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12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組織管理研究中測量工具的跨文化可輸出性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9-12-31) 葉俶禎
    台灣的組織學者經常採用西方的研究量表作為研究的測量工具。本研究旨在探討 組織研究量表的跨文化可輸出性。主要是以測量恆等性的應用來調查實務上台灣組織研 究學者採用西方研究量表作為本土研究測量工具的有效性。首先建議針對近年來台灣 TSSCI 期刊中有關組織研究的文章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文獻調查,以了解台灣學者對隱性 構念測量的建構方式,並對各項建構方式加以統計,以分辨出最常為台灣的組織學者直 接翻譯採用的西方研究量表。接下來針對這些量表檢測他們跨文化族群的測量恆等性, 以理解過去的研究是否有效,並確保未來使用這些量表時的信心。現有的統計分析程序 如結構方程式模型,以多組比較的確認性因素分析程序,可以用來作測量等值性的驗 證。樣本以台灣及量表發展的起源地的商業人士為對象。以欲檢測的量表作資料收集。 本研究希望達到下列目的: 1) 了解台灣的組織學者如何發展量表 2) 調查台灣的組織學者採用西方的研究量表作為研究工具的程度 3) 以台灣及量表發展的起源地的商業人士為對象收集資料,檢測最常為台灣的組 織學者所採用的量表的跨文化測量恆等性 4) 探討可能影響此類量表測量恆等性的因素 5) 增加台灣的組織學者對量表測量恆等性議題的認識 6) 提供台灣的組織學者在採用西方的研究量表作為研究工具時如何確保研究效度 的建議
  • Item
    From West to East: Adoption of Western Measurement Scales in Taiwan’s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2012-11-01) Yeh, C.R.; Lin, C.-Y.; Chen, S.-Y.
  • Item
    特殊學生學習生活科技的問題與對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8-06-01) 周家卉; 賴志樫
  • Item
    國際化職場文化能力之學習:以個人環境互動論觀點之探 析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07-31) 張媁雯
    國際化職場文化能力之學習:以個人環境互動論觀點之探析 摘要 隨著全球化趨勢,國際間人員互動愈加頻繁,不同文化的接觸也日益普遍,進而使 社會多元化的程度也逐漸深化。許多國內的工作者雖然處在自身的國家,但在組織中卻 面對日益國際化的環境及工作要求。對這些人員而言,文化的衝擊成為每天職場的實 務,瞭解他們的經驗及文化能力的發展成為當前重要的課題。 雖然目前文獻已經開始探索國際化環境工作人員的文化職能,然而,許多研究仍僅 著重於個人的面向,較少檢視個人與其組織的互動關係。由於員工的能力學習是發生於 組織的脈絡之中,缺少了組織的面向,便較難瞭解人員職場經驗與能力發展的全貌。有 鑑於此,本研究蒐集國際化職場人員之實務經驗,以「個人-組織互動理論」之觀點切 入,探討個人在國際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所需具備的能力與學習。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途徑,以台灣國際職場的工作人員為研究對象,透過半結構訪談 及文件內容回顧等方法來蒐集資料。並且以重要事件分析法,探討工作者面對多元文化 服務對象的經驗與調適。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將針對國際化職場文化能力學習及發展 方案提出建議。
  • Item
    「國際經驗、文化調適力、與工作回饋相關性之探討」成果報告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07-31) 張媁雯
    在全球化的今日,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在國際的平台中合作與競爭,如此國際化的發 展已成為一股不可遏止的浪潮,也在全球各地對人力資源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面對國際 化的趨勢,即使對於國內的工作人員,組織也逐漸開始要求人員發展多元文化的能力。 多元文化的調適能力不再僅只是派外人員所需具備的條件,它也成為許多專業職場中對 工作人員的能力發展的普遍目標。 由於增加國際經驗往往被視為是提昇國際文化能力的方法之一,因此,本研究將探 討兩項議題:國際經驗是否有助於文化調適力之發展、以及國際經驗與文化調適力是否 反映在員工在職場的工作回饋。其主要的研究目包括:瞭解「國際經驗」在國際人才培 訓中之運用、探討「國際經驗」是否促進「文化調適力」之發展、以及分析「國際經驗」、 「文化調適力」、「工作回饋」之相關性。 本研究將透過文獻、問卷、以及文件內容分析的方式,一方面持續在現蒐尋關於國 際經驗的運用,以及對文化調適力發展的效益。另一方面,以問卷分析的方式,探討國 際經驗、文化調適能力,以及工作回饋的相關性。並且,以文件分析與問卷分析結果與 實務工作者之經驗相互對照。由於台灣目前積極推動國際化,本研究透過理論與實務的 探討,將提供實證的研究結果與建議,以作為組織規劃國際人才培育方案及設計訓練方 法時的參考。
  • Item
    國際志願服務與學習之探究:以心理基模理論為基礎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07-31) 張媁雯
    國際志願服務與學習之探究:以心理基模理論為基礎 摘要 在全球化的今日,國際服務已日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用以幫助參與者提昇專業能 力及促進個人成長。相對的,隨著國際社會中各國互依程度的提高,許多國家所面對的 重大挑戰(例如:人道危機援助、緊急災難救助、醫療照護、教育系統建立等等),均 需依賴國際人才共同合作才能予以緩解。因應著這樣的需求,許多青年也選擇加入國際 志願服務,一方面貢獻所學,另一方面增加跨文化經驗以期自我學習與成長。有鑑於服 務對學習之重要性,本研究之目的即是探討國際服務對學習的影響。 目前,已有文獻指出國際服務有助於增加參與者的跨文化知能、語言能力、及文化 容忍性等,因此,許多研究認為國際服務在本質上具有能改變參與者、產生轉化性的學 習的特性。然而,雖然這些文獻已指出人員參與後的轉變,但卻較少有研究再繼續探究 另一個根本的問題:何以國際服務能帶來轉變?從「參與」至「轉變」的發生之間,在 個人心理認知層面,是什麼因素促使改變發生? 對這個歷程的認識,有助於對國際服 務學習的本質有更深入的瞭解。 為了達到這樣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選擇以社會心理領域的「基模理論」作為主要之 理論架構,並以台灣從事國際志願服務之青年為對象,了解服務經驗,並探究促進轉化 學習的因素。除了文獻探討,本研究以半結構訪談、文件分析、參與觀察等方式進行資 料蒐集。在資料分析之後,本研究將依研究發現對國際服務學習的方案規劃提出建議, 以作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及參與人員之參考。
  • Item
    Is the group activity food or poison in a multicultural classroom?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STD), 2010-04-01) Chang, Wei-Wen
  • Item
    跨文化適應力評估量表中文化應用之分析
    (臺北市: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2009-12-01) 張媁雯; 莊雅婷; 袁宇熙; 張庭芳
    臺灣對國際人才的跨文化適應能力相關評估工具缺乏,形成實務與研究的限制。因此本研究援引Kelley與Meyers所發展的跨文化適應力評估量表(Cross-Cultural Adaptability Inventory, CCAI),進行中文化的編譯工作,透過文獻探討、返譯法及專家意見等方式提高翻譯品質。經立意取樣得372份臺灣地區樣本進行信效度考驗。中文版量表(α=.91)和原文版量表(α=.90)的信度係數值相近;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達到區辨效度標準,但收斂效度可再提升,模式適配度為可接受(CMIN/DF <3.00; RMSEA < .1; SRMR < .08達到標準;但CMIN p<.05及CFI<.95則否),與其他以美國樣本所進行之研究結果類似。推論不同語言文化,非造成模式適配指標不佳之主因。故建議發展跨文化適應力中文量表時應持續檢核與改善翻譯過程,而原始量表的構面亦需深入探討與調整。
  • Item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in the multi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me
    (Taylor & Francis, 2009-10-09) Chang, Wei-Wen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programmeme adjustment that occurred in the case of a US-born multi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me in Taiwan. Through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materi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looks at five essenti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in cross-cultural programme adjustment – spoken communication, material translation, silent communication, local trainers, and empowerment and lo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