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結合IBPYP概念理解的奧瑞岡辯論法教學設計—以伊索寓言故事為主
    (2022) 楊雅茹; Yang, Ya-Ju
    本研究為結合國際文憑小學項目 IBPYP 概念性理解及奧瑞岡辯論法的教學 設計,以《伊索寓言》作為討論文本,旨在建立學生 PYP 七大重要概念之一的 「觀點」。藉由探究線索:「一、刻板印象如何影響我們的價值觀,二、深入 了解事情的多面性,三、我們如何對提供的訊息進行批判性思考」發展六個 單元課程,課程內容皆環繞著探究單元的中心思想:「不同團體、文化或背 景會導致不同的詮釋、理解及結論。」研究對象為筆者的家教學生,目前就讀香港 IB 國際學校五年級,研究期程 共十個星期,每週一個小時,從 2022 年的 2 月至 4 月。筆者先分析《伊索寓言》 所有篇目可教學的概念,選出三個以「觀點」為主的故事:〈龜兔賽跑〉、 〈放羊的孩子〉以及〈北風與太陽〉,課程中安排提問、討論及奧瑞岡辯論模 式—申論、質詢、結辯,也依據學生個性及興趣加入兩個學習活動,使用 YouTube影片(Uncle Roger討厭Jamie Oliver煮的蛋炒飯)及推理故事。 在最後的評估中可以發現:課程設計提高了學生對抽象概念「觀點」的理 解能力,透過奧瑞岡辯論看到學習者進行思考的歷程,寓言故事能讓小學生更 容易地討論故事內容、探討角色立場並表達自我觀點。以概念驅動的課程確實 能引導學生對存在的問題有更深刻的思考延伸。
  • Item
    中高級商務華語案例分析結合內容導向教學設計:以「品牌策略」為例
    (2020) 陳嘉慧; Chen, Jia-Huei
    本研究嘗試將商務專業內容與華語教學整合,以內容與語言雙焦點並重的學習方式為核心理念,將商務華語課程導入案例分析教學法與內容導向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並完成教學與自我反思。本文將透過文獻探討、分析相關教材發展現況,參酌現有教材之專業商務詞語和結構設計,將「內容導向教學法」導入並以商務知識「品牌策略」為教學內容,結合「案例分析教學法」之理念編寫輔助教材「品牌策略案例分析」一文,同時參考專業華語教師教學法問卷結果進行教學設計,實際應用於課堂當中,盼提升學習者中高級閱讀能力並拓展其商務專業知能,最後綜合前述研究成果、學習者回饋、教師觀課評鑑,進行教學反思並進一步提出教學建議。
  • Item
    以體演文化教學法與學習策略為導向設計之近義副詞教學
    (2020) 陳品錡; Chen, Pin-Chi
    現代漢語詞彙中,副詞屬較為複雜的詞類,其意義較虛空,用法又常涉及語義、句法及語用等,因此,對於學習者來說有相當的難度。近義詞亦為中文學習者的詞彙學習難點之一,也應視為教學重點。然而「副詞」與「近義詞」的教學研究與辨析雖不少,但「近義副詞」於過往教學設計的討論甚少。本研究欲填補此研究空缺,調查中高級以上中文學習者的常用近義副詞偏誤為何。首先,從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挑出近義副詞組,再以中研院詞頻檢索系統篩選出詞頻高的近義副詞組。從中進而以詞頻高的前二十組近義副詞為設計試題,調查出中高級以上學習者錯誤率最高的三組近義副詞,作為教學設計之目標。 除詞彙偏誤外,中文學習者在語言文化表現上的不適切性亦是問題之一。成功的語言學習應是學習者能在目的語文化環境中得體、自如地運用目的語與目的語國家的人交流。為使學習者能得體自如地運用中文,本研究遂應用吳偉克(Galal L.R. Walker)教授所主張之「體演文化教學」設計近義副詞教學,以台灣中高級以上中文學習者為對象,重視學習者學習需求,並融合學習策略入教學,提升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意識,提高學習成效。 以體演文化教學觀與學習策略為導向的教學設計提高了學習者之常用近義副詞的掌握度,學習者對於此教學設計亦給予正向回饋,肯定此教學設計之價值。
  • Item
    基於多元智能學理之華裔兒童華語營隊教學設計
    (2012) 李郡庭; Lee,Chun-Ting
    迦納(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後,引發各界的關注。迦納(2006)認為一個概念的精熟必須反複接觸學習內容,學習者若能以各種方式來學習時,達到目標的可能性便會提高。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地將主題中可運用的智能做一適當的發揮。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時,當學生利用自己最喜歡的智能投入活動中時,可以得到最佳的學習成效。如果使用各種智能,即使是練習活動,也可提高學習效果。 華語熱潮年齡向下延伸,目的語地區華語營隊紛紛成立,其中又以華裔兒童為大宗,其語言能力有別於一般外語學習者。因此,透過適性教學,兼顧寓教於樂,以智能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將華語教學與智能活動做適當的結合,成為本研究的重點。本研究以「發展研究法」為主軸,結合文獻分析與調查研究,再透過兒童及家長問卷分析與訪談,分別了解華裔兒童對各主題的喜好程度、家長對營隊的期待、營隊教師以多元智能運用於營隊語言教學的情況與需求;進一步分析現有教材中多元智能應用於華語教學的情形,以及課室影片觀察,歸納出適合的教學實施與設計原則,再根據原則設計營隊語言課程教學活動的範例。 經過文獻探討、需求分析與活動設計後,得到以下結論:以多元智能學理為基礎之營隊語言教學設計,可提升兒童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多元智能理論的靈活性,可達到以下效果:一、因應營隊學習者的個殊性,滿足學習者的智能需求,提高學習的參與度。二、智能的運用與轉換,讓學習者以不同的智能反覆操作,達到認知及語言學習、記憶之效,並於潛移默化下,喚醒學習者的智能。三、智能與主題的結合,可符合現今營隊的教學需求,同時將學習者的學習情感、語言與內容、生活經驗做一整合性的連結,符合年幼學習者需求,提升學習效果。
  • Item
    兒童華語教材課室活動編寫研究-以國際學校小學部為例
    (2011) 張玲嘉; Chang, Ling-Chia
    華語熱向下延伸且非華裔學習者人數逐年增加,根據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2009)的資料,目前全臺共有十九所國際學校,在臺國際學校將中文學習納入正規課程且逐年增加班數,許多學校將中文課定為必修課,形成了在目的語地區學習中文的第二外語環境。Krashen& Terrell(1988)提到有意義的互動能促進有效的語言習得,一系列的語言習得課室活動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核心。目前針對國際學校第二語學習環境,以課室活動為本的教材及其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以在第二語言環境學習目標語的國際學校為研究對象,旨在設計出實用且有效的兒童華語課室活動教材。 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以改編後的兒童華語教材評估表評析J國際學校目前使用的兒童華語教材,搭配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評估教學者和學習者的背景及需求,並親自觀察課堂,結果發現以課室活動為本的教材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歸納兒童華語課室活動教材方針,據此編寫J國際學校目前教學進度中的一課作為範例,含功能性教材目錄總表、課室用語列表、課室活動教案、教學投影片、學生學習單、單元測驗卷及測驗指南,請授課教師試教,經由教學試驗、課堂實際應用、學習者和教學者的問卷與訪談回饋,進一步修正課室活動範例。 研究結果顯示,以課室活動為本的教材,不僅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也解決原本教材不適用的問題。本研究價值及應用為:(一)提出具體兒童華語教材規劃表,詳述教材編寫原則供教材編寫者參考,教師也可依據此表檢視教材良窳,選擇合適的教材。(二)提出以課室活動為本的教材編寫概念,教師可先依照學生興趣選定教學主題、選取學習要點,根據學習要點編寫出為學習者量身訂做課室活動教案。(三)本研究者最後提供課室活動編寫模版,教師可依據學習者的需求分析,於模版填入該課教學內容。
  • Item
    中高級華語聽力自學教材研究—以不同口音為主之教材設計
    (2011) 林姮伶; Lin, Heng-Ling
    聽力在語言學習扮演重要的角色,但臺灣當前華語教學環境存在著聽力課程和教材不被重視、聽力材料缺乏真實性及多數華語母語者所說的華語與標準語音大不相同等問題,導致學習者在課堂上聽得懂教師所說的話,但在教室外卻聽不懂一般民眾所說的華語,且以往的聽力教學只訓練學習者在標準華語聽力速度上的能力,因此有必要訓練學習者對於不同華語口音的聽力。有鑑於此,本論文旨在設計以不同口音為主之中高級華語聽力教材,希望在聽力教學方面體現真實語料於語言教學中的價值,為華語教師以及中高級程度的學生,提供有效訓練帶不同口音華語聽力的方法及媒介,滿足他們在華語聽力練習方面的需求。 本文以發展研究法(Development Research)為主要的研究方法。首先介紹聽力理解與聽力教學之理論、語言變異與現代漢語變體、華語聽力寬度教學以及自主式聽力學習等文獻;其次分析7套來自海內外的中高級聽力教材、5套網路聽力材料與3種標準化聽力測驗;接著以訪談與問卷調查的方式彙整聽力教師與學習者之意見,了解使用者需求。綜合以上結果完成本文中高級華語聽力自學教材設計,本課程設計以任務型課堂教學-前任務、任務環與後任務三步驟進行,並取教材規劃部分內容做一完整教學活動設計,進行教學試驗以驗證教學成效,最後修正課程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透過各方意見之彙整以及教學試驗,本文得出結論如下:第一,為中高級學習者設計的以不同口音為主的聽力教材有其必要性。第二,具有多種口音的語料有助於提高中高級學生華語聽力。第三,反覆對照的聆聽機制有助於聽力寬度學習成效。第四,任務式聽力活動有助於提升學習動機與興趣。最後,建議未來研究者能增加口音種類、有效取得自然口語語料並將教材發展為軟體,使學習者更方便有效地拓展聽力寬度。
  • Item
    針對泰國華語學習者之商業華語課程網站設計
    (2010) 林稀偉; KHITTANAPAKORN CHITCHAYA
    隨著大中華經濟圈在全球影響力日漸升高,學習商業華語的重要性也日益突顯,因而商業華語教材的需求更逐步加溫中。本論文的目的在研究泰國華語學習者的商業華語教學網站設計原則為何?將針對泰國商業華語教學網站教材規劃設計進行探討。研究方法採「發展研究法」,同時運用「內容分析法」。在內容分析部分,於第二章探討泰國台商、泰國華文教育、商業華語教學、文化教學、網路輔助語言教學,以及教學設計等方面。第三章探討研究方法、研究過程,以及研究範圍。第四章泰國商業華語現況之需求分析,進行現有相關網站與教材分析,並陳述師生問卷調查及台商訪談結果,亦討論網站設計及教材編寫的優缺點,以及探討學習者商業華語的需求要項。綜合相關之處,並歸納出網站教材設計要素與程序。第五章商業華語網站設計,綜合先前網站資料探討、需求分析、規劃設計、編輯製作等主要階段,發展出針對泰國學習者之商業華語教學網站教材,並採取試用與評鑑措施測試網站的實用性與針對性。第六章陳述本研究的結論、研究限制,以及未來研究展望。 本研究受訪對象為泰國大學中文系的教師及學生,採問卷調查方式總共發放278份問卷,問卷回收共有212份。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認為自己有加強商業華語的需求,他們認為商業華語網站教材設計應包含:可聽得到中文的讀音、提供漢語拼音、使用簡體中文、泰文解釋課文、以及設有華人的企業文化議題等五項要素為網站教材該有的優先功能。在網站試用與評鑑階段,網站評鑑者認為網站設計部分已達到他們的需求,網站不足之處為課文內容與練習部分,建議改善動畫使用或真實人物表演實際商業情境會話為內容呈現方式,使網站更添趣味性與提升多媒體化。
  • Item
    中級華語聽力教學設計研究---以在台外籍學習者為例
    (2010) 林逸君
      語言學習之目的在於與人溝通交際,其中聆聽又先於口說,學習者必須先正確有效的接收訊息,才可能做出適當的輸出與回應。本文旨在針對中級程度的在台中文學習者,探討情境任務式聽力課堂的設計與運作,並從中得出設計原則、整體課程規劃、以及實際操作課程時所應注意的方向。   本文以發展型研究法(Developmental Research)為主要的研究方法。首先探討聆聽理解相關理論、中級聽力教學重點及策略、以及真實口語材料和視覺輔助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等研究文獻;其次綜合分析海內外7套中級聽力教材與5項標準化聽力測驗之內容與任務題型設計;接著匯集學習者與教學者對於聽力課程的期待和意見,了解使用者需求。總合以上結果完成本文中級聽力教學設計之後,並進行試教以驗證假設,最後修正課程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透過各方意見之彙整以及教學試驗,本文得出如下的結論。第一,中級學習者處於初級到高級的過渡階段,需要廣泛多樣但仍控制在一定難度之內的聆聽材料,以協助其適應真實台灣生活中的聆聽情況,故為中級學生開設的聽力課程有其價值與必要性。第二,視覺圖像在協助學習者「有效理解新知識」、「快速回憶舊知識」、「精聽細節內容」、以及「提升聆聽意願」等方面皆有正面加強作用,故有助於聽力教學成效。第三,保留了語氣口音與直覺表達習慣的真實或逼近真實的自然口語語料,有助於中級學習者適應一般台灣人說的話,進而提升其聆聽理解能力。第四,情境任務式的聽力課堂,能使每一階段的聆聽目的更明確,並給予學習者思考、發言、進行有意義之溝通交流的機會,一改學習者對於聽力課程緊張枯燥之刻版印象,因而有助於提升學習動機與興趣。
  • Item
    泰國兒童華語文之互動式教學法研究【泰國佛丕光中公學個案研究】
    (2010) 陳婉清; Jaruwan Rungsaengrattanakan
    目前泰國學習華語人士日益增加,對於多年來的泰國兒童華語文教育之「教」與「學」這兩個方面,仍然普遍泛用傳統式教學的講述法授課。互動式教學具有雙向互動、相輔相成的過程,本研究中「互動」的目的是讓師生進行有意義的信息傳遞形成知識,並能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此教學法對雙方皆產生有利之結果。 本論文旨在介紹一個相關於兒童互動式教學法的一種教學研究。其教學內容以互動式教學法為主要教學課程設計。本研究對象為在泰國的一所私立學校「佛丕光中公學」的師生作為個案研究。針對該校兒童國小一年級,以採取教室參與觀察方式,觀看教師與學生之教學情形,加以訪談與錄音方式,實行教學研究為期4週。 其目的為:(1)了解並分析在泰國任教的老師與兒童在華語文課堂上互動式教學法之現象,包括教師實際運用的基本形式,即教學法,師生在班級上之言談、遊戲以及教學合作,並提出應用互動式教學法需注意的幾個問題。(2)透過觀察結果與討論,進行分析課前調查現況與問題,再分析課後調查現況與討論,可作為日後實際進行互動式教學步驟之參考。(3)藉由觀摩,分析及討論,將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所提供之理論,設計並發展出一套互動式教學課程之基本教學實例。 互動式課堂教學背景下的華語教學,將過去的背誦方式轉變為自主探研、合作學習。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加以討論,並對其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電視迷你劇與華語文化教學──以臺灣青少年文化為例
    (2019) 周芊妤
    運用影視作品作為華語教學的媒介是當代熱門發展中的教學方式,影視媒介除了幫助學生學習該目的語之外,亦能從中認識目的語的文化。在這之中,由電視劇所延伸出來的電視迷你劇集是目前尚未被關注運用的影視類型。迷你劇集一方面在時間與劇情上濃縮了長篇電視劇的精華;另外一方面學生也可以觀看剩餘的電視劇集數,在課後進行自主學習,綜合而言,是一種利於華語教學的教材。 本研究所探討的華語文化教學主題設定為臺灣青少年文化,主要分析電視迷你劇集中的臺灣高中青少男與青少女。從文本內容先分析臺灣青少年男女的特質與在影片中所呈現的形象,再探究其背後所呈現的臺灣青少年文化。本篇研究的迷你劇集文本採用2010年放映的《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以及2017年播放的《通靈少女》。這兩部影片共同以臺灣社會作為故事的背景,講述了這個時代脈絡下的臺灣高中生的青春成長課題,在學校、家庭或是同儕之間皆有許多的著墨,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容易認識臺灣青少年及其文化。 研究方向分為三大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分析兩部劇集中主要角色的形象以及劇集中所呈現的青少年文化;第二個部分為將前段整理出來的資料歸納分析其中具有教學元素的題材;第三個部分則是運用教學元素配合理論與原則進行課程教案的設計。冀望能藉由此研究提供華語教學更加多元化的教學主題並運用不同的影視種類素材於教學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