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文遠距教學的跨文化言談分析與應用(2014) 劉羿彣言談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經常用於檢測日常生活中的言語行為和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的課室表現,研究發現能恰如其分地使用第二語言溝通,是學習者的一大難點,故本論文以語用學的禮貌現象(politeness phenomena)作為理論背景,並使用Brown和Levinson(1978, 1987)的面子威脅(face-threatening act)理論作為研究架構探討學習者的言談表現。從文獻中發現語境、文化、社會因素會影響和在目標語地區停留的時間等因素皆會影響其第二語言發展的精熟度。 本論文之主要目的在觀察中文遠距教學情境中師生的真實對話,以歸納學習者運用何種策略和形式用中文進行跨文化討論,並藉由問卷請臺灣的中文母語者評斷學習者的語料,最後找出學習上的難點。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能意識到師生的社會距離和權力的差異,因而在言談中使用某些禮貌策略來表達,然而母語者則傾向使用更多元的策略,顯示學習者受母語和語言能力的影響,較無法順應語境而使用更精確的言談表現。在語言形式方面,學習者會因受限於既有的第二語言知識而出現失誤,如選用錯誤的否定詞或連詞等等而造成語意不連貫的情況。推究學習者的失誤原因,雖並未受在目標語地區停留時間因素的顯著影響,但跨文化和遠距教學情境的特徵卻會影響他們對語用策略的選用,使得他們較面對面溝通採用更直接的策略,並且會以笑聲和停頓等非語言因素降低對聽話者的面子威脅。 本研究的貢獻在於透過言談分析方法研究真實的學習語料,進而提供實證性的中文遠距教學跨文化言談分析結果,最後歸納出學習者常見的問題並提供具體的教學建議,以幫助教師輔助學習者成功掌握中文語用策略。Item 漢語副詞「又」之語義與語用分析(2006) 林碧華; Pi-Hua Lin本章從語義和語用的角度考察副詞「又」在漢語使用中的表現。漢語副詞「又」具有多項意義,可劃分為詞彙意義和推論意義。「又」的詞彙意義在話語中具有連接語言成分的作用,可表達重複義、相繼義、並列義、遞進義、轉折義;而「又」的推論意義主要的言談作用是作用在否定句和反問句中呈現說話者情態的表達。 根據本論文的分析,無論是「又」詞彙意義或是推論意義,它們都是從同一核心語義「積累」延伸演化而來的:詞彙意義中的各義項皆源自於「積累」,作用於否定句的「又」來自於詞彙意義中的轉折義,而作用於反問句中的「又」則來自詞彙意義中的遞進義。這些意義與用法是一詞多義的關係。儘管「又」所連接的前項在話語中常被省略,但是「又」具有連接前、後項的規約隱含,可以引導聽話者感知前項的存在。「又」推論意義的來源在其強化情態的現象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作用於否定句的推論意義「又」藉著否定某一必要條件來形成對上文的反駁,而說話者藉著這個反駁來強化自己論點的正當性。強化「又」的否定句的情態因素還包括梯級(scale)參照點移位等。作用於反問句的推論意義「又」則指出在遞進關係的前提下,前項若沒有發生,後項斷然亦無發生的可能性,因此產生了強化語氣的作用。 最後,我們以關聯理論、禮貌策略、經濟原則等理論來探討推論意義「又」以及其所作用的反問句和否定句對話語交際中扮演的角色。希望讀者透過本論文對「又」各義項間的來龍去脈以及其在語義上、在語用上導致的作用能有一個全盤且深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