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2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俄語句重音對華語三聲連續變調的影響──以俄語為母語的學習者為例(2019) 夏瑪麗; Sharapova Mariia語言遷移是造成聲調發音偏誤的一個主要原因。學習者學習一種新語言,在發音上經常會把原本既有的語言發音經驗運用在新語言的學習上。華語學習者也會受母語重音模式的影響。重音模式遷移到目的語中,出現不符合華語聲調音高變化模式的語音偏誤。因此,本研究假設以俄文為母語的華語學習者會把母語句重音的規則用到華語中。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俄語中的句重音是否會對華語三聲連續變調表現產生負遷移的結果。 本研究以含三聲變調詞的句子材料實施了語音實驗,紀錄10位母語為俄語華語文學習者的發音。為了與上述10位母語為俄語的華語文學習者做比較本研究也請華語母語者參加錄音。為了判斷句子裡重音的位置和聲調正確性,本研究也請 1 位對於聲調較敏感,受過專業語音訓練的華語母語者做出評量。最後採用 Praat 語言學軟件把語音材料轉化為可視化圖形 ,從中找出受試者的發音特徵和錯誤。結果顯示,以俄語為母語的華語文學習者的三聲變調表現確實受到母語中句重音的影響 ,造成華語母語者和以俄文為母語華語學習者不一致的三聲變調的發音。Item 以偏誤分析為主的華語語音教學網站設計─ 以撮口呼之發音教學為例 ─(2003) 宋時黃本論文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是實驗語音學,另外一個是電腦輔助教學部分。 實驗語音學研究目的如下:第一,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韓國學生之語音認知過程及其偏誤現象,第二,韓國學生學習中文時發音難點及找出學習者發音難易度之順序,第三,按照難易度之順序設計適合韓國學生之中文語音學習網站。 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學習者利用母語再詮釋。韓國學生學習中文時也是一樣,常常利用韓文再詮釋而造成偏誤的情形非常普遍。本論文先研究偏誤現象之後再利用中介語理論設計實驗語音學方法。一共有七個步驟:首先參考相關文獻找出偏誤現象做出百字表;第二個步驟,請6位韓國學生唸百字表錄音後做為語料;第三個步驟,請7位以漢語為母語者聽語料,再記下6位韓國學生所發的音,筆者再找出錯誤最多的發音;第四個步驟,利用CSL(computerized speech lab) 實驗語音學儀器分析,以找出導致偏誤的聲學因素;第五個步驟,按照漢語單音節的音素即聲母、韻母和聲調排出難易度順序之等級;第六個步驟,請6位韓國學生聽中國播音員唸百字表的音,然後記下發音,排出聽力難易度等級。依照上述實驗結果,選擇韓國學生語音難點之一的[y],設計出一個語音教學網站,提供師生及同儕互動的學習環境。 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下,學習網站上設計了7個活動坊,包括:學習目標、準備活動、學習活動、練習活動、同儕活動、學習評估和自我評估。Item 國別化華語教學研究-針對印尼學生之「的」、「在」、「把」、「被」偏誤教學為例(2014) 莊尚花印尼學生在學習華語的時候,碰到種種語言因素的問題,如語音、詞語及語序之偏誤。但以筆者的看法,在教學上最為典型的問題還是語序的偏誤,因為在課堂上教語序的時候,還可以融入糾正學生的發音及詞語;相反地,若只教語音或詞語,則無法涉及到語序的結構性問題。此外,話題是建立在一個句子裡面,一個句子是建立在基本語序之下,而不只是語音或詞語而已。所以本論文建議在設計課堂教學來傳授華語之前,首先應要針對學生的語序偏誤作調查,並且更進一步探討與了解學生的問題,是否受到母語影響、華語本身難度、教材使用不恰當或者教師課堂教學等問題而造成。在探討學生的問題,本論文採取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即先呈現華語與印尼語的語序來對比此兩個不同語言的差異,本論文限於四個語法點為論點焦點:「定語+(的)+中心語」詞組、「在」字結構、「把」字句及「被」字句;上列四個語法點是華語語法的學習核心,也是印尼學生最容易搞混的現象。第二個階段,本論文使用Corder的辨識分析,針對學生對此四個語法點的測試,驗證出學生的偏誤現象。由此分析得知,學生的偏誤有的來自母語影響,也有部分來自目的語本身掌握的不夠好。第三個階段也使用Selinker提倡的中介語理論進行分析;中介語理論指出,學生的偏誤來源不只是母語干擾,或目的語本身的難度,也牽涉到教材使用或教師課堂教學之影響。教材編寫的重點,如信世昌(2010)指出的:編寫一套教材應該是針對某個國家使用的學習者,也就是說要有針對性、實用性及系統性,若教材缺乏此因素,課堂效果就會受影響。在傳授華語時,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法也會給學生很大的影響,課堂教學要使用教學原則及技巧來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教師要使用互動性的教學法,應避免使用單向性的教學法,若只是給學生翻譯句子的任務,則無法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要解決印尼學生的語序偏誤問題,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先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基於此一要點,本論文先作小型測驗來探討學生的偏誤現象;找出了學生的學習難點之後,再搭配應用靳洪剛教授(2004)的定式語言教學與Prabhu (1987)提倡的任務教學,完整而有系統地實施華語教學。定式語言及任務教學,能讓學生習慣地應用規範化的華語語序,藉由反覆地練習而自然應用此一語序。此活動不但建立在對話裡,也要建立在短文的敘述中,配合情境,並應用綜合練習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Item 中級俄語母語者學習華語輔音偏誤研究與教學應用(2014) 林祈凱琳; Katsiaryna Tsikhanovich在現在對外華語教學中,學生首先接觸的便是語音部分。語音階段對華語學習者打好整個華語學習的基礎非常重要。目前越來越多俄語母語者選擇華語為第一或第二外語。台灣各種華語教學中心亦皆有俄語為母語學生,而這些學生華語語音難點及偏誤與其他學生不完全相同。但多數華語教師不見得有俄語發音的知識背景,在發音教學或糾錯上,尚無法滿足俄語母語者的需求。此外,由於俄語和華語分屬不同的語系,兩者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而俄華輔音方面的差異最為明顯。因此,本研究選擇俄語母語者為研究對象、華語輔音偏誤為研究主題,希望能幫助華語教師在輔音教學正音找出適宜教學方法。 首先第一章為本文研究目的與範圍。第二章進行相關的文獻探討,包含華俄語音對比研究與俄語母語者華語語音偏誤研究,並歸納出俄語母語者學習華語輔音常見偏誤以及造成偏誤的原因,探討學習者為語音教學提出的教學原則和方法。第三章對照華俄語輔音,找出母語可能對目標語產生的正遷移及負遷移,進行難點預測。第四章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五章進行問卷調查與測驗結果分析與探討。結果顯示,中級俄語母語者學習華語輔音主要偏誤為:送氣不送氣音偏誤–受試者將華語送氣輔音發成不送氣輔音或送氣不足的音;清音濁音化–受試者將華語清輔音發成濁音;舌尖後音與舌尖前音混淆 – 受試者將舌尖後音發成舌尖前音或舌尖後與舌尖前之間的音;舌面音與俄語軟輔音混淆–受試者將華語舌面輔音念成俄語軟輔音。第六章將以具體簡明的教學步驟,說明在實際進行俄語為母語學生的華語教學時,該如何針對發音偏誤,進行有效的糾正,提高學生的發音準確度;另外,依據發音難度的不同,由簡而難安排教學順序,提供教師課程設計時的參考,以進行更有效率的輔音教學。第七章歸納出本研究成果以及對於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議。Item 土耳其語母語者之華語舌尖前與舌尖後清輔音偏誤分析(2015) 劉時諶; Liu, Shih-Chen舌尖前音和舌尖後音,一直以來都是外籍學習者於華語語音方面的最大的困難,土耳其語母語者亦不例外。從華語-土耳其語輔音之差異對比觀之,華語塞擦音/擦音類輔音,舌尖部位即分前(/ts/、/tsʰ/、/s/)、後(/ʈʂ/、/ʈʂʰ/、/ʂ/)兩組,然土耳其語亦有以塞擦音/擦音相互對立的輔音音素一組(/dʒ/、/tʃ/、/ʃ/),其構音部位(舌葉)接近但異於華語舌尖音群。因此,華語舌尖部位的六個清輔音音素都可能成為土耳其語母語者的學習障礙。故本語音研究之主軸在於透過觀察土耳其學生於華語/ts/、/tsʰ/、/s/、/ʈʂ/、/ʈʂʰ/、/ʂ/等輔音作為聲母之發音表現。 研究結果指出土耳其學生於華語舌尖前音、舌尖後音的發音偏誤有以下特徵:(1)發音器官的阻塞動作不確實,造成塞擦音與擦音混淆,如:/s/-/tsʰ/;(2)送氣時長不足,造成送氣音與不送氣音混淆,如:/tsʰ/-/ts/、/ʈʂʰ/-/ʈʂ/;(3)舌體位置不正確,造成舌尖前音與舌尖後音混淆,如:/ts/-/ʈʂ/、/tsʰ/-/ʈʂʰ/、/s/-/ʂ/。而根據與土耳其學生訪談的內容顯示,造成這些偏誤特徵的主要根源,一是標註華語語音的書面形式(漢語拼音方案)與母語文字使用相同文字系統(拉丁字母),使學習過程受母語語音干擾;二是華語聲調的鮮明特色誘引學習者過度強調而錯誤模仿,連帶影響輔音的實際音值。 最後,筆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基於學習者語言能力的教學建議:自學習者母語具備的輔音/s/出發,教學者僅演示聲母音段,並配合語音對比的教學方式,循序調整發音控制變項(阻塞由無而有送氣由長而短舌位由前而後),以達到降低發音困難的學習成效。Item 美籍學習者作文偏誤的篇章分析與教學應用(2012) 范雅婷; FAN, YA-TING寫作為語言能力中的聽說讀寫四大項能力之一,也為語言課堂中的重要訓練項目。然而,寫作往往為四大能力中最難以掌握的一項,其中篇章層面的偏誤比例尤其甚高,高水平能力的學生作文仍有許多偏誤出現.然而,以往研究學生的篇章偏誤主要關注於各項偏誤的表面現象分類,偏誤來源以及教學應用較少深入探討之。 本文以Halliday(1961)的三種篇章功能為基礎,從銜接、信息結構、及主位結構來探討學習者的表現,研究目的為二:1)學習者進行漢語寫作時的各方面偏誤及原因為何?2) 這樣的偏誤現象,是否會隨著學習者漢語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改變? 本研究以英語母語者為研究對象,蒐集美國威廉大學(Williams College)二、三、四年級學生的作文共89 篇(二年級33 篇,三年級29 篇,四年級27 篇),配合面談,分別從形式和功能的角度來分析偏誤現象。 研究結果主要有三:第一,偏誤與語言類型有很大的關係,本文除了從孤立語、屈折語、主要分枝方向、代詞脫落參數、主語顯著、主題顯著等面向探討語際偏誤來源之外,也經由面談討論其他偏誤來源,諸如過度類化與簡化等等.第二,銜接方面,學生在連接詞及指稱方面的偏誤率是最高的,指稱方面下的各類小項偏誤,隨著學習者漢語水平的增加而有明顯的改善。然而,在連接詞的部分,卻是中級組偏誤率高於初級組,產生了U-型學習曲線的現象。第三,信息結構與主位結構方面,主要與語言類型中的新舊訊息順序有關,且與學生的篇章意識不足所致.本文也依據偏誤的類型與比例,提出關於漢語篇章銜接方面的教學應用。Item 現代漢語完成體「了」的探討與教學(2010) 管 韻; Guan Yun「了1」屬時體標記(aspect marker),「了2」為語氣詞 (sentential particle)。根據Comrie (1976)完整體 (perfectivity) 與莊舒文(2002) 漢語時體分類定義,「了1」並非直接等於完整體 (perfectivity),完整體 (perfectivity) 的內涵為將事件的「內部時間結構 (internal temporal structure)」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本文在第二章中,主要探討「了1」與「了2」是否「該合」或「該分」的兩派論點,其次說明「了1」和「了2」皆非「過去時制」的論點。 第三章中則確立「了1」為時體標記 (aspect marker),其語義特徵為「有界性 (bounded)」和「動態性 (dynamic)」,恰與持續體標記 (durative marker)「著」的語義特徵形成對立;此章亦探究動詞三分與「了1」的關係:一、「動作動詞 (action verbs) +了1+有界成份」表事件的完結,當其後帶有「持續時段」時,則表「全程動態」;二、「變化動詞(process verbs)+了1+有界成份」表變化後的程度(degree)或結果(result),而當其後帶有「持續時段」時,則表「瞬間動態(instant dynamics」; 三、「狀態動詞(state verbs)」中只有「起點類狀態動詞」與部份不及物狀態動詞可與「了1」共現,因其語義具有「起動性(inchoative)」,而當其後帶有「持續時段」時,則亦表「瞬間動態」。此外,在此章中我們亦探討「了1」的句法表現和篇章功能。 第四章中,我們統計「了1」與「了2」的偏誤,並檢視教材和HSK等級大綱中的「了1」的教學情況,提出針對「了1」的教學排序建議。Item 日籍學習者學習漢語詞彙之難點-中日同形詞使用偏誤研究-(2010) 加納剛; Kano Tsuyoshi本研究目的旨在了解日籍學習者學習漢語詞彙時的難點與其主要原因,並探討母語對掌握中日同形詞的影響,以期日後可運用於對日籍學習者教學上,減少日籍漢語學習者在學習及運用中日同形詞時所遇到的困難。研究對象為日籍學習者,初級者13人,中級者40人,高級者72人,共計125人。在發放問卷之前所設定的目標為每一程度的學生至少為30人,然而問卷回收後的結果和預先的設定並不相同。主要的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並以訪談方式以補問卷之不足。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中文程度的高低,日籍學習者往往還是受到母語的影響。尤其是初中級的學習者,因中文的詞彙量不足,經常會使用大量的日語漢字詞進行中文溝通。已經達到高級的學習者也經常出現中日同形詞使用上之偏誤。 其次,隨著外語能力的進步,高級學習者逐漸接近或達到第二語言的水平。因此,高級學習者在使用中日同形詞的正確率比中級學習者高。此一測驗結果也驗證了不少學者的觀點,如Taylor(1975) 和Brown(1987)。這些學者指出,母語干擾現象主要出現在第二語言學習的早期階段。此外,中級學習者偏誤率較高,符合了Kellerman(1983)提出的U型理論,即到了中級階段學習者的偏誤率最高。然而隨著第二語言能力的不斷提升,偏誤的標的語形式便逐漸為正確的標的語形式所取代。 本論文旨在以日籍漢語學習者為對象,從詞類、詞義、語用等面向分析中日漢字詞中存在的同形詞差異,協助日籍漢語學習者快速而有效地習得中文詞彙,並辨識中日同形詞的差異,亦能作為編寫日籍學習者學習中日同形詞之教材的參考。Item 西班牙語母語者之華語中介語音分析(2011) 朱珊慧; Chu, Cathy Shanhui本論文旨在對西班牙母語者之華語中介語音作一描述分析。透過中介語音聲母韻母及聲調之測試語料分析,配合問卷調查和聽辨測驗,以了解學習者對於華語語音的難點認知、聽辨感知能力以及中介語音的特色。並輔以訪談的方式,了解學習者語音的學習困難,推論影響中介語音的原因為何,並試圖解釋中介語音之發展規律。 首先第一章為本文之研究目的與範圍;第二章藉學者文獻探討中介語理論與研究方法,進行華語和西班牙語語音系統之對比;第三章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第四章為測試語料之結果,了解一般外國學習者的中介語音偏誤類型;第五章進行綜合討論和教學應用。以對本研究做較詳盡之解釋與分析,期能對華語語音教學與教材教法有所貢獻。 透過本研究發現,西班牙母語者之中介語音雖然主要受到母語遷移影響,但是還有許多其他的影響因素如學習動機、環境、心理、教材訓練、以及交際策略等因素對個別受試者之中介語音表現影響亦深,可見語音之二語習得固然和學習者之母語息息相關,卻是可以藉由學習者本身的內在與外在條件使中介語音的發展更為順暢與快速。學習者無法決定自己的母語,卻可以試圖改變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使自己的語音更好,而這是華語語音教學所應該思考的問題,除了課堂授予語音知識外,對於教材的編排,環境的營造,教師的課程設計,以及如何提高學習者語音的學習動機和信心,都是語音教學應該繼續努力的方向。 研究結果除了歸納出華語中介語音的類型與特色外,並進一步驗證了Selinker等學者提出影響中介語的因素,並且支持中介語理論的假設:學習者的中介語為有別於母語和目標語的系統,雖然每位學習者的中介語系統不盡相同,但從橫斷面的研究結果看來,學習者的確不斷地向目標語的方向邁進。Item 現代漢語助動詞的界定與教學應用(2009) 葉信鴻; Yeh, Hsin-hung西方對助動詞的定義多採用構詞和語法功能標準,但漢語在語言類型上缺乏外在形態變化,因此漢語助動詞容易與其他功能詞類混淆,如:副詞;另一方面,僅依照功能定義,容易造成語法學家之間對助動詞涵蓋範圍不同、在次類劃分上也大相逕庭以及與其他功能詞類的混淆,造成各家的系統過於龐大,莫衷一是。 形式語法、功能語法及認知語法學家都曾對助動詞下過定義,也都有各自的問題。形式語法重視語法上的結構關係,GB理論將助動詞設為一個節點,置於謂語性詞組中作為情態成分;功能語法將句子的概念分為三個層次,如:Halliday (1985) 對助動詞的定義是在視句子為交換的層次上,主語對謂語性詞組所作的情態微調;認知語法則多從語法化的角度切入,視助動詞為動詞虛化過程的連續面。 本文主要從王楚蓁 (2008) 以Hengeveld (1992) 提出的跨語言詞類系統指出漢語的中心語類為動詞與名詞,在此基礎上,修正王楚蓁 (2008) 對謂語性詞組中擔任修飾動詞功能的非為副詞而是助動詞,起情態修飾的作用,而助動詞則依照鄧守信 (1975) 動詞三分系統,置於狀態動詞下做為一個次類,並提出助動詞劃分的標準與依據,確定現代漢語助動詞的典型成員以及非典型成員。確定助動詞範圍以及成員以後,在語義上,根據Palmer (2001) 跨語言情態系統為主並修正為情態三分,再按照Heine& Kuteva (2007) 提出世界上在情態上發生的語法化現象,據此提出歸類程序,並提出測試標準。 在相關的語言學文獻討論以及實際教學上,多半重視助動詞之間的混用現象,但根據我們從病句語料庫中學習者偏誤的統計結果顯示,助動詞在整體上缺漏以及誤加的現象比混用現象還多,因此我們認為教材編寫首先需要在個別的助動詞上多給予學習者判斷的信息,比如語法共現成分、使用語境和篇章關係,提高學生使用的意識,其後再進行近義助動詞之間的比較與辨析,為助動詞教學提供更有系統的教學依據。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