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北臺灣兒童體操俱樂部經營管理研究
    (2022) 鄭嘉銘; Cheng, Ka-Ming
    本研究目的在於從經營策略和功能管理之角度,分析臺灣北部幼兒體操俱樂部的現況與困境。透過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以及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四間俱樂部的資料,並訪談兒童體操俱樂部的經營者,探討經營管理的實務現況。研究結果發現,體操俱樂部皆為商業型之運動俱樂部,以大眾運動俱樂部為主,經營者根據其市場區域與特色,創立專業體操俱樂部、連鎖經營俱樂部、獨立經營俱樂部,發展出不同的經營模式,透過差異化策略建立不同的優勢。
  • Item
    女子跳馬助跑的知覺-行動配連:步態調整、及其與表現之相關性
    (2021) 高士傑; KAO, Shih-Chieh
    在特定的環境和工作限制下,係因目標導向視覺控制引致知覺-行動配連,從而產生特定的行動因應形式。在競技體操中的跳馬項目中,助跑係受到跳板視覺目標之環境因素,以及銜續踏板、第一騰空、推撐、第二騰空和落地等之動作執行需求,體操選手需要於入板前進行步態調整,以維持好的動作表現。本研究以生態心理學中的知覺-行動觀點,旨在檢驗女子跳馬選手在助跑中的步態調整形式和知覺-行動配連情形,並進一步探討發生步態調整的視覺控制位置、調整階段步頻、速度與動作表現的相關性。本研究共招募10位青少年女子競技體操選手,實驗工作為跳馬前手翻,分析之依變項參數包括步長、步頻、速度、腳趾-跳板距離標準差和動作形式的表現分數,統計分析以線性迴歸分析檢驗所需調整量與實際調整量、步數與腳趾-跳板距離標準差之相關性;皮爾森相關係數檢驗視覺控制位置、步頻、速度與動作表現之相關性。本研究的結論如下:(1) 部分選手需要進行步態調整,並於最後一步之所需調整量和實際調整量呈線性關係,且助跑越接近起跳板調整量越大、步長變異越小;(2) 跳馬的動作表現與選手在助跑調整階段的步頻和速度之快慢有關,而選手傾向以較快的步頻和速度表現。建議在跳馬訓練時,應考量入板前步頻、速度之變化作為訓練或教學評估指標。
  • Item
    體操技術報告-以101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黃勝盟選手吊環項目為例
    (2012) 黃勝盟; Sheng-Meng Huang
    我國從過去至今,吊環項目在國際上一直有成績上的突破,也促使了國內教練及選手把吊環項目視為我國重點發展的項目,本報告旨在透過黃勝盟選手參加101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之訓練及參賽過程進行分析紀錄與檢討,希望藉此報告中找出優缺點,作為往後教練與選手訓練時的參考與依據。本報告分成四個章節,重點摘要如下。第壹章個案描述:黃勝盟選手出生於台北市,八歲開始進入體操領域,高中時期開始進入巔峰期,也開始進駐國家訓練中心培訓,經過系統化與科學化的訓練明顯看出國際成績的突破。第貳章學理基礎:競技體操運動有90%能量來自於磷化物系統與乳酸系統,因此訓練計畫必須針對此能量系統做規劃。在體能部分以阻力訓練為一種提升肌力的有效方法。在心理訓練部分則包括意象、建立例行性動作、模擬比賽訓練、專注力訓練等。技術訓練部分分為單個動作訓練、聯合動作訓練和成套動作訓練等訓練方法。第参章訓練及參賽計畫:本計畫以雙峰週期結構劃分,在訓練計畫安排前先針對內外部環境進行S.W.O.T.分析及訓練特殊性分析,透過第一次體能、心理、技術檢測後,開始擬定訓練計畫。訓練計畫如下:體能部分需提升專項體能如吊環力量組合;心理部分需在自信、壓力管理、專注與再專注上,利用心理訓練技巧來加強不足的地方;技術部分:需加強力量動作的質量要求。在參賽計畫安排上從比賽期II (101年全大運),5月2日出發至5月8日結束,共六天的行程,期間安排了兩天調整訓練,一天賽台訓練,以及比賽。第肆章訓練及參賽成果與建議:訓練過程中在12月底時,發生二頭肌長頭拉傷,導致實施吊環力量動作時,前三角肌肉疼痛,因此整體訓練計畫需做更改,訓練規劃加入復健治療,並取消特殊準備期I與賽前期I的檢測,之後帶傷參加2012泛太平洋體操錦標賽,回國後緊接著特殊準備期II,沒有時間把傷痛治好,因此帶傷訓練,但整個訓練過程努力不懈,加上信念的堅持,最後與冠軍以0.225之差,獲得了第二名,結束所有賽程。建議:選拔部分選訓委員應盡早公告選拔日期;訓練部分應針對體能、心理、技術三方面合一的訓練建立組織;參賽部分應針對訓練內容做檢討,並慎選和取捨選拔或比賽,將一切可能影響比賽的因素降至最低,提高獲勝機率。
  • Item
    工作限制對學習前翻之影響
    (2011) 張瓊恩; Chyong-En Jang
    Jang & Liu(2009)探討不同層級之體操選手在不同情境下實施團身前空翻之動作差異,發現乙組選手實施前空翻的方法僅能滿足平時練習情境之要求,一旦增加了工作限制,原本動作型態的不足之處則明顯影響其動作表現;根據個體在各種不同的工作限制下會產生不同動作型態的概念(Newell et. al., 1989),進一步探討前空翻之初學者如何於啟蒙訓練時獲得正確之基本動作,以達成有效率的練習,以及對後續進階難度動作有助益之穩固基礎。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加入工作限制概念之訓練對學習前空翻動作的影響。研究方法為招募16名體育相關科系學生(19.14±1.35歲),分為控制組與實驗組各8人,進行約八週之助跑團身前空翻訓練(一週練習3次),前兩週練習內容相同,兩週後進行前測,後六週實驗組操作加入工作限制概念之課表,而控制組則執行一般訓練課表,完畢進行後測及遷移測(高台原地前空翻);測驗時以一台200fps高速攝影機擷取二維影片,再以Kwon3D將動作數據化,並使用普通攝影機拍攝動作影片後隨績排序給專業體操裁判作評分,最後將各項運動學參數及裁判評分以Mathematica與SPSS進行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後測整體表現皆有進步,包括後測動作分數提升、起跳前助跑速度增加、落地穩定性提高及落地前能夠提早緩衝(髖角速度減少至負值),唯團身技巧退步;遷移能力如動作分數、落地穩定性、落地前準備伸展及落地時身體回正皆有顯著提升。兩組差異主要在於實驗組能夠在遷移測減少落地項目扣分,維持落地穩定,而控制組則無。結論:一、整體表現經過練習皆有顯著進步,二、兩組後測之學習成效無顯著差異,三、加入限制概念訓練之組別有較佳遷移表現,因此工作限制概念課表能夠幫助學習者遷移前空翻能力至其他項目中。最後,建議往後對複雜動作的研究,能夠將觀察及學習時間拉長,至動作能夠趨於穩定且成熟的階段,更能發揮工作限制對於動作之影響與幫助。
  • Item
    體操平衡訓練對大專一般女生下肢穩定性之探討
    (2014) 吳憶琳; WU, YI-LIN
    目的:旨在探討體操平衡訓練對大專一般女生下肢穩定性之影響。方法:由20 名大專一般女生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實驗組介入維持六週,每週三次的平衡增能課表訓練,控制組則不介入訓練。在訓練前、後分別進行開眼及閉眼單足站立、垂直蹲跳、原地垂直跳轉180°及高台落地等測驗,並以相依樣本t 考驗與獨立樣本t 考驗分別進行考驗比較 (α=.05)。結果:進行為期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後,實驗組一般女生檢測項目統計結果全部達到顯著性的差異;而控制組經實驗後檢測,僅部份達顯著差異,其餘則未達顯著性差異。結論:研究結果中了解到,平衡能力對下肢穩定性的表現有某程度的影響。利用為期六週,每週三次的體操平衡訓練介入,對大專一般女生下肢穩定性動作表現達顯著性的進步。
  • Item
    以動態光點提供動作協調型態之研究
    (2005) 王國連; kuo line Wang
    摘 要 本研究以生態心理學對環境中訊息的兩種特性為基礎,探討具不同體操經驗者對偵測選手行走、體操運動及對矢、額狀面動作之恆定及賦使能力是否有所不同。實驗參加者分成三組共188人,以觀影片動作方式識別動作者性別。結果顯示,三組實驗參與者對不同動作額狀面動作識別得分與一致性均高於矢狀面,後手翻識別高於前手翻,體操教練高於體育科系、體育科系高於一般科系。 本研究以動態光點呈現之個體發生動作(Ontogenetic movement),可提供足夠訊息,辨識特定協調型態,支持環境中訊息衡定性的主張;而不同專長運動經驗對辨別動作者性別能力的不同,則反應環境中訊息賦使的特性。環境中的各種衡定訊息有待需要者主動偵測,而知覺能力受個體經驗影響,特殊環境經驗為環境賦使能力不同之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