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72
  • Item
    臺灣學生體適能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文獻回顧與展望
    (2022) 邱子瀞; Chiu, Tzu-Ching
    本研究以「華藝線上圖書館」為主要搜尋引擎,輔以「臺灣全文資料庫」為次要搜尋資料庫,使用關鍵字搜尋主題切合體適能與學業表現相關之期刊論文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發現,本議題研究發展趨勢自2000年開始歷經三的時期,分別為發展醞釀期、快速成長期、發展沉澱期,目前研究發展停滯不前。研究結果如下說明:一、 在本次取樣所得32篇文獻之研究結果都指向學生體適能與學業表現呈現正相關,可能影響機轉包含運動提升大腦認知功能、學習態度與自信。二、 在學業成就表現中與體適能相關性最高的科目為數學科。三、 體適能測驗項目中的心肺適能與學業表現的關係最大。
  • Item
    虛擬實境運動介入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與生活品質之影響
    (2021) 王立亭; Wang, Li-Ting
    背景:虛擬實境 (VR) 被應用在休閒與娛樂的用途。其對於高齡者生、心理健康狀態具有積極改善與維持效益已被研究發現。然而,少有研究設計相關量表,評估高齡者參與時的接受度和使用情形。方法:研究一,參考科技接受模型編製高齡者虛擬螢幕運動參與評估量表,研究對象為具有螢幕使用經驗高齡者 (年齡 ≥ 65歲);依序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題目鑑別度與內部一致性,確認問卷結構;及使用驗證性因素分析確認因素效度。研究二,高齡者 (平均年齡72.16 ± 4.9歲) 隨機被分配至實驗組 (n = 48) 或對照組 (n = 50) 瞭解虛擬實境運動介入對功能性體適能及生品質之情形。實驗組每週2次,每次約75-90分鐘,共12週VR運動,對照組無進行介入。功能性體適能和生活品質評估,使用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測驗、臺灣版世界衛生組織老人生活品質問卷,參與者於第1週進行前測、第13週進行後測、第24週進行保留測。並採用整體參與者前測功能性體適能成績預測生活品質之關係。結果:研究一,探索性因素分析萃取出五個因素 (外部變數、認知有用與認知易用、使用者態度、行為意圖、實際使用行為) 總解釋變異量66.68%。驗證因素分析修正後共14題,構念效度介於 .19至 .67之間,模型具有良好適配度。研究二,虛擬運動介入後,顯著提升上肢柔軟度、下肢柔軟度、上肢肌力、心肺適能及平衡能力;生活品質構面在感官能力、自主性、社交參與/隔離、感受與經歷死亡以及生活品質總分優於前測。保留測方面,實驗組功能性體適能在下肢柔軟度、上肢肌力、心肺適能及平衡能力仍有維持效果;生活品質皆未發現維持效益。此外,參與者功能性體適能表現與生活品質無線性關係。結論:本研究量表具備初步信效度,可供相關研究使用 (研究一)。虛擬實境運動介入提供了促進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及生活品質重要的結果,未來研究可採用不同VR工具、族群進行更有效的介入 (研究二)。
  • Item
    多面向健身運動對中年族群肥胖指標與體適能之影響
    (2021) 李靜秀; Lee, Ching-Hsiu
    肥胖已成為現今最常被關注之議題,其與諸多慢性疾病、死亡率的提升有關。目前已有研究顯示無論進行有氧運動、阻力運動、甚至是冥想均與降低肥胖指標有所關聯。但仍較少研究結合上述三種運動型態進行對肥胖指標之探討。因此,本研究將會以多種運動型態之多面向健身運動介入,以探討對肥胖指標之影響,並觀察能否進一步提升體適能水平。本研究以24位年齡介於35-65歲之參與者為研究對象,並以準實驗設計之不等控制組設計進行,參與者被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以12週多面向健身運動進行介入,其介入時間每週1次、每次90分鐘。而控制組則是維持12週的日常生活型態。多面向健身運動包含了有氧運動、阻力運動、柔軟度運動、協調運動、冥想訓練、以及社會互動等項目。在12週介入前、後均檢測參與者的身體組成數值,其包含: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脂肪重、骨骼肌重、體脂肪率、腰臀比、內臟脂肪重、內臟脂肪面積和內臟脂肪等級。此外,亦會觀察體適能指標,包含: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和平衡能力。結果顯示多面向健身運動組在體重、身體質量指數、體脂重、內臟脂肪重均有顯著下降。而在骨骼肌則是控制組後測優於前測。此外,在體適能上,整體平衡後測優於前測、整體握力後測低於前測,而在仰臥起坐上控制組的後測優於前測。整體而言,在多面向健身運動後可降低諸多肥胖指標,意即結合多種不同型態之運動確實可能達到減重之效果。但在體適能上除了平衡外,在骨骼肌、握力、坐姿體前彎、仰臥起坐等指標並未發現多面向健身運動組有顯著效益。本文推論或可歸因於介入持續時間較短,因此影響到其運動之效益。具體而言,保持持續、不間斷之多面向健身運動才可能更達到較全面性之效益。
  • Item
    穿戴式裝置提升大學生身體活動量與學習動機:目標設定調節效果
    (2020) 蔡劻翰; Tsai, Kuang-Han
    現在為資訊科技發展快速的時代,大學生是主要使用族群之一,且大學生有身體活動參與不足與久坐問題,體育課作為大學生參與運動主要途徑之一,為改善大學生身體活動參與必須從體育課開始。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透過穿戴式裝置配合目標設定調節體適能教學改善大學生身體活動量與學習動機。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法 (時間系列設計),研究對象為107年第二學期修習大學體適能課程一個班級,共40人。將八週實驗教學分為四個期間來探討不同目標設定期間大學生體育課身體活動量改變情形。透過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 (Two-way Mixed Design) 來分析在實驗教學四個期間,學生身體活動改變情形,以及不同身體質量指數大學生差異情形。透過成對樣本t檢定 (Paired Sample t test) 了解大學生在實驗教學前後學習動機差異情形。並透過運動手環配合目標設定回饋單等質性資料蒐集了解穿戴式裝置配合目標設定對大學生影響情形。研究結果: 一、大學生在四個目標設定期中,目標設定後 (前、中、後) 在卡路里消耗量、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與步數上皆顯著高於無目標設定期。 二、不同身體質量指數大學生在八週實驗教學後在卡路里消耗量、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與步數上皆無顯著差異。三、大學生在八週實驗教學後學習動機顯著高於教學前。結論: 一、穿戴式裝置配合目標設定調節體適能教學有助於提升大學生課堂身體活動量。 二、穿戴式裝置配合目標設定調節體適能教學後不同身體質量指數大學生身體活動量上無顯著差異。 三、穿戴式裝置配合目標設定調節體適能教學有助於提升大學生體適能課學習動機。
  • Item
    體適能指導員證照受訓者自我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國際阻力訓練專家證照(RTS International)訓練為例
    (2006) 蔡維聰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體適能指導員證照受訓者訓練後自我成效評估情形,對象主要以通過國際阻力訓練專家RTS International證照之體適能指導員,進行訓練後自我成效評估之研究。研究中採用Kirkpatrick提出訓練成效評估的「反應(reaction)」、「學習(learning)」、「行為(behavior)」及「結果(result)」 四個層次模式為自我成效評估之架構。以Phillips所提出的訓練投資報酬率,其為Kirkpatrick 四個層次模式延伸後的第五層次作為對受訓者實際應用結果之評估。總樣本數140份,有效樣本共75份,統計方法上使用描述統計(description statistics)、項目分析(item analysis)、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集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卡方檢定(chi-square)、t檢定(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皮爾遜氏積差相關分析(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迴歸(regression)及區別分析(discriminant)等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性別分部以男性居多,佔60%,年齡平均為29歲,多為大學畢業,體適能指導員證照擁有平均數為2種,工作年資平均為3年。集群分析分出二個集群:「年輕低資歷」,其平均年齡為27歲,工作年資為3年;「年長高資歷」,年齡平均為39歲,工作年資為6年。在因素分析共萃取出「知識吸收」、「課程滿意」、「結果影響」及「實務使用」四個因素構面。受試者訓練後一年投資報酬率差異很大。年齡越輕訓練後出缺勤狀況變好同意度越高。教育程度越高,對訓練教材準備及訓練後士氣提振滿意同意度越高。工作年資越高訓練後運動指導時之技巧運用進步同意度越高。工作年資越高者,訓練後一年投資報酬率越佳。對於不同學員指導時抱怨減少及上課品質改善與訓練後一年投資報酬率有關。而訓練後對學員抱怨減少為影響投資報酬率之主要因素。訓練後對降低了離職率的發生同意度越高,可判定為年輕低資歷。反之同意度越低可判定為年長高資歷之集群。 針對未來研究及體適能證照訓練規劃之具體建議有1.本研究發現投資報酬率主要與工作年資多寡及對學員抱怨減少有關,而對學員抱怨減少為主要因素,但其解釋度只達20.1%。本研究認為,針對訓練成效評估之行為層次及結果層次增加構面,可找出其他影響訓練成效評估與投資報酬率之原因;2.企業雇用體適能教練時,若要長期培養人才、留住人才與永續經營,可將體適能證照訓練規劃列入教育訓練制度的規劃,再與公司的經營目標、發展策略及員工的生涯發展相配合,能使員工生涯發展及公司願景相結合。本研究發現,企業能作如此規劃,針對年輕低資歷之體適能教練群,更能有正面之效益。
  • Item
    以事件關聯電位探討運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孩童抑制能力的影響
    (2012) 蔡侑蓉; Yu-jung Tsai
    研究發現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在認知功能上 (特別是在抑制能力) 比一般孩童差。然而目前研究證實運動對認知功能有正面影響。目的:探討運動介入是否能改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孩童的抑制能力,並採用事件關聯電位瞭解大腦活動改變的歷程。方法:實驗參與者為13位ADHD孩童,研究採組內設計,所有實驗參與者需接受三次Go/Nog與Flanker作業,而三次測驗之間皆相隔八週時間,而在第二次測驗後則進行身體活動課程介入,介入完成後再進行第三次測驗。結果:在行為表現方面,運動後介入後Flanker作業的正確率提高、反應時間變異減少,Go/Nogo作業則無顯著效果。在ERP方面,運動介入後,Flanker作業的N2振幅變大、潛伏時間變短;Go/Nogo作業Nogo刺激的P3潛伏時間變長、振幅變小,與抑制能力有關的N2則無顯著效果。結論:運動可能改善抑制能力,但對需要干擾控制能力的效果較明顯,而其中仍然包含歷史、成熟與測驗的影響。
  • Item
    不同運動訓練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
    (2004) 陳建廷
    目的:探討八週三種不同運動訓練(肌力訓練、有氧訓練及有氧+肌力訓練)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方法:以體重肥胖的國中男學生40人為受試者,年齡為13.74 ± 0.26歲,身高為158.14 ± 5.96公分,體重為67.50 ± 6.97公斤。依BMI值大小排列配對後,隨機分派至實驗組三組、對照組,各組人數各為10人。實驗組每週接受四天,每天45分鐘的不同運動訓練,對照組不接受任何運動訓練,但四組受試者均接受飲食控制課程宣導。前、後測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檢定。結果:體適能1600公尺跑走部份,三組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坐姿體前彎部分,肌力訓練組優於有氧訓練組,其他項目在各組之間則無任何差異。身體組成:在肌肉質量及去脂體重上,肌力訓練組比對照組有明顯的進步;其他二組實驗組的進步則未優於對照組。另外,在身體脂肪上,三組實驗組比對照組有明顯的減少。結論:八週的不同運動訓練介入後,對體重控制班學生在心肺功能及身體組成,都有明顯的改善。尤其,肌力訓練在全身肌肉質量及去脂質量的提升有正面的助益。因此,在鼓勵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學生平常多從事各項運動時,尤其應該在運動計畫中加入肌力訓練。
  • Item
    運動網頁介入對高中女生體適能及運動狀況之影響
    (2003) 蔡溎蓉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10週運動網頁介入對高中女生體適能及運動狀況之影響。體適能包括身體組成、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而運動狀況主要包含了運動行為、運動態度和運動認知。實驗以國立鳳山高中的80位女學生為觀察對象,其中一組(40名;年齡16.25±0.44歲)為實驗組,實施網際網路介入,另一組為控制組(40名;年齡16.28±0.46歲)。在經過10週的網運動網頁介入計劃後,透過問卷與體適能的前、後測來進行介入成效評估。所有資料在經量化處理後,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進行分析,其結果如下: 1. 運動網頁介入後,實驗組學生體適能皆明顯較介入前增加,但只有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明顯優於控制組(p< .05)。 2. 運動網頁介入後,實驗組學生運動狀況皆明顯優於介入前,但只有運動態度與運動認知明顯優於控制組(p< .05)。 3. 實驗前後,控制組學生只有在心肺耐力方面有明顯的增加(p< .05)。 由結果可發現:十週的運動網頁介入體適能教學計畫,能顯著的提昇高中女生的體適能與運動狀況。因此,在進行體育教學時,可適度地運用運動網頁以增進教學成效。
  • Item
    有氧舞蹈訓練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體適能的影響
    (2003) 謝淑芳; Shu-Fang Hsieh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12週有氧舞蹈訓練課程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在體適能上的影響;並比較探討不同運動方式之訓練課程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在體適能上之差異。本研究對象共計21名(兩校學生),平均年齡為16.4±0.6歲,分成兩組,其中上有氧舞蹈訓練課程組有11名,另一組上一般體育課程組有10名。訓練課程前、後,所有研究對象皆接受體適能要素測驗(心肺適能、肌耐力、肌力、柔軟度及身體質量指數),其中一組上有氧舞蹈訓練課程組接受12週有氧舞蹈訓練課程,以每週三次,每次45分鐘,運動強度設計前六週是以最大心跳率的55%~70%之間,後六週為最大心跳率之70%至80%之間。另一組上一般體育課程組則照該學校課程進度表所編列之課程上課12週。資料處理根據實驗分組後,彙整體適能測驗之數據以SPSS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相依樣本t考驗分別檢定分析研究兩組經不同運動方式之訓練課程介入後,對於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在體適能上之影響,及其在體適能各項變化上有無顯著之差異;並以獨立樣本t考驗分別檢定分析研究不同運動方式之訓練課程的兩組,其之間在體適能前、後測各項變化上有無顯著差異。結果發現: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經過12週之有氧舞蹈訓練課程後,在各項體適能項目(心肺適能、肌耐力、肌力、柔軟度及身體質量指數)的測驗中均產生顯著之訓練效果,而達顯著差異 (P<0.05)。測驗結果顯示,上有氧舞蹈訓練課程的各項體適能項目均達顯著差異 (P<0.05);而上一般體育課程組的各項體適能項目均未達顯著差異 (P>0.05)。由上述可據以推論出不同運動方式之訓練課程,其效果對兩校特教班男生在各項體適能項目中的表現有差異。 實施12週有氧舞蹈訓練課程,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體適能的提昇具有正面之訓練效果,較上一般體育課程組的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優。
  • Item
    度量化的身體:學校體適能檢測的權力技術
    (2003) 陳鴻文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在藉由跨領域的研究樣式提供另一種體適能研究的觀點。從分析學校體適能檢測的機制來探討其對學生身體的規訓,及學生身體回應的可能;並提出研究者在與協作者深入訪談後對體適能檢測的反省。基於以上的理念和架構,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以往有關於體適能的研究是以比較研究對象體適能的差異為主要的研究重點。 (二)體適能檢測透過柔軟度訓練的各項細節、在體適能檢測中身體被「看見」的安排、體適能護照的成績登錄機制、常模對身體「標準」、「健康」的規範化裁決、及運動獎章與運動處方的獎懲考核制度…等的技術來度量學生的身體,形成一種傅柯所謂的自體看管技藝。 (三)規訓權力的規範論述不斷地累積循環構成個人身體的知識倉儲, 也變成個人在生活世界採取行動的意義結構。 (四)體適能檢測對身體的規訓與建構並非是絕對的,身體是各種文化資本與意識型態鬥爭的場域,也會在檢測的過程中轉換和抵抗規訓的權力。 (五)以運動做為主體,擺脫任何以運動作為手段的固有研究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