便充滿著歧見,我們仍可以在詮釋的循環當中,找到臺灣街舞文化的主體性,它就是承載著文化存在的身體。
  • Item
    原夢.緣夢.圓夢---- 一位街舞者的生命故事敘說
    (2011) 陳麗娥; Chen Li-O
    本研究以一位街舞者為研究對象,採質性研究和敘說探究的方式,經由與個案的深入訪談,重現其原夢、緣夢、圓夢的歷程轉折,並回顧其生涯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和關鍵事件、街舞場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及研究參與者面對困境時的自身反思與調適作為;研究者除了參考敘說研究理論、嘻哈文化和街舞相關文獻之外,另外輔以六位資深街舞者之重點訪談,以免因為時空條件之落差讓研究失之偏頗。 經由歸納分析,總結本個案之生涯發展歷程分為三階段:一、「帥性原夢」,從原生性格愛耍帥、經由初步的身體訓練、型塑追求街舞的夢想;二、「熱情緣夢」,在青少年流行文化潮流的有利因素、和傳統現實的不利因素交織下,秉持熱愛街舞的初衷淬鍊實力、延續夢緣;三、「理性圓夢」,反思歷程轉折、視困境挑戰為成就動機、持續圓夢之旅。 本個案之整體發展軌跡與邏輯基本上是循著「理性堅持,知行合一」的方向,比較特殊的是他尚能兼顧興趣、職業與專業使命感,踏實的走出他的每一步,這是非常值得青少年街舞者參考與學習之處;而從現今街舞做為一種次文化與青少年流行文化、到未來成為社會主流文化的一環來看,類似的個案都將可以為街舞未來的發展:包括舞蹈藝術內涵、舞蹈教育本質和舞蹈文化傳承,帶來拋磚引玉、積沙成塔的貢獻。
  • Item
    臺灣街舞運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HRC街舞工作室教學為例
    (2019) 林暐倫; Lin, Wei-Lun
    1980 年代嘻哈文化透過音樂錄影帶、電影、綜藝節目等媒體傳入臺灣後,在青少年間引起了流行,其中街舞在臺灣更可為迅速發展,街舞不僅只是休閒活動,更是深受臺灣年輕族群喜愛的舞蹈運動。隨著喜愛街舞的青少年愈趨增加,街舞相關活動逐漸蓬勃發展,舞團、各級學校設立之相關社團與街舞工作室相繼出現。然而街舞工作室與休閒健身俱樂部在臺灣的性質有諸多相似之處,要開發與把握目標消費族群,先了解街舞工作室行銷相關概念有其必要性。 本研究應用 4P 市場行銷策略及消費者導向的 4C 市場行銷策略為基礎,分別為產品、價格、通路、促銷、需求、成本、方便性、溝通等構面進行分析,藉由訪談 HRC 街舞工作室及單位經營者之角度和參與觀察街舞工作室課程實施情形,探討街舞工作室在臺灣的經營現況及課程端行銷策略規劃。研究結果顯示HRC以其專職製作團隊、多元師資結構,配合其品牌精神給目標族群一種充滿活力、親和力的環境,以帶給目標客群溫暖親和的氛圍為行銷策略之核心,給予消費者不同於其他街舞工作室之感受。實務方面建議 HRC 工作室持續精進服務品質開拓客群,並把握兒童街舞之優勢建構分級學習系統,以利鞏固客群且達到水平整合之效果。在學術上建議後續研究可從不同面向探討街舞課程或其活動,藉由多方視角進行資料蒐集與觀察,提升街舞運動產業相關研究的豐富性,促進臺灣街舞運動發展。
  • Item
    城市.遊戲精靈-探訪街舞的文化世界
    (2001) 呂潔如; Lu, Chieh-Ju
    本研究主要探討街舞在台灣所形成的身體運動文化,為求深入了解街舞世界,使其文化樣貌的真實存在得以開顯,首先,以流行文化概念探討街舞因量變所形成的質變;再者,藉由武俠小說中的江湖場景作為描述街舞世界外在結構的模型;最後,進入建構街舞文化的母體-運動的身體,從身體馴服過程的觀察著手,以及街舞參與者的經驗述說,澄清不為外人了解的文化型態,並彰顯這另類文化的特殊性。研究結果發現,街舞參與者處於多元而變動的流行文化場域裡,其生活方式呈現了簡單而直接的交往模式、單純且實際的生活心態,在整個文化的模塑過程中,身體居於文化傳遞的主要媒介,以肢體動作表達的身體理性,超越了透過文字、語言表達的思維理性,街舞文化經由身體運(舞)動得以可能,在身體展演中,街舞世界所呈現的,是一種變動、差異以及去中心的另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