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生命弦音‧穿越畫筆心-林育州繪畫創作論述(2023) 林育州; LIN, Yu-Chou筆者出生在雲林北港朝天宮旁,對廟宇的文化與活動留有深刻印象。每年的白沙屯媽祖遶境勾起了筆者的記憶,而高爾基童年的回憶亦影響筆者的創作方式,同時,作畫的靈感來源延續到吳文瑤的媽祖遶境的繪畫本。種種因素,使筆者在年近七十歲之際,試圖將過往的回憶呈現在畫作上。本論文以「生命弦音」為題,探討柏格森「綿延」的時間概念與佛洛伊德潛意識應用在藝術表現上的影響,並解析中外藝術大師作品特色,透過文獻爬梳與繪畫創作實踐,藉以累積創作能量,重新檢視生命歷程、建構自我視覺經驗外的心靈意象。 本論文研究共分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並界定研究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探究廢墟意象、綿延與懷舊的時間意識、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集體潛意識等概念與理論;第三章為「生命弦音」之創作論述,闡述創作理念、靈感收集冊以及媒材技法;第四章為作品分析,分析畫作的創作內容與畫面安排,以及所連結的記憶與意象;第五章結論則總結筆者的創作內容與意識,展現本研究的創作成果,並於此研究為基礎,展望未來的創新發展。Item 妖怪、陰影與個體化—曾冠樺繪畫創作論述(2023) 曾冠樺; Tseng, Kuan-Hua本篇論文試圖以「妖怪」為主題,並以古今中外的妖怪、神仙、鬼、妖精、童話傳說⋯⋯等等故事為藍本,成為創作論述的主軸。本文對於神仙鬼怪是否真實存在,抱持存而不論的中性態度,而是將重點放在:「妖怪的形象為人心狀態的的一種顯現」,透過相關理論的研讀以及系列創作的探索,期望能更加了解群體、體察自身,進而達到思考激盪與自身療癒的目的,並開發出自身的創作語彙。本篇論文將會在第一章介紹整體論文的架構規劃,並闡述筆者的研究動機以及執行方式。而在本文第二章將會以藝術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脈絡切入,先以藝術人類學的角度探討妖怪傳說生成的原因,接著本文會引用瑞士心理學家卡爾 · 榮格(Carl G. Jung, 1875-1961)的心理學理論,並針對其中的「陰影」(shadow)、「個體化」(Individuation)等論述進行討論。在此章節中也會試圖推敲妖怪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其中會特別以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異化」(Alienation)以及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1898-1979)「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等理論,探討筆者所認為的現代人「妖化」現象。關於妖怪藝術作品中的圖像演繹和美感表現,將會在第三章進行探討,其中會整理相關藝術創作的系譜,並針對其風格美感進行討論。在本文的第四章、第五章將進入筆者本人的創作脈絡中:第四章先梳理妖怪系列的個人化意義,再針對創作技法和造型發想歷程進行討論,並在媒材表現和實踐上加以記錄、分析。經過上述理論的整理與分析,第五章接著以不同的子系列分別探討,筆者以《妖怪異域》為整個系列的主題,結合前述的心理學與社會學討論,以相應論述和圖像符號的延伸,在情境創作與風格開發的雙重面向下整合出個人的創作思路。Item 「聚散飄零」—陳怡臻創作研究(2022) 陳怡臻; Chen, I-Chen本研究以「聚散飄零」為研究主題,藉由繪畫創作反映筆者的生活與內心。 第一章為本研究之創作動機,陳述自身創作緣由與心境,呈現初入大學、在陌生 環境與人群中的不安,以及畢業後脫離現實群體、身處網路社群的焦慮,藉由潛 意識的研究探討創作思維,深化創作內涵,並運用於系列發想。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爬梳佛洛伊德對潛意識之看法,闡述潛意識為夢境設置 的運行機制,將心靈難以覺察的部分轉化為某種意象,形成夢境畫面的同時,也 進而通往潛意識的道路。其後探討心靈深處之恐懼不安,受自身性格與成長環境 的相互影響,在變動迅速的社會中,個人與群體間的關係容易讓人產生恐懼。第三章在實際分析潛意識後,闡述筆者創作之核心理念,將充滿恐懼不安的 內心世界轉化為圖像表現,探討藝術家如何擷心靈概念並在創作中加以轉化,藉 由變形意象的方式,讓幻想的記號組合成具象的荒謬場景。故創作表現以超現實 為主,以種種象徵與組合抒發感官情緒,將自身所思所想袒露予觀者,進而發現 隱而未現的內心世界。第四章分析個人心靈圖像的表現、個體與群體間的聚散互動關係及其與空間 的呈現,並詳述相應之創作媒材與作畫過程,以期使用繪畫語言代替文字,成為 創作者與觀者間經驗共享之橋樑。第五章作品說明,記錄下創作時掠過腦海的文字並詳細分析與說明系列作品。 第六章結論回顧開始以繪畫作為心情表達之初衷,以理論背景輔佐系列創作,透 過童年影響之創作方式呈現筆者心靈場域,在將來期許能嘗試不同以往的創作方 式,帶給觀者更直接的感受與連結。Item 潛意識中的孤獨感——張佩妮繪畫創作研究(2021) 張佩妮; TEO PEI NEE孤獨感是大多數人在人生中會感受到的情感意識,然而每個人的人生不同、孤獨感的本質也會有所不同。藝術創作在現今的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單純的「畫畫」,在面對負面情緒、壓力、孤獨感,藝術是平衡情緒衝突、投射創作者內心世界的工具。藝術家在創作中有個人意識下所進行思考的歷程、考慮畫面的表現、色彩及媒材的選擇等等都有其意義。本文將透過現象學概念中客觀的「看圖」方式,詮釋藝術作品中孤獨感之象徵性語言,進而覺察筆者自身的孤獨感之原型,以及創作過程與潛意識的關聯性。此外,本文也將從孤獨感作為出發,探討象徵主義對筆者的影響、創作實踐之過程及作品解析。Item 看不見的意象-心靈的象徵、符號與圖像-(2005) 黃玉秀從表面上看藝術乃是由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的人的創造,但每個人都曾 受到特定時空的歷史條件下社會環境之影響,所謂環境又包含了特定時空下的政治、經濟、風俗、地理環境等種種因素的匯合,因此藝術不僅在於反應個人,也反應社會集體的意識即潛意識心理。然而創作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個人意圖以自己心靈反應的意象來剖析自己內心深處的創作表現,探究所表現的意象和圖像在心理學上的意義,並以個人為實驗品,跳脫自我,觀察自己並以本身的作品為詮釋對象,找尋影響自我創作的深層心理,探索作品中的意象,以及各種符號、象徵的意涵及其來源,加以分析、理解並詮釋。了解個人;也了解個人在生命歷程中心靈的印象和軌跡與及不為人知的深層思維,並進一步探索整體社會集體潛意識的真實樣貌。Item 魔幻情境的烏托邦─平面繪畫圖像創作研究(2012) 張宇騰; yu-Teng Chang夢想,替我們找尋一個目標;夢想,替我們築了一個想像的空間。 人人心中都有都擁有一個對未來無限憧憬的夢想,打造一個屬於自己內心的「烏托邦」。以日常生活中的現成物來編一個屬於自己的幻化美好世界,在真實與虛擬的強烈對比,訴說著筆者的心境,遊走在亦虛亦實的境界,讓筆者瞭解心靈才是豐富的創作內涵。 本研究探討在魔幻情境的烏托邦以平面繪畫圖像創作上的應用,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序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探究創作理念脈絡演變與學理基礎,透過超現實主義的表現形式及象徵主義的寓意與象徵性佐證援引為筆者創作的學理基礎研究。並以與烏托邦風格形式類似的超現實畫派的名家馬格利特、達利及米羅做為分析研究對象。第三章介紹筆者在烏托邦系列作品的內容、形式、表現技法與媒材。第四章則是詳細介紹說明烏托邦系列的十二件作品的創作理念與想法。第五章對本論文作一總結與心得感想。Item 夢境-心靈的潛意識探索(2006) 劉彥蘭夢境--心靈的潛意識探索 中文摘要 當我們身處在如此高度文明資訊爆炸的年代,外來訊息接收的太多,內在的真實反應早已淹沒在陳規、慣例與格式化之中,紀錄夢裡的影像,傾聽內在的聲音並從東西方的觀點來分析夢境,對於創作也理將探求率真與儉樸以反應內在的真實,進而探討內心的本質與潛意識,來發覺真實的自我。 本創作以探求自我潛意識為目的,故以象徵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思想與有關夢境的繪畫來作為研究目標。並結合個人夢境在夢的精神分析心理學中以佛洛伊德與榮格的學說來做探討。 於本創作論文中,以油畫創作為發展主軸,並配合相關精神理論論述的文獻,探討作品中出現物像的象徵意義。 結論部分唯有更加強精神內涵及人文素養的充實將觸角深及東西方宗教、神話、哲學、文學的領域,才能更加深對夢境的研究,也才能做更深入的研究與創作。未來計畫能來進行「藝術治療」的教學研究。 關鍵字:夢境、潛意識Item 自我意象的探索—蔡學敏工筆人物畫創作論述(2019) 蔡學敏; CAI, SYUE-MIN回顧中西藝術史的歷史脈絡,我們可視藝術創作為高超的精神上活動。它絕非是從單純的表象,去作延展與述說。創作上,創作者多以自身的感官經驗,經時間推移與堆積,從自我心靈紓解出來。心理學上,明顯指出「人」從原始狀態蛻變出來,從而獲得獨立性與力量感,此即為個體化過程。個體化的過程中,除受之環境的影響,亦影響其自處環境。為此,在人格的形塑中,包含許多元素: 社會需求、社會價值、行為模式、內心感受與自我評價等,彼此間相互應對與影響。筆者的自身創作,為寫照自我內心,進行自我內心的探索。 第二章的學理部分,主以「自我意識」部分探討,並以卡爾 · 榮格(Carl Gustav Jung)意識系統架構,探討個人心智本位的意識與超個人生命中心的潛意識之間的矛盾衝突。第三章以此學說面向,進一步了解「心靈鍊金」的實踐過程。透過三位華人藝術家的人物工筆畫作品,探討一種轉化生命的物質提煉,外在物質與自我意識等融合冶煉,個人心靈也得以整合。筆者的作品分析與說明,透過梳理筆者創作的過程與理念,以連結與應證出榮格的個體化思想部分。Item 慾望的擬態:消費社會的情慾圖像生產─劉宇桓膠彩創作論述(2015) 劉宇桓; Liu , Yu-Huan本研究觀察現實消費社會影響個體對肉體和身體慾望思想層面的連結來探討身在兩種價值體系之下的文化,首先是傳統社會、規範、禁忌與文化下的慾望壓抑及社會價值觀下的的限制,其二是面對二十世紀後有關性方面的多元文化與思潮的衝擊,對情感和慾望的自由嚮往與解放,面對消費主義的人與社會關係的供需循環與御宅文化中的情色意象的蓬勃發展,並透過精神分析學派來分析自我的內在世界與創作理念與模式的關聯,藉著於社會消費對於「性慾」、「愛慾」和「情色」所建構的圖像與符號,構成筆者所幻想的世界;人是動物,也同為大自然中的一環,因此除了生理上的需求,身外之物的物件、象徵圖像與訊息、觀看身體慾望與權力關係的聯結,在東西方的社會文化混合交錯、碰撞的情境以及娛樂媒體建構慾望圖像的消費模式影,響每個人的價值思維及行為模式。 在看似自由創作時空底下與社會價值對情色、性和藝術的結合產生了一個迷惘和模糊的疆界,本創作研究以美好與正面的態度呈現、面對最原始的的「性」及「慾望」,也嘗試以隱喻的方式試圖喚起處在共同時代,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汲取不同文化複合式思維的觀者的共同經驗,本創作研究以梳理筆者個人的經驗為主,也嘗試分析社會文化脈動影響下的普遍共同經驗,包括了外在的文化交互流動與內在對於性的潛意識幻想,而在圖像及訊息的流動而產生的縫隙中,不同個體有著不同的想像空間與演繹情感表達與解讀,但在不同的想像空間中,又隱約存在微妙的共通性,在肉體與情慾、文化集體潛意識與個人情感想像的夾縫之處,是令筆者著迷與嘗試深入探討,也是本創作研究著重的部分。Item 繁花若夢(2020) 李若蘭; Lee, Jo-Lan本論文研究的目的係源於對自然界的觀察以反映內心的壓力、轉換、釋放 、到以第三者的心態來觀察這世界,東方的哲學家老子對於水的思考,引發他對生命價值的態度,他透過「水」的象徵意義,讓我們面對人生態度有不同的看法。從古至今中國傳統的「花鳥畫」一直是有隱藏、隱喻、托物等的象徵符號,本文除了水紋象徵性引發心靈的探討和潛意識的發掘外,也藉由蝴蝶、花卉、小草、樹根的隱喻來訴說心中無法說出的語彙,從中國古典美學出發,作為研究的目的。 本論文共分為五部分,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的內容與範圍、研究的方法與步驟。第二章主要以東方美學、西方的潛意識及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詩意」的探討其中:老子對於「水」的哲思,「上善若水」的論述、潛意識之探微,包括佛洛依德、阿德勒、榮格學說探討、繪畫中的「詩意」表達及「虛與「實」的論述。第三章創作理念與探討包含:水紋與花卉的象徵意義、花鳥畫中的象徵、隱喻內涵、融入現代思維和人文思想的花鳥畫並舉例四位藝術家鄭月妹、胡以誠、黃淑卿、孫翼華的畫風以及創作內涵與形式包含:詩與夢、隱喻、空間配置、鏡像階段、媒材與技法。第四章「繁花若夢」作品實踐和解析和第五章結語:創作省思和未來的展望。筆者希望透過此次創作能夠發揮傳統水墨的特色又兼具現代人生活經驗的本質,加以融匯貫通希望能成為紓發情思的花鳥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