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910
  • Item
    中德網路抱怨行為策略對比及教學應用
    (2020) 陳禛; Chen, Chen
    抱怨是人際互動中常見的言語行為。過往語用學研究中不乏以抱怨為 主題之文獻,範圍亦涵蓋跨文化對比研究;然而其多聚焦於真實生活中的 抱怨型態,且以英文為主要對比語言,中、德對比之網路抱怨研究尚嫌不 足。此外,既有抱怨文獻多藉引發式研究法取得語料,缺少自然言語之分 析。有鑑於此,本文選定網路平台蒐集使用者留下的抱怨評論,藉其真實 言語探討中文與德文抱怨異同,檢視文化因素於其中的影響,最後並根據 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建議。 本文蒐集旅遊評論網站 TripAdvisor 之中、德抱怨語料共600筆,時間 範圍涵蓋2016年至2020年。分析重點為抱怨行為中使用者所採取的主體策 略、輔助策略類型與策略結構分佈。研究結果顯示,中文與德文於網路抱 怨行為中皆有多樣的策略選擇,其使用情況則部分反映了集體主義與個體 主義文化特徵。結構上,兩者均以單一主體策略為主,兩種主體策略為 輔,同時傾向搭配單一輔助策略。就主體策略而言,兩者皆偏好帶有主觀 色彩的評價策略,至於輔助策略,最受青睞者則是為抱怨提供背景的釋因 策略。於文化因素上,中文對評價策略的依賴與過往認定集體主義者較為 間接之現象不符,然而中文、德文各自對表願策略及表態策略的偏好仍反 映了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之文化特徵。 依據研究結果,本文設計符合德文母語者學習中文所需之抱怨策略教 案,期盼提高學習者於中文語境的網路溝通中靈活運用抱怨策略之能力。
  • Item
    心智圖融入對外華語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7) 陳思蘋; Chen, Si-P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心智圖融入對外華語寫作教學是否對學習者之寫作興趣及寫作能力有所提升。本研究主要採取行動研究法,以9位華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於15週正式語言課程中,進行5次與正式課程結合之心智圖融入寫作之實驗教學。實驗進行期間所運用之研究工具以質化資料為主,輔以量化工具客觀印證研究結果。歷程中所使用的量化工具為「寫作興趣量表」與「作文評定量表」;質化部分的資料則包括教學省思札記、學生作品分析、訪談紀錄等。以上資料經由彙整、分析後,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學生參與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後,於「寫作興趣量表」所得之總分有顯著提升,證實寫作前藉由心智圖構思、選材,確實能降低學生對寫作的恐懼與焦慮感,提升其寫作興趣。 二、學生參與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後,於「作文評定量表」所得之總分及「標點及文字」、「詞彙及語法」、「內容思想」、「組織結構」等四個向度之分數皆有顯著提升。 三、通過行動研究的循環歷程,教師與學生可將每次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難提出討論,經由反思,於下一次的課程中修正教學方案。 四、通過行動研究的循環歷程而逐步修正的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之策略(流程),有助於掌握參與本研究學生的寫作過程及需求,以提供適切的協助。 五、心智圖法融入寫作教學對學習成效具有正向的影響,但心智繪圖的品質與寫作能力並不是絕對相關的,有些寫作能力強的學生不畫心智圖也能 寫出不錯的文章。 最後,筆者者綜合研究之結果,提出相關教學建議,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內容導向教學法應用於《論語》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仁」為主題
    (2020) 孔繁妤; Kong, Fan-Yu
    孔子與《論語》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中國文化因其提出核心思想——「仁」而真正進入文化的自覺。作為中國文化的根基之一,而深深影響現代的華人社會。然而目前大學附設華語中心所開設之《論語》課程多針對高程度之 學生,教材也沒有統一性。當學生到達該程度時,已經錯失了很多學習《論語》及儒家文化的機會。又目前針對《論語》教學之研究,多建議以主題式課程與跨文化課程教授《論語》,但鮮少針對特定的教材與教學法進行分析與應用,針對《論語》課程缺乏系統性的規劃與應用。 針對上述的狀況,本研究以內容導向教學法中的重視主題教學的6T教學法作為研究重點,希望將6T教學法結合《論語》,設計一套以《論語》為主題之課程,並採用行動研究法,實際應用於教學中。希望透過三次教學行動循環,修正課程內容,並藉由專家訪談確認其課程與教學之可行性。同時透過課堂觀察、意見調查與專家教師訪談,統整分析《論語》基於內容導向6T理論實行在中級華語課程的情況,並提出問題調整與建議。藉此展現6T教學法針對《論語》課 程設計的應用性,以供目前缺乏教材與具有高度課程規劃彈性之教師參考。 透過問卷調查與訪問,研究結果顯示本課程受到專家與學生的肯定。而針對實際應用之狀況,本研究根據6T教學法的五大考量因素提出相對應可能發生之狀況,並基於觀察、調整與分析提出七點回應狀況與問題:(1)安排內容著重於思想架構與章句原文教授(2)進行學生興趣需求、任務偏好與文化背景調查(3)融入跨文化能力為基礎以設計包含「態度」的三焦點目標(4)以「受忽略文化」、「受壓抑文化」補充《論語》課程內容與討論的層次性與豐富性 (5)增加跨文化與跨時代實例以加強學生對於《論語》內容的連結(6)安排思想概念的循序漸進(7)結合《論語》內容之文化參與與體驗培養學生跨文化敏感度,並在最後基於結論提出未來教學與研究發展之建議。
  • Item
    華語學習者古代漢語及現代漢語學習策略之比較-以德國哥廷根大學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習者為例
    (2017) 傅聖芳; Fu,Sheng-Fang
    隨著近年來全球學習華語的總人口增加,學習者的華語程度不斷向上提升。古代漢語中許多常用的句式及慣用語仍保留在今日的書面語中,不但有豐富的文化意涵,並且有益於學生提高其口語和書面語體之間轉換的能力。然對國際學生而言,從現代漢語進階到古代漢語仍屬不易,故本研究將關注學生學習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這兩種不同文體時,具體使用哪些策略?是否因為學習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策略選用傾向?哪些因素(如:性別、年齡、學習時間等)可能影響學習者的策略選用?本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大學部國際生和德語區的德國哥廷根大學東亞所漢學系學生輔以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系、自由大學漢學系以及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漢學系的學生作為觀察對象。主要以語言學習問卷及訪談方式了解其學習動機與策略選擇原因,並訪談教師對於學習目標設置和教學設計及教材等看法。本研究結果顯示,德國華語學習者學習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皆常採用補償策略和社會策略;然台師大華語學習者則皆較常使用認知策略和社會策略。德國華語學習者學習古代漢語的策略,較多為情意策略與社會策略。就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相關性而言,德國華語學習者選擇認知策略與後設認知策均的相關性較高,而台師大學習者選擇記憶策略和社會策略的相關性較高。在影響兩地區華語學習者古代漢語策略選擇因素方面,學習時間長短和自評語言能力高低為主要因素;在現代漢語方面則以學習者學習漢字的經驗為主要因素。故研究建議教師可在教學設計中融入許多古語今用的例子與相關文化討論,幫助學習者穩固現代漢語基礎並了解古代漢語文化內容。
  • Item
    泰國華語文教學課程之行動研究-以中華語文中心為例
    (2009) 林瓘閩; Lin Kuan-Min
    泰國華語文教學課程之行動研究— 以中華語文中心為例 關鍵字 :華語文教學、教學法、全語文教學、後設認知 中文摘要 在這篇論文中主要研究的主題是要增加華語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所以作者以研究者的角色對泰國中華會館中華語文中心(C.L.C.)小學二、三年級華語文學習的課程,做華語文教學課程的行動研究。作者基於中華語文中心(C.L.C.)的研究場域,採用臺灣教育部審定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的教材,同時考慮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者的環境、作者自己的教學策略等等進行行動研究。語文的教學應該是全語文的教學,作者將聽、說、讀、寫的教學策略運用在課堂教學中,並在課堂教學的過程去觀察學習者的學習情況。 研究之資料蒐集方式包括對於學習者之問卷調查、教師之教學方法自我反思記錄、課堂教學觀察,教學錄音,以及學習者在語文聽、說、讀、寫的學習效果評量。為了保持行動研究信度與效度,研究過程中亦對學習者與家長進行訪談,並輔以同儕討論及學習者之測驗評量。另在教材之使用上,也進行學習者意見調查,並對學校使用的數種版本教材進行教學對比分析。 在2007年至2008年中華語文中心(C.L.C.)的華語文教學課程行動研究中顯示,教師必須事先瞭解第二語言學習者或外語學習者的學習智能。進行教學時,研究者利用認知發展的基模理論,以布魯納(J.S.Bruner)螺旋式課程組織規準方式(Spiral curriculum),課堂上應用認知教學法、聽說教學法、直接教學法,著重複習與操練,加強學習者的認知記憶。為達到語言交際溝通功能,以延伸教學「我手寫我口」的方式,利用寫造句、作文的練習,予於補充學習者生活化的運用機會。在學習者的學習評量與寫作階段中,可以確確實實地觀察到學習者的華語文能力提昇了許多。
  • Item
    應用OTouch進行注音符號學習時遊戲興趣、遊戲焦慮與心流體驗
    (2020) 李欣雨; Lee, Hsin-Yu
    華語的標音文字(也就是注音符號)看起來像是一種符號,對於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學習者來說,可能會遇到認知上的問題,無法識別和使用注音符號,而這將會影響華語的學習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研究基於學業情緒理論,透過OTouch這款遊戲來探討以華語為二語學習者在學習注音符號時的遊戲興趣、遊戲焦慮和心流。在這個遊戲中,本研究使用注音符號、漢語拼音和其他與該發音相關的圖片,以便學生連結這三種要素。 本研究採用實驗研究法和問卷調查法來觀察以華語為二語學習者的學習情緒變化。在實驗研究中,教師講解完注音符號之後,利用OTouch進行複習活動。本研究之華語學習者共計33名學生,皆住在日本,在上課前從未學過注音符號,也沒有在台灣居住過的經驗,學習華語時數七百小時至一千四百小時不等,中級華語學習者。在每次使用完OTouch之後進行問卷調查,共計三次,藉以了解華語學習者在三個月內學習情緒的變化以及探索因性别差異所產生的影響。其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 OTouch能幫助華語學習者降低注音符號的難度。 二、 華語學習者在使用OTouch學習注音符號時的焦慮感,無論學習者練習幾次,女性與男性皆無差異。 三、 華語學習者在使用OTouch學習注音符號時,隨著練習時間的增加,學習者的心流體驗也越多,而此影響和性別沒有關聯。 四、 華語學習者在使用OTouch學習注音符號時對此遊戲感興趣;並且男女之間無顯著差異,但是在第二次調查中,女性比男性更感興趣。 綜合以上之研究結果,本研究為今後以華語為二語學習者提出未來可透過此款遊戲進行注音符號教學發展之研究建議。
  • Item
    融入IB-PYP探究理念之《Hello,華語!Starter》幼兒教材發展
    (2019) 盧秀鳳; Lu, Hsiu-Feng
    全球華語學習與教學正蓬勃發展,依據供需現象,華語為第二語言的教材雖有陸續推出,但專門針對國際學校的幼兒華語教材還可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根據語言發展理論,幼兒又是語言開發的最佳關鍵時期。因此,本研究以發展融入IB-PYP探究理念之《Hello,華語!Starter》幼兒教材,符合二語學習理論以探究情境、多向認知、直覺吸收、累積經驗、建立邏輯等接續《Hello,華語!》的教材而編寫以應適時之需。 「國際文憑」組織小學階段超學科模式;在六個具有全球意義的跨學科主題的指導下,學生通過發展他們的概念、理解來加深他們的學習; 加強在學科領域內外的知識和技能。因此,編寫融入IB-PYP幼兒華語教材以六個主題單元、八大重要核心概念及十項學習者目標。參考「國際文憑組織」小學階段的超學科模式,編輯專屬國際學校使用的幼兒華語教材。遵循IB-PYP六大主題、核心概念及相關概念之平衡發展,在六個具有全球意義的學科主題下,學生通過發展概念來理解加深他們的學習,加強他們在學科領域內外的知識和技能。從六大單元導入認識自己及其他自我探究,激發對自我表達能力,獲得對周遭環境的認識,習得知識、增強技能並養成負責任的態度;教材編輯以探究式學習模式習得語言與文化。 本研究以幼兒華語文教材的文獻分析探究華語幼兒教材之發展現況。根據IB-PYP六大主題單元,以5-6歲幼兒為基礎之學習內容、培養學生開放性思考,開發潛在能力,達成學習目標,對周圍環境,對世界認識、關懷,最終以愛地球為宗旨。經過統整規劃編輯,與專家學者和出版單位合作,於2018年7月完成全新《Hello,華語! Starter 1》和《Hello,華語! Starter 2》幼兒教材,分為1、2兩冊。這套教材針對IB-PYP國際文憑組織的核心理念所編寫,因此,無論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符合多元發展的國際學校都可以使用這套超學科領域的幼兒華語教材,讓幼兒快樂學華語,進而能奠定未來通往世界之基礎。
  • Item
    以「WordWall」數位遊戲探討印尼初學者在華語文學習焦慮、遊戲學習興趣、遊戲焦慮與知覺遊戲學習的價值
    (2021) 尤怡婷; Yu, Yi-Ting
    基於多媒體學習的認知情意學習理論,本研究採用「WordWall」線上數位遊戲來探討參與者複習華語以名詞、動詞、形容詞三種不同詞性的詞彙時,在華語文學習焦慮、遊戲學習興趣、遊戲焦慮與知覺遊戲學習的價值對遊戲進行中的影響。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和問卷調查法來觀察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情意變化,在研究實驗中,教師解說華語三種不同詞性的詞彙後,利用「WordWall」線上遊戲來進行複習。本研究有四十九名學生,家庭背景為印尼華僑,皆具備基本識字和華語基礎溝通能力,屬於初級華語學習者,運用華語三種詞性以名詞、動詞、形容詞帶入「WordWall」遊戲來複習,共進行七周時間,藉以了解華語學習者面對華語三種不同詞性的詞彙在「WordWall」圖案文字配對遊戲學習情緒的變化以及探索因性別、年齡和華語先備能力所產生的影響,其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一、不同性別學生使用「WordWall」遊戲複習華語詞性的詞彙時,在華語文學習焦慮和學習興趣無男女性別差異,但在知覺遊戲學習的價值上,男性知覺遊戲學習的價值比女性高。二、不同年齡層使用「WordWall」遊戲複習華語詞性的詞彙時,在華語文學習焦慮、遊戲學習興趣、遊戲焦慮與知覺遊戲學習的價值上皆無顯著差異。三、華語學習者透過「WordWall」遊戲複習華語詞性的詞彙時,在華語文學習焦慮、遊戲學習興趣、遊戲焦慮與知覺遊戲學習的價值皆有高度相關,但在學習華語的詞性無相關。四、華語先備能力使用「WordWall」遊戲複習華語詞性的詞彙時,其知覺遊戲學習的價值有差異。
  • Item
    融入科技內容教學知識與教師主導觀課於職前華語教師發展線上教學知能之研究
    (2022) 李喻安; LI, YU-AN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普及,資訊通信科技的成熟使得線上教學漸趨蓬勃,甚至成為近幾年的主流教學模式。如何將科技融入課堂並提升教學效能,已成為現今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議題。為了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要求每位教師每學年應至少公開授課一次,進行教學觀察與專業回饋。然而,目前國內針對華語職前教師培訓的研究中,較少針對教學觀察進行對於職前教師教學知能發展之探究。因此,本研究以科技內容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作為框架,探討教師主導觀課(Teacher-Driven Observation,TDO)對職前線上華語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的影響。本研究採混合設計,研究對象為42位華語職前教師,使用問卷蒐集量化和質化資料進行分析:量化數據以描述統計及推論統計處理;質化資料以TPACK架構編碼、轉化成量化數據,再進行推論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華語職前教師較關注教學知能(PK)與教學內容知能(PCK)相關的教學議題,而職前教師的關注重點也反映在教學表現的自我評估中,認為PK與PCK的教學技能進步最多。在TDO各階段,觀課階段對於提升職前教師的線上教學技能之影響最為顯著;研究亦發現TPACK和TDO之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職前教師TPACK知能的發展會隨著TDO「說課—觀課—議課—反思」不同階段的推進,逐漸於議課階段聚焦,再於反思階段擴展。此外,在不同階段中,職前教師主要關注的TPACK知能仍是PK與PCK,科技相關知能的發展較不顯著。綜上所述,本研究整體結果顯示TDO有助於華語職前教師提升教學專業知能,特別是教學相關的知能。希冀透過本研究的結果,提供後續線上華語師資培育的另一個切入點,使培育課程之規劃更加豐富多元。
  • Item
    「語法塊」作為華語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以「了」為例
    (2022) 張祐齊; Chang, Yu-Chi
    本研究基於線上互動語料的觀察,提出「語法塊」作為一個包含語言結構、意義、語境資訊「整體概念」的教學語法單位,說明「語法塊」和語言結構、語境、語法功能的關聯。藉由觀察實習教師與漢語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線上互動語料,以第二語言習得的觀點,探討「語法塊」是否更適合作為華語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並可避免使用「語法點」作為教學單位所衍生的問題。以「語法塊」作為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應用在語法教學與教材編寫上,可以提供學習者漢語語法的各語言平面資訊,解決學習者的理解困難,並幫助其在自然對話中使用該語法。本研究以漢語語法「了」為例,從高級程度華語個案學習者收集了共計九次課堂,時長約十二小時中介語語料中,觀察學習者對「了」的「語法塊」習得歷程,研究其語法難易、語義認知、教學排序等第二語言的語法習得上的問題。並提出以「語法塊」作為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應符合三項前提:一、語境前提:「語法塊」在特定語境有對應意義;二、結構前提:「語法塊」的共現頻率高、黏著性強;三、第二語言習得前提:「語法塊」可以與學習者母語的概念對應。本研究更對照教材中所收錄的「了」相關「語法項目」,總結出五個用以評估教材描述是否符合學習者二語習得需求的具體指標,分別為:一、對語言結構的說明;二、對語言基本語義、語言功能的說明;三、是否提供典型例句;四、對使用語境的說明;五、提供對應的外語翻譯或外語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