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由對比與難度等級探討日籍學習者漢語分類詞之使用
    (2010) 蔡愷瑜
      漢日語皆為「數量分類詞語言」,從數量和功能上來看,一般認為漢語的分類詞系統較日語複雜,而推論日籍學習者學習漢語分類詞時應會遭遇困難,因此本研究期望藉由對比方法以及難度等級,探討日籍學習者漢語分類詞之使用。研究材料的選定利用教學語法的排序理論,選出36個針對日籍學習者應優先教學的漢語分類詞,並依漢日語分類詞的字形字義對應關係,分為「同形同義」、「同形部分義同」、「異形同義」、「異形部分義同」和「無對應」五個類別,進行單向性應用對比分析,並建立成日籍學習者學習漢語分類詞的難度等級模式。   研究的對象為目前在師大國語中心學習的初級和中級日籍學習者各30名,以及作為參照對象的漢語母語者20名,使用依難度等級所設計的測驗卷進行測驗,並以偏誤率的高低作為困難度的檢測依據。採對比分析的弱式觀,解釋偏誤的類型和來源,將測驗中收集的日籍學習者使用漢語分類詞偏誤語料,分為「母語遷移的影響」、「日語中無對應的分類詞概念」、「『個』的泛用」以及「以搭配名詞的中心語作為分類詞」等偏誤類型和來源。   對比分析的強式觀認為,對比分析的作用為預測學習的困難度,但本論文研究結果發現藉由字形字義的形式對比,所產生的難度等級與偏誤率在統計上並無顯著相關。其他變因,如:分類詞的認知分類屬性、分類詞頻亦與偏誤率在統計上無顯著相關,只有學習過分類詞與名詞搭配用法對偏誤率有顯著影響,僅學習過分類詞則否。搭配訪談的結果,本研究認為日籍學習者在學習和使用漢語分類詞時,如果未能充分理解分類詞本身的分類和語義功能,而僅只是背誦搭配用法,則學習效果不彰。因此提出利用認知學習理論以及日籍學習者母語的分類詞知識之教學建議。
  • Item
    華語聲調組合訓練課程個案研究-以一位高齡日籍學習者的聲調正音為例-
    (2018) 高松清孟; Takamatsu, Kiyotake
    在聲調習得的領域中,先行研究顯示,日籍學習者華語雙音節詞聲調的主要問題在於第二聲或第三聲,例如唸第二聲+第一聲或第二聲時其第一音節的第二聲不到位,容易唸成接近第三聲的發音(孟子敏2000、劉藝1998等),另還有唸第三聲+第一聲時第一音節的第三聲會唸成第二聲(何平1997)等現象。除了此聲調問題之外,本論文還要探討高齡學習者的華語聲調習得能力。多數的心理學家指出人類的短期記憶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因此本研究照Czaja&Sharit(1993)提出的七條記憶老化的策略與蔡喬育(2012)建議的針對高齡學習者語言教學技巧來設計教學內容以及方法。 本研究的受試者為一位高齡69歲的日籍學習者,並以聲調最小對比的原則設計華語聲調訓練課程,使用線上華語發音自動檢測平台〈MyCT〉進行聲調訓練與五次的聲調錄音。訓練課程與聲調錄音內容為18組聲調最學對比的雙音節詞(如:搭車vs大車)、短語(如:搭車來vs大車來)以及9句包含聲調相對兩個詞彙的句子(如:大車來了,趕快搭車吧)。一個月的實驗期間中,在前三週受試者每週上兩次聲調訓練課程及每天都自學訓練,在後兩週僅有自學訓練來進行練習。經過五次的聲調錄音觀察受試者所產生的偏誤以及成績的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自受試者偏誤當中可見,不管第一或第二音節,包含第二或第三聲雙音節組合的偏誤出現比例很高。其中第二聲+第二聲組合的偏誤比例遠遠高於其他組合,唯一大於60.0%。而其偏誤類型為唸成第二聲+第三聲,此結果符合日籍學習者經典的偏誤類型。同時分析實驗期間內聲調訓練課程的成績變化,由其結果可得,七成以上雙音節組合的正確率比第一次聲調錄音時的提高了。
  • Item
    華語誦讀時停頓偏誤分析及線上口說學習平台應用
    (2018) 樋口惟代; Higuchi, Iyo
    本論文有7位日籍受試者,身分為在台灣就讀研究所的碩士生與碩士畢業生,主要研究項目為誦讀實際錄音(分前後測)、心理停頓、線上平台結果(分前後測)、訪談以及問卷,在前後測中間隔一個星期,此期間受試者使用線上平台自學。本論文問卷共三種,分別為受試者基本資料調查與誦讀意識調查、誦讀注意之項目調查(於前測時進行)、誦讀意識調查(於後測時進行)。後測結束之後,本研究分析使用線上平台前後測之進步幅度,練習時間、前後測進步幅度與練習次數之間的關係,分析兩個項目之相關係數分析,並分析受試者與華語教師的心理停頓與實際停頓的關係,以及由語音分析軟體來分析實際停頓表現(分析項目包括:時長、次數、不流利停頓),並對比其與華語教師之停頓,另外也分別和受試者與5位華語教師進行了訪談。 分析結果發現,華語教師之心理停頓共23個,受試者心理停頓平均約25個。華語教師的實際停頓次數為23次,受試者前測時停頓次數平均約47次,後測時受試者停頓次數減少至26次。華語教師的實際停頓時長平均為0.54秒,受試者前測之實際停頓時長平均為0.68秒,受試者後測實際停頓時長平均為0.67秒。研究者透過訪談也發現受試者對線上平台都有正面回饋(在滿分是5分評比中的平均得分為4分),受試者的練習時間(最長465分鐘;最短25分鐘)與前後測分數進步幅度(r=.479)以及練習次數(最多13次;最少4次)與前後測分數進步幅度(r=.638),都具有中度相關。 透過線上平台自學,受試者不流利停頓情形改善了很多(前測時平均19個;後測時平均1.3個),因此證明重複練習可以讓學習者提升華語語感,並減少不流利停頓,而在自學時,每次練習時間不需太久,但是次數應該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