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
  • Item
    自然·心象—王錦鴻彩墨創作論述
    (2024) 王錦鴻; Wang, Ching-Hung
    本文之寫作宗旨在於自然、心象彩墨創作之研究,主要探討宇宙萬物的大自然與心象意念做結合,從抽象至具象的自動性技法做作品的呈現。首先以創作理念與學理分析及文獻資料的探討,做為此創作過程與技法探究之依據,然後依個人生活經驗的感悟,以及主觀思想情感與自然的物象進行對話,以期完成心靈合一的彩墨創作作品。大自然的涵意是多元而豐富的,它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多樣性和互聯性,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繁榮的基礎。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保護和尊重它,以確保我們自身和後代能夠繼續享受其恩賜。大自然的美麗和奇妙之處為人們也帶來了無盡的觀賞和享受,同時也激發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保護與尊重。心象則涉及筆者內心世界的表達和體驗,常與主觀、個人的經驗和情感相關聯,它可以是筆者對某種情緒、概念、記憶或夢境的表達,是筆者獨特的感受和內在經驗的表現。本論文分五章節,第一章緒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步驟與範圍限制、名詞釋義。第二章:創作思想與學理依據的探討,包括儒、道學之觀念影響,中國美術自然審美之展現,近代彩墨畫之自然觀與藝術家研究。第三章:形式內容與實踐。第四章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回顧省思、未來展望。
  • Item
    道法自然—楊喆水墨創作論述
    (2021) 楊喆; Yeung, Chit
    本文探討當代水墨創作與傳統水墨畫繼承發展的課題,從筆者自身對老莊的道家自然審美觀的理解與認知出發,以道家自然觀中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及批判性思考特質來審視其創作,進而了解自身創作與道家自然審美思想的相關性。當代水墨創作與自然美的關係,對筆者自身創作產生啟發與借鑑作用。在道家自然審美觀的觀照下擴充不一樣的創作方式。筆者運用非傳統文人畫筆墨表現方法來詮釋山水的抽象性,當代水墨創作與道家自然審美觀的連接,具有承先啟後發展的意義。針對當代水墨創作發展的意識啟發,其意識包括了自然審美的發展歷史內容,拓印的發展歷史背景及繪畫史論中非文人筆墨思維發展的歷史,前輩水墨先行者對水墨新技法中的拓印技巧運用方式的功能與意義。筆者運用拓印技巧形成的人體元素意象而呈現抽象山水的表現,是人體與大自然的內部結構與功能呼應的關係,是中華文化基因中的道與自然的體現。 第一章主要是簡述了研究的動機、背景、內容與範圍,以明確論述的方向及重點;第二章扼要說明老莊自然與審美觀的重要理念,闡述老莊自然觀中的「道法自然」內涵與自身創作的理論依據,再從拓印的發展的源頭、內涵及發展去了解分析其審美意識,以五位前輩先行者運用拓印技巧特性中分析其審美意識,從中得到不少感悟與啟發;第三章主要是闡明個人創作理念的特質,是「道法自然」的創作觀、山水作品意象融入身體造形元素的理念,即是與道家自然審美觀的密切關係的緣由;第四章透過分析個人創作媒材、技巧、形式與內容來詮釋「道法自然」的創作審美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聯;第五章透過具體分析個人不同系列作品的特色來說明如何實踐「道法自然」的創作方式及內涵 ; 最後第六章是個人對水墨創作發展方向提出相關觀點及自身將來繼續探討方向的論點。追求繪畫的自然而然的風格特色正是「道法自然」的自然審美特性。透過自身創作理念與老莊自然審美思想對話,體悟藝術創作的「道法自然」自然審美特性的重要性,創立自身藝術創作特色與理念,是探索當代水墨創作的意義及價值的地方。
  • Item
    彩墨自然變奏-巫登益創作論述
    (2021) 巫登益; Wu, Deng-Yi
    本論文之研究,主要是將生活的體驗用繪畫的語言表達出來。本論文主題為:「彩墨自然變奏」。在基本架構上分為第一章:緒論,闡述作者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及名詞釋義。第二章:創作學理與探析,探討研究藝術與自然的關係,繪畫與音樂的關聯,還有繪畫中的律動美感及主題變形的視覺構成,在創作上如何將作品與大自然產生連結,而在構圖上運用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將各種動、植物置入,而畫面不會形成突兀感。康丁斯基的作品用一句非常震撼的話來形容:「聽到顏色在靈魂跳舞」。康丁斯基所要表達的感情,是在畫面上可以欣賞與聆聽顏色在跳舞,感覺出音樂旋律與繪畫的互通與融合。在第三章的自然變奏創作實踐,筆者以黑格爾(1770–1831)的一句話:「藝術美應高於自然美」,大自然用寫生方式只不過是讓景物再現或呈現在畫面上,而筆者所要表達的是如何將大自然以抽象或半具象表現出來。雖然有些體材需借助寫生或攝影,然主要還是以自動性技法造境為主。第四章:個人作品解析中,其中第一節為自然變奏系列,在畫面上的表現猶如音樂的變奏曲一樣,將大自然的景物以半寫實半抽象方式表達出來,第二節為彩墨抽象系列,則以最新嘗試將油彩塗在銅版紙上作畫,其自動流彩的效果呈現在畫面上,肌理厚實、紋路也相對自然,由此可見創作者需時刻具有創新的勇氣與精神,絕不可墨守成規。第五章結論:創作省思與未來期許,藝海無涯,唯有秉持勇於創新、努力不懈的精神才能看見美好的未來,於此總結。
  • Item
    穿越幻想-城市中的自然景觀:李映蓉雨景繪畫創作研究
    (2020) 李映蓉; Lee, Ying-Jung
    捷運是建構起現代城市的基礎,承擔起交通運輸的移動功能,也形塑了每個城市的特徵與個性。透過街道和城市建築、交通網絡形成的介面,讓我們認識、探索並遊戲其間,街道樣貌常常代表了不同的城市形象,像是一張商貿名片,傳遞著每一座城市的個性和待人處事的細節。 此研究以台北高架捷運雨景圖像為主要繪畫元素,由繪畫可觸性探討雨景在架上繪畫中的悸動情感。來自童年記憶的轉化,將自我移置的幻想和城市雨景做為同構的空間表現,透過自然景觀重新體悟,嘗試在繪畫形式上呈現具象、半具象的經營。最後透過心理學分析,闡述藝術大師們的心理情狀作品,探究城市雨景多變的視覺語彙與深層意涵。 日常生活中,常有視覺感知的瞬間靈感難以描述。於本創作研究筆者專注於水光的日常世界,嘗試把眼睛對周遭世界的短暫感知轉化為永恆。以油畫手法將雨景在畫布框架中重新編排、描繪,使呈現更精準、生動的圖像內容,來記錄平凡生活中的美麗。
  • Item
    胡朝景「自然而然」系列作品發表暨創作論述
    (2009) 胡朝景
    本研究以筆者的「自然而然」創作研究為主軸,內容包含「人」、「自然」、「表象與本質」的精神性探索,並針對筆者作品的創作過程分別依技法與內容兩方面加以分析。此外,於本研究過程中亦輔以兩個相關研究,包括:「塞尚《水浴圖》精神探究」與「裘利恩˙杜普雷《餵食時刻》臨摹研究」。 依此架構,本文以「創作與理論」作為起點,文中探討創作與理論之間的關係。次為「筆者的創作回顧」,針對筆者創作歷程加以分析,並例舉作品檢討問題與困境。由第四章「『自然而然』系列創作探索--人與自然」進入本研究之探索主題,論述中包含「自然」的形而下與形而上義涵,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同時藉由筆者的創作研究說明創作探索的構思與創作歷程,藉以印證創作與理論之間的關係。續於第五章「杜普雷《餵食時刻》臨摹研究」中敘述臨摹研究過程,同時分析杜普雷的作品特色與時代意義。另一相關研究為次章「塞尚《水浴圖》精神探究」,主要以塞尚晚期代表作「水浴圖」系列為例,論述其創作追求與「道」的精神對應,並分析塞尚藉由「表象的自然」追求「永恆的自然」的過程與具體方法。第七章為「『自然而然』系列創作探索--表象與本質」,呼應第四章筆者對「人與自然」的探索,繼續做「表象與本質」上的研究,文中試以康德的「本體論」與老莊的「道」為論述基礎,探索表象與本質的關係,並以海德格與沙特的存在哲學進一步探究人與自然的本質,同時透過筆者的創作實踐,進行對「人、自然、本質」的探索。末於「結論」中總結前文,包含:「理論架構與創作探索的對應」、「本質先於方法」、「創作研究與哲學探索的共通性」等,最後以「本研究的發展性」作結。
  • Item
    自然、水墨、時代性:寫生與心象的創作剖析
    (2010) 胡以誠; Hu Yi-Cheng
    作為一篇個人的創作論述,本文架構分為兩個部分,文中第二、三章闡述個人創作的思想淵源,第四、五章則偏重於個人作品形式內容的表述。 第一章緒論,主要敘述個人撰寫本文的出發點與基本立場,包括了研究源起、研究範圍與方法、文獻探討以及文中重要名詞的解釋。當新世代水墨創作者展現了突破傳統的企圖之時,筆者仍堅持著寫景、寫生的創作路線,因此本文的申論重心,即強調著寫生、自然審美等價值於當代水墨創作中仍具意義。此一立場的設定將作為全文研究的基礎。 第二章,主要是藉由「時代性」的提出,探討兩個影響筆者水墨創作思考的關鍵議題,也就是「寫生」與「都市」。20世紀以來,由於對西法的吸收與社會文化所營造的氛圍,在「回歸現實」的藝術思想之下,促進了寫生的復興。同理,對現實「順承性的反映」之下,都市與水墨的連結有呈現時代的積極意義,不少當代水墨畫家正視都市與水墨畫的連結,表現都市景觀、都市人物的生活與心理狀態,更不乏對大眾消費文化的批判與挪用,對時代的鮮明景象作出回應。 第三章,針對前一章水墨連結當代都市文明的意識提出相異的觀點,從當代思潮對自然的回歸與水墨畫傳統本身,推導自然審美在水墨創作中的價值,並以當代水墨畫於自然題材表現的若干特質來闡述其異於傳統的部分;例如生態危機之下的環境關懷與批判意識,形式表現則呈現繁密、深沉、厚重的特質,表露出屬於當下的時代氛圍。 第四章,即進入了明確的形式表現部分,包括了個人寫生的觀念與方法、選材、構圖與筆墨特質等說明。有關個人寫生的堅持回應於第三章「自然審美」的價值,而選材、構圖與筆墨特質,則歸於當代水墨「沉鬱厚重」的脈絡之下,回應了部分的「時代性」表述。 第五章的主要內容在於闡述個人於作品之中所象徵的時代意象。在第四章所敘述個人創作中的特定題材、形式表現特質,均在本章的論述中進一步解釋其象徵涵意,也就是「受迫的人與自然」;不論是較客觀的實景寫生,還是較多主觀融入的想像世界,透過造化的啟發、傳統與當代環境的感染,創發為個人的藝術心源,意圖形塑出一個厚重、綿密、殘缺的景境,呈現個人所體認的時代狀況。 本章具體地回應了緒論所提出的議題,也就是重視自然與寫生的創作如何展現出時代性。 第六章結論,為本文的重點內容作前後貫通的整理。
  • Item
    湯大衛水墨寫生創作論述
    (2012) 湯大衛; TRZCINSKI David
    本研究並非嚴謹的論文,主要內容除了闡述自我對中國水墨畫學習經驗和認知外,並以相關藝術家的畫論、畫作為引證、對照和啟發,到最後個人對寫生創作理念和作品說明。將各章節主要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探討中西方傳統繪畫的差異,主要的影響除了風俗環境、文化背景與思想外,還有對於繪畫媒材的用法與體認,以及所形成異同特點的外在與內在問題。 第三章:藉由中西繪畫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其共通點皆是如何看待對寫生自然的探索、多元媒材的運用等而有深刻的領悟和探討,直接與間接都影響到個人創作。 第四章:在全文最後做一個簡單的歸納與內在感悟的結語。
  • Item
    黑夜白晝 -東方虛靜美學下的精神性風景
    (2010) 陳鏘旭; Chen Chiang Hsu
    本創作論文以黑夜白晝為題,黑夜與白晝是時間的總和,兩者乃為一個整體,由於地球自轉而產生了黑白晝夜。人類在這宇宙自然定律之下不停運轉。而人類情感之總體,如同黑夜白晝,也蔚為一個整體,是一體之兩面。 筆者以東方美學中的虛靜精神為創作的出發點,從傳統中尋求自我認同以及創新的價值。藉由風景作為畫作的載體,並試圖將時間融入作品當中,使深化的時間性成為畫作裡主要的情緒傳達,期盼作品能呈現出一種具精神性的風景樣貌。 由於當代藝術多數受到科技、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的影響,鮮少關注自然與沉默的部分。筆者透過藝術創作中的自我探索與尋求,不斷地去蕪存菁,並且體悟到東方美學裡優雅而富詩意的內涵,以及沉默的力量。然筆者使用的是西方傳統創作媒材-油彩,而非東方藝術的主要語言-水墨,如何將此內涵及美學觀傳達出來為一大挑戰。因此,希望藉由論述,理解東西方民族的宇宙觀與美學觀,並分析東西方風景繪畫中因觀看方式之不同所產生的構圖形式,從中找出差異性和同質性,兼容並蓄地表達在藝術創作之中。
  • Item
    生活之歌--人與自然和諧沉靜美感的探討
    (2009) 羅淳靜; Lo, Chun-Ching
    在當今科技快速發展的消費社會中,人們過的比以往舒適與便捷,但是物質生活的富足似乎沒有讓精神生活一併提升,人們顯得茫然失措、人與人的關係進而趨向冷漠、疏離進而麻木。在第二章第一節中筆者由較宏觀的社會學角度與全球視野,探討歸納出這種現象形成的成因如下:當代社會呈現多元複雜的局面,充滿了各種的可能性,人們比起以往獲得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則造成壓力與不安。快速變遷的社會使傳統既有秩序崩壞,人們的生活型態有巨大的轉變,全球化與在地化相互拉扯、磨合,衍生出失序與不確定性。人們因適應不良感到焦慮,趨於冷漠、麻木不仁。 第二章第一、二節回歸東方精神,東方哲學風靡世界,從東方的哲學精神裡獲得心靈的解放蔚為風潮,筆者從東方傳統文化溯源,冀望透過文化的核心價值獲得解放撫慰心靈之道。東方審美意識深受禪宗影響,與世俗相結合產生平淡自然的趣味。中國的隱逸哲學,文人寄情於田園山水之間,懷著悠閒恬適的生活態度,體會生活的樂趣。第二章第三節著眼於文化融合:不同的文化相激盪,衍生出新的面貌。筆者選取近代藝術史上顯著東西相互融合的實例:在西方方面,十九世紀自印象派以來的近代藝術,主要探討歐迪隆・荷東晚年具裝飾性的繪畫;東方方面,聚焦在日本近代藝術,以黑田清輝、東山魁夷為主。第二章第四節中筆者以身處在台灣的立場對當代台灣美術發展現況略述與反思。 第三章裡創作內容,筆者選擇生活週遭的自然景物與人物為題材,結合少女與花草兩種元素,捨棄西方透視表現法,透過平面化的空間、明快典雅的色彩和自由流暢的線條,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捕捉其安祥自適的神情與整體空間氛圍。在第二、三節中解說繪畫技法媒材的選用及使用心得。第四章針對個別作品的內容與媒材說明,第五章作結。
  • Item
    恍恍行之-吳冠德的藝術之道
    (2010) 吳冠德; Wu Kuan-Te
    本論文以「恍恍行之」為題,主要闡述筆者在創作中所體會的一種無為、無我、無念、恍惚的精神狀態,並以此狀態呼應筆者對生命與自然的哲思。期望透過論文書寫回朔創作的心路歷程、思維路徑與創作概念,透過文字梳理平日所作的思考與領悟。 筆者在第一章中闡述「悟」的意義,探討甚麼是「道」,以及藝術創作與悟道的關係,並以創作為實證,思考如何以「悟」直觀本心,在悟道的過程中尋找創作原點。 第二章藉由「渡」引申出「引領」與「救贖」的涵義,透過創作,面對自我,潛入心靈的幽暗,探索生命本質。也將「渡」喻為身體、心靈、自然、天地之間的循環,吐納生命之氣與天地之氣,得到心靈解脫的歷程。 第三章探討每個創作當下,忘卻此身、明心見性、直取本心、脫離意識、物我兩忘的美妙歷程。 第四章中闡述如何在創作中將「身體動能」轉化為「心靈靜能」,以及筆者如何在自然中透過寫生深刻體會、實踐自然之道;如何讓藝術成為一種無止盡的修行。 論文最後,回顧研究歷程及對自己創作的省思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