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吸氣肌熱身對高強度腳踏車間歇運動表現之影響(2012) 陳品卉; Chen, Pin-Hui目的:本研究在探討吸氣肌熱身對於隨後高強度腳踏車間歇運動表現的影響。方法:以12名大專男性優秀運動選手為受試對象(年齡,21.3 ± 2.0歲;身高,178.7 ± 6.8公分;體重,72.0 ± 7.2公斤),使用重覆量數、平衡次序原則的實驗設計,所有受試者須進行三種不同實驗處理,包括吸氣肌熱身處理 (inspiratory muscle warm-up, IMW) 、安慰劑處理 (placebo, PLA) 與控制處理 (control, CON) 。控制處理不進行吸氣肌熱身,而安慰劑處理與吸氣肌熱身處理分別以強度15%及40%的最大吸氣壓力 (maximum inspiratory mouth pressures, PImax) ,進行2組30下的吸氣肌熱身。實驗處理後,受試者須在腳踏車測功儀上,以180%最大有氧動力輸出反覆進行間歇休息20秒的10秒衝刺,直到衰竭。實驗過程中,分析衝刺的次數、血乳酸、血氨、RPE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與RPB (rating of perceived breathlessness) ,以及股外側肌的肌肉氧飽和度。結果:在衝刺次數、血乳酸與血氨濃度方面,三種實驗處理間皆未達顯著差異。在測驗前的RPE與RPB,IMW皆顯著高於PLA(RPE,IMW vs. PLA,10.3 ± 2.5 vs. 8.5 ± 2.4分,p< .05;RPB,IMW vs. PLA,1.3 ± 1.2 vs. 0.7 ± 0.7分,p < .05),且在測驗後5分鐘的RPB,PLA顯著低於CON(PLA vs. CON,3.0 ± 1.3 vs. 4.1 ± 1.9分,p < .05)。在衝刺次數之中位數前三趟 (before Md) 的組織氧合指標 (TSI) ,IMW顯著高於CON (IMW vs. CON, -15.95 ± 2.80 vs. -20.14 ± 5.57 %, p < .05) 。在高強度腳踏車間歇測驗中的中位數前三趟 (before Md) (IMW vs. CON, 17.44 ± 5.84 vs. 21.37 ± 5.14 μmol, p < .05) 、中位數後三趟 (after Md) (IMW vs. CON, 17.49 ± 5.94 vs. 21.44 ± 5.36 μmol, p < .05) 及最後三趟 (last) (IMW vs. CON, 17.46 ± 5.94 vs. 21.37 ± 4.87 μmol, p < .05) ,IMW的去氧血紅素 (HHb) 均顯著低於CON。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吸氣肌熱身可能無法改善高強度腳踏車間歇運動表現,然而,這種熱身活動能減緩衝刺運動所引起的肌肉缺氧情形。Item 足部貼紮對第一趾節於60公尺衝刺表現之研究(2013) 王景濬目的:探討以彈性低位岱氏貼紮來改變第一趾節活動度對短距離起跑出發階段動作之影響。方法:以10名有內旋足之大專公開組短距離田徑男運動員為主要研究對象,利用改良式趾節量尺、高速攝影擷取選手貼紮前後第一趾節量測資料以及起跑出發階段所產生之運動學參數與30、60公尺衝刺成績表現。本實驗以相依樣本t考驗比較貼紮前後於起跑出發階段之運動學參數與第一趾節角度間之差異,顯著水準訂為α = .05。結果:經過有無貼紮後的結果1.第一趾節活動度測試影響上,經紮後只有慣用腳的總活動上有明顯的增加;2.對起跑推蹬的角度變化影響,在第一步與第二步推蹬動作上,踝關節角度有明顯的增加;3.對起跑推蹬的水平速度影響,在第一步離地瞬間重心水平速度有顯著的進步;4.對60公尺衝刺表現影響,前30公尺無顯著差異但在60公尺表現上有顯著進步。結論:彈性低位岱氏貼紮可增加內旋足短跑者於60公尺衝刺表現,表示貼紮技術可以控制過多的內旋動作而有利於推蹬動作。Item 不同震幅震動訓練結合不穩定表面訓練對於下肢運動表現之影響(2017) 高裕軒; Kao, Yu-Hsuan背景:競技體操運動對於選手從基礎動作扎根朝向高難度動作發展的過程中,爆發力、速度、敏捷、平衡等基礎運動表現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震動訓練與不穩定表面訓練皆可有效的增進運動表現。目的:探討八週震動訓練結合不穩定表面訓練介入對競技體操選手下肢的爆發力、速度、敏捷、平衡及專項技術運動表現並探討肌肉活化程度之影響。方法:16名大專競技體操選手,經配對分組成二組:高震幅震動訓練結合不穩定表面訓練 (N=8, 高震幅) 及低震幅震動訓練結合不穩定表面訓練 (N=8, 低震幅),進行為期八週的訓練。所有受試者在訓練前、立即性、四週、六週、八週皆進行下蹲跳、30公尺衝刺、折返跑、單腳平衡、後空翻測驗、肌肉活化。並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下肢運動表現 (爆發力、速度、敏捷、平衡、專項技術、肌肉活化) 之差異,顯著水準設為α = .05。結果:高震幅組立即性訓練後下蹲跳之跳躍高度、30公尺衝刺、單腳平衡之開眼平衡、後空翻之空翻高度、肌肉活化之外側腓腸肌達顯著;四週後,下蹲跳、後空翻之空翻高度達顯著;六週後,下蹲跳、30公尺衝刺之啟動速度、折返跑、後空翻之空翻高度達顯著;八週後,下蹲跳、30公尺衝刺、折返跑、後空翻、肌肉活化之內側腓腸肌、外側腓腸肌、股內側肌達顯著。低震幅組在立即性時下蹲跳之跳躍力量、單腳平衡之開眼平衡、肌肉活化之內側腓腸肌、外側腓腸肌達顯著;在六週時,下蹲跳之跳躍力量達顯著;在八週時,下蹲跳之跳躍力量達顯著。結論:高震幅震動訓練結合不穩定表面訓練能有效提升下肢運動表現,然而低震幅結合訓練則較無訓練效果。Item 大專與高中男子短距離選手起跑之生力學分析(2007) 陳淑英; Shu-Yin Chen本研究應用生物力學原理,探討大專與高中男子短距離選手起跑及起跑後第一步、第二步相關參數之差異,藉由研究所得提供教練及運動員作為訓練參考。本研究受試者為高中與大專男子選手各五名,平均身高為173.6±2.7及174.2±3.2公分,體重為61.4±4.4及67.6±3.2公斤、年齡為15.8±1.1及21.4±0.9歲。本實驗方法使用一台Redlake高速數位攝影機、一組單向測力計以及Kwon3D軟體, 採用獨立樣本t考驗及皮爾遜績差相關進行分析,以SPSS12.0 統計軟體計算,顯著水準訂為α= .05。本研究結論有以下三點。 (一) 本實驗研究發現高中選手在預備姿勢之軀幹角度、起跑重心水平位移皆大於大專選手;而大專選手起跑反應時間快於高中選手,預備姿式前後髖關節、第二步重心垂直位移、第一步、第二步著地重心垂直速度、第二步著地重心高度,均大於高中選手。 (二) 動力學部分:大專選手的前腳最大反作用力大於高中選手,高中選手之後腳總衝量(倍體重)大於大專選手,兩組前腳最大反作用力皆大於後腳之最大反作用力。 (三) 起跑重心水平速度、起跑重心垂直速度與起跑重心合速度與前後髖關節、前後膝關節、軀幹角度、前後腳最大反作用力及前腳總衝量皆未達顯著相關。重心水水平速度與後腳總衝量之倍體重成顯著相關(r=.66)。 關鍵詞:短距離、起跑、3D攝影分析、生物力學Item 我國九十年全運會短距離跑成績分析(2002) 潘文生本研究為提供國內田徑教練和選手一項國內最大型運動賽會短距離跑的運動員完整成績,並以實際的數據結果,歸納出可以預測賽次成績的方式,期望能夠協助成績提升。本研究以中華民國90年全國運動會的田徑賽事的短距離比賽成績為範圍,包括男、女一百公尺,男、女兩百公尺和男、女四百公尺等六個項目賽次成績。 研究結果顯示:男子一百公尺、女子一百公尺、男子兩百公尺和女子四百公尺的優勝者賽次成績都沒有顯著的差異,而男子四百公尺與女子兩百公尺的優勝者賽次成績則有顯著的差異,P<.05,其中女子兩百公尺跑的趨向分析有達到直線趨向,P<.05;在複賽和決賽設立一個成績的門檻是綜合以上的分析,複賽成績的門檻是預賽全部選手的平均成績為主;進入決賽推估門檻成績為:男子一百公尺是預賽前8名、複賽前8名平均成績;女子一百公尺是複賽前16名平均成績;男子二百公尺是預賽前8名、複賽前8名平均成績;女子二百公尺是預賽前8名、複賽前8名平均成績;男子四百公尺是預賽前16名、複賽前8名平均成績;女子四百公尺是預、複賽前8名平均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