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67
  • Item
    海洋永續:一位海洋紀錄片工作者的實踐歷程
    (2024) 羅力; Lo, Li
    本研究以自我敘事的方式描述紀錄片工作者羅力導演從保家衛民的職業軍人轉變為以海洋永續為志業的實踐歷程;研究者從搜集羅力導演的生活札記、學習筆記、影片創作以及與見證人對話之逐字稿和紀錄開始,以敘事研究的方法透過主位觀點的自我省思和客位觀點的分析與詮釋,聚焦在羅力導演接觸海、學習海及奉獻海三個階段的行動經驗,提出以影像紀錄來實踐環境教育的教學架構與學習模式。第一階段接觸海(in environment)是敘說羅力導演海洋生活環境當中的覺察與行動,在完成海洋居民生活專輯及製作清除沈船環境紀錄片之後,發現真實體驗、與受訪者良善對話和影像紀錄是實踐環境教育的重要因素;第二階段學習海(about environment)是敘說羅力導演回到學校培養環境知識與環境素養的歷程,透過導演的課程筆記、研究論文以及和教授們對話後,導演建構出環境教材架構和紀錄片製作實踐環境教育的循環架構:(一)以傳統生活智慧為基礎融入當代環境知識,是社區環境教材發展的基礎。(二)生活實踐、永續管理及影像紀錄是社區執行環境紀錄片製作循環與實踐環境教育循環的核心內容;第三階段奉獻海(for environment)是敘說羅力導演以參與式陪伴和社區使用影像紀錄來實踐環境教育的完整歷程,過程中發現:(一)社區紀錄片的拍攝過程可以讓長輩擁有成就感;(二)能引發社區居民對環境的覺知;(三)讓傳統智慧融入當代知識可以產生新世代面對環境的觀點;(四)讓社區居民對生態環境擁有真實的感受;(五)讓製作團隊在面對生活環境時有多元的發展空間;(六)能拉近社區居民產生如親人般的互動;(七)讓製作團隊與受訪者擁有檢視過去和思考未來的能力;(八)讓社區居民更加珍惜彼此。因此研究顯示,社區環境教育人才的培養及社區發展需要以參與式的陪伴及良善的對話為核心,讓社區居民在幼年與少年時期以體驗遊戲親近社區生活環境,在青年與壯年時展現創新與發展的企圖心,進而逐漸形成中年與老年時期社區的生活智慧傳承,因此讓社區居民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中都能創造自己的價值與成就感,是羅力導演建構影像紀錄實踐環境教育模式後的重要發現。
  • Item
    臺灣海洋遊憩水肺潛水者與衝浪者在親環境行為比較之研究
    (2023) 黃宗舜; Huang, Tsung-Shun
    海洋環境汙染和生物棲地破碎化議題,此刻正形成全人類必需去面對的海洋重要課題;而海洋中的珊瑚產生白化和破碎化的現象,除了因為自然颱風、海嘯的原因;有很大的成因係因人類行為,例如海洋遊憩、底拖網拖吊,或是不當獵捕而造成。上述議題,係為全球海洋國家皆關注之焦點,然而在珊瑚保育的前提下,如何減少人為破壞,如何讓親海、近海人士培養親環境行為,係為本研究需要強調的焦點;因此,本研究特別針對接觸珊瑚的遊憩人員其親環境行為之探討,進行實務操作之內涵剖析。本研究運用新環境典範量表(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NEP)來研究水肺潛水及衝浪這二種海洋遊憩者,收集水肺潛水問卷712份,衝浪問卷541份,研究對於海洋認知及行為反應進行分析。並進而了解環境素養與海洋認知在海洋親環境行為及優質的海洋遊憩行為所產生的各項結果。研究結果顯示出水肺潛水和衝浪這二種海洋遊憩行為,在促成好的海洋遊憩行為及海洋親環境行為上是有差異的。在水肺潛水的海洋遊憩行為,可以透過新環境典範量表中的觀念及海洋認知,以促進良好的海洋遊憩行及海洋親環境行為;惟衝浪則僅能透過海洋認知的加強來促進。本研究顯示不同的遊憩行為,必需透過不同的教育方法及教材,來進行才能對環境保護有所助益。以目前的海洋環境教育方式,並未能達到此一目標,爰此本研究提供未來提升海洋教育成效,以及達到海洋保育之諏議。
  • Item
    影片促進高中生氣候行為意圖之效果研究
    (2024) 謝佩珊; Hsieh, Pei-Shan
    氣候變遷是一種跨領域的複雜現象,與經濟、社會、環境、文化均密切相關。因此,人們對於氣候變遷的理解也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而有不同的識覺和相應的行動。為讓社會大眾更容易了解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科學家、學者、傳播者等常以「氣候視覺化」的手段,利用豐富的影像增進人們對於氣候變遷的認識。在網路消費市場不斷成長的趨勢下,影片的影響力日益受到重視,並被證實有效促進民眾對氣候變遷的理解。然而氣候變遷影片常使用戲劇化或誇大的情境,以引起觀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的關注和重視,但這樣的做法可能對民眾採取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產生反效果。為了增進氣候變遷傳播的實質影響力,了解受眾的特質,並使用有效的傳播策略是重要的。本研究以受眾分層理論,探討提升傳播有效性的關鍵要素,歸納受眾分層的相關研究及近期應用,同時探討影片的訊息框架、情緒作用對個人的氣候行為意圖的影響。本研究以全國高中生作為研究對象,透過網路問卷蒐集研究資料,分析分為兩步驟,使用集群分析法將高中生進行分群,再透過資料分析,找出有效促進各子群體偏好的影片框架類型。預期結果為瞭解影片影響高中生行為意圖的效果、如何以氣候變遷知識及識覺將高中生分群,以及影片框架對於不同群體的效果差異。
  • Item
    爬蟲類寵物飼主知識與依附感對其動物福利之影響─以豹紋守宮為例
    (2024) 陳婕妤; Chen, Chieh-Yu
    爬蟲類於近年成為受歡迎的寵物選擇之一,全球飼養人數攀升,臺灣亦是;然而前人的研究指出過去的動物福利研究多集中在研究哺乳類及鳥類,近十年來,爬蟲類的動物福利才受到少數學者的關注。反觀臺灣,目前尚無對於爬蟲類進行動物福利相關的研究,為本研究的研究缺口。動物福利可分為倫理、科學、法律三種面向,本研究從科學面著手,進行臺灣爬蟲類寵物中豹紋守宮動物福利現況的探究,並以出自動物本身的動物福利指標衡量爬蟲類的動物福利。除此之外,研究者觀察到部分爬蟲類寵物處於動物福利不佳的狀態,其寵物飼主卻沒有意識到,或是不甚在意,這與國外的研究結果類似。過去的研究指出爬蟲類的需求時常是被低估的,錯誤的知識源自於網路上不可靠的訊息來源、飼主之間的資訊交流,以及寵物業者的宣傳話術,導致爬蟲類寵物受限於不符合動物福利科學觀及倫理觀的照顧方式,值得深入研究。有鑑於此,本研究亦探究動物福利不佳的情形,是否源自於知識的錯謬或情感上的匱乏。本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以爬蟲類中豹紋守宮及其飼主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旨在反映寵物的動物福利表現、飼主對寵物需求的了解程度、情感程度、照顧適切程度,以及探討知識及情感對於寵物動物福利表現的影響力。研究結果顯示知識及情感對於飼主的照顧適切程度和寵物的動物福利表現皆具有預測力。此外,在本研究中女性和飼養個體數較少的飼主在知識、情感、照顧適切程度及動物福利表現上皆有較高的分數,飼養年資較短的飼主其寵物的動物福利表現較佳,可見飼養經驗較豐富的飼主並未有較佳的表現。
  • Item
    以消費價值理論探討無包裝商店消費者行為影響因素
    (2024) 凃欣雅; Tu, Xin-Ya
    負責任消費是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積極制定政策和法規,以及大眾對資源使用及其對環境影響的持續關注,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減量與再利用,更全面的考慮商品從生產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這使得強調環保、減少浪費和尊重生命等永續價值的無包裝商店逐漸受到歡迎,然而,與超市和大賣場相比,無包裝商店除了面臨合作廠商選擇有限、商品保存不易等問題外,消費者也需花費更高的價格、更多時間,且品牌選擇較少,種種困難使得無包裝商店的發展受到限制。無包裝商店消費模式的推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消費者的接受意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消費者選擇到訪無包裝商店購物的主要因素,並了解不同類型消費者對無包裝商店的看法差異。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收集資料,依據Sheth et al.(1991)提出的消費價值理論,分析消費者選擇到無包裝商店消費的原因,並藉由調查無包裝商店消費族群特徵、消費經驗、消費者的期望與建議,以進一步討論消費價值的多元內涵。 研究結果顯示「情感價值」是預測消費者是否會選擇到無包裝商店消費的關鍵因素,「功能價值」則是消費者再次到訪,甚至是能否成為忠實顧客的關鍵,當無包裝商店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所傳遞的理念,越能讓消費者感受到與本身價值觀相符,越能在消費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到無包裝商店消費的意願也就更高,因此,無包裝商店若能強化情感價值的傳遞,同時確保商品品質並清楚標示,將有助於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本研究的結果可以提供政府單位和無包裝商店業者適切建議及未來執行方向。
  • Item
    探究民眾對濕地保護政策之認同度–以桃園埤塘為例
    (2024) 周宜潔; Chou, Yi-Chieh
    埤塘係因先民在桃園地區灌溉需求所開鑿,經歷270餘年。如今卻因為都市發展而逐步消失填平,並且改建為工業用地、機關用地、私人用地或是學校用地。在過去的許多研究中,皆論及埤塘之重要性,政府也業已制定濕地保育法茲以保護;惟在現有法規的保護之下,埤塘仍持續流失。本研究咸認在政府政策的制定規範,以及民眾對於發展和保育之間渴望和需求衝突之際,其溝通之橋樑,需要藉由民眾之認同度藉以進行情感連結。因此本研究之目的,係為了解民眾對於濕地保育法在2015年2月2日實施之後,桃園民眾對於埤塘濕地保護的政策認同度。首先,本研究探討民眾對於埤塘價值的傾向與社會信任度,對於政策認同度的影響,研究係以網路問卷Survey Cake問卷調查平台的方式進行,研究場域為桃園市區民眾,透過網路問卷針對居住桃園地區的居民為對象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分為下列四個部分:(一)受測者背景;(二)埤塘價值傾向;(三)社會信任度,以及(四)濕地保育法政策認同度。桃園台地自2008年至2023年的埤塘數量及總面積,經由GIS的數化結果得知,15年間埤塘個數消失37%,總面積消失17.6%,埤塘消失速度急遽,僅有6成多的民眾了解此一現象。本研究發現埤塘價值、社會信任度係為解釋變項,受測者背景設定為控制變項,民眾在進行政策認同度之判斷時會受其埤塘價值與社會信任度之影響,但在社會信任度,僅有信任層面與經濟面的政策受到影響,其餘的影響皆不明顯。經過分析結果,桃園地區受訪者人類中心主義的得分高於自然中心主義,本研究結合埤塘價值與社會信任度之後,具體了解民眾對於濕地保育法於明智利用的政策之看法。
  • Item
    探究臺灣民眾對自然解方與碳抵換的理解
    (2024) 詹家嘉; Jhan, Jia-Jia
    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 NbS)是永續浪潮下的新興熱門詞彙,成為因應氣候變遷、降低災害風險等社會挑戰的重要策略之一,近年在臺灣討論度逐漸提升,被視為是氣候變遷調適的重要策略之一,而與自然解方相關的自然為本碳信用,隨著近年我國成立碳權交易所,未來政府要針對企業課徵碳費,討論度也有所提升。不過已有許多研究指出應瞭解自然解方的功能性與應用限制,避免過度依賴自然解方的效用,且亦有不少研究提出對碳抵換的質疑。過往的研究多無探討關於自然解方與碳抵換的迷思概念,本研究目的不僅是為了系統性的理解有關我國民眾對自然解方和碳抵換的知識、態度與行為的表現情形,也從批判角度的觀點檢視民眾對於兩項議題是否有所偏誤。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並結合KAB理論(Knowledge-Attitude-Behavior theory)建構問卷,並經由相關專家審查後,針對臺灣民眾進行調查,旨在瞭解民眾在自然解方與碳抵換的這些議題上的表現與差異。研究結果顯示,民眾對於自然解方與碳抵換議題的認知程度普遍偏低。碳抵換相關名詞相較於自然解方的聽聞度較高,但整體理解程度仍不足。特別是在自然解方的應用上,雖然多數民眾同意其能解決社會挑戰,但缺乏實際證據支持其效用,尤其在防洪等特定問題上的應用成效仍有爭議。 而本研究發現性別、年齡、學歷及參與永續活動經驗對民眾的自我認知、知識及行為表現具有部分顯著差異,但對態度表現無顯著影響。自我認知與行為表現成中度正相關,知識與行為成低度負相關,態度與行為成中度相關。本研究提供了臺灣民眾對自然解方與碳抵換議題的初步認識,並指出不同背景變項對議題認知和行為表現的影響,為未來政策制定與教育推廣提供了重要參考。
  • Item
    以永續發展目標合宜工作內涵探討建築施工產業良窳
    (2024) 李怡寧; LEE, YI-NING
    臺灣建築業行之有年,卻鮮少有人研究建築施工環境對於建築工人的影響。本研究計劃將探究建築施工環境對於建築工人,俗稱工班師傅的影響程度,並建立合宜工作的永續發展目標之理論基礎。本研究目的係為探究建築施工環境的利害關係者之一的建築工人,俗稱工班師傅,以及建築包商之間的互利關係,是否彼此之間意識到建築業施工環境現狀的社會問題,並且透過質性觀察和訪談的研究方法,向所有利害關係者說明建築業施工環境現狀的困窘之境,同時依據永續發展目標進行勾稽,進而加強利害關係者對於建築施工環境的永續經營意識,藉由合宜工作理論基礎進行實踐,以探索建築業經濟永續發展,通過施工環境效能提升,以及在施工環境中提升社會包容度等三方面進行論述。本研究進行一年的工地現地研究,自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進行工地建築工人的訪談和分析,並且進行2023年8月31日~9月7日專家焦點團體之訪談,建構了合宜工作的五大面向:包括尊嚴、安全、薪資、工時、對話平台。其結果發現,經過營造建商藉由直銷,免除中間剝削,可提升建築品質,並且提高建物耐震標準,強化建案的品質售價轉嫁至消費者承擔,藉由強化建築的品質和施工環境的品質,由於建案品牌的提升和建築工人自我信心的滿足,由業者針對建築施工環境的利害關係者提出合宜工作的建議及實踐注重尊嚴、安全、薪資、工時、對話平台等的合宜工作,透過建築工人、建築承包商,以及業主三方共同討論及說明,研究發現依據Donaldson and Dunfee的綜合社會契約理論(Donaldson& Dunfee, 1999),奠立了營造產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和環境社會治理層面,並且依據Frederickson & Kahneman(Fredrickson & Kahneman, 1993) 的峰終規則(1993),強化了建立企業主和員工之間情感正面影響的重要性,讓員工體會尊嚴工作價值建構的重要性。由建築施工品質提升,將售價轉介消費者,提升施工環境品質、強化建築工人和承包商對於臺灣建築業界的信心,藉以提升利害關係者意識建築施工環境現狀的環境問題及困境,解決上述利害關係者對於建築施工環境永續發展中合宜工作的實踐,以利建築施工產業之永續環境發展。
  • Item
    評量菲律賓與臺灣的大學商管學院學生之氣候變遷素養
    (2024) 李安紫; Rodriguez, Angela China
    氣候變遷是當今世界面臨最迫切的問題,而培養氣候變遷素養(CCL),能夠讓人理解複雜的氣候問題背後的科學和影響,同時提升個人對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策略的認識。本研究探討了大學部商管學院學生的氣候變遷素養,而研究對象是菲律賓以及臺灣的學生。本研究參考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設計了針對商管學院學生,新的氣候變遷素養框架;而後,利用該框架建立了一份調查問卷,並透過焦點團體討論法獲得專家回饋,進一步改善問卷;接著,將線上問卷發送給目標學生群體。本研究在三個關鍵領域做出貢獻:首先,針對商管學院學生,提供了新的氣候變遷素養框架;其二,揭示了菲律賓以及臺灣商管學院大學生目前的氣候變遷素養;其三,本研究分析了氣候變遷素養框架內,不同領域之間的關係,對於加強今日氣候變遷素養之理論基礎極具潛力。雖然存在一些研究限制,如社會期許誤差和框架的創新,本研究仍為未來商業領域的氣候變遷素養研究奠定了基礎。藉由提供商管學院學生新的框架,本研究能夠成為課程發展的參考,也能讓未來的商業領袖能夠為人類、也為地球,作出正確的決策。
  • Item
    高中生「親生命性」與「恐生命性」之探討—以中崙高中養蜂特色課程為例
    (2024) 陳玉軒; Chen, Yu-Shiuan
    蜂類是生態系統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牠們維持了生態系的平衡、讓植物可以順利繁衍下一代,也影響了人類糧食作物生產、經濟及政策,在當今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然而現今部分大眾對於昆蟲缺乏認知及抱有負面的觀感,也對於蜜蜂感到恐懼。因此本研究欲探討透過「養蜂特色課程」,高中生對於蜜蜂親生命性及恐生命性之影響,透過量化調查參與此課程之學生及未參與課程的學生親生命性與恐生命性前後測之改變。研究者以文獻探討所得之自然關聯性量表測量親生命性的特質,以節肢動物恐懼量表測量學生恐生命性的變化,另外也透過訪談實驗組同學,深入了解課程前後之改變,也藉以探索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表現。研究方法採用量化與質化綜合的方式進行分析,用以瞭解參與養蜂特色課程的學生親生命性及恐生命性的改變、未參與養蜂特色課程的學生親生命性及恐生命性的狀況,以及探究學生是否參與養蜂特色課程變項對於親生命性及恐生命性之差異情形。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更加認識蜜蜂相關的知識,並更加關切人、蜜蜂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較不害怕蜜蜂,會更願意接觸牠們。顯示經過一學期養蜂特色課程完整的教學,學生對於蜜蜂的恐懼會逐漸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與蜜蜂之間有了更深入的連結,重拾親近自然萬物的天性,也提升學生對於親環境行為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