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7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環境教育的觀點建構生物多樣性教育的行動概念(2008) 曾聰賢自1992年地球高峰會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生物多樣性成為全球最受重視的環境議題之一,但生物多樣性的流失快速,唯有透過全體人類共同的參與及投入,才是生物多樣性保育唯一的出路。但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多而複雜,哪些是重要且有助於提升行動力的概念,在推動大眾生物多樣性教育上甚為關鍵。 過去概念的研究大多以德懷術的方式,透過專家問卷反覆的調查得到相對主觀的結果,但在每次問卷中,概念如何被挑選則不得而知。本研究之特色在於以研究者為工具,豐富詳實的紀錄整個過程,先以質的分析獲得生物多樣性教育的重要概念,再由環境教育的相關研究中找出影響環境行動的重要影響因素,並由行動知識、環境素養、環境教育目標內涵的相關研究中對照出篩選原則,透過篩選取得有助於提升大眾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意願及行動之概念,最後經過三角檢定及專家意見的修正而完成,共得五大主題二十四條行動概念,以提供給從事大眾生物多樣性教育的教學者、課程設計者或方案規劃者參考。 五大主題內容如下: 一、使大眾瞭解何謂生物多樣性及其重要性:內含五條概念,傳達生物多樣性中所有變異的重要以及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及環境的重要關連。 二、使大眾覺察並瞭解生物多樣性的危機:內含四條概念,傳達生物多樣性因人類的行為及其交互影響之下以加成的速度消失。 三、培養大眾正確的生物多樣性價值觀:內含六條概念,包括欣賞生物多樣性之美及價值、關懷與尊重其固有價值、欣賞與認同不同文化、關懷未來世代以及拋開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等,以賦予大眾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責任。 四、使大眾瞭解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行動面向與策略:內含七條概念,傳達減少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的重要面向,包括社會層面與個人層面,並傳達出成功的希望。 五、使大眾瞭解到環境正義的彰顯有助於減少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內含二條概念,傳達落後國家及弱勢族群的貧窮、生存及被剝削等問題,亦會影響生物多樣性。Item 國民小學節約能源做法之研究--以參與2002-2007能源教育示範學校選拔之學校1為例(2007) 蔡鳳怡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探究自民國九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六年間曾參與能源教育示範學校選拔活動之國民小學,於校園中執行節約能源的技術、推行能源教育的方法、節約能源做法、能源教育推動的困難、及未來將採用那些方式進行節約能源。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共有一百一十五所國民小學,每所小學皆發放一份問卷,問卷共回收八十四份,有效問卷八十一份。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 國民小學節約能源做法 受調查學校具備之節約能源設計以通風設計、線路規劃-將電器使用量納入考量及依電耗電狀況使進行電壓設計。節約能源設備種類為一般事務機備有休眠裝置、一般事務機符合綠色採購條款、加裝普通遮陽板、採用高效率照明設備及空調設備符合綠色採購條款。節約能源管理做法依序為訂定空調溫度於26~28℃,長時間無人使用時使用者將自行關閉事務機電源、定期保養空調、照明設備訂期汰舊換新、照明之空間照度配合採光省能管理。 二、 國民小學推行能源教育狀況 國民小學校園中各處室皆透過本身業務內容執行能源教育相關內容,於課堂中能源教育內容多透過搭配永續校園計劃,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中,教導節約能源作法、能源基本知識及再生能源種類。 三、 國民小學執行節約能源做法遭遇之困難 調查發現因缺乏經費、缺乏專業人士協助及專業知識不足等因素,為國小執行節約能源做法所遭受的困難。 四、 國民小學校園節約能源與能源教育未來可能做法 未來,受調查之小學表示透過能源管理團隊的建立、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及持續推行能源教育等方式推行國小節約能源做法與能源教育,選取這些改善項目的依據,依序為考量節能效果高低、具教育功能及執行便利與否。 本研究並透過上述調查結果,對於國民小學節約能源做法與能源教育、後續 研究與發展,提出各項建議。Item 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動物福利及其教育之實施現況研究(2008) 詹心懿; Chan, Hsin-Yi動物園活生生的野生動物每年吸引大量的遊客入園參觀,對遊客來說,或許是基於休閒和娛樂之目的而來,但動物園的教育功能卻總是備受期待的。如果動物園的動物福利很差,入園的遊客誤以為理所當然,則動物園將無法傳遞「尊重和愛護動物」的訊息;相對地,動物園若要傳達此一訊息,就必須以身作則。 動物園中的動物福利對於動物園教育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園方照養動物的態度和經營管理的文化會經由非正式的途徑影響前來參觀的遊客,而動物在園中所獲的待遇和生活品質,同時也意謂人類對待動物的態度,為教育遊客尊重生命和愛護動物的態度,相信透過園方積極的規劃和引導,亦可將相關訊息傳遞給遊客。 本研究為了解臺北立市動物園之動物福利現況、動物福利相關的教育現況,並探求動物保護團體與學者對動物園實施動物福利教育的建議,故以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之研究方法,探索在動物園中推動動物福利教育可行之方式和內容。 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動物福利情況正日漸改善中,表現在園方的觀念、欄舍的設計、動物訓練的目的,以及圈養動物之生理、心理、環境等面向上; 二、臺北市立動物園動物福利的改善,仍需加強園內外相關因素的支持,包括:經營者的重視、員工的能力、研究人員的研究、園方各項資源,以及與動物保護團體、社會大眾、媒體的對話溝通,並更多符合國際或區域性動物園組織的規範和監督等; 三、「空間」為臺北市立動物園中動物福利最大的限制,但仍可針對不同物種及個體之生理、心理和環境之需求,加以改善其生活品質。 四、臺北市立動物園實施「動物福利教育」仍有相當的爭議,反對者認為動物園無法提供動物所需的福利反而會造成負面教育,而贊成者認為以動物福利教導遊客尊重和愛護動物是非常重要的。 五、臺北市立動物園動物管理員解說動物福利教育仍少,但未來可以就已經進行的動物福利措施給予解說; 六、臺北市立動物園有關動物福利教育仍可以加強,目前教案需加強有關動物福利部分之內容和精神;解說牌補足動物福利訊息的提供;網站亦可補充目前園內已經進行的動物福利部分之內容; 七、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員工雖有進行《動物園暨水族館保育方略》的導讀,但對動物管理員來說,仍有對不同物種福利提升相關的知能及與其他管理員交流,和出國實地參訪的需求。Item 學校飼養校犬的動物福利與教育之探討(2008) 紀慧玲本研究主要了解國民中、小學學校飼養校犬所需具備的成因及條件、動物福利狀況,及帶給師生的相關教育與學習意涵。以期提供飼養校犬的學校及飼養者具體可行建議。 本研究屬多重個案的質性研究,研究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先驅研究於2006年4 至5月間進行,先針對過去曾參與台北巿校園守護犬計畫的學校進行調查,採用的是電話訪談法進行了解,並從中徵得三所學校內相關教職員做深入訪談。第二階段為個案研究於2006年6至11月間進行,針對三所學校進行深入訪談及參與觀察。第三階段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方式進行研究,於2007年12月14日進行,受訪人員共六位。本研究主要有六所個案學校,選取來源有二:一是從過去曾參與台北巿校園守護犬計畫的學校,徵得研究個案學校為四所;二是由相關的動物網站徵詢得到研究個案學校為二所。質性資料來源主要包括學校相關教職員、學生的深度訪談、參與觀察記錄、相闗文件資料蒐集及個人省思札記等輔以分析。 研究發現校犬主要來自校園流浪犬。飼養校犬的構成要件為專責的飼養人、經費、學校所在區域、犬隻特質,其中負責飼養教師是學校能否長期飼養校犬的主要關鍵。動物福利方面受訪的個案學校皆能提供校犬良好的照顧,但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動物福利問題。學生對校犬的態度、感受及互動的方式受到相關因素影響,其中有教師帶領學生飼養照顧校犬的學校,學生與校犬的互動頻率高,且對校犬有顯著的關愛行為。研究發現飼養校犬對學生具有潛在的學習意涵。多數受訪者都認為飼養校犬可提供很好的生命教育,但實際上極少教師有利用校犬做為課程的融入,學校主要教育内涵是如何與校犬互動的教育。從整體來看飼養校犬最需要的是背後的學校支持系統,學校成員反對飼養校犬原因在於安全及環境衛生上的疑慮。提昇師生接納校犬的因素,在於將良好的飼養管理、良好的教育策略及學校支持系統這三者的結合,才能使飼養校犬政策永續長存。 關鍵字:動物福利、動物福利教育、動物保護教育Item 探討綠色學校網站使用者使用現況、動機、滿意度及外在因素對使用者之影響(2007) 黃雋; Jean, Huang網際網路的時代來臨,綠色學校網站在網際網路亦扮演重要的環境教育傳遞媒體,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使用者在綠色學校網站的使用現況、動機、滿意度及網站對使用者的後續影響,並進一步瞭解政府及學校單位推動的方式、使用者初始動機不同,與使用者參與綠色學校網站的關聯性。 研究透過網路電子問卷普查,寄送電子郵件通知綠色學校網站的使用者填寫,並擺放連結在綠色學校網站上發送,總共寄出1821份,共回收有效問卷709份。回收的問卷經資料處理及SPSS 11.5軟體的分析討論研究問題,並得到本研究的重要結論如下: 1.綠色學校網站使用者大多分佈在26歲至45歲,絕大多數已經註冊為會員,以國小和國中的行政人員佔絕大多數,並且有將近一半集中在台北縣、桃園縣、台南縣三個縣市。 2.綠色學校網站使用者雖有使用網際網路的習慣,但大多並非對網際網路愛好的族群,平均上網的時間亦較一般上網者低上許多。 3.綠色學校網站使用者大多對網站滿意,主要使用的動機為尋找環境教育相關的訊息,滿意度較高的部份為回應和葉片的鼓勵,及網站的豐富訊息,但使用者也對於提報的時間上感受到壓力,因而不甚滿意。帶給使用者的影響較高為帶給其全校環境教育的認同。 4.綠色學校網站使用者初始動機若因為政府公文,比起其他管道使用者的行為有更多負面的關聯,而初始動機若為透過承辦人員推廣,亦與部份使用者行為有負面的關聯。 5.綠色學校網站使用者的單位若為強制規定的態度,對使用者在網站的行為有負面的關聯,而單位若為鼓勵的態度則沒有此情形。Item 牽起自然體驗與特教孩子之手-特教孩子在自然體驗活動中之學習反應初探(2007) 徐邦寧; Hsu, Pang-Ning環境教育應該將特教孩子納入考量的範疇。本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研究場域,規劃設計一天式自然體驗活動,透過參與觀察記錄活動施行過程與特教孩子對於參與活動的反應,並於活動後針對觀察班級的老師開放問卷。 本研究中主要有三大固定式的自然體驗活動設計,一、「大自然市集」,即收集不同色彩的自然素材,讓孩子能運用視覺或觸覺能力,探索自然環境;二、「小小濕地泥巴王」,讓孩子藉由玩泥巴的方式,嚐試與體驗親手調水與泥的過程與產生感覺;三、「讓我們看雲去」,讓孩子藉由漫步於濕地生態,發揮五官來體驗整體自然環境的能力。除此,加入一些大自然當下情境所激發出來的活動。 從參與觀察與老師開放問卷結果可發現,解說志工運用的引導方式不同,如:示範、互動問答、情境模擬、講解、圖卡等,對不同的孩子而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活動施行過程及孩子參與後,特教孩子們是能夠嚐試運用自我的聽、看、觸摸、聞等感官,來體驗與感受外在環境與自然事物,並開始願意進行關於自然的探索、辨識、觀察,並且激發特教孩子對於自然事物與活動參與的學習興趣。除此,還能經由大自然生物直接帶來的驚喜,而產生與大自然接觸的獨特經驗。在經老師的回應中,亦發現特教孩子參與活動的過程,是能增進社會適應的面向,帶來了自然體驗的面向延伸。Item 島嶼永續旅遊的環境教育需求研究-以烈嶼為例(2009) 鍾錚華「島嶼永續旅遊」即為遵循永續發展原則的島嶼旅遊活動,亦即在島嶼環境中進行旅遊活動時應遵循永續發展原則,並經由環境教育提昇遊憩品質,減輕旅遊活動對島嶼環境之衝擊。本研究以在地觀點出發,旨在探討烈嶼可供發展之旅遊環境資源,同時藉由各旅遊型態的環境特性,探討系統性且多元化的環境教育可能,並藉此探討環境教育的需求面向。 本研究以烈嶼(小金門)為研究場域,透過問卷調查,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烈嶼的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鄉公所與國家公園員工、旅遊相關產業、地方產業經營生產者以及其他在地居民,共計發放300份,扣除遺失、未填與填答錯誤等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219份,填答率為73 %。研究者根據問卷結果、田野調查、訪談資料與參與觀察獲得以下結論: (1)烈嶼的重要旅遊環境資源沿環島車轍道環狀分佈。 (2)不同類型旅遊場域的環境教育活動需求差異性高。 (3)烈嶼居民「參與」和「帶領或策劃」環境教育的經驗較少,但參與意願很高。 (4)烈嶼環境教育活動類型的偏好與需求,以親近與觀察環境為主,次以解說教學、體驗與實際參與。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對於烈嶼旅遊資源與環境教育發展提出建議,包括: (1) 金門國家公園與烈嶼鄉公所應成為合作伙伴關係。 (2) 利用環島車轍道連結各類型旅遊環境資源。 (3) 公、私部門以及學校、社區共同推廣環境教育。 (4) 成為環境學習中心的基地。 後續研究建議如下: (1) 未來可針對遊客進行永續旅遊與環境教育需求作探討。 (2) 加強烈嶼傳統文化習俗與農村產業活動研究。 (3) 後續環境教育活動規劃與設計之研究。Item 歷史場所解說探討-以金門島水頭聚落為例(2006) 陳儒瑋; Chen, Ju- Wei歷史場所解說是環境解說中重要的一環,能夠豐富人們對於不同地區常民生活與歷史情境的想像,並讓過去的生活經驗與參觀者產生關聯並發生意義。隨著文化襲產保存觀念的興起,歷史場所解說一方面增進文化旅遊之吸引力,另一方面經由在地居民參與,協助參觀者瞭解場所的歷史、文化及生活,體驗其存在的意義與文化價值,進而尊重在地文化及產生地方感。 聚落型態的歷史場所因包含居民生活與空間組織,因此解說重視常民生活或稱之為「活」的歷史展示,協助參觀者理解歷史事件、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之間相互影響所構成的互動性生活歷史。本研究以歷史場所解說中所應納入的解說內涵、內容及方式,加上參考國內外歷史場所解說經驗,選擇金門島水頭聚落為研究場域,進行歷史場所解說的探討。研究方法為調查研究法,針對「解說內容」、「解說方式」和「解說據點」等面向設計半結構式問卷,以解說工作者及在地居民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共180份,回收148份,有效問卷為137份),輔以訪談資料,分析目前聚落中各項解說服務是否能呈現歷史文化特色,並探討未來需求。 問卷資料分析結果如下。就解說內容方面:(1)「僑鄉文化」主題獲得較高滿意度及未來需求,「水頭聚落」主題呈現較低滿意度及較高未來需求,而「經營管理」及「社區參與」主題呈現較低理解、滿意度及未來需求。(2)未來應加強「僑匯」、「水頭及僑居地人物、事件、生活形態及民間故事」和「金門與僑居地的社會環境比較」等主題;就解說方式方面:(1)「展示館」較「解說人員」及「自導式步道解說」有較高滿意度。(2)未來以動手操作及生活歷史解說方式為發展需求;就解說據點方面:(1)位於得月樓、酉堂及水頭十八支樑範圍內。(2)對目前解說據點代表性及未來納入其他文化襲產為解說據點的需求有較高同意度。(3)古厝民宿未來應提供體驗活動、解說服務及民俗文物展示空間。(4)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型態傾向作為休憩飲食及靜態展示空間。 研究結論呈現水頭聚落解說未來的發展需求,包括(1)以水頭聚落為主題的解說內容、(2)強調體驗及生活歷史的解說方式、(3)納入宗祠宮廟及紀念物為解說據點,以及(4)閒置空間多元利用等面向,並反映出在地參與及永續經營方面還有待提升。研究建議分為水頭聚落解說發展及後續研究兩部分。水頭聚落解說發展未來應加強社區參與,持續「僑鄉文化」與「水頭聚落」的解說內容,將解說動線拉至聚落外圍,採用體驗及生活歷史解說方式。後續研究可針對水頭與其他不同類型聚落、遊客及生活歷史解說方式進行探討。Item 93暨94年度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整合案推動策略研究(2006) 藍韡婷; Lan wei-ting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育部補助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學校之推動歷程與現況調查,及理想的永續校園中適宜採用的教學策略與主題;獲得教育部補助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劃學校推動永續校園計劃的需求與障礙、困難。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93與94年度參與「教育部補助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劃」整合案的學校共168所,每校各發放2份問卷,共回收251份,有效問卷為240份。 本調查研究發現,整合案學校在永續校園推動調查面向中,以「在進行校園空間規劃前,會審視校園與周圍環境區域地圖,針對學校與周圍環境狀況進行基礎資料調查,以了解校園與周圍環境」在校內推動程度最高,「針對永續經濟議題發展行動計劃」推動程度最低;與社區方面的合作、「爭取縣市政府支持永續校園計劃策略,以獲得計劃配合款或協助資源」等等,令教師感到執行的困難程度較高;針對各要素類別的重要程度而言,教師認為「進行永續校園計劃過程中,與建築師或規劃人員充分溝通以促進改造計劃執行」的重要程度最高。 在理想永續校園中適宜採用的教學策略與教學主題而言,在校內推動程度上,各項教學策略在校內的推動程度由高至低分別為利用「戶外教學」、「合作學習」、「經驗與感受學習」、「探究學習」、「問題解決」、「服務學習」、「價值教育」、「說故事」、「反省與創造性思考」教學策略進行永續教育的教學活動;執行困難程度最高的為利用「反省與創造性思考」教學策略;最適宜的為「戶外教學」,「反省與創造性思考」教學策略在校內進行的適宜程度最低。在適宜採用的教學主題中,「健康營造環境的議題」在校內的推動程度最高,其他依序為「生命教育的議題」、「永續社區的議題」、「永續農業的議題」、「永續旅遊的議題」、「了解人口、與世界飢荒的議題」、「人權與永續發展的議題」、「文化與宗教信仰的議題」、「原住民知識與永續發展的議題」、「婦女與永續發展的議題」;永續發展社會面項議題的教學,對教師而言,在校內的執行困難程度較高;依適宜程度而言,以「健康營造環境議題」的融入最適宜。 在永續校園推動需求方面,教師需要更多的專家學者的協助、資訊、經費與支持、成功案例的分享與介紹等等。在推動歷程中所遭遇過的困難,除因「本身教學與行政業務過於繁忙」、「小校人力不足」而使推動過程面臨困難外,亦認為永續校園計劃的硬體空間改善與教學間的配合,執行時間至少要2-3年,對於目前計劃的執行時間感到不夠充裕。另對專業成長訓練研習、相關永續校園概念資訊、建築與專業規劃人員諮詢管道等等亦感不足。 關鍵詞:永續發展、永續校園、永續教育Item 民間團體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之探討-以公館永續發展聯盟為例(2007) 趙友崧; Yu-Sung Chao本研究透過民間團體聯盟之研究,回顧社區環境行動、民間團體與組織合作相關文獻,進而瞭解民間團體聯盟發展過程,探討聯盟合作關係的特色,並找出行動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以及行動帶來的影響,藉此建立民間團體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之行動經驗。 本研究選擇以「公館永續發展聯盟」作為個案探討,描述並探討2004年該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的過程與特徵,用以呼應社區環境行動與民間團體合作的相關理論。研究者透過參與觀察、文件整理與深入訪談三種方式進行資料蒐集。經過分析與討論後,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1、近十年來以聯盟形式進行環境行動已成為趨勢,公館永續聯盟即是在這種 趨勢下的產物。 2、社區環境行動通常是反應即時的環境問題,而公館聯盟案例顯示著都市社 區規劃過程不公開、民眾參與不足的問題,聯盟行動就是為了爭取參與過 程的權益,以及維護自己社區的環境。 3、民間團體加入公館聯盟的行動,除了是順應以聯盟形式進行環境行動的趨 勢外,還包括了民間團體依賴彼此的資源、降低個別的行動成本、增加對 議題的影響力、學習其他組織專長、以及協助其他組織等合作動機。 4、公館聯盟為議題導向的臨時性組織,「協調但不合併,存在但不登記」, 「功能性分工的同心圓結構」為其合作的特徵。 5、公館聯盟行動的過程,經歷了多次的計畫、執行、評估的步驟。而採行的 環境行動包括了政治行動、法律行動、教育宣導、生態管理等。 6、造成公館聯盟解散的因素,可以歸納為議題的調整、成員在乎程度、合作 關係、經營能力、以及外在環境因素等五類,而這些因素之間也有一定的 關係。 7、公館聯盟行動影響: (1)對規劃單位與規劃案:聯盟較大的影響力促使規劃案的程序與內容獲得改 善。而聯盟進行意見蒐集與彙整的工作,減少了規劃單位在行政作業上的 成本。此外,聯盟行動也促使了規劃單位的學習改變。 (2)對民間團體:行動過程中可獲得人力資源的挹注以及專長互補的功效。而 聯盟建立了訊息溝通的橋樑,規劃單位與民間團體,民間團體間可以訊息 交流。在資訊流通的情況下,民間團體也可達到增加能見度及組織學習的 目標。 (3)對參與成員個人:行動歷程即學習過程,影響包括:在地環境的認識、專 業知識的學習、組織運作的學習、環境行動經驗的建立、行動技巧的學 習、與人脈的建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