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
  • Item
    高中歷史科素養導向教學實踐研究
    (2023) 楊善茵; Yang, Shan-Yin
    108新課綱上路後,在「核心素養」的精神下,無論是教學方法或學習內容、學習表現均產生關注點的轉變。高中歷史科在此轉變之下,也面臨了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調整,然而節數減少、教學內容改以主題式編排、重視「概念」的掌握與「主題、議題」的統整與探究等變動,卻也為現場教師帶來新挑戰。為了解素養導向教學所強調的精神是否能夠落實於教學現場、如何落實於教學現場,同時也為改善研究者自身的教學實務工作,以期在歷史必修課程中實踐素養導向課程,本研究之目的如下:一、探索適用於高中歷史科的素養導向教學方案規劃歷程二、分析素養導向教學方案在高中歷史必修課中的實施歷程三、檢視教師在過程中如何因應困境並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與省思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以高中歷史部定必修課程第二冊東亞史為範圍,挑選兩個單元設計素養導向教學方案並於研究者任教的一所台北市公立高中實施為期一學期的研究。主要運用觀察法、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蒐集歷程中各項資料如:課堂觀察紀錄、教師省思札記、學生訪談紀錄、前/後測表單、學生回饋單等,採取三級編碼之方式統整與歸納重要發現。研究結果顯示:一、規劃面:素養導向教學的實施與否、如何規劃,教師個人理念與自發性是最主要的因素,其規劃歷程涉及教師信念、教師課程理解與現實考量,凸顯課程與教學設計的複雜性與全面性。二、實施面:素養導向教學為課堂創造更多空間,適當的活動設計與文本選用能有效激發學生自主思考、探索與對話,促進教師角色的「轉移」與學習模式的「活化」,對於提升學生的歷史理解、解釋及資料運用能力有相當助益。三、教師困境因應與專業成長:教學現場的複雜與多變使素養導向教學的規劃與實施均不容易,教師難以獨自克服「時間不足」的問題。但透過教學方式、內容與流程的調整,仍能以「少量多餐」、搭配講述的方式融入課堂中,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省思。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供現場教師、未來研究者和教育主管機關參考,盼能使素養導向教學的精神與理念落實於高中歷史課堂中。
  • Item
    漫畫寫作提升國小語文低成就學生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
    (2022) 王雨農; Wang, Yu-Nung
    本研究旨在發展漫畫寫作課程方案,並透過方案實施於國小五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探討是否能提升其寫作能力與寫作態度。首先藉由蒐集相關理論與研究,設計出符合6名研究對象之10週課程方案,接著在課程過程中透過課堂互動觀察、教學日誌、學生課堂作品、前後測作品等質性與量化資料,勾勒出實施歷程中學生的學習經驗與改變。透過行動研究法,針對桃園市一所公立國小之學習扶助班級,進行教學與滾動式修正。以質性研究與描述統計的方式,相互輔助以了解學生於課程方案過程中的轉變,作為課程實施方案評估之依據,進而改善研究者於教學現場遇到之困境。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得到之研究結論如下:壹、 漫畫寫作之課程規劃可結合其他語文能力貳、 漫畫寫作之漫畫運用應視學生程度彈性調整篇幅參、 低成就學生可透過繪製漫畫提升對寫作的自信心肆、 漫畫寫作有助於提升低成就學生寫作態度伍、 漫畫寫作有助於提升低成就學生寫作能力對於未來研究之建議如下: 壹、 課程方案納入語文基本能力教學 貳、 視不同程度學生調整漫畫使用篇幅 參、 繪製漫畫與寫作任務應安排於不同課堂進行 肆、 漫畫寫作課程之評量應排除圖片及其他語文能力
  • Item
    以自我調整學習方案提升大學生英文口語溝通意願之行動研究
    (2022) 吳伯軒; Wu, Po-Hsuan
    本研究採用自我調整學習模式(Self-regulated Learning Model),設計教學方案。透過本方案的設計,本研究希望提升大學生的英文口語溝通意願,並藉此了解學生對本課程方案的意見與學習歷程。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時程約為四個月,以本國籍大學生(共5人)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的量化工具使用英文口語溝通意願量表進行前測與後測,並且以無母數統計法進行研究結果的分析,以評估參與者的英文口語溝通意願變化。實施本課程方案的期間,亦針對所有課程蒐集影音紀錄、學習單、課程回饋單、研究者教學札記、課後訪談紀錄等作為質性資料,以了解參與者的學習情形以及對上課內容的意見與想法。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的英文口語溝通意願上有顯著的進步,在英文口語溝通焦慮感上則沒有顯著改變,在自我感知的口語溝通能力上則有顯著的提升。此外,從深度訪談以及參與者回饋中也發現,參與者對於自我調整學習模式運用於口語溝通教學大多持正面看法;也認為自我調整學習模式除了能提升口語溝通意願外,更能對於英文口語溝通能力有正向的影響。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亦在最後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以提供英語教學者以及後續研究者在進行英文口語溝通能力教學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概念構圖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
    (2023) 葛繼璘; Ko, Chi-Lin
    隨著十二年國教的實施,以素養為導向的新課綱,閱讀能力成為了所有學科的核心基礎,其中「閱讀理解」更是其中的關鍵。研究者在教學現場觀察到,升上高年級後,文章篇幅增長,內容涵蓋更為豐富,尤其在現今資訊速食的時代,學生在面對文章時很難專注地去閱讀文章,並理解其中的意義。所以如何從讀到讀懂,將所閱讀到的訊息變得有意義,成為現場教師的一大課題。故本研究運用概念構圖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試圖去解決此問題。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一、瞭解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之歷程。二、探究運用概念構圖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之成效。三、瞭解教師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所面臨的問題和因應之道。四、探討教師運用概念構圖教學課程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的省思與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中部某國小五年級的2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實施為期八週共16堂的概念構圖課程。本研究工具採用學生概念構圖作品、焦點團體訪談及教師教學省思札記等三種不同類型的研究資料。本研究結果經主題分析法及相依樣本t考驗後,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運用概念構圖於國語文閱讀理解的歷程時,學生繪製概念構圖的步驟包含「閱讀-建構-修正」;學生在繪製概念構圖的思維方式包含了「演繹法」與「歸納法」。而學生在概念構圖教學課程前後所繪製的作品進行比較後,發現學童的整體閱讀理解能力有提升。研究者亦從三大面向「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師生互動」來呈現教師在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所會面臨到的問題和應對方式。經歷這次研究過程後也讓教師產生了省思並有所成長。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四點討論:一、概念構圖能協助學生呈現其思維方式及歷程,打破標準答案框架;二、概念構圖增加學生低層次閱讀理解,而高層次閱讀理解仍有待提升;三、學生對於使用概念構圖看法不一致,需要更多時間練習,使用概念構圖才會更得心應手;四、從理論和實務之反思,建構出適合本研究場域的教學方案。在未來研究建議上,可考慮增加此課程的實施時間、選取不同規模學校及樣本數、將概念構圖擴及至多文體、多文本、多領域等,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一所偏鄉小學推動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行動研究
    (2021) 鍾尚峯; Zhong, Shang-Feng
    本研究以臺中市偏遠國小為對象,旨在探討太陽國小課程領導者推動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透過行動研究將以探討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理念與具體作為、所遭遇的問題及解決策略、具體成效等,並運用文獻整理、訪談、觀察等方式輔助,最後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歸納並提出結論。本研究結論如下:一、理念與具體作為方面 (一) 校長對食農教育之理念:營造學習環境,藉由食農教育課程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二) 課程領導理念:由行政主導轉變成親師生共同參與;增權賦能由下而上推動;行政支持並鼓勵教師進行食農專業進修;積極爭取校內外資源提高親師生課程參與程度。 (三) 課程領導實際作為:透過會議引領親師生共同發展食農教育目標;藉由平等對話與領導權力下方帶動親師生參與課程;提供教師專業進修和行政支持以利發展食農課程;撰寫計畫爭取經費並營造有利於課程實施之學習環境。 二、問題及解決策略方面 (一) 課程領導及親師生專業知能不足,用對話及進修解決問題解決。 (二) 領導及授課時間不足問題,利用妥善規劃解決問題。 (三) 親師參與態度程度不積極,藉由積極宣導實作解決問題。 (四) 偏遠學校資源不足,透過計畫及校內外資源挹助解決問題。 三、具體成效方面 (一) 行政及教師專業知能成長之具體成效:推動社群顯著提升教師課程設計的意願及信心研究者發現;增權賦能與行政支持顯著提升教師食農專業能力及教學熱忱;平等對話顯著提升教師專業分享的質與量。 (二) 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成效:透過會議及活動增能以提高學生對食農教育的興趣;透過行政支援以增加學生對於食農學習的自信程度。綜合以上結論,研究者對課程領導之建議:成立專業發展策略聯盟使其具備課程領導知能、規劃多元食農教育活動以提升學生對食農的興趣、掌握學校與社區間的平衡狀態、善用正式與非正式組織並精簡行政及善用管道充實設備主動爭取食農教育資源;對縣市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持續與各項團體合作、補助偏遠小學經費以推展食農教育、辦理產出型課程設計研習、考量小校編制並整合相關教育政策、定期辦理食農教育種子教師培訓、提供偏鄉學校發展食農預算經費。關鍵字:偏遠國民小學、課程領導、食農教育、行動研究
  • Item
    運用輕小說進行文學圈討論以提升八年級學生樂觀解釋型態之行動研究
    (2021) 林玟辰; Lin, Wen-Chen
    本研究採樂觀解釋型態(opt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觀點,運用輕小說作為教學材料,設計以文學圈作為討論模式的教學方案。透過本方案的設計,本研究希望瞭解學生在樂觀解釋型態上的改變情形,並藉此了解輕小說閱讀教學的教學歷程。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時程為五個月,共計17週,以八年級的學生(共24人)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的量化工具使用中學生解釋型態量表進行前測與後測,並以相依樣本t檢定進行統計分析,以評估學生的樂觀解釋型態變化。實施課程方案的期間,亦針對所有課程蒐集課堂影音紀錄、學習文件、課程回饋單、研究者教學省思札記、課後訪談記錄等作為質性資料,以了解學生對於上課內容的意見與感想。研究結果顯示,在學生的樂觀解釋型態變化情形上,學生面對正向事件的解釋型態沒有顯著提升,面對負向事件的解釋型態則有顯著提升。在各分量表的後測結果上,「正向事件個別性」、「負向事件永久普遍性」有顯著的進步;「正向事件永久普遍性」、「負向事件個別性」則無顯著進步。學生對於輕小說閱讀討論課程實施的歷程、難易程度、閱讀討論和樂觀學習各向度的收穫等方面,皆給予中上程度的評價。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亦在最後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作為教育人員及後續研究者在進行輕小說文學圈情意教學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運算思維融入高中公民探究與實作課程之行動研究
    (2020) 孫嘉黛; Sun, Chia-Tai
    目前國際間推動培養運算思維的教學,大部分都是以電腦科學、資訊科技為主,透過程式設計等工具,希望學生在學習程式設計的過程中培養運算思維能力。公民與社會學科的課程內涵是在培養學生的類似運算思維的高階思考能力,具有實際結合的可行性。本研究旨在透過運算思維融入高中公民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教學設計,探討高中生運算思維能力的展現、運算思維的改變、對課程的看法及研究者面臨的問題與成長。 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的三十七名高二自然組學生為研究對象,三十二名學生完整參與七堂課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及前、後測,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為主要途徑,同時運用「參與觀察法」、「訪談法」、「文件分析法」、「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作為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方式。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結論如下:「運算思維融入高中公民探究與實作課程」使學生運算思維能力有正向的成長,且高中學生對於「運算思維融入高中公民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看法持肯定態度,在班級經營及課程設計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提供鷹架與支持能使課程效果更佳,發展以運算思維為架構的教學符合公民的教學目標。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與啟示,希冀能提供未來運算思維課程設計及教學之參考。
  • Item
    運算思維策略融入高齡者英語口說課程之行動研究
    (2020) 曾喜謙; Tseng, Hsi-Chien
    本研究旨在融入運算思維策略於英語口說教學課程,以提升高齡學習者的英語口說表現。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台北市某國中十位高齡學習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四週共八次的運算思維英語口說課程,每次授課兩小時。本研究所使用教材包括「我的第一本中高齡旅遊英語」,以及研究者設計之學習單與活動。本研究所選用的運算思維策略為「資料萃取」、「樣式辨識」、「拆解」、「演算法思考」,並且採實作評量的方式,根據十位學習者的前、後測表現,瞭解其英語口說表現的改變情形。此外,本研究透過觀察、學生日誌、教師日誌、課堂錄影等資料,進一步了解高齡學習者英語口說表現的改變情形,以及對於本課程方案的態度與看法。研究結果發現,運算思維的融入有助於高齡學習者的英語口說「流暢性」、「精確性」的提升;在「發音」上則沒有顯著的差異。在態度與看法方面,高齡者對於本課程方案普遍抱持正向與肯定的態度。
  • Item
    應用分合法詩詞創意教學對八年級生自主動機改變之行動研究-以泰戈爾的《漂鳥集》為例
    (2013) 莊鈺敏; Chuang, Yu Min
    本研究採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觀點,並以泰戈爾的漂鳥集為教學材料,設計以分合法詩詞創意教學的教學方案。透過此方案的設計,本研究希望探討以分合法詩詞創意教學的課程改變學生的自主動機,包含「缺動機」、「外在動機」、「投射動機」、「認同動機」、「內在動機」,並藉此了解分合法創意教學的教學歷程。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方式進行課程發展,研究者進入台北市漂鳥國中(化名)漂鳥班(化名),擔任語文表達之教學者,參與實際教學以進行研究與省思。研究對象為八年級的學生(共35人)。為了解學生自主動機改變的情形,本研究以陳秀惠(2010)所編之「自主動機量表」測驗,於第一堂課前進行前測,第十二堂課後進行後測,並以相依樣本t檢定進行統計分析。此外,本研究亦使用學生的小日記、學習單、課後回饋表、觀察記錄與研究者省思等方式,以多元了解學生對於上課內容的意見與感想。結果發現經過本研究教學方案的實施,學生在量化和質性的內容分析上,顯示出本課程以自我決定理論設計的課程內容,可以改變學生的動機。在自主動機量表上,進步的構面為外在動機下降:外在動機下降則是表示學生動機呈現內化的改變。而退步的構面為認同動機下降和缺動機上升:認同動機下降,表示學生對於文化與家庭中的讀書價值認同較低;缺動機呈現提升,顯示學生學習意願更為缺乏。本文亦舉例說明課程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以供未來相關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參考。
  • Item
    以「說」帶「寫」之議論文寫作教學行動研究-以八年級國文科為例
    (2016) 丁秀妃; Ting, Hsiu-Fei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法,探討以「說」帶「寫」的議論文寫作方案,在八年級國文課進行寫作教學的活動。研究者以八年級國文科教材為媒介,於課堂中引導學生建構議論文寫作的歷程性活動,以幫助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上有所進步並提升寫作能力。 為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包括:學生課堂練習的學習單、作業、作文、學生課後回饋紀錄,以及研究者自己的省思札記、課堂觀察紀錄、與學生個別訪談、諍友會談紀錄,來檢視學生議論文寫作上的改變情況,以及學生對於課堂引導過程的表現情形。 經過四個多月共五篇課文的議論文寫作教學方案教學後顯示:透過「以說帶寫」幫助學生主動建構議論文的知識;課堂教材、說話與寫作緊密結合;透過「以說帶寫」幫助學生提升表達能力與思考能力;透過學習單的練習與建構,增進學生的寫作能力。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亦提出相關建議,以便後續教學修正與實施之依據,同時作為未來在國文科、其他議論文類型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