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劉一民"
Now showing 1 - 20 of 9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6世紀以後中、日、韓的武藝身體觀比較研究--以明朝、江戶、朝鮮時期的武藝書為中心(2010) 朴貴順; Poh Guey Shuenn16世紀以降,中、日、韓刊行之武藝書數量龐大,其中以明朝的《紀效新書》、江戶的《兵法秘傳書》˙《武術早學》、以及朝鮮的《武藝圖譜通志》最具代表性。本研究以這四本書為基準點,透過書中之「圖」和「譜」的武藝(武藝動作和武器)、示範者的穿著、武藝教學,以及身體哲學的比較,用以呈現、討論中、日、韓對於武藝身體觀的傳承及異同點。 本研究首先重新檢視明朝的《紀效新書》和朝鮮的《武藝圖譜通志》的刊行過程,並從中考察中國武藝對《武藝圖譜通志》之影響;其次究明日本《兵法秘傳書》和《武術早學》的刊行過程以及其內容;之後從中檢討中國武藝對此三書的影響;最後,以《紀效新書》為中心,透過各國之武藝書來比較,探討三國的武藝身體觀。 本研究發現,四本書之中的圖與譜、示範者的穿著、武藝教學內容,以及蘊涵的身體哲學均顯示具有儒家身體思想的觀念。在明朝時期、江戶時期、朝鮮時期所刊行的四本書,都各有特色,可是日本和朝鮮的三本書均不乏是受到明朝《紀效新書》的影響,無論武藝、穿著、武藝教學與身體哲學等。而且,1592年壬辰倭亂的時候,從中國導入到朝鮮的儒家思想,進一步還導入到日本的歷史當中,並提供更好的根據。雖然,日本和朝鮮受到明朝的影響而刊行了兵法、武藝書,可是他們刊行的書籍不僅只是模仿,還加上各國的武藝文化特色,並貫通其中。Item OO與11的對話-----輪椅運動舞蹈的玩美轉化世界(2004) 李玉齡; Lee,Yu-Ling本研究主要探討輪椅運動舞蹈的美感世界。首先,介紹輪椅運動舞蹈的形成架構;再以高達美的遊戲藝術論及傅柯的生存美學,闡述輪椅運動舞蹈的玩美主張;接著進入輪椅運動舞蹈的新世界,將輪椅運動舞蹈之人、事、物與邂逅、練習、展演三方面,交織鋪陳出輪椅運動舞蹈的玩美轉化過程,真實呈現;最後再以深度報導輪椅運動舞蹈玩家們的真實轉化世界,連結玩美轉化新世界與真實世界。研究結果發現,在輪椅運動舞蹈形成的新世界中,玩就是遊戲、美就是藝術、轉化則是生命的轉化。人在輪椅運動舞蹈的玩美轉化世界裡,身心藉由遊戲引入,而使生活與藝術相結合,身、心、靈合而為一,並轉化成生命真實存有的最高境界。Item 不同年齡兒童滾球出手型態與目標設定對滾球擲準成績表現的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3-07-01) 王宗騰; 劉一民; 黃振興評Item 二十年來臺灣運動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教育部體育署, 1999-09-01) 劉一民Item 他者經驗的萌發-一種教練主體經驗的澄清(2012) 吳忠誼; Wu,Chung-Yi本論文旨在探究運動教練的經驗歷程與知識建構的生發狀態。藉由列維納斯(Emmanuel Lévinas, 1906 - 1995)「為他」哲學的理論觀點,提供反思經驗的理路。本論文發現,運動教練的經驗是起於「為我」的享受。在「為我」的根基下,發展出教練經驗中整體性的理論概念,因而使教練的知識負有普遍性與共同性的特質。不過,在同一性的結構中,潛藏著許多「他異性」的特質,這種特質促成教練經驗的多元發展,深究其中,他異性的現身是經由「絕對他者」給出的。運動教練的經驗,除了自我意識主動的建構,同時在面對他者的被動狀態下,潛移默化的發展。這種取徑促使教練必然進入與他者面對面的接觸,符應「他者」的需求而存在。因此,存在教練經驗中最根本的特質,是一種倫理的關係,這種倫理關係是以「他者」為中心的,運動教練經由「為他」的立場開拓與創造自身的經驗與知識。此外,「他者」的出現,是對教練自我經驗體系的破除,打破了既有教練世界的秩序性,使教練得以越過同一性的界域,邁向真正的超越。所以,運動教練的經驗是受到他者的召喚而開啟,符應他者的責任而建構,透過他者的萌發而超越,在這種生生不息的狀態下,運動教練得以開創出不斷超越的經驗與知識。 關鍵字:運動教練.絕對他者.面對面.他異性Item 以人為鏡的運動經驗探微-一位桌球教練選手的反思(2018) 徐仲徽; Hsu, Chung-Hui本文旨在探討一位桌球教練選手的桌球運動經驗,研究的進路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探究國內桌球好手-陳思羽的運動經驗,以無結構式的訪談方式讓陳思羽依照自己的意願敘說其桌球運動生涯的經驗故事;第二階段則以研究者本身服務的小學學生作為觀照的對象,以其為借鏡,探究研究者本身在訓練時的不足之處;第三階段則為研究者本身運動經驗的自我敘說,前三階段的文本皆採用敘事研究的方法來進行描述;第四階段則是以劉一民提煉出梅洛龐蒂的基進反思(radical reflection)作為理論基礎,將上述三階段文本的反思再進行反思,最後提出研究者對於運動經驗的主體思維轉變,以期能夠對自己的過往經驗有更深一層的了解。Item 以遊戲為鏡--體貼教育的初心(教育部, 1999-01-01) 劉一民Item 傳統身體活動傳承策略的哲學反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1997-12-01) 劉一民本文從比較文化和哲學的立場,以傳統武術的推廣為例,分辨中國武術相較於西 方運動,是分屬於兩個不同的技術、知識和哲學構成的體系,其推展未必以現行貫見的功利 化、體育化、和科學化等策略最為適當。最後本文提出,承續傳統身體文化的適當策略,一 方面要確立以傳統為本位,辨明、掌握傳統智慧的菁華,使之落實在推展工作和學術研究上 ;另方面則應致力於傳統身體活動推展的現代化工作,其主要途徑不在功利化、體育化或科 學化,而在適當的現代化策略、開放的胸襟,和多元文化的參考學習,以作出一個理想的傳 統和現代的結合。Item 再建構的創作憶痕-胡民山、蕭君玲之民族舞蹈創作歷程分析(2015) 鄭仕一; Cheng, Shih-Yi摘要 本研究以敘說及對話美學為理論基礎,再建構胡民山、蕭君玲數十年民族舞蹈之創作憶痕。首先以「美的感應」為主要的基底,輔以二位創作者之作品為範例,以「拉扯與堅持」、「不自覺又刻意的焦點」、「多元藝術領域的涉入」為論文研究議題,並歸結出二位創作者的藝術創作價值觀與創作風格。 一、 二位創作者都相當注重當代民族舞蹈創作,如何能發展出具有臺灣這沃土的文化氛圍與藝術風格。 二、 胡民山發展出的「禪風作品」具有「靜為、如似、緩沉、寂然」的風格。 三、 蕭君玲發展出的創作特色:「圖像式呼吸」、「聽勁式觸動」、「滲入式擬像」。 四、 創作歷程中會產生很多「非預期」的狀態,創作者對此「非預期」有著一定的堅持,會產生許多的拉扯,這些拉扯有時會對創作產生阻礙,有時卻會碰撞出新契機。 五、 二位創作者因長期創作實踐,都養成一種攝擷「美」的習性,成為生命慣性之一,也是積累創作能量的個人特質。 六、 二位創作者都在創作上極想獲得「自由空間」,而不願被世俗的狹隘觀點所綁縛,因此都有著跨領域的汲取創作養分的動機,不斷地為自己的創作注入新意。 本文結論以「迷攝」、「情結」作為最終的論述。「迷・攝」,是創作歷程中的「堅持、聚焦、取捨」的「美的感應」,因迷而美,攝而創作;創作者內在「糾結而執」的「情・結」,在多元差異的「美的感應」沃土上積澱著創作「映象」,它來自於創作者的社會化情感、藝術思維、美的判斷與創作之慾。Item 台灣地區網球單打技術型態探源(2003) 羅俊男; Lo, Chun-Nan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國內優秀男女網球選手技術型態的現況與演進發展情形,作為國內網球教練及選手在訓練上,參考及選擇的依據,進而提升國內網球選手的成績表現。根據研究者針對國內歷代球王進行訪談與實地於選手比賽時訪談之記錄及錄影帶回溯法,詳細記錄選手比賽情形,所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與歸納得到以下的結論。 在國內外網球單打技術型態差異方面,研究者發現國內男子選手在發球後回底線的步法、第二接發球站立位置、上網和全面型選手反拍持拍和發球托球與擊球等四個技術型態方面,與國外頂尖選手有所差異。國內女子選手在發球後回底線和上網的步法、第二接發球站立位置、反拍持拍等四個技術型態方面,與國外頂尖選手有所不同。 在國內網球技術型態演進發展狀況方面,研究者發現在學習路徑上,球王早期雖受到日本或軟式網球影響,但學習過程大致都是透過自行摸索或者和同伴研究,慢慢開始有接觸書籍、影帶,一直到後期,才有學校球隊訓練以及較多的短期出國集訓或比賽。在技術傳承上,國內沒有很明確的傳承策略和理論的主軸,也不很清楚技術型態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用,用完有什麼結果,一般是比較浮面性的模仿,教練長期全面性和理論性設計的介入比國外少。球王之間代與代球技影響並不大,因為縱的傳承比較少,都是橫的受到隊友和外國模擬對象的影響較多。球王在接受訓練的過程也大都依靠本身天分和自行摸索練習,反而國內教練扮演的角色並不如國外教練來得重要。Item 台灣地區網球爸爸教練文化之研究(2007) 黃國禎; Huang,kuo-chen近十幾年來,國內一些在國際上表現亮眼優異的男、女網球選手們,都是由爸爸從小一手調教所訓練出來的。網球運動屬於個人化項目,養成期很長,需從小開始培養訓練,選手長時間和爸爸朝夕相處,選手無論在技術或生、心理層面上都需仰賴教練從旁引導,因此爸爸教練的想法及觀念會影響到選手日後的發展。 本研究以質性的研究方法,透過以深度訪談方式,以敘說呈現爸爸教練整個心路歷程的訓練故事,從中了解爸爸教練對網球的狂熱、執著,一直追求於精緻的網球精神,在帶領子女選手過程中所面臨到的難題及瓶頸,能以堅定的心及意志,一一將它克服。本研究以三位爸爸教練為出發點,針對爸爸教練養成過程、在台灣網球訓練環境下的掙扎、教練領導行為、與子女選手關係、以及周遭他人的關係等,作為台灣地區網球爸爸教練文化的呈現,希望透過這樣的故事呈現,讓國內網壇的教練、協會與日後想從事爸爸教練的家長們了解,他們是代表台灣地區網球基層教練內心深層的感觸,心裡真正想法的一群基層人員,也是在台灣訓練環境惡劣下,夾縫中以求生存的教練鬥士。Item 含德之後,比於赤子(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87-12-??) 劉一民Item 嚴復的體育思想(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4-12-01) 徐元民; 劉一民Item 城市.遊戲精靈-探訪街舞的文化世界(2001) 呂潔如; Lu, Chieh-Ju本研究主要探討街舞在台灣所形成的身體運動文化,為求深入了解街舞世界,使其文化樣貌的真實存在得以開顯,首先,以流行文化概念探討街舞因量變所形成的質變;再者,藉由武俠小說中的江湖場景作為描述街舞世界外在結構的模型;最後,進入建構街舞文化的母體-運動的身體,從身體馴服過程的觀察著手,以及街舞參與者的經驗述說,澄清不為外人了解的文化型態,並彰顯這另類文化的特殊性。研究結果發現,街舞參與者處於多元而變動的流行文化場域裡,其生活方式呈現了簡單而直接的交往模式、單純且實際的生活心態,在整個文化的模塑過程中,身體居於文化傳遞的主要媒介,以肢體動作表達的身體理性,超越了透過文字、語言表達的思維理性,街舞文化經由身體運(舞)動得以可能,在身體展演中,街舞世界所呈現的,是一種變動、差異以及去中心的另類文化。Item 大專網球選手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5-12-01) 季力康; 賴素玲; 陳美燕; 劉一民Item 太極拳與整–體運動(2021) 游添燈; YU, Tien-Deng本論文的目的在於探討太極拳的「整–體」運動,此議題包含三個子題:其一,如何描繪出太極拳的整體面貌;其二,作為太極拳「整–體」運動者的「身體」內涵為何;其三,涉及太極拳與「整–體」運動中「整」的部署和配置。根據這三個子題的背景分析,採用現象學的詮釋方法來描述太極拳與「整–體」運動的身體部署。研究路徑和論述架構,分成三大部份進行。第一部分先回到太極拳經典文獻中,探討太極拳的整體樣貌,同時建構一種認識「氣」的操作方法,並說明太極拳與「整–體」運動中的整體觀。第二部分回顧中西論述「身體」的議題,從「中國氣論」、「經絡」、「塊莖」、「筋膜」、「氣能美學」、「達爾文式身體」等六個面向探討太極拳與「整–體」運動中學者的「身體」配置。第三部分由老子「有無相生」的理論,經「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提出「相」的修煉工夫,作為統合窺探太極拳的「整」。研究結果發現,太極拳的「勁」,是指內氣連通產生的作用,而太極拳的「整」,乃是一種身體張力的整合、部署和連通,同時「整」也是一種與身體關係的交往、融洽和凝聚。整體而言,太極拳工夫的修煉,應該朝神、意、氣的中和工夫著手,煉養「整勁」,將內氣和內勁確實接通全身,形成完整一氣的作用,透過太極拳與「整–體」運動的操作,學者修煉成動態開放整體的「氣–身體」,形成內氣連通的太極拳「整–體」配置。Item 奧運、年輕與卓越(科學月刊雜誌社, 2000-09-01) 劉一民Item 女性籃球社群的形構——一個社群主義的觀點(2009) 麥欣瑜對於已經踏入社會卻熱愛籃球的女性,若無籃球專業背景與技術,想在街頭籃球場佔有一席之地,必須有其生存之道。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籃球社群的形成、維繫及流動之過程,研究者以完全參與者的身份進入田野觀察與訪談,以敘說研究為方法,藉由六位主要報導人生命故事中的線索,逐步拼湊出女性籃球社群的樣貌。研究結果發現女性籃球愛好者,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下之所以形成社群,實有其必要性。但是女性籃球社群不易形成,形成後也不易維持,在先天環境受限且非制度化的關係中,女性籃球社群會進入固定的生命循環模式。社群內外的不穩定與流動性,不僅考驗著社群也考驗著社群成員,一旦社群意識不足,團隊將走向分裂,成員們對籃球的態度,關係著社群生命逐漸消逝或是再生成為新社群。Item 定向越野的美學體驗(2016) 莊珮琪; Chuang, Pei-Chi本研究以自身的定向越野經歷為起點,以現象學方法描述過程中所感受之優美與崇高, 進而呈現其美學價值與意義。定向越野係指參賽者藉由定向地圖和指北針輔助,獨自導航 穿越未知的比賽區域,依據地圖上賽程的指示,依序到達設於現地的檢查點,以最短時間 完成者為優勝。在定向越野的比賽中,定向運動員面對自我、他者和大自然環境,不僅身 歷其境體現到無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無利害性和無目的性的美,更突破想像將客體的 崇高感轉化成內在的崇高情壞。整體而言,定向越野的參與過程凸顯出人性之美、自我道 德的崇高、確定和重複之美、未定和差異之崇高,以及「人—自然」渾然天成的圓滿境界。 最終,研究者希冀傳達對自然和人文環境的關懷,共創一個共生共榮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