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醫療復健華語教材設計初探(2020) 黃品蓉; Huang, Pin-Rong來台外籍人士數逐年攀升,他們在台灣的適應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前人的調查研究幾乎只圍繞在校園生活、飲食、人際關係等,並沒有人針對外籍人士的醫療需求做出相關研究。然而,生活中舉凡語言治療、神經傷害、運動傷害、關節疼痛等等,為了增強和恢復身體功能的治療都屬於復健科的範疇。醫療華語較少著重於復健,華語教材中看病的內容甚少,更別說復健的內容了。在台外籍人士一樣會遇到這些生理疾病,此時如果他們的華語能力不足,很難獨自去看復健科,因此編寫出一專門針對復健的華語教材是有其必要的。故本文旨在針對來台外籍人士,設計出醫療復健華語教材。 本研究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研究問題發想與文獻探討階段,回顧專業語言教學、第二語言教學法、真實材料以及教材編寫原則之相關文獻,並分析市面上易取得之四套教材,包含兩套綜合性教材與兩套醫療華語教材,整理出每一本的體材和編寫內容與特色,以作為復健教材設計參考。第二,訪問一位實際有復健看診需求的外籍留學生,以及一位現職的物理治療師,了解雙方在真實醫療場域上的真實樣貌,進而將其經驗納入教材編寫中。第三,遵循上述原則與框架,編寫出醫療復健華語教材。 本研究結果認為專業華語教材應該要採納真實材料,好處為這讓學習者真正使用目標語,會產生成就感,進而引發興趣。現有之醫療華語書籍可學習之優點為其內容涵蓋看病的各種情境,以及使用對話形式,呈現出各科別看診時會出現的對話。此外,書本大小則非常適合攜帶,輕巧不厚重。本研究設計之教材吸取了其優點後,順序也依照看病流程編寫,內容有篇章、對話、影片、語法模板、課堂練習、自我評量。Item 圖像與文字輔助詩歌華語學習之成效比較(2017) 張閏婷; Chang, Ruen-Ting由於全球華語學習的普及,推升了「專業華語」(Chinese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學習需求。專業華語可分為「職業華語」(Chinese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與「學術華語」(Chinese for Academic Purposes)兩大範疇。目前有關職業華語的教材及教法研究頗豐,如商業華語、醫學華語、旅遊華語等;反觀學術華語,則研究不足(翟乃剛,2009;李泉,2011)。 以視覺圖像輔助第二語言學習,為二語教師普遍擅長的教學方法。諸多研究已證實,在二語詞彙學習及閱讀理解方面,使用文字搭配圖像的輔助教材,能有效提升學習成效(Chun& Plass, 1996; Kim & Gilman, 2008; Kost, Foss, & Lenzini, 1999; Omaggio, 1979; Pouwels, 1992; Yeh & Wang, 2003; Yoshii & Flaitz, 2002)。然而,當二語學習提升至高階學術知識的階段,學習內容漸趨抽象且深奧,所用詞彙亦愈趨專業,至此階段,圖像是否仍具有理想的輔助成效,實待驗證。 本文以「學術華語」中的「詩歌華語」科目作為研究目標,透過實證研究方法,比較母語、二語(即華語)兩種不同的文字輔助教材,搭配圖像與否,對詩歌學習後的回憶表現是否造成影響。受測者的表現透過「學術分析撰寫」、「學術分析詞彙」、「學術分析論點」三項能力指標進行評估。實驗結果顯示,輔助教材的形式對於學習者「學術分析撰寫」的篇幅長短,及「學術分析詞彙」的數量多寡,其影響並無顯著差異。然而,在「學術分析論點」的闡述能力方面,當輔助教材為華語文字時,搭配圖像確實能提升學習成效。反之,當輔助教材為母語文字時,搭配圖像則無法發揮正向效果,甚至形成負面影響。本文亦將研究結果應用於詩歌華語的教學活動設計,為詩歌華語教學提供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