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94
Item 華語學習者古代漢語及現代漢語學習策略之比較-以德國哥廷根大學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習者為例(2017) 傅聖芳; Fu,Sheng-Fang隨著近年來全球學習華語的總人口增加,學習者的華語程度不斷向上提升。古代漢語中許多常用的句式及慣用語仍保留在今日的書面語中,不但有豐富的文化意涵,並且有益於學生提高其口語和書面語體之間轉換的能力。然對國際學生而言,從現代漢語進階到古代漢語仍屬不易,故本研究將關注學生學習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這兩種不同文體時,具體使用哪些策略?是否因為學習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策略選用傾向?哪些因素(如:性別、年齡、學習時間等)可能影響學習者的策略選用?本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大學部國際生和德語區的德國哥廷根大學東亞所漢學系學生輔以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系、自由大學漢學系以及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漢學系的學生作為觀察對象。主要以語言學習問卷及訪談方式了解其學習動機與策略選擇原因,並訪談教師對於學習目標設置和教學設計及教材等看法。本研究結果顯示,德國華語學習者學習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皆常採用補償策略和社會策略;然台師大華語學習者則皆較常使用認知策略和社會策略。德國華語學習者學習古代漢語的策略,較多為情意策略與社會策略。就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相關性而言,德國華語學習者選擇認知策略與後設認知策均的相關性較高,而台師大學習者選擇記憶策略和社會策略的相關性較高。在影響兩地區華語學習者古代漢語策略選擇因素方面,學習時間長短和自評語言能力高低為主要因素;在現代漢語方面則以學習者學習漢字的經驗為主要因素。故研究建議教師可在教學設計中融入許多古語今用的例子與相關文化討論,幫助學習者穩固現代漢語基礎並了解古代漢語文化內容。Item 應用OTouch進行注音符號學習時遊戲興趣、遊戲焦慮與心流體驗(2020) 李欣雨; Lee, Hsin-Yu華語的標音文字(也就是注音符號)看起來像是一種符號,對於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學習者來說,可能會遇到認知上的問題,無法識別和使用注音符號,而這將會影響華語的學習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研究基於學業情緒理論,透過OTouch這款遊戲來探討以華語為二語學習者在學習注音符號時的遊戲興趣、遊戲焦慮和心流。在這個遊戲中,本研究使用注音符號、漢語拼音和其他與該發音相關的圖片,以便學生連結這三種要素。 本研究採用實驗研究法和問卷調查法來觀察以華語為二語學習者的學習情緒變化。在實驗研究中,教師講解完注音符號之後,利用OTouch進行複習活動。本研究之華語學習者共計33名學生,皆住在日本,在上課前從未學過注音符號,也沒有在台灣居住過的經驗,學習華語時數七百小時至一千四百小時不等,中級華語學習者。在每次使用完OTouch之後進行問卷調查,共計三次,藉以了解華語學習者在三個月內學習情緒的變化以及探索因性别差異所產生的影響。其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 OTouch能幫助華語學習者降低注音符號的難度。 二、 華語學習者在使用OTouch學習注音符號時的焦慮感,無論學習者練習幾次,女性與男性皆無差異。 三、 華語學習者在使用OTouch學習注音符號時,隨著練習時間的增加,學習者的心流體驗也越多,而此影響和性別沒有關聯。 四、 華語學習者在使用OTouch學習注音符號時對此遊戲感興趣;並且男女之間無顯著差異,但是在第二次調查中,女性比男性更感興趣。 綜合以上之研究結果,本研究為今後以華語為二語學習者提出未來可透過此款遊戲進行注音符號教學發展之研究建議。Item 融入IB-PYP探究理念之《Hello,華語!Starter》幼兒教材發展(2019) 盧秀鳳; Lu, Hsiu-Feng全球華語學習與教學正蓬勃發展,依據供需現象,華語為第二語言的教材雖有陸續推出,但專門針對國際學校的幼兒華語教材還可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根據語言發展理論,幼兒又是語言開發的最佳關鍵時期。因此,本研究以發展融入IB-PYP探究理念之《Hello,華語!Starter》幼兒教材,符合二語學習理論以探究情境、多向認知、直覺吸收、累積經驗、建立邏輯等接續《Hello,華語!》的教材而編寫以應適時之需。 「國際文憑」組織小學階段超學科模式;在六個具有全球意義的跨學科主題的指導下,學生通過發展他們的概念、理解來加深他們的學習; 加強在學科領域內外的知識和技能。因此,編寫融入IB-PYP幼兒華語教材以六個主題單元、八大重要核心概念及十項學習者目標。參考「國際文憑組織」小學階段的超學科模式,編輯專屬國際學校使用的幼兒華語教材。遵循IB-PYP六大主題、核心概念及相關概念之平衡發展,在六個具有全球意義的學科主題下,學生通過發展概念來理解加深他們的學習,加強他們在學科領域內外的知識和技能。從六大單元導入認識自己及其他自我探究,激發對自我表達能力,獲得對周遭環境的認識,習得知識、增強技能並養成負責任的態度;教材編輯以探究式學習模式習得語言與文化。 本研究以幼兒華語文教材的文獻分析探究華語幼兒教材之發展現況。根據IB-PYP六大主題單元,以5-6歲幼兒為基礎之學習內容、培養學生開放性思考,開發潛在能力,達成學習目標,對周圍環境,對世界認識、關懷,最終以愛地球為宗旨。經過統整規劃編輯,與專家學者和出版單位合作,於2018年7月完成全新《Hello,華語! Starter 1》和《Hello,華語! Starter 2》幼兒教材,分為1、2兩冊。這套教材針對IB-PYP國際文憑組織的核心理念所編寫,因此,無論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符合多元發展的國際學校都可以使用這套超學科領域的幼兒華語教材,讓幼兒快樂學華語,進而能奠定未來通往世界之基礎。Item 融入科技內容教學知識與教師主導觀課於職前華語教師發展線上教學知能之研究(2022) 李喻安; LI, YU-AN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普及,資訊通信科技的成熟使得線上教學漸趨蓬勃,甚至成為近幾年的主流教學模式。如何將科技融入課堂並提升教學效能,已成為現今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議題。為了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要求每位教師每學年應至少公開授課一次,進行教學觀察與專業回饋。然而,目前國內針對華語職前教師培訓的研究中,較少針對教學觀察進行對於職前教師教學知能發展之探究。因此,本研究以科技內容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作為框架,探討教師主導觀課(Teacher-Driven Observation,TDO)對職前線上華語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的影響。本研究採混合設計,研究對象為42位華語職前教師,使用問卷蒐集量化和質化資料進行分析:量化數據以描述統計及推論統計處理;質化資料以TPACK架構編碼、轉化成量化數據,再進行推論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華語職前教師較關注教學知能(PK)與教學內容知能(PCK)相關的教學議題,而職前教師的關注重點也反映在教學表現的自我評估中,認為PK與PCK的教學技能進步最多。在TDO各階段,觀課階段對於提升職前教師的線上教學技能之影響最為顯著;研究亦發現TPACK和TDO之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職前教師TPACK知能的發展會隨著TDO「說課—觀課—議課—反思」不同階段的推進,逐漸於議課階段聚焦,再於反思階段擴展。此外,在不同階段中,職前教師主要關注的TPACK知能仍是PK與PCK,科技相關知能的發展較不顯著。綜上所述,本研究整體結果顯示TDO有助於華語職前教師提升教學專業知能,特別是教學相關的知能。希冀透過本研究的結果,提供後續線上華語師資培育的另一個切入點,使培育課程之規劃更加豐富多元。Item 從道歉語與感謝語的語境特徵看隱含性話語表達(2020) 陳敬佳; Chen, Ching-Chia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以華語為外語學習者也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際以及文化融入也成為21世紀語言學習的重要議題。華語因應地區、文化的不同在使用上也出現些許的差異,但華人文化卻作為主要共同核心體現在語言中。在華人社會中「禮貌」和「面子」都是與人交際時的重要概念與工具,而「道歉」和「感謝」則是話語交際中展現禮貌、保全面子的典型例子。 在華人社會裡「正人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是千古流傳的道德依歸,教人遇到衝突時先自省認錯,不要先將錯誤加諸在他人身上。而在現代道歉用語除了表達真誠的致歉之外,有時還具有責怪、威脅等隱含性意涵,而這部分也是學習者容易混淆的部分。感謝在華人社會的文化中則一直是一種重要的美德,「受人點滴,湧泉以報」是代代相傳的行事準則,在現代感謝用語除了表達對他人真誠的致謝之外,有時還具有埋怨、諷刺等隱含性意涵,華語學習者若沒有相關文化知識融入在語言學習中,便容易誤判並產生誤會。 本研究利用問卷實驗法,調查華語學習者面對隱含性語意能否正確辨別,最後分析華語學習者判斷感謝語及道歉語中的隱含性語意產生的偏誤及形成原因,並提供未來教師的教學建議。根據研究結果,詞彙難度、詞彙帶有的情緒色彩、詞彙出現的頻次等都會造成華語學習者判斷時的差異,句子中的詞彙難度低、帶有的情緒色彩強、在生活中出現的頻次高,華語學習者可以更容易判別出句子中的隱含性語義,另外華語學習者若可以聽到說話者真實的語氣,也可以幫助他們判別出說話者的感謝或道歉是否真心誠意。 華語學習者的學習背景、學習地區、學習華語的時間長短、年齡乃至學習者教師的國籍背景等也對於判別隱含性語意發揮重要的關鍵,華語教師若可以在教學中加入這類含有文化意的語言使用,相信可以拓展華語學習者廣闊的華語觀,協助華語學習者更順利的融入華人社會。Item 漢越詞對越南學生在閱讀漢語能力之影響(2018) 阮氏茹瓊; Nguyen, Thi Nhu Quynh漢越詞在越南扮演補充且豐富越南語的重要角色,也是漢源詞的其中一種。由於漢越詞是越南人根據漢語的發音,使用越南讀音讀漢字。因此大部分的漢越詞跟漢語的發音相似度很高,加上漢越詞的順序排列基本上也跟漢語相同,因此越南學生只要知道漢字的讀音就可以馬上判斷出漢語的語意,也可以直接從漢越音創出新的漢語,這是漢越詞對越南學生學漢語帶來的正遷移。但是由於部分越南學生對漢越詞還不夠了解,因此,當運用漢越詞學習漢語時,難免存在一些負遷移作用。 學習任何外語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均不可或缺。對越南學生而言,聽說方面並不構成問題,主要的學習障礙在於閱讀和寫作方面。但是目前仍缺乏閱讀與寫作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從閱讀方面著手,結合漢越詞,探討漢越詞對越南學生的漢語閱讀及學習成效。研究對象為來台留學的越南學生,漢語程度為中級。以問卷調查法作為經驗性資料收集,透過調查結果推估越南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尤其是閱讀部分,從而了解漢越詞影響漢語學習的狀況。另外,透過測驗受試者的漢語閱讀能力結果,以統計法來推估有無使用漢越詞教學法,對受試者閱讀能力學習之差異。最後從教學過程以及分析結果提出漢越詞對越南學生漢語閱讀之正負遷移作用,從而提出建議。Item 華人與墨西哥人生死觀之跨文化比較──以電影教學為例(2022) 高幼蘋; Kao, Yu-Ping在跨文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者和學習者往往會面臨許多困難,這涉及教學者對於教學文化以及學習者背景了解之深度,若是能了解學習者的文化背景,在教學時便能利用比較呈現兩種文化之相似處或差異所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曾於台灣、大陸、墨西哥以及美國教學,並開設過「華人電影」以及「華人文化與風俗」課程數次,隨著教學經驗累積,逐漸對於這些國家的學習者在面對跨文化差異時容易產生之誤解或學習難點較能掌握。本文運用跨文化、比較文化、主題學研究、電影教學研究方法,由華人與墨西哥人的創世神話、喪葬風俗、清明節和亡靈節為基礎,以華人及墨西哥人文化為背景之電影《最愛》、《COCO》以及《父後七日》、《生命之書》作為例子,提出關於華人與墨西哥人生死觀之跨文化比較。論文主要以電影《最愛》中的「冥婚」、《父後七日》裡出現之「喪禮儀式及禮節」與以墨西哥亡靈節為背景的《COCO》、《生命之書》中出現的死亡後的世界與靈魂的去處作為跨文化比較的例子,說明這些風俗所呈現的生命意涵及死亡觀所反映出的內在思想與生死觀,並針對論文中的內容設計一個教案。一般來說,不同民族的思想會受到地域環境、歷史背景與傳統文化影響甚深,經過代代流傳沿襲,後人吸收這些文化的同時,或多或少地發展出新的文化,並展現出該民族之生死觀;這些例子,是筆者實際在華人電影教學中,讓許多學生感受到文化衝擊與理解困難的內容,透過教學與討論,使學習者能對這些由來已久的風俗文化以及儀式所揭示生死觀,以及如何影響生活和語言,有較深層的認識。筆者藉由四部電影中的跨文化比較,進一步說明在教學時,學習者的難點所在以及教學者可以如何選擇文化切入點,讓學習者更容易理解與吸收,明白所學文化如何在那樣的時空背景產生、發展並影響而內化為該民族的文化底蘊,並期盼能應用於華人電影文化與跨文化教學中。Item 中日同形詞教材對初級日籍學習者詞彙學習成效之影響(2020) 魏吟玲; Wei, Yin-Ling漢語、日語中有許多詞形相同或相似的「同形詞」,然而其詞彙知識系統對應關係複雜,對日籍華語學習者而言,同形詞能帶來學習助益,亦可能造成偏誤。過往研究指出同形詞為對日華語教學的重點之一,然而針對同形詞編寫的國別化教材付之闕如。是以,本研究旨在依據對比分析、偏誤分析、認知配對、精緻化學習理論,規劃並編寫《實用中日同形詞攻略法》,進而驗證該教材對初級日籍學習者詞彙學習成效之影響;據此目的,依照ADDIE教學設計模式發展兩項研究:研究一聚焦於中日同形詞的教材編寫,以自學式教材為例,提出編寫理念,並由《當代中文課程》一、二冊選詞,由易到難,編寫A2-B1程度的三個單元為範本。研究二以實驗法驗證此教材之成效,採2×3二因子混合實驗設計,受試者間自變項為教材類型(自編同形詞教材、仿《當代中文》教材),受試者內自變項為測驗時間(前測、立即測、兩週延宕後測);依變項為學習者於詞彙再認、句子產出與拼音書寫測驗之正確率表現;研究對象為56位初級華語程度的日籍學習者,隨機分派至使用不同教材的組別(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8位)進行自學與測驗。研究結果顯示:一、使用自編教材組別的詞彙再認與句子產出表現優於對照組,而拼音書寫表現無顯著差異;二、兩組的立即測表現優於延宕後測,並優於前測;三、教材與測驗時間點之間無交互作用。本研究結果支持此自學式同形詞教材有助於提升日籍學習者詞彙再認與句子產出之成效,並於學習者、專家評鑑中得到較高的評價。最後,本研究根據結果提出後續教材修正與發展方向,並為中日同形詞教材編寫提出建議。Item 以交際為本之華語文教學研究(2005) 陳薌宇; Xiang-yu Chen摘 要 人類語言和環境的互動是不容忽視的,語言環境觸發人類的意念,使其產生交際的需求或欲望,在認知了外在情況,並經過內在的評量後,人類會依靠其既有的背景知識,來選擇他認為最恰當的表述形式,當然,對整體情勢的判斷越正確,語言能力越足夠,交際就越容易成功。 但是,以培養交際能力為前提的教材設計與課程規劃,也不能捨棄語言教學的本質,有計劃地進行語言教學,比隨興的教學更有效率。我們認為,語境能對語篇性質產生制約,應該對語篇進行分析,但變動性不大。在教學上更需考量的是交際功能,以及能恰當表述單項交際功能的語法形式,這兩個層面的數目雖然不是絕對,但必定有基本的模型存在,就算是肢體語言或面部表情,也需要雙方對該形式有共同的解讀,這也是人與人間必須擁有的「知識共區」,否則沒有交集便無法溝通。 在課程設計時,參考語境與語用關聯,衡量學習者的程度,再決定要選用何種語言形式,以強化交際能力的實質層面。另一方面,不同的交際功能,也可能由相同的語言形式來表述,但每項交際功能都應該有它自身的內部語法要點檢定及排序,因為語言形式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與功能後,其語法性質與內涵都可能產生變化,最後再依照結果,分別納入整體的教學等級中。 華語教學近年來吸收了國外理論後,漸漸有了新的面貌,未來也期待能朝向科學化、系統化、效率化與精確化的方向開展。本論文將循序漸進,層層轉遞,目標是探索語境、交際功能與語法形式的選用與聯結原則,以期未來能建立一套客觀的教學及檢測流程,並將成果運用於語言教學與評量中。Item 中級商務華語房屋租賃情境教學設計研究(2018) 施季昀; Shih, Chi-Yun台灣的租房管道多元,無論透過傳統的租屋看板電話諮詢、網路租屋平台或是隨處可見的房屋仲介公司的介紹,都是找房租屋的方式,然而多樣化的選擇,卻也使來台就學或工作的商務人士容易感到困擾,除了語言不同外,華人的溝通風格、社會文化背景差異產生的誤解,往往讓外籍人士有不好的租屋經驗。其次,租屋與買屋都是不可避免且生活化的議題,對外籍人士而言更顯重要,因為語言溝通不良或無法確實理解房屋契約規範,導致房東與房客間產生法律糾紛的情況層出不窮,因此本研究旨在協助華語學習者透過房屋租賃問題之情境建置,讓學習者能於不同情境中瞭解在台灣租房的實際情形和過程,並熟悉如何與房東或房客洽談與協商,藉此提升學習者之商務語言交際能力。 本研究首先分析目前兩岸商務華語教材中房屋租賃單元之活動設計,歸納教材租屋情境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商務活動,接著再針對外籍人士的租屋需求進行問卷調查,透過整合學習者的需求分析、諮詢商務人士以及房仲業者之訪談結果,設計以房屋租賃為主題之情境教學課程,經由教學實證的方式,進行完整的商務華語房屋租賃情境教學,最後按照課程規劃與實際教學過程,請學習者及資深的華語教師針對此情境課程給予回饋及建議,作為檢視商務華語融入情境教學成效的依據。 藉由商務華語教材房屋租賃內容分析、學習需求問卷調查、外籍商務人士和房仲業者訪談以及實際教學驗證,本研究發現,教材情境設置以找房子、租房子以及簽訂租賃契約為三個主要情境單元,若將學生之租屋需求與相關商務情境有效的設計並融入課程中,有助於學習者學習與租屋相關的商務知識,並理解如何正確使用商務溝通策略達到最終承租房屋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