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及運動介入成效之研究(2009) 林縈婕; Lin,Ying-Jie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針對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現況進行調查,接著應用跨理論模式瞭解女性從業人員的不同運動階段現況,並徵求意圖期、準備期和行動期的女性從業人員之同意,進行運動計畫介入,並針對這些女性從業人員探討其在運動行為、運動感受和社會支持上之影響。研究範圍為目前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約384人為階段一樣本,在經過說明本研究目的後,徵求志願者共60人參與本運動計畫介入40天的研究做為階段二之樣本。透過問卷調查法並以描述性統計、探索性因素分析、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t檢定與皮爾森積差相關來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對象以國會助理居多,年齡層多數集中在20-40歲之間及未婚居多。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運動計畫介入後比計畫實施前運動人口有顯著的增加,計畫實施前「規律運動者」有20%,計畫介入後「規律運動者」有70%,計畫實施後規律人口增加50%。 二、運動計畫介入前後運動行為狀況之變化,「運動強度」及「運動頻率」均顯著高於運動計畫介入前。計畫介入後運動項目以散步、健行或快走、爬樓梯為主。 三、不同「身份别」、「年齡層」及「婚姻狀況」之女性從業人員在運動感受上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四、運動計畫介入後之運動感受、社會支持後測均高於前測。 五、運動感受與社會支持動機因素呈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動機因素與規畫因素亦呈顯著正相關。 未來建議可以針對這些女性從業人員的BMI、骨質密度與體適能加以測量,來幫助這些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階段與身體活動獲得改善,以強化他們規律的運動習慣與行為。Item 運動介入對輕型認知障礙者功能性體適能與認知功能影響之研究(2018) 吳韻茹; Wu, Yun-Ru研究顯示,輕型認知障礙之罹患機率會隨年齡增加,且其中有10-15%的機率會轉為失智症,該情況對即將進入高齡社會的臺灣是為迫切解決的問題。目前輕型認知障礙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且非藥物治療方法相當多元,其中運動介入方法能夠透過身體活動使個體大腦增加腦血流量及攝氧量提升,而達到認知功能維持或延緩退化現象,故運動介入應可改善輕型認知障礙者之認知功能。本研究以探討運動介入對輕型認知障礙者之認知功能及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研究方法採單組前後測實驗設計,研究對象以輕型認知障礙者為主,經簡易智能狀態檢查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篩案後符合標準為8人,施予十二週之有氧運動介入,介入前後施予認知功能及功能性體適能測驗。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認知功能測驗中MoCA之記憶能力與LOTCA-G整體部份經由介入後,後測分數顯著高於前測;在柔軟度與敏捷性及動態平衡能力經由介入後,後測分數顯著高於前測。總言之,連續三個月且每週兩次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介入對於部份認知功能具改善效果,對於功能性體適能之柔軟度及敏捷性與動態平衡能力亦具有改善效果。Item 十六週團體運動介入計畫對老年人全人健康之影響(2005) 黃奕仁; Huang, Yi-Jen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十六週團體運動介入計畫對老年人全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健康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影響。94位65-100歲老年人分為運動組63人(平均年齡76.32±6.55歲),和僅參與健康檢測之對照組31人(平均年齡81.10±8.24歲)。運動組接受十六週每週一次二小時綜合運動課程(包括伸展、平衡、肌力與耐力訓練),搭配自我運動監控計畫,介入期間每週運動頻率3.56 ± 2.08次,每次運動時間20分鐘以上,訓練強度訂在自覺輕鬆-有點吃力(RPE11-15)之水準,達到ACSM所定老年人運動計畫之標準,同時對照組運動頻率維持在每週1.29 ± 2.50次之水準。全體並於計畫前、後及三個月追蹤期檢測生理狀態、運動能力、細胞代謝、心理健康、運動習慣、健康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將檢測結果以獨立t檢定和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處理後發現,運動介入後運動組生理部分在生理狀態(收縮血壓、安靜心跳)、身體組成(肌肉量、體脂肪率)、運動功能(反應能力、平衡、柔軟度、下肢動力與心肺耐力)、細胞代謝適能(葡萄糖耐受度、胰島素敏感性及血液中脂類)、抗老化指標(DHEA-S)、心理自覺健康、「健康體能促進」與「疾病預防」等生活型態均有顯著改善。同時心理情緒指數(老人憂鬱量表GDS正向平均分數)、運動階段、健康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部分明顯優於對照組。追蹤三個月發現,運動組生理健康、運動能力、細胞代謝適能、抗老化指標DHEA-S、自覺健康與自我效能仍顯著優於前測,此時運動階段明顯向前推進,健康生活型態中「健康體能促進」、「個人安全」及生活品質中「活力」、「工作能力」均明顯高於對照組。結論指出,本研究十六週運動介入計畫使運動組每週運動頻率明顯增加,進而改善了基本生理狀態、身體組成、身體運動功能、細胞代謝適能和抗老化指標等生理健康,同時也增強了心理自覺健康、和健康體能促進行為。相對於對照組的衰退,運動組維持較佳的健康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水準。運動計畫介入的效益使運動組在追蹤三個月後仍維持較佳的生理健康、健康體能促進行為、自我效能、活力與工作能力滿意度,顯示本研究十六週團體運動介入計畫有助於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改善和生活品質的維持。Item 水中有氧課程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之效益(2012) 蔡韶芹; Tsai, Shoa-Chin本研究旨在探討水中有氧課程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益,並且進一步探討水中有氧課程影響心理健康之原因。本研究對象為臺北某大學選修水中有氧並實際參與課程達8次以上的女大學生,學期中進行每週一次,每次60分鐘之水中有氧課程介入,研究參與者共18位,平均年齡20 ± 0.8歲。本研究以質量並重的設計蒐集資料,量化資料採單組前後測之實驗設計,以成人心理健康量表(Adult Mental Health Scale, AMHS)前後測分數行相依樣本 t考驗;質性資料則以研究參與教師教學教案、研究參與者學習日誌、訪談記錄、課堂錄影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的發現有三:(一)水中有氧課程對女大學生成人心理健康量表之前後測無差異;(二)水中有氧課程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之質性資料顯示,生理層面、心理層面及社會層面皆有所助益。生理層面能協助研究參與者放鬆身體,漸少疲勞程度及改善精神狀況等;心理層面能協助研究參與者舒緩壓力、放鬆心情,忘卻負面情緒並提升正面情緒;社會層面則能協助研究參與者拓展交友圈並輕鬆互動;(三)水中有氧課程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之因素主要來自於規律運動、教師熱情的教學風格、互動式課程設計、良好學習環境級等。基於上述發現,建議有三:(一)水中有氧教師之課程設計可更多元化,持活潑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參與課程之興趣,與延續運動習慣;(二)研究的運動課程介入時間延長;(三)針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層與不同水深等變項進行研究。Item 運動介入對國中過重及肥胖男學生體適能之影響(2008) 張弘明; H.M. Chang運動介入對國中過重及肥胖男學生體適能之影響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國中過重及肥胖男學生進行10週每週五次運動介入,對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瞬發力、心肺耐力之影響。實驗挑選身體質量指數大於或等於25之國中男學生20位為樣本,隨機分派為兩組,實驗組10位、對照組10位,實驗前作同質性考驗。實驗期間實驗組進行10週,每週五次,每次30~40分鐘,運動強度以最大心跳率55%~80%的騎腳踏車運動介入,對照組同一時段則維持日常生活作習,不作任何訓練。以t-test分析各變數之間的差異性,顯著水準定為α =.05。實驗組經過10週運動介入訓練活動在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瞬發力、心肺耐力前後測皆達統計顯著水準(P<.05)。對照組未實施運動介入訓練活動,經過10週後體適能數值前後測未達統計顯著水準(P>.05),實驗組與對照組後測在體適能數值僅在柔軟度上達統計顯著水準(P<.05)。本研究之結論,運動介入對國中過重及肥胖男學生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瞬發力、心肺耐力方面,有正面影響有助於體適能的提昇。Item 十週元極舞運動介入對中老年女性下肢肌力與平衡能力之影響(2006) 吳芳成; Fang-Chen Wu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十週元極舞運動介入對中老年女性下肢肌力與平衡能力的影響。研究對象為宜蘭市20位55歲至64歲無規律運動習慣之中老年女性,其中10名為元極舞運動介入(每週從事元極舞運動五次、每次運動60分鐘)之實驗組,另10名則為無規律運動之控制組。受試者分別於實驗前、第五週及第十週進行:開、閉眼單足立測驗、功能性伸展測驗、八呎起立-走測驗、20秒反覆橫向跨步、30秒坐椅站立等測驗。所有資料以混和設計二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考驗,而本研究之顯著水準訂為α= .05。結果發現: 1. 運動組在30秒坐椅站立次數、8呎起立走測驗成績、20秒反覆橫向跨步測驗成績上皆明顯優於控制組(分別為22.80±3.91次 VS 16.90±2.28次、4.13±0.54秒 VS 5.24±1.38秒、26.70±3.16次 VS 19.30±5.01次;p< .05)。 2. 不同運動組別在開眼單足立、閉眼單足立及功能性前伸測驗等項目並沒有顯著差異。但運動組的T2與T3時開眼單足立測驗成績(分別為95.06±67.46與114.64±95.58秒)、閉眼單足立測驗成績(分別為7.18±4.13與10.69±8.65秒)都明顯優於T1(分別為85.44±66.84與4.58±1.44秒p< .05)。 由於元極舞運動介入能有效改善中老年人女性的下肢肌力與動態平衡能力,將能減少其跌倒發生機率,增進生命品質,因此是值得中老年人女性從事的一項運動。 關鍵詞:運動介入、元極舞、平衡能力、下肢肌力Item 生態學模式與多元性運動訓練介入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與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之影響(2015) 方怡堯; Fang, I-Yao臺灣人口老化嚴重,65歲以上人口快速成長且比例急速攀升。為此,以運動促進高齡者健康的公共衛生方案顯得極其需要。雖然臺灣老年人口參與運動比例高、時間足夠,但運動強度不足、運動種類單調。其次,臺灣高齡者運動方案逐漸普及,但課程內容缺乏持續性及專業性。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透過生態學模式 (個人、人際及社區層次) 促進多元性運動訓練 (柔軟度、阻力、有氧及平衡運動) 對社區高齡者在功能性體適能與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之影響。本研究以臺北市衛生局103年社區悠活站-健康促進與輔導方案之參與者為研究對象,以準實驗設計法將參與者分為三組。實驗組1 (24人) 接受生態學模式為主的多元性運動訓練介入;實驗組2 (25人) 接受多元性運動訓練;控制組 (25人) 維持低強度身體活動。為了探究方案效益,所有受試者在第0週、第13週及第25週參與功能性體適能測驗,並填答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表。資料分析在考驗水準α<.05下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及二因子重覆量數變異數檢定。研究結果發現: (一) 低強度的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無法改善社區高齡者的功能性體適能; (二) 從事多元性運動訓練,不論是否透過生態學模式介入,皆可有效提升功能性體適能與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 (三) 透過生態學模式促進多元性運動訓練,對功能性體適能及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的提升及維持效益優於僅從事多元性運動訓練。結論:多元性運動訓練,尤其是透過生態學模式進行,可有效提升並維持社區高齡者的功能性體適能及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是值得推行的公共衛生政策。Item 不同的運動介入對國中肥胖學生體適能之研究(2005) 鄭元順; Y.S. Cheng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國中肥胖學生進行八週每週三次運動,對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瞬發力、心肺耐力之影響。實驗挑選身體質量指數大於或等於25國中過胖學生45位為樣本,隨機分派為三組,實驗組分兩組:訓練組15位、生活組15位;控制組15位,實驗前做同質性考驗。實驗期間實驗組進行不同的運動介入:訓練組以跑走為主之運動介入訓練,生活組以活動式走路為主,鼓勵學生下課時間離開座位到外面活動;控制組同一時段則不作任何介入。以t-test分析各變數之間的差異性,所有顯著水準定為p<.05。控制組未實施運動介入訓練活動,經過八週體適能數值前後測未達顯著水準(P>.05),訓練組八週不同的運動介入對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瞬發力、心肺耐力方面,訓練組前後測達顯著水準(P<.05),生活組八週不同運動介入對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瞬發力方面前後測未達顯著水準(P>.05),在心肺耐力方面生活組前後測達顯著水準(P<.05),訓練組及生活組與控制組後測僅在心肺耐力方面達顯著水準(P<.05),訓練組及生活組與控制組後測在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瞬發力方面未達顯著水準(P>.05)。訓練組及生活組在體適能各變數後測未達顯著水準(P>.05)。本研究之結論,不同的運動介入對國中肥胖學生在心肺耐力及身體組成方面,有正面影響有助於體適能的提昇。Item 多元性運動訓練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5-03-01) 方怡堯; 張少熙; 何信弘緒論:規律運動可提升高齡者體適能、改善慢性疾病狀況及降低死亡率。多數臺灣高齡者運動時間充足,卻缺乏足夠的運動強度與多樣的運動種類(Type)。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高齡者每週至少累計達到中等強度以上的身體活動量150分鐘,在運動種類上建議為多元性運動項目,包括:有氧訓練(aerobic training);阻力運動訓練(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3.柔軟度運動(flexibility exercise)及;4.平衡訓練(balance training)。然而,以此原則發展之運動訓練課程相關研究並不多見,而該主張是否適用於社區高齡者運動推廣計畫、其體適能促進效益,及運動訓練後之保留效果,均尚待進一步的研究驗證。基於此,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12週多元性運動訓練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與保留效果。方法:以準實驗設計進行研究,招募90位65歲以上社區高齡者(年齡72.81±6.47歲),實驗組54人與控制組36人。實驗組接受12週多元性運動訓練課程,每週2次、每次120分鐘,並達到自覺量表5-6中等強度等級以上,之後中止訓練12週;控制組則無訓練。並以功能性體適能檢測進行測驗,項目包括:手臂彎舉、坐姿起立、抓背測驗、椅子坐姿前彎、8英尺立走及2分鐘原地踏步。於第0週進行前測、第12週進行後測、第24週進行保留測。結果:12週多元性運動訓練後,經功能性體適能測驗發現,實驗組在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敏捷性、心肺耐力顯著進步;控制組在上肢肌力、下肢肌力、上肢柔軟度顯著退步。12至24週間無運動訓練介入,實驗組在肌力、柔軟度比有氧運動、敏捷性等有更佳的保留效果;控制組在12週後肌力、柔軟度將顯著退步、且24週後敏捷性、心肺耐力亦顯著退步。結論:多元性運動訓練,可顯著提升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無多元性運動訓練介入會導致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顯著退步。依此結論,本研究具體建議:1、設計及執行社區高齡者運動方案時宜參照ACSM提出之多元性運動訓練原則;2、運動方案規劃期程與頻率上,宜每週至少辦理2次,每次120分鐘並連續辦理12週或以上;3、運動方案宜採長期、持續性辦理,有助參與者功能性體適能提升及維持。Item 運動對第二型糖尿病誘發認知失能的影響(臺灣運動生理暨體能學會, 2013-12-01) 謝漱石; 李再立; 方進隆研究背景:研究顯示前期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與認知退化有高度相關。目的:本文旨在討論:一、糖尿病與認知失能之可能關聯;二、運動對此類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三、提出運動改善糖尿病誘發認知失能的可能機轉。結語:經文獻探討後總結:一、文獻指出阿茲海默症與糖尿病在認知退化上有共同的病徵。前期糖尿病或第二型糖尿病的三個主要危險因子如高血糖、高糖化血色素及胰島素阻抗是造成認知失能的主因;二、在適當的運動介入下,運動可改善中老年患者的執行功能;三、運動可能透過減緩大腦結構萎縮、改善腦阻塞或腦血管病變及降低大腦澱粉樣蛋白堆積和tau蛋白磷酸化等機轉來減輕患者認知失能的情形。然而,運動對女性患者認知退化的改善效益以及運動改善患者認知失能的詳細機轉仍需更多的實證性研究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