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從認真休閒者到滑雪指導員的身份認同過程
    (2022) 張閔翔; Chang, Min-Hsiang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滑雪指導員身份認同建構歷程。本研究方式採用文獻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訪談對象包括兩位滑雪相關協會秘書長和三位滑雪指導員。研界結果發現滑雪指導員縱使在休閒階段仍具備挑戰自我的心態,並且在參與過程中會對自我設立明確目標盡最大的努力去實踐,展現出如同認真休閒者般的精神與態度。在啟蒙期、熱衷期時因多為興趣導向,且未必萌生成為滑雪指導員之想法,故此階段其對於滑雪指導員的身份認同程度仍較低;在挑戰期會開始面臨工作上的挑戰與生活上的壓力,在外人眼中的勞動性工作成為了束縛的框架,藍領階級之身份也容易讓產生自我懷疑,但即便如此他們並未退縮,反而正是因為對滑指導員之角色有所期待而堅持,故在此階段開始形塑滑雪指導員對於自己身份認同;在蛻變期,縱使難免會遇挫折,但仍可透過不斷努力去突破,利用職人般的精神贏得他們的尊重,進而改善他人眼中的低下產業,透過自身的專業力量為該產業帶入創新與服務,故認同期是滑學指導員身份認同最強烈的階段。
  • Item
    難以割捨的籃乙夢:乙組籃球員之自我民族誌
    (2021) 陳俋蓁; Chen, Yi-Chen
    身為一個乙組籃球選手經歷兩次的膝蓋手術,本應退出校隊卻選擇留在球隊。本研究以自我民族誌(autoethnography),探討下列問題:一、尋找我在經歷受傷的挫折後,如何面對生理、心理的傷痛,找出選擇繼續留在校隊中的原因;二、討論校隊的組織運作、內部成員互動如何影響「我」;三、反思「籃球」對於「乙組球員」(對於我) 的個人與社會意義。經過我的生命歷程回溯後可以發現一、參與校隊的過程中,「我」透過與團隊內的成員互動、交流產生自我與社會認同,進而形塑、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成為我受傷之後能堅持並續留球隊的主因;二、藉由團體動力的探討,得出校隊的生活除了養成我平時待人處事的習慣,不同階段的歷程與角色轉換,以及球隊學姊所留下的經驗分享更影響著我看待團隊的態度;三、經由認真休閒的特質進行分析、討論,得知我長期投入乙組校隊和受傷的經歷,使得「歸零」的價值觀與「傳承」的信念成為籃球對於我的主要個人意義與社會意義。
  • Item
    同一的追尋—網球選手實踐經驗的發生現象學探討
    (2020) 李宗蓁; Li, Zong-Zhen
    本研究以網球選手在賽場上面臨的處境為主題,主要以研究者在網球世界中的運動經驗,以及實地的觀察做為題材,並撰寫成文本。試圖揭露運動場域的真實樣態,並透過自我敘說和參與觀察的方法,將網球選手在賽場上所面臨的處境,層層釐清與分析,透過回憶過去國小、國中、高中曾身處的新北市網球隊一直到觀察現在的師大網球隊以及臺灣網球場域所發生的經驗作為主軸與研究範圍。同時,藉由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的一般性與差異性概念深入探究,對運動世界進行重新的揭示。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選手或教練都認為運動世界擁有某一種秩序,明確且可控制,然而,再深入瞭解運動世界後,才驚覺無序、雜亂、斷裂才是其真正的運作模式。同一世界都只是一種想像與期待,差異才是運動場域最真實的樣貌。
  • Item
    福隆部落—休閒生活實踐與認同
    (2009) 劉于琳; Liu Yu Lin
    本研究目的為分析「福隆部落」的建構歷程與成員「福隆幫」如何實踐他們的休閒生活,探討在「福隆部落」這休閒空間內表現出的社會意涵及其部落危機。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參與部落的活動,以及焦點團體訪談法,觀察並訪問「福隆部落」的主要成員七人。研究結論如下:「福隆部落」聚集原因,最初是為了解決從事潛水活動所面臨交通、住宿、裝備儲存上的問題,也開始產生聚集形成福隆幫;休閒對於福隆幫不只是單一的潛水活動,假日或日常生活,都會相約聚在一起,彼此互相學習,發展出衝浪、吉普車與溯溪等活動,使得福隆部落有著多采多姿的休閒生活;進而發展出「我們」就是休閒的空間,在「我們」當中實踐自我的休閒生活;休閒產生的認同與互動讓他們的相聚更有意義,從休閒生活延伸到日常生活,不再只是彼此休閒時的夥伴,在這當中發展出更深厚的親密關係;個人經濟的因素與結婚、生子生命歷程的角色轉移,時間與金錢的分配,對他們來說,是危機也是轉機。
  • Item
    怒濤掃地仔—衝浪聚落的休閒實踐與團體認同
    (2017) 陳威翰; Chen, Wei-Han
    本研究以自我民族誌 (auto-ethnography) 研究方法,描述教導我衝浪的田保羅老師所經營之怒濤衝浪店內實習幾年以來與一群熱愛衝浪的好友們相遇、相聚並強烈認同彼此的生命故事。團體形成:我跟我的同伴們皆被衝浪運動帥氣形象吸進了海浪的世界,因學習衝浪而於怒濤衝浪店相識,由於各自相似的個性而互相吸引,進而因衝浪而培養出相同的生活風格,配合海浪的作息生活。一同生活的日子裡累積許多回憶使我們萌生大量情感,將我們繫在一塊兒,一個小型衝浪聚落就此生成。依附怒濤,成為真浪人:自學習衝浪開始,怒濤便是我與同伴們的起點,怒濤對我的意義與價值、在怒濤所留下之回憶,使我強烈地依附於怒濤屋簷下,認同怒濤為海邊的家。而初學衝浪之時,外表是我與同伴認同自身為浪人的重要依據,隨著越加深入實踐浪人的角色,外表的重要性已微乎其微,真正重要的是為追求完美海浪所付諸的實踐,才是我們成為真正浪人的關鍵。「我們」,概念形成:藉由穿著相同服裝,奉行共同準則、儀式,及分享共同理想,在生活中重複著相同的觀點,使我與同伴將彼此視為一共同體。最後透過合作努力實現彼此共同的目標、理想,產生強烈的凝聚力,並以身為「怒濤掃地仔」為榮。
  • Item
    喬丹鞋收藏者之收藏行為研究
    (2016) 李宗賢; Lee, Tsung-Hsien
    過去的喬丹鞋其使用價值主要是用作打球的功能,現今的喬丹鞋除了流行穿搭之外,更是成為了許多收藏者們寶貴的收藏品,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喬丹鞋背後的故事如何透過符號的魔力,將符號的價值呈現,與消費者進行互動,使之產生消費行為再進而收藏;除此之外,本研究也探討喬丹鞋在使用價值上的改變,而原因為何?最後則是收藏者進入收藏的領域,這中間的過程,表現何種生活風格,得到什麼樣的定位、獲得什麼樣的認同/身分。 在研究方法的部分,本研究主要採用質性研究的方式並配合文獻、網路資料以及喬丹鞋收藏者的訪談資料,統整過後,透過羅蘭巴特的符號學理論,先行瞭解符號的使用方式,並耙梳各種有關喬丹鞋故事的相關網站與書籍,了解到喬丹鞋的符號價值,在於過去喬丹、NBA、還有與之相關的事件(電影、廣告、灌籃高手),而這樣的價值呈現則是以隱含義以及迷思的方式,即是因過去這些收藏者因為受過喬丹相關文化的洗禮,進而喜歡喬丹鞋的各種故事,成為喬丹鞋的信仰者,而此些經典喬丹鞋從相同鞋款中脫穎而出,則是透過配色的方式,根據特定鞋款配合特定的顏色,這樣的訊息將與收藏者過去與喬丹鞋的交集作互動,進而吸引收藏者追逐、購買,轉為收藏品。 而在集體記憶中喬丹鞋使用價值的改變,由收藏者的角度認為,原因在於接收資訊改變、價格上漲、名人穿著與球鞋科技進步,因此在球鞋的使用上,價值觀有了改變;而透過收藏的過程(未收藏到進入收藏),過去皆曾經關注喬丹、NBA…等,也因此在球鞋復刻後,有了購買進而收藏的動機,而這樣的行為模式(身/心的結合),也產生喬丹鞋收藏者特有的生活風格,這樣的生活風格也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形成族群,然而這樣的族群社會也給予了一個稱號,稱之為「喬丹鞋頭」,他們收藏、保存這些經典的喬丹鞋,同時也珍惜他們與喬丹鞋之間的美好故事。
  • Item
    認同對球隊的影響-以某大學女子排球校代表隊為例
    (2015) 辛愛梅; Hsin, Ai-Mei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旨在探究某大學一般生女子排球校隊的發展沿革,分析球隊成員人際互動和認同,以及認同對球隊存續的影響力。研究方法主為田野調查和參與觀察,並訪談歷屆排球隊長、球員和教練共六人。由觀察和訪談得到的結果如下:(一) 球員雖不滿意教練選材與比賽時在場邊給予指導的方式,但教練隊球員的關心能緩解球員的不滿與衝突的發生;從公領域的頻繁互動和私領域的密切相處可知球員間感情深厚,球員藉著與他人的互動加深認同的知覺和層次,進而將對校隊身份的認同擴大至球隊,也滿足球員追求安全感、人生意義以及女性運動員對情緒和人際關係的重視;私領域平行階級的相處可能影響公領域學長學弟制的正常運作而產生衝突,動搖其維繫秩序與傳承、教育的功能,但由於對球隊的認同以及女性運動團隊重視人際關係和情緒感受的人際相處特性,所以能優先考量對方的感受、雙方的深厚交情以及對球隊最好的選擇,避免或緩解衝突與衝突後的負面影響。 (二) 球員對校隊身分的認同始於想加入球隊的傾向,隨著認同的加深進而內化球隊的思想和價值並用言行體現,藉由與其他球員的互動和對校隊身分的認同,球員知覺自己為球隊的一份子之後,便會以視球隊的規範、目標和利益納為自我的一部分,自發地為球隊而付出作為認同的表現,更會加強對運動的熱情產生運動承諾,因此球隊出現困難時,也會盡力提供幫助以解決困境,進而幫助球隊存續;但球員的長期投入和付出仍必須仰賴成就感和樂趣的獲得而延續。
  • Item
    兩棲偵搜部隊天堂路-男性文化認同的敘說
    (2016) 蘇育德; Su, Yu-De
    摘要 「我」進入海軍陸戰隊服役下轄的兩棲偵搜大隊服役經驗開始,以「我」進入一個未曾經歷過的處境,團體生活的軍事訓練,內心遭受的衝擊與外在環境的壓迫,逐漸達到平衡的過程。面對軍隊文化強調的特質加以認識更漸漸深化到認同的部分,如海軍陸戰隊的隊訓:無條件服從,無限度忍耐,為達到此一精神所進行的訓練可代表兩棲偵搜大隊此一軍事團體對個人表現出來的態度、精神、以達到上級及同儕間的認同,是兩棲偵搜大隊訓練的主要目的。所以「我」從男性文化探討在服役過程種種事件所代表的意涵,回顧自身這段受訓生命歷程,歸類出男性文化在兩棲偵搜大隊中位於上層的意義,透過生活語言的敘說,從「我」的體驗中汲取對男性特質,陽剛文化的認同,描述其代表的獨特意義。
  • Item
    故事、記憶與認同--嘉義和平館之文化研究
    (2003) 曾奕楷; Tseng Yi-Kai
      民國五十年創立的嘉義和平館,曾經是一個優異選手源源不絕的柔道道場,也曾經是連續拿下七年省運會柔道冠軍的霸主。然而在館主陳戊寅先生三十年的經營之後,隨著他的過世,和平館也漸走入低潮。近幾年來,在許多學生的努力下,於嘉義地區另覓場地,成立道館,繼續和平館的柔道訓練、推廣工作,也因此,中斷多年的和平館也逐漸恢復過去鼎盛時的光景。   基層訓練工作本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辛苦差事,而這批過去曾是和平館選手的成員,竟願意一肩扛起重擔,且在他們心中此訓練工作乃是以復興和平館過去的紀錄與榮耀為目的,可見訓練不再只是單純的訓練,而是彼此企圖再現過去美麗夢想的具體表現。   在和平館的空間中,充滿著各種故事,有屬於空間本身的,也有流傳在道場中的。這些口耳相傳的故事,都是這些成員們的共同記憶,也是因為這些記憶,成為他們彼此認同的平台,讓他們在館主過世與和平館不再使用的情形下,得以形成了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藉由這種因共同記憶而產生的內聚力,彼此進而背負起延續傳統的責任,並以再現過去的鼎盛光景為使命。   本文透過訪談,深入探究過去和平館的文化形成及文化運作,再透過觀察法,企圖解析在館主陳戊寅先生過世後,成員們如何對於過去進行揀擇,並透過不斷的傳頌共同的故事,以形成相同的記憶。而因為共同記憶而產生的認同,又如何巧妙地聚集這一群和平館的舊成員,並在新成立的道館中,創造與再現傳統。再加上儀式的舉行與故事的持續流傳,讓過去的記憶與新成員之間產生連結,使得這一想像的共同體得以往下延續且繼續存在。
  • Item
    女同志運動參與考量因素、身份認同、現身情形對運動參與意願之研究
    (2005) 陳建文; Chien-Wen,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同志運動參與情形、運動參與考量因素、身份認同、現身情形與運動參與意願的現況與分析,透過紙本問卷及網路問卷調查,以282位參與運動及運動聚會的女同志為研究對象,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F考驗、薛費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統計分析,並針對調查結果,從受試者中選出11位受訪者,進行第二階段訪談,最後將訪談結果與統計結果綜整討論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臺灣的運動情境對女同志而言尚屬和善,女同志活躍在運動場域中,其月收入、學歷、運動等級、運動參與頻率皆高於我國一般女性,且不同性屬女同志呈現出不同、多元的生命丰采。 二、女同志參與運動考量有其特殊性,以「運動訴求」與「同志活動與認同」為主要考量因素,且認為運動參與對女同志身份認同有正面影響,在參與一般運動時之現身程度最低,參與運動聚會時之現身程度趨近於完全公開。 三、參與運動女同志之工作環境異性戀意識愈強、年紀愈大、學歷愈高、T性愈弱,其運動參與意願及行為受影響的程度愈高。 四、本研究證實運動參與考量因素、身份認同與現身情形三者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且會影響其運動參與意願及行為;而「運動訴求」、「同志活動與認同」、「社會認同」與「參與運動聚會的現身情形」等因素對女同志運動參與意願最具預測力。 最後,本研究指出運動場域中拉子存在的事實及其所擁有的市場潛力與價值,並擬出提升女同志參與運動及運動聚會之具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