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書寫空間語境-周季蓉書寫創作研究(2024) 周季蓉; Chou, Chi-Jung本論文研究是以西方藝術理念,透過東方美學及西方藝術思想去驗證創作導入書寫創作,過程如下:首章緒論提出如何讓書法藝術在固有傳統書法理念基礎下創新的表現形式,除了銓釋書法的點、線、面特有內蘊外,重新解構字形,運用筆墨特性與技法,章法革新,而重新思考傳統的書法創作風格及結合現代性多媒材的選擇,建構新的空間表現形式,在創作實驗過程中,體現書寫藝術有更多的無限可能性。第二章探討書寫空間意識,分析筆墨本質外也探討空間與時間的重疊外,以東西方美學出發,強調以西合中文化融合,透過多元文化的刺激,注入新的意念,分析東西方受書法融通影響藝術家表現形態。第三章創作理念以解構和再現與空間語境辯證,空間與時間的對話,應用生活媒材加上影像書寫,帶入新的視覺感受外,將西方黃金切割原則、拼貼理論、幾何抽象空間表現、色域運用法則、突破行列的空間限制、進入二維,三維以至於異質空間的結合呈現書寫作品現當代性。第四章創作作品解析,分為系列分析1、暢意流動系列 (拼貼再現)、2、解構造境系列 (書寫重構)、3、詩學空間系列 (古詩迴盪)從觀念藝術發想、理念傳達、造型色彩、構圖形式、綜合媒材去闡述說明。第五章 創作省思提出書法、如何接受吸社會能量出發,不僅在字內革新、在字外去開發開創,書寫核心價值,啟發更多觀念去表述前人所沒有發掘問題,借用生活觀察思考力加上方法論改造和創新,給未來書寫藝術創作者,重新思考對當代書法書寫有多樣可能性,創作屬於個人核心價值。筆者認為其創作藝術主張以新書寫空間在特定場域表現,挑戰傳統以來的各種二元對立性,從書寫中找到一個去中心化,非概念邏輯的觀念,將形式革新創作各種的可能,將傳統語言符號和意義作為一種徹底顛覆結果。創造屬於當代新的書寫空間。Item 1960年代的羅森柏格藝術:朝向後現代(2006) 郭昭蘭; Jau-lan Guo有關羅柏特˙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藝術的研究至今仍存在著兩極化的爭議。這些研究者大致分成兩大陣營,其一是以圖像詮釋的方式,解讀羅森柏格作品中的意義。另一個陣營則將焦點放在再現的方法或作品形式與結構的特徵上,主張羅森柏格的作品具體表現了「後現代主義」藝術的敏感性。其代表是以「十月」期刊(October)為主的評論家:他們主張羅森柏格的藝術所提供的,是象徵的森林,這個象徵森林駁斥物件與影像中任何敘述或階級(次序)的存在。在「十月」期刊將羅森柏格藝術看作是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先驅者的論述軌跡中,羅森柏格被詮釋成一個陶醉於符號遊戲的藝術家,作品中的物件與影像沒有任何意義的運作,藝術家的自我在其中亦完全消失。羅森柏格因此被同化入後結構主義者理論,他的作者意識被與所謂的「作者已死」畫上等號、符號的無一致意義亦與解構主義的不確定性等同看待。本論文補充過去羅森柏格作為後現代藝術論述文本的遺缺,重新將羅森柏格的藝術放在個人生涯脈洛、以及1960年代的文化運動背景,檢示羅森柏格藝術中的「後現代的自我」、「新敏感性」、「平等主義」與「參與式的民主」,以及一種對未來樂觀期待的烏托邦精神,藉此將它定位在1960年代反文化的後現代。Item 西遊記角色融合電腦病毒於3D電腦動畫之創作與研究(2009) 祝文威; Man-Wai Chuk本創作將西遊記中角色設計進行拆解並擺脫原有架構。形式上以後現代與當代的多元化概念將孫悟空與電腦病毒結合。其中,電腦病毒為比擬大鬧天宮的情節,希冀能展現後現代的反思性思維。並以現代人沉迷上網做為批判的出發點,發展出現代與古典、東方與西方之圖像元素的全新組合,期以顛覆觀眾對傳統西遊記的既有印象。這樣的復古並非原封不動的只運用傳統東方繪畫,更帶有舊瓶裝新酒的趣味存在其中,也可以稱為在描繪當代生活的同時卻又在傳統中找到靈感。Item 童話故事--童顏 童年記憶圖像之創作研究(2010) 賴慧霞本創作研究旨在表現生活感悟、回憶與夢想三者之組構。作品以童話故事為發想,挪用童話中白雪公主的形象,做為夢想的符號表徵,畫面結合童顏與童年記憶中家園植物之圖像,進行集中、概括、組合,構築真實與想像並置的情境空間。將藝術理念透過客體傳達愛、夢想與關懷。 筆者採自傳式的繪畫方式,以主觀的情感,將主體與客體意象交融,使物像經由心靈形式的打扮,表現主觀心靈之創造。 第一章「緒論」說明了個人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名詞釋義。 第二章「創作研究之理論基礎」是將影響筆者的美學理論做分析、闡述與歸納。其理論亦呼應在個人作品中。經由閱讀美學,內化成自我能量,使作品經由物象背後的真實與自我心性調和,產生一種接近心靈之真實。 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實踐」涵蓋了個人對人文、社會現象及自然之關懷,創作時融合親情與母愛的情感,在實踐上將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後現代之「挪用」理念,此三種藝術觀結合,呈現筆者之思想、精神與生活脈絡。 第四章「創作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此章介紹創作的內容與形式、創作過程、媒材類別、技法表現等概念。 第五章「作品解析」,作品內容以童顏、白雪公主及植物做為主要的繪畫元素。對於每幅畫作的創作理念、形式,分別說明。筆者以直覺的語言、感性的思維追尋美的理念。畫中展露自我心靈狀態的痕跡,直探深層之心象世界。 第六章「結論」筆者以直白的表述,敞開心扉,剖析自我繪畫之心路歷程,並期許自己在藝術創作上不斷努力!永不停止!Item 權力慾望性別演義-父權觀照下的女性圖像之創作研究(2010) 羅淑芬本創作研究從榮格的集體潛意識談起,分析兩性的習性與特質,和因特質不同而發展出來的不同行為模式,在原型中探討男人、女人潛在的自我認同,繼之,透過拉岡的鏡像階段來探討性別何以形成主從關係。 心靈是自我的主體,也是理性與權力散佈的場域;但是當身體成為歷史、知識、權力演變的交會地點時,身體便取代心靈而成為主體。女性身體是心靈與身體的共同載體,「權力慾望與性別演義」以女性主體的社會角色和生活面向做為研究的出發點,探討男性凝視如何影響女性的自我認同,女性又如何在男性凝視下求取男性的認同,甚至是將男性的凝視當成普世價值。在創作「父權觀照下的女性圖像」中,更透過圖像來解讀男性眼中的女性,和女性如何因應男性觀看的眼光。 女性在維護家庭和諧和繼起宗族生命上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要在充斥父權價值觀的環境中求生存,呼籲男性能尊重女性,並做到「兩性平等,多元尊重」的要求。 本創作研究以後現代手法組構畫面,將相關的物件組合在一起,使它呈現主次關係,在色彩重新編排下,畫面容易傳達故事性內容。有時挪用前人巨作,使新作獲得舊作的養分,有時批判前人的觀點,這樣的手法讓畫作更具有閱讀性。Item 富貴天下---林宏信水墨創作論述(2010) 林宏信; Lin, Hung-Hsin傳統水墨藝術觀念與現代藝術思潮的論戰、對抗、分解…進而彼此互相挪用、融合、重組…,使得創作本質上對傳統文化有多樣的當代詮釋,是我很喜歡的創作議題。 筆者想藉本篇論文研究,除讓自己對傳統水墨藝術觀念與現代藝術思潮融合運用之外,也對傳統紋飾圖案的裝飾性、藝術性、設計感做結合,並融入形式結構的應用,期能讓自己的繪畫風格能有所突破,更進一步。並以反求諸己之方法,從自己的歷史文化中打破藝術種類的藩籬,重新再加以新的詮釋及獲得新的能量,並激發出新的藝術光芒,並從別種藝術領域中吸取新的表現手法及技術,以增進水墨的變化性。而另一方法便是移花接木:即有如果農栽種果樹一般,用接木法把將要繁殖之果樹的枝或芽剪下,移接到其他植物的枝幹上。此方法卻可以同時吸收融合多種藝術形式,使得水墨畫能產生新的面貌,且還能延續傳統水墨的特質與特性,如此才能同時大量內化外來藝術的理論、觀念、技法與形式,也就更能創作出符合當代藝術精神的水墨作品。 此次研究創作的作品,便是採用此兩種方式。「反求諸己」地把中國傳統觀念中代表富貴的牡丹圖像及象徵權貴的清朝宮廷服飾之紋樣拿來運用、重組,營造出新的視覺藝術,並「接枝」後現代主義中的創作觀念,在作品內容中並置當代社會流行商品的標誌,給予新的象徵意義,並與中國傳統紋樣互相合成或單獨呈現,藉由平面式的裝飾感、重複性的描繪及圖案式的呈現,展現出後現代主義中的解構性、寓言行、不確定性、反諷…等觀念。在外在形式上,亦隨畫面的需要而有所不同,期望能呈現出一種既有傳統水墨精神,又有當代性語彙的水墨作品。Item 從影像到意識之流----我的創作歷程論述(2000) 江蘭如; CHIANG,LAN-JU自己的生活環境(農工混合區的彰化→商業及科技的台北)快速的變化,自己必須意識到此轉變,並適度地作改變以因應。在轉變的陣痛期中,體會到屬於鄉村的、屬於工業的,與屬於商業的、政治的各部份,在自體中碰撞、溶融;分解、合成;時而模糊,時而清晰。自體不止於現實交互的變動,同時追尋著問題的探索。 經歷內心思考,從印象派跨入多元而個人式的後現代表現形式,多方探求,希望能找尋到自己對於“人與風景”思考的一些想法。以期呈現自己對當下環境的個人式感應。大致將創作的歷程分為三部分: 一、1995年七月以前的學院式學習作品可以歸類於印象派,《橋》、《雙人》主題出現。以油畫、水彩和素描作品為主。 二、1995年七月—1997年,褪去原有形式,慢慢找尋新的可能。雙人主題從畫室裡的模特兒,轉向櫥窗裡的模特兒,做為自己城市生活的心情反射;作品有攝影┼壓克力彩繪、電腦影像處理、水彩多媒材作品、油畫作品等《人與城市》系列作品。 三、1998年—2000年漸漸歸納出表現的元素, 雙人主題明確進行系列創作,以油畫與拼貼綜合表現為主。受西方當代思潮影響,採用拼貼、攝影、超現實手法自由處理,企圖達到作者情感與媒材一致。以經濟發展與人文衝突做為創作的起點,呈現《人與土地》系列,以人文主義情懷,表現對當下社會之關懷。 此次展出7件油畫┼複合媒材作品,10件水彩作品,4件壓克力顏料┼綜合媒材作品,16件油畫作品,素描2件,電腦繪圖1件,共計40件作品。呈現不同時期的思維進程。藉著自我檢驗與省思,調整未來創作方向。Item 後現代風格的視覺形式於家具創作應用之研究許忠文; Hsu Chung-wen摘 要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現代主義潮流遍及全世界,其帶來的視覺造型革命,開創了人類視覺經驗的新領域,其中最強調的是機械、理性、幾何、無裝飾的「機械美學」;而在其發展二、三十年後,人們開始對現代主義的單調、無人情的風格感到厭煩,開始有人追求更加富於人情的、裝飾的、變化的、個人的、傳統的、表現的形式,這就是後現代主義產生的原因。 後現代主義是由於現代主義的種種偏頗,而產生的多元化的省思及革新,它無法很清楚的直接定義出來,它包含了許多的思想及精神,表現方式及手法更是包羅萬象,它是針對現代主義的反動,從樣式化的統一,回到「人性」的根本。 有感於現代主義家具太追求機能性,而忽略人性的根本及文化的素養,所以藉本研究來探索家具的時代定位。本創作研究之研究方法,分為文獻探討與實例創作兩部份。 文獻探討部份包括家具的定義、中國家具的發展、西方家具的發展、後現代風格的視覺形式及視覺的美感形式。 實例創作部份為家具創作表現,以「三段式設計法」為創作設計之基本方式,透過(一)構想階段(Idea)(二)發展階段(Development)(三) 表現階段(Expression)以達到設計目的。 而在此家具創作研究中,以後現代風格的視覺形式為創作之主軸,透 由主題為「音樂家族」的家具設計,思考及轉換各種樂器的造型或涵義,創作出可讓人感受音樂的韻律與活力,且能兼具實用性和趣味性的系列家具。 本實品創作共有七類不同的項目,包括: 一、 鋼琴長椅(三人座) 二、 大提琴座椅(單人座) 三、 變奏曲椅(兩件分離式雙人座) 四、 爵士鼓茶几 五、 節拍器珍品櫃 六、 浪漫S形隔屏 七、 協奏曲圓凳(1/4圓弧 *4座)Item 現代繪畫發展中的寫實與復古現象陳俊勳論文摘要: 現代繪畫發展中的寫實與復古現象 二十世紀人類文明發展日新月異,科技的進步、政治社會制度的變革、人文思潮的衝擊,似乎將過去歷史所累積的能量完全釋放出來。在藝術的表現上更是百花齊放令人目不暇給,過去藝術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二十世紀這樣同時出現眾多的風格流派,各種主義、宣言與運動互別苗頭。在快速變遷、追求功利的社會中,個人主義抬頭,有些藝術工作者在大眾傳播媒體的包裝下,以非藝術的行為一夕成名,經過重新「詮釋」,這種類型成為新的藝術,前衛藝術家更斷言宣判「繪畫已死」,藝術這個名詞至此變得曖昧不明,這個時代沒有比宣稱自己是一個藝術家更容易的事了。 面對這種奇異的現象,如何釐清自己的思緒,尋找可長可久的的藝術表現形式,一直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標。檢視現代藝術發展的過程,發現新的潮流固然不斷湧現,而舊傳統卻也未被完全淹沒,在新舊交替融合中,古典風格仍具有新生命與時代性,在多元價值觀下,每個人都能擁有自我的品味與愛好,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若缺乏自主性而隨波逐流,那就無法產生具有感情、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身處二十世紀末,反省本世紀的藝術現象,認清自己的人格特質,欲尋找藝術之常道,對古典寫實風格在現代藝術中的定位深感興趣,因此選擇「現代繪畫發展中的寫實與復古現象」為研究方向,對其歷史背景、創作風格、技法及思想內涵加以探討,希望從當中對自己創作觀念、態度提供一個導向,形成個人的表現風格。 一、 研究內容與範圍 本研究主題「現代繪畫發展中的寫實與復古現象」,內容涵蓋四個部份: (一) 二十世紀初期-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寫實與反現代現象,探討本世紀初世界藝壇的脈動與時代背景,對其前因後果,以國家地區加以分析。 (二) 二十世紀晚期-後現代思潮中的復古現象,對至今仍在持續發展中的後現代藝術復古風格,對其形成之因素,尤其針對藝術思想部份提出探討。 (三) 對後現代藝術之中的古典類型,以傳統的解釋及現在的發展予以定義,就畫家作品的表現題材和藝術風格詳細區分並論述。 (四) 個人創作部份-以筆者現階段創作理念的形成與思想背景為開端,就個人創作思想的實踐過程,加以闡述分析,最後並對未來藝術發展提出個人的觀察、省思與願景。 二、 研究方法 「現代繪畫發展中的寫實復古現象」這個主題從四個方向加以分析: (一) 藝術史-從歷史文化發展的軌跡中,就當時人、事、時、地、物之相互影響,了解藝術的演變過程,並對前因後果分析歸納,再予以綜合研究。 (二) 思想背景-就近代及當代哲學思潮來了解此一現象的本質及內涵意義,釐清整個時代現象背後的觀念及思想。 (三) 美學-從美學的形式分析中,探討藝術的風格,體認其美感價值。 (四) 圖像學—以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研究」為方法,從主題形象、內容象徵,到內在心靈綜合的直覺,探討作品的主題及意義。 二十世紀的古典寫實繪畫風格在各國零星發展,並未串聯成一有力的組織與運動,我們將它歸納起來,目的不在於將這些畫家歸類為某種畫派,而是就「古典風格在現代的創新」現象加以探討,透過客觀結構分析,希望在創作的主觀行為中給予自己一些力量,作為建立自我風格語彙的參考。Item 電腦圖像新美學孫心瑜; Hsin-Yu Sun現今的世界,由電子計算機引領的資訊工業已為人類生活帶來 又一階段的革命,資訊時代的降臨再次改變了世界的構造--人類 所以與之產生互動的背景,圖像的世界亦被改變,尤其是在電腦逐 漸普遍地被設計創作者接受,參與圖像創作的過程之際。儘管許多 創作者和評論家仍然對一個屬於電腦圖像的美學抱持保留的態度, 無論其所持的理由是基於一種人文主義v.s.高科技的潔癖,抑或是 對新事物習慣性地予以謹慎的對待而暫時觀望之,本文的基本態度 是,只要我們繼續逃避去消化電腦圖像中可能傳達出來的特殊訊息 ,我們就有可能錯失許多解讀當代文化的機會;新視覺意象的意義 需要被開發,如果它的存在確實發生了。 本文自電腦平面圖像的發展簡史開始談起,談論電腦平面圖像 與後現代主義思潮美學的牽連互動,並企圖觀照電腦將為人類美學 開創的新境。在電腦圖像與後現代氛圍的對話部份,本文以為電腦 的出現改變了世界溝通的模式,大量的資訊加速了人類世界的片段 化、抽象化,時間和空間的延續性及完整性完全被片段資訊的組合 打散,促長了後現代現象的生成,而電腦平面圖像又再回過頭來反 應了後現代的氛圍,無論是對現成影像的複製、拼貼與合成,使平 面上的空間有了更多概念性延伸的機會,也打破了人類對世界舊有 的認知基礎,抑或是可大量重製的性格展現基本的商品機能,使文 化在大眾與精英路線的抉擇上更顯吊詭曖昧,電腦平面圖像皆具備 了後現代美學所擁有的特質,呈顯出同質的文化特性。 本文在肯認電腦存在正在改變世界內容的同時,並不諱言電腦 的科技質感對人類造成的衝擊有非人化的成份存在,故也在討論電 腦對圖像創作者心理過程的影響,與電腦網路連結特性對觀賞者與 創作者之間溝通互動的影響之外,對電腦平面圖像的美學新境,加 入了人文省思的探討。 本論文並對電腦繪圖的技巧以作者的作品做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