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日籍學生對華語塞音的聽辨感知(2023) 藤本紀子; Fujimoto, Noriko本研究以語圖分析的方式比較華語塞音和日語塞音的特徵,並經由聽辨實驗探討日籍人士較不容易判斷的華語塞音。語圖分析的結果顯示,日語清音VOT取決於塞音位置,詞首(開頭位置)清音會送氣,詞中(開頭以外)清音則不送氣,與詞首及詞中的濁音相似。日語詞中清音的前接元音較短且持阻時長較長,日語詞中濁音的前接元音較長且持阻時長較短。華語塞音不會受到塞音位置影響,送氣音的VOT大於日語詞首清音,不送氣音的VOT與日語詞中清音及濁音VOT的正值相似。無論是送氣音或不送氣音,華語詞中塞音持阻時長與前接元音都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且前接元音比日語清濁音長得多。聽辨測驗的結果顯示,無論塞音位置在詞首或詞中,日語母語者大多會將華語送氣音聽成日語清音、將華語不送氣音聽成日語濁音,但有時會將高基頻起調(陰平及去聲)的不送氣音聽成日語清音,將低基頻起調(陽平及上聲)送氣音聽成濁音。對日籍人士而言,相較於送氣音,華語不送氣音更難聽辨。Item 影響日籍學生於華語課堂表現之因素探究(2013) 笹川優子; SASAGAWA YUKO有些語言學者 (J. V. Neustupny,2010 ; 白井恭弘,2008) 提及:「日本人不容易學習語言,尤其從日本人習得英語過程中即發現許多明顯問題」。日本人本身的民族性較封閉,故學習心態、運用外語表達自我等方面需突破的難關甚多。以上特徵導致日本學生在外語學習課堂上易失去自信,師生互動上易產生誤會,且同儕關係容易影響到個人學習等問題。本研究針對三個課堂因素來探討:首先「個人因素」是探討日籍學生在華語課堂上學習態度之個別差異,以及影響他們表現之因素。其次「師生互動」為探討日籍學生與華語教師對彼此的看法及溝通互動上之問題。最後「同儕互動」為探討日籍學生對同儕的看法,及同儕互動對日籍學生在語言學習上之效果。收集到的資料可歸納出各個課堂因素的結果及傾向,針對「個人因素」,不少日籍學生認為他們受到的日本教育或英語教育的影響很大,無法有自信的表達自己的意見,甚至連自己的想法都搞不清楚,因此十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雖是自己決定學習華語,或是來台學習,皆甚有意願努力學好華語,然而這些心理因素使日籍學生難以擺脫負面的習性。至於「師生互動」,大多日籍學生認為教師在語言學習上左右他們的學習成就,而且他們較喜歡與公正專業的教師學習,不過由於不少學生認為師生之間關係太密切因而產生反效果,故冀望師生之間仍然保持適當的距離。另外,華語教師認為不少日籍學生較不允許自己犯錯,且怕與他人起衝突而不敢表達個人意見等傾向,抑或不找教師談個人之真正想法也是教師感到困擾的問題。最後,關於「同儕互動」,許多日籍學生認為個人或小班課學習的效果更好,儘管如此;在異文化中與不同背景的學生互相競爭、刺激成長亦是語言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之要素,不僅能夠提高語言能力,甚且能培養個人成長的良好經驗。Item 華語雙音節連調組之偏誤探討 -以日籍學習者為研究對象(2013) 張沛榛本論文欲探討日籍學習者在單詞和句首、句中、句末等不同語境之下發同一個雙音節詞時的聲調偏誤情形,以了解日籍學生華語聲調之難點和問題。研究方法採用實驗語音的方式,針對華語16種聲調組合,選出18個雙音節名詞(配合語義和句子內3個位置的排列組合而增加2個連調組),並使用同樣的句構「甲旁邊有乙和丙」,測試日籍學生同一個詞在單發時及分別在句子的首(甲)、中(乙)、末(丙)等位置所發的聲調。結果分析的部分則結合了量化、質化方式與聲學語圖以探討受試者的偏誤表現。 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具有以自身習慣的機制來發音之傾向,因此各雙音節連調組不論在單詞、句首、句中、句末多有類似的偏誤表現。不同的審聽結果主要來自雙音節連調組前後音節的音高造成審聽人的偏誤判斷而產生差異。由此可知,日籍學習者所產生的聲調偏誤與出現的語境為單詞或句子,及位於句子的哪個位置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整體而言,受試者主要的偏誤集中於3聲在前及3聲在後的雙音節連調組,且均為發成2聲的偏誤。主要是因為受試者仍將單音節的概念套用於雙音節的發音上,即3聲不論位於前音節或後音節,受試者均有將其發為全上聲的傾向,但又掌握不好全上的發音,聽感便與2聲十分相似。 此外,不分單詞或句子等語境,3聲+2聲的「網球」為多數日籍學習者的難點,且多發為2聲+3聲的組合。再者,受試者遇到難以掌握的雙音節連調組時,有將該詞組的前音節或後音節以1聲或4聲取代的現象。由於1聲為日籍學生掌握得最好的聲調,因此在其他聲調發音上遇到困難時,便會將其發為陰平調。且受試者基於日語詞彙在前音節重讀的習慣,加上日語音讀的影響,會將部分前音節發為下降調,便形成了以4聲替代詞彙前音節的聲調偏誤。Item 日籍學習者的華語學習焦慮研究(2012) 李宜家學習焦慮在外語學習領域是一個廣為討論的議題,Krashen(1982)認為焦慮可能開啟學習者的情感過濾器,使其無法達到好的學習成效。外語學習焦慮研究也普遍認為焦慮有礙學習。然而目前針對華語學習焦慮的研究卻仍寥寥無幾。根據黃儀瑄(2007)的研究結果顯示,日籍華語學習者相較於其他外籍華語學習者,焦慮程度偏高,因此本研究針對日本東京學藝大學修習中文課的日籍學習者,採用問卷調查法配合質化訪談,調查日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容易感到焦慮的因素、並探討不同個體因素與焦慮因素之間的關聯,最後提出針對日籍學習者的華語教學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一、「對公開發言的恐懼」是令日籍華語學習者感到最焦慮的因素。二、除了「對公開發言的恐懼」以外,內在因素(如:對中文能力的自信、對不確定事物的焦慮和對中文課的態度)引起的華語學習焦慮高於外在因素(如:媒介、對他人評價的看法和教師教學時所採取的方法和措施)。三、在個體因素差異上,整體而言男性學習者較女性學習者更容易感到焦慮;隨著學習時間越長,學習者的自我期待提高,在對中文課的態度、他人評價、公開發言和自信方面的焦慮程度亦隨之增高;若有目標語國家經驗,即曾經到過中國或台灣的學習者,其華語學習焦慮程度一致較低;不曾與外國人士接觸的日籍學習者在華語學習焦慮反應較明顯。最後,也發現日籍學習者在華語學習過程中的口說焦慮,與其民族文化中的「恥感文化」和「團體意識」有極大關連。 為了減低日籍學習者在華語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本研究也在第六章針對學習者性別、中文程度以及其相關經驗等個體差異、課堂互動方式、教學方法和內容,以及幫助學習者自我調整等面向提出教學建議。Item 華語聲調組合訓練課程個案研究-以一位高齡日籍學習者的聲調正音為例-(2018) 高松清孟; Takamatsu, Kiyotake在聲調習得的領域中,先行研究顯示,日籍學習者華語雙音節詞聲調的主要問題在於第二聲或第三聲,例如唸第二聲+第一聲或第二聲時其第一音節的第二聲不到位,容易唸成接近第三聲的發音(孟子敏2000、劉藝1998等),另還有唸第三聲+第一聲時第一音節的第三聲會唸成第二聲(何平1997)等現象。除了此聲調問題之外,本論文還要探討高齡學習者的華語聲調習得能力。多數的心理學家指出人類的短期記憶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因此本研究照Czaja&Sharit(1993)提出的七條記憶老化的策略與蔡喬育(2012)建議的針對高齡學習者語言教學技巧來設計教學內容以及方法。 本研究的受試者為一位高齡69歲的日籍學習者,並以聲調最小對比的原則設計華語聲調訓練課程,使用線上華語發音自動檢測平台〈MyCT〉進行聲調訓練與五次的聲調錄音。訓練課程與聲調錄音內容為18組聲調最學對比的雙音節詞(如:搭車vs大車)、短語(如:搭車來vs大車來)以及9句包含聲調相對兩個詞彙的句子(如:大車來了,趕快搭車吧)。一個月的實驗期間中,在前三週受試者每週上兩次聲調訓練課程及每天都自學訓練,在後兩週僅有自學訓練來進行練習。經過五次的聲調錄音觀察受試者所產生的偏誤以及成績的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自受試者偏誤當中可見,不管第一或第二音節,包含第二或第三聲雙音節組合的偏誤出現比例很高。其中第二聲+第二聲組合的偏誤比例遠遠高於其他組合,唯一大於60.0%。而其偏誤類型為唸成第二聲+第三聲,此結果符合日籍學習者經典的偏誤類型。同時分析實驗期間內聲調訓練課程的成績變化,由其結果可得,七成以上雙音節組合的正確率比第一次聲調錄音時的提高了。Item 華語誦讀時停頓偏誤分析及線上口說學習平台應用(2018) 樋口惟代; Higuchi, Iyo本論文有7位日籍受試者,身分為在台灣就讀研究所的碩士生與碩士畢業生,主要研究項目為誦讀實際錄音(分前後測)、心理停頓、線上平台結果(分前後測)、訪談以及問卷,在前後測中間隔一個星期,此期間受試者使用線上平台自學。本論文問卷共三種,分別為受試者基本資料調查與誦讀意識調查、誦讀注意之項目調查(於前測時進行)、誦讀意識調查(於後測時進行)。後測結束之後,本研究分析使用線上平台前後測之進步幅度,練習時間、前後測進步幅度與練習次數之間的關係,分析兩個項目之相關係數分析,並分析受試者與華語教師的心理停頓與實際停頓的關係,以及由語音分析軟體來分析實際停頓表現(分析項目包括:時長、次數、不流利停頓),並對比其與華語教師之停頓,另外也分別和受試者與5位華語教師進行了訪談。 分析結果發現,華語教師之心理停頓共23個,受試者心理停頓平均約25個。華語教師的實際停頓次數為23次,受試者前測時停頓次數平均約47次,後測時受試者停頓次數減少至26次。華語教師的實際停頓時長平均為0.54秒,受試者前測之實際停頓時長平均為0.68秒,受試者後測實際停頓時長平均為0.67秒。研究者透過訪談也發現受試者對線上平台都有正面回饋(在滿分是5分評比中的平均得分為4分),受試者的練習時間(最長465分鐘;最短25分鐘)與前後測分數進步幅度(r=.479)以及練習次數(最多13次;最少4次)與前後測分數進步幅度(r=.638),都具有中度相關。 透過線上平台自學,受試者不流利停頓情形改善了很多(前測時平均19個;後測時平均1.3個),因此證明重複練習可以讓學習者提升華語語感,並減少不流利停頓,而在自學時,每次練習時間不需太久,但是次數應該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