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5
  • Item
    組間休息使用不同壓力劑量血流阻斷對蹲舉運動表現之急性影響
    (2024) 陳彥儒; Chen, Yan-Ru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組間休息使用不同壓力劑量血流阻斷 (blood flow restriction, BFR)對蹲舉運動表現的影響。方法:招募10名具阻力運動經驗,蹲舉運動最大肌力達1.5倍自身體重的健康男性為受試者。受試者須執行5組蹲舉運動 (60%1RM) 反覆3下,組間休息5分鐘,在正式組開始前與組間休息時使用BFR處理 (4.5分鐘BFR + 0.5分鐘血液回流)。受試者先進行控制處理 (CON),隨後依隨機交叉平衡次序,分別進行二種不同壓力劑量BFR的實驗處理:中壓力劑量 (60%AOP) 和高壓力劑量 (90%AOP)。正式實驗過程中,使用彈震式位移系統測量蹲舉運動之功率峰值 (peak power, PP)、平均功率 (mean power, MP)、力量峰值 (peak force, PF)、平均力量 (mean force, MF)、速度峰值 (peak velocity, PV) 和平均速度 (mean velocity, MV),並記錄各處間運動自覺努力程度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和疼痛程度。結果:PP、MP、PF、MF、PV、MV、RPE在三種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然而高壓力劑量 (90%AOP) 於第一組和第二組時疼痛程度顯著高於中壓力劑量 (60%AOP) (p< .05)。結論:組間休息使用不同壓力劑量血流阻斷,無法促進單次蹲舉的運動表現;另外,組間休息使用中或高壓力劑量血流阻斷不會影響蹲舉運動的自覺努力程度。未來應有更多研究探討組間休息使用血流阻斷對生理指標的急性影響,以釐清組間休息使用血流阻斷在阻力運動表現上的影響與機制。
  • Item
    單日多場對打對大專公開組女子空手道選手肌肉損傷及運動表現的影響
    (2024) 方文慧; Fong, Man-Wai
    目的:空手道是開放性高強度間歇運動。在正式比賽中選手要在一天內進行多場比賽,然而目前仍未有文獻探討單日多場對打對女子選手專項表現及其後對肌肉損傷和運動表現的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上述研究問題。方法:本研究召募了8名大專公開組女性空手道選手並讓他們單日進行4場空手道對打摸擬賽(場間休息10分鐘),所有比賽均以錄影記錄,並記錄每位研究對象在賽前、中、後立即及1.5小時後的生理參數[心跳率(HR)、血乳酸濃度(LA)、運動自覺強度(RPE)],同時會對研究對象在每場比賽中技術表現(如攻擊次數)進行分析。在賽前、後1.5、24、48和72小時進行肌肉損傷[肌力、肌肉酸痛、反向跳(CMJ)]和專項運動表現[空手道敏捷測試(SKAT)、温蓋特無氧測試]的監測,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結果:(1)四場摸擬賽期間最大HR範圍為192.6-196.9次/分、LA範圍為10.8-14.9 mmmol/L、RPE範圍為14.2-16.1 A.U.等反應都高於前測(67.9次/分、1.9 mmmol/L、9.1 A.U.);(2)肌肉損傷(如:最小肌力:肘屈肌群:-11.3±13.1%、膝伸肌群:−17.5±19.3%、膝屈肌群:−14.3±23.4%;最小CMJ高度:-9.6±18.2%)和運動表現/體能參數(SKAT:+6.9±5.3%;温蓋特平均功率:−6.5±10.7%)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的變化率,都明顯(p<.05)比前測值來得大。與前測相比,肌肉酸痛、CMJ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第72小時尚未完全恢復(p<.05),但肌力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第72小時已恢復至前測值。SKAT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第48小時,已完全恢復(p>.05)至前測值,但是下肢無氧能力的表現,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第72小時仍未完全恢復(p<.05)至前測水準。結論:這些研究結果作為第一篇論文證明單日多場空手道比賽會導致女性選手產生肌肉損傷及疲勞,並影響其表現。未來研究需要發展有效恢復方法,以加速選手恢復並提昇空手道選手參加正式比賽時之表現。
  • Item
    冷療加壓處理對離心運動引起肌肉及本體感覺損傷之恢復效果的影響
    (2024) 林士迪; Lin, Shi-Di
    背景:離心運動除了會造成肌肉損傷 (eccentric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之外,也會進一步影響運動表現及本體感覺。為了能讓訓練效果和比賽成績達到最大化,有效的疲勞恢復策略宜被引入作為提升選手疲勞恢復的方式。常見運動恢復方式計有冷凍療法、加壓療法等,而結合了上述兩種不同恢復方式而成的冷療加壓為一項新技術。它雖然近年來才開始被運用在運動後恢復的領域,但冷療加壓處理對運動後恢復效果的影響爲何,目前研究還不清楚。目的:探究三種不同(冷療組、常溫水加壓與冷療加壓)處理對離心運動引起肌肉及本體感覺損傷之恢復效果的比較。方法:招募40名一般年輕健康男子(18-35歲)爲對象,並以隨機方式分配成對照組、冷療組、常溫水加壓組與冷療加壓組 (n=10人/組),所有研究對象使用非慣用腿膝伸肌群,進行30組 x 10次最大等速(30o/s)離心收縮運動誘發肌肉損傷(如:肌力、關節活動範圍、腿圍),並於離心運動前、後第24、48、72、96、120小時,各進行肌肉損傷、本體感覺以及體能測驗。對照組、冷療組、常溫水加壓組與冷療加壓組於運動後第1、25、49、73、97小時,各分別進行20分鐘之被動休息、冷療、常溫水加壓與冷療加壓之處理。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針對組別與時間因子進行考驗。結果:所有依變項在離心運動後均明顯比前測產生變化。在離心運動後第 1 ~ 5 天,冷療組與冷療加壓組之大腿腿圍變化均顯著小於對照組 (p<.05)。在離心運動後第 4、5 天,常溫水加壓組之大腿腿圍變化均顯著小於對照組 (p<.05);在離心運動後第1天,冷療組、常溫水加壓組之肌肉酸痛程度均顯著小於對照組 (p<.05)。在離心運動後第 1 ~ 4 天,冷療加壓組之肌肉酸痛程度均顯著小於對照組 (p<.05);在離心運動後第 5 天,冷療組、冷療加壓組之均方根電訊號均顯著大於對照組 (p<.05);其餘測試結果,各組之間無顯著差異 (p>.05)。結論:冷療與冷療加壓有利於離心運動引起肌肉損傷後的肢體腫脹和肌肉酸痛消除,常溫水加壓能消除腫脹和肌肉酸痛、改善關節活動範圍。
  • Item
    正念訓練對職業高爾夫選手推桿表現及腦波之影響
    (2024) 陳品伃; Chen, Pin-Yu
    競技運動場上,保持最佳心理狀態是運動員巔峰表現的關鍵。過去研究指出正念訓練對運動員心理狀態及運動表現有正向的效果。然而,在提升高爾夫運動表現上似乎沒有一致的結果,以及缺乏隨機對照試驗和客觀性神經科學之指標測量的實驗設計。本研究使用正念—接納—承諾(Mind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的課程介入,招募共 24 位職業高爾夫選手。採用隨機對照試驗將所有參與者分派至接受 4 週共 8 小時正念訓練的實驗組,或無介入的控制組,在訓練的前後皆進行運動正念量表檢測、10 英呎推桿 60 球測驗、腦波指標 T3α、SMR 與 Fmθ 之測量,以及注意程度、控制程度以及放鬆程度之視覺類比量表測量。透過獨立樣本 t 檢定以檢驗兩組之差異,顯著水準定為 α = .05。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正念訓練後,運動正念總分和推桿表現皆顯著提升。腦波 Fmθ 、T3α 與 SMR 功率實驗組和控制組間皆未達顯著差異。視覺類比量表中,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對動作細節的注意程度和控制程度以及放鬆程度上也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支持正念訓練能夠有效提升職業高爾夫選手的推桿表現及運動正念分數,並且提供了正念訓練對推桿表現的心理和生理運作機制,為未來的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 Item
    健美選手心理韌性與正念傾向之研究
    (2024) 薛永智; Yung-Chih, HSUEH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國內不同背景變項健美選手在心理韌性與正念傾向之相關。先前研究已明確指出心理韌性、正念對提升運動表現有正向影響,但未有針對健美選手心理能力之研究探討。本研究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健美選手在心理韌性、正念傾向之差異。方法:本研究實驗參與者為198位年齡介於16至55歲現役男、女性健美選手,且在近五年獲獎前五名之選手。研究結果:在性別方面,心理韌性、當下注意力男性顯著高於女性;在總訓練年資方面,正念傾向、當下注意力在12年以上組顯著高於介於2-4年組;參賽年資方面,正念傾向、當下注意力在8年以上組顯著差異2-4年組;在相關結果部分,心理韌性與正念傾向,在「接納」與心理韌性達最高相關性。結論:其一,男性健美選手在心理韌性以及自信心表現較女性選手優異;其二,總訓練年資較長和參賽年資較多選手皆具有對訓練投入、專注度之優勢,容易達到心流狀態,影響未來成績表現。其三,提高健美選手心理韌性,可以關注在正念傾向的「接納」能力之發展。基於本研究發現,未來研究可進一步聚焦正念傾向次項接納對健美選手心理韌性提升之影響,以幫助選手提高表現並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
  • Item
    PETTLEP意象訓練對大專公開一級籃球運動員投籃表現、自信心及焦慮之影響
    (2024) 蘇震東; Su, Jhen-Dong
    眾多研究已證實,PETTLEP模式之意象訓練有助運動員提升運動表現、自信心及降低狀態焦慮,然而過往大多數研究皆採實驗分組進行,以團體課程介入,比較介入前後實驗組與控制組之差異。至於實務訓練場域中實施PETTLEP意象訓練的研究,甚為少見,故本研究擬進入實際運動團隊中,以高競技水準的運動員設計PETTLEP的介入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PETTLEP意象訓練對公開一級大專籃球運動員運動表現、自信心及競賽焦慮的影響。方法:本研究參與者是三位男性公開一級大專籃球運動員。以單一受試者設計進行為期8週之介入研究。依照PETTLEP之七項要素設計意象訓練課程,資料收集有動態投籃測驗、狀態性焦慮量表、動作意象問卷及開放式問題。收集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及線性迴歸做為視覺分析,並歸納整理質性資料。結果:根據資料分析結果,在8週的介入的變化趨勢,運動表現:參與者A呈現持平、參與者B呈現進步、參與者C呈現退步。在狀態自信:參與者A呈現持平、參與者B呈現提升、參與者C呈現持平。在狀態焦慮:參與者A呈現降低、參與者B呈現降低,參與者C呈現持平。操弄檢核的質性結果,整體符合的變化趨勢。結論:經過八週之意象訓練,研究參與者A之運動表現持平、狀態自信持平、狀態焦慮降低;研究參與者B之運動表現提升、狀態自信提升、狀態焦慮降低;研究參與者C之運動表現退步,狀態自信持平、狀態焦慮持平。推測可能原因為A與C於介入期間接受教練指導進行投籃動作調整,PETTLEP意象腳本亦進行修改,因此呈現上述趨勢,若延長意象介入週次,兩者之運動表現應會逐漸進步,整體練習效果也會反映於狀態自信與狀態焦慮,呈現與B相近之結果。意象腳本須進行個別化設計,如有必要調整,應視技術訓練及個人特質調整腳本內容。針對使用意象之真正目的建立專屬腳本,內容須融入過往經驗並適時調整,使意象訓練發揮最大成效。
  • Item
    以垂直跳動作推估下肢最大肌力
    (2022) 許欽幃; Hsu, Chin-Wei
    前言:肌肉力量是賽場上的重要身體能力,傳統會以深蹲1RM重量作為檢測下肢最大肌力進步的指標。隨科技發展各類儀器也被用於檢測中,雖能得到更多力量相關表現參數,但仍無法解決費時且易受限於器材的缺點,因此似乎需要找到一個更為方便、準確的最大肌力檢測方式。目的:以慣性感測器(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蒐集垂直跳躍動作時的加速度,並將其與測力板之地面反作用力訊號界定為各項運動表現特徵參數,以發展下肢最大肌力迴歸方程式。方法:招募13名有重量訓練經驗之健康受試者,將慣性感測器配戴於受試者薦椎,請其在測力板上進行各3次最大努力的反向跳 (Counter Movement Jump, CMJ) 及下蹲跳 (Squat Jump, SJ) ,擷取資料經濾波後將訊號界定為直接、間接參數,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表示各參數與實際最大肌力的相關性,再將各參數以逐步迴歸分析,發展下肢最大肌力迴歸方程式。以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實際值和推估值之間的誤差,並找出較適合推估下肢肌力的跳躍模式。結果:以測力板之CMJ、SJ力量特徵參數推估全體受試者之下肢最大肌力誤差分別約為9~10及13~14公斤、以IMU推估之誤差分別約為11~12及17~18公斤。以測力板之CMJ、SJ運動表現特徵參數推估下肢最大肌力介於1~2倍自身體重之受試者其誤差約為2~3及6公斤,而用IMU僅能以CMJ推估,誤差為4~5公斤。下肢最大肌力於2倍自身體重以上之受試者僅能以測力板之SJ峰值功率推估,誤差約在4公斤。結論:測力板及IMU均能作為推估下肢最大肌力之工具,下肢最大肌力介於1~2倍自身體重之族群適合以CMJ推估,下肢最大肌力於2倍自身體重以上之族群適合以SJ推估。
  • Item
    慣性阻力訓練對於競技體操選手地板專項運動表現之影響
    (2023) 唐嘉鴻; Tang, Chia-Hung
    本研究協助教練和選手訓練,有效率提升專項技能,爭取更優質的運動表現。目的:探討六週漸進式核心慣性阻力訓練對體操選手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核心與下肢能力之影響。方法:招募10名男子甲組競技體操選手為本研究對象。使用穿戴感測器收集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之軀幹加速度和轉體最大角速度之參數,核心能力及下肢能力利用慣性阻力訓練機收取平均功率、向心功率峰值、離心功率峰值、平均力量之數據。前測結束後,採隨機分配實驗設計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經6週漸進式核心慣性阻力訓練介入後,進行後測與資料收集。研究數據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組內和組間之差異,顯著水準設為α = .05。結果:於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發現,實驗組加速度之上背數值顯著提升 (前測14.591m/s²→後測18.162 m/s²),轉體最大角速度皆未達顯著差異,控制組皆未達顯著差異;於核心能力發現,實驗組於正面之平均功率 (前測42.4W→後測55.5W) 與向心功率峰值 (前測88W→後測105.4W) 達顯著差異,以及背面之平均功率 (前測43.7W→後測61.3W)、離心功率峰值 (前測105.3W→後測135.9W) 以及平均力量 (前測49.5W→後測60.2W) 達顯著差異,而控制組皆未達顯著差異;下肢能力兩組皆未達顯著差異。結論:漸進式核心慣性阻力訓練介入於競技體操選手後發現能有效提升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之加速度以及核心能力之相關功率,而對下肢能力則沒有影響,未來可以結合下肢訓練與核心訓練,探討競技體操選手的黃金課表。
  • Item
    單次性SMR神經回饋訓練對職業高爾夫選手推桿表現之影響
    (2022) 吳家豪; Wu, Jia-Hao
    感覺動作節律(SMR)活動與運動執行中的自動化和流暢有關。根據之前的研究,神經回饋訓練可以有效提高運動表現。然而,研究很少充分探索更具備實用價值的單次訓練和針對職業選手的應用。本研究招募了 40 名慣用右手的職業高爾夫選手。透過交叉設計和塊狀隨機分配確定參與神經回饋訓練和控制條件的次序。參與者被要求進行 10 英尺共180球推桿任務,在兩個情境的任務相同,同時在神經回饋訓練前後記錄腦電圖(EEG)。本研究透過視覺類比量表來檢測前測和後測不同情境下注意力、控制感以及放鬆程度的差異。透過相依樣本 t 檢驗進行統計分析以檢驗兩種情境之間的差異。我們發現,與控制情境相比,神經回饋訓練在提高推桿表現(p = 0.006)和 SMR 功率(p = 0.011)方面是有效的。透過視覺類比量表我們還發現,與控制情境相比,神經回饋訓練後的參與者對動作細節的注意力(p< 0.000)和控制感(p < 0.000)顯著降低,並且在身體放鬆程度上變得更加放鬆(p = 0.009)。這項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的缺口,揭示了單次性提升SMR神經回饋訓練可以提高職業高爾夫選手動作準備前的SMR功率與推桿表現。未來的研究建議增加保留測驗來檢驗單次性神經回饋訓練的保留效果,進而提高在實際領域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