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法語語調與法籍華語學習者中介語聲調表現之關聯性
    (2023) 張雅琄; Chang, Ya-Chuan
    本研究旨在探究法語語調與華語聲調表現之關聯性,試分析法語語調是否對華語聲調表現造成影響。本研究假設為二:一為法籍學習者在產出華語疑問句時,會傾向以法語疑問句上揚的語調習慣,將句子末字調發成升調。二為在產出華語敘述句時,法籍學習者會傾向以法語敘述句的語調習慣,將句子末字調發成降調。筆者設計一發音測驗分析法籍初中級華語學習者在華語語句的末字調聲調表現。研究對象共9名,2位女性以及7位男性。此發音測驗共28句疑問句以及4句敘述句,測驗進行方式為角色對話,以受試者與筆者對話的形式自然產出測驗語句,筆者擷取對話內容中的32個華語句子進行分析。筆者將蒐集到的語料利用Praat針對各句子末字調音高表現進行聲學分析,並同時對照華語母語者語圖,以此觀察兩者華語聲調表現之異同。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法籍華語學習者在疑問句末字陽平調的末字調正確率最高,且將偏誤聲調發成陽平調的百分比也最高,由此可推斷法籍華語學習者在產出華語疑問句時受到母語遷移的影響可能性大。另外,法籍華語學習者在敘述句末字上聲調的末字調正確率最高,且將偏誤聲調發成陽平調的百分比最高,此與本研究假設之一不盡相符,筆者並不排除與母語語調的關聯性。本研究最後依據發音測驗結果提出針對華語聲調與句調的變化的教學建議。另外,文末提出後續研究展望,提供未來研究者與華語教師參考。
  • Item
    德籍學習者之中介語聲調表現與德語語調的關聯
    (2020) 謝佳霖; Hsieh, Chia-Lin
    漢語為聲調語言,而德語為非聲調語言。對聲調語言來說,每一個字都具有區辨意義的音高特徵,成句後還得加上語調交互作用;對非聲調語言而言,單一字詞的音高特徵並不固定,惟須考慮句子的語調所代表的意義,如疑問時尾音上揚、肯定時尾音下降等。正是此差異,導致了德籍學習者於口說時產生困難,無法正確掌握漢語不同句式中末字之聲調。本論文針對此問題進行研究,探尋德籍學習者的聲調表現與德語語調之關聯。 本研究之研究假設有二:一為德籍學習者多將德語語調概念遷移至漢語中,把末字降調判定為敘述句,而末字升調判定為疑問句;二為當末字聲調走向與語調走向相符時,學習者的聲調表現較好,相反時聲調表現則較差。針對第一個假設,設計了一組聽辨測驗,未曾學過漢語的德籍受試者需判別22個漢語句子為敘述句或疑問句,以此檢驗德語母語者學習漢語前對音高起伏的句式認知為何。針對第二個假設,設計了一組唸讀測驗,受試者為六位學習了漢語一年的德籍學生,唸讀22個測試句,並要求受試者將每一句測試句翻譯成德語並錄音,接著以聲學分析軟體Praat繪製各測試句調型變化圖,對比學習者唸讀德語及漢語末尾語調的異同,並觀察末字聲調在與語調走向相符及相反時的表現如何。 研究證明,德籍學習者常犯錯誤為:不管末字字調為何,在疑問句中容易誤發成升調,在敘述句中則誤發成降調,顯示他們將德語語調特性遷移到了漢語聲調中。 最後,本文利用唸讀測驗結果提出聲調中介語系統之分類及定義,並針對漢語聲調於句中的表現提出教學建議,期能對於初級德籍學習者的聲調教學有所貢獻。
  • Item
    華語雙音節連調組之偏誤探討 -以日籍學習者為研究對象
    (2013) 張沛榛
    本論文欲探討日籍學習者在單詞和句首、句中、句末等不同語境之下發同一個雙音節詞時的聲調偏誤情形,以了解日籍學生華語聲調之難點和問題。研究方法採用實驗語音的方式,針對華語16種聲調組合,選出18個雙音節名詞(配合語義和句子內3個位置的排列組合而增加2個連調組),並使用同樣的句構「甲旁邊有乙和丙」,測試日籍學生同一個詞在單發時及分別在句子的首(甲)、中(乙)、末(丙)等位置所發的聲調。結果分析的部分則結合了量化、質化方式與聲學語圖以探討受試者的偏誤表現。 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具有以自身習慣的機制來發音之傾向,因此各雙音節連調組不論在單詞、句首、句中、句末多有類似的偏誤表現。不同的審聽結果主要來自雙音節連調組前後音節的音高造成審聽人的偏誤判斷而產生差異。由此可知,日籍學習者所產生的聲調偏誤與出現的語境為單詞或句子,及位於句子的哪個位置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整體而言,受試者主要的偏誤集中於3聲在前及3聲在後的雙音節連調組,且均為發成2聲的偏誤。主要是因為受試者仍將單音節的概念套用於雙音節的發音上,即3聲不論位於前音節或後音節,受試者均有將其發為全上聲的傾向,但又掌握不好全上的發音,聽感便與2聲十分相似。 此外,不分單詞或句子等語境,3聲+2聲的「網球」為多數日籍學習者的難點,且多發為2聲+3聲的組合。再者,受試者遇到難以掌握的雙音節連調組時,有將該詞組的前音節或後音節以1聲或4聲取代的現象。由於1聲為日籍學生掌握得最好的聲調,因此在其他聲調發音上遇到困難時,便會將其發為陰平調。且受試者基於日語詞彙在前音節重讀的習慣,加上日語音讀的影響,會將部分前音節發為下降調,便形成了以4聲替代詞彙前音節的聲調偏誤。
  • Item
    零起點日籍學習者之漢語聲調習得
    (2007) 林華一
    本文主要探究零起點日籍學習者在漢語聲調習得上的偏誤與習得情形。過去的文獻對於日籍學習者的聲調偏誤分析或是難點已有不少討論,但可惜的是大多數研究多以橫向分析,了解學習者的聲調偏誤類型,較缺乏縱向歷時的觀察。其次,很多研究僅單向地就學習者在發音方面產生的偏誤討論,而忽略了聽辨感知產生的偏誤情形。因此本文透過十週連續的實驗,進行錄音與聽辨測驗,了解受試學生每週在聽辨與發音的偏誤及其習得情形。此外,也進而探討聽辨感知與發音在習得上的相關性,以及音節組成成分與漢語聲調習得的關係。   本文研究結果發現: (一) 零起點日籍學習者在習得聲調的過程中,一聲與四聲在十週的發展過程中,不論是聽辨感知或是發音,正確率均有顯著的提升,而且正確率高達97%以上,推論是較早習得的聲調。而二、三聲在十週的發展過程中,正確率雖有提升,但二聲聽辨仍有7%、發音11%的偏誤率,三聲聽辨為17%,發音為16%的偏誤率,推論為較晚習得之聲調。發展後期偏誤類型最明顯者為二聲與三聲的相互混淆。 (二) 我們發現實驗初期調型的偏誤是主要問題,但是隨學習時間增加,調域會成為學習者偏誤現象中較為主要的問題。 (三) 另外我們透過每週固定追蹤之音節,試著了解聲調習得與音節組成成分的關連,結果發現對於受試者熟悉之音節,四聲在聽辨方面之正確率與學習時間呈現正相關的走勢,也就是正確率隨著學習週數逐漸提高。但對於受試者不熟悉之音節,四聲之正確率與學習時間呈現正相關的走勢,在第三週才出現。推論對於不熟悉的音節可能分散學習者判別聲調的資源,導致正相關走勢的發展延遲。而發音方面,走勢則較顯曲折,兩組音節至第八週以後,才呈現較為正相關的走勢,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較為完整的習得過程。
  • Item
    華語聲調組合訓練課程個案研究-以一位高齡日籍學習者的聲調正音為例-
    (2018) 高松清孟; Takamatsu, Kiyotake
    在聲調習得的領域中,先行研究顯示,日籍學習者華語雙音節詞聲調的主要問題在於第二聲或第三聲,例如唸第二聲+第一聲或第二聲時其第一音節的第二聲不到位,容易唸成接近第三聲的發音(孟子敏2000、劉藝1998等),另還有唸第三聲+第一聲時第一音節的第三聲會唸成第二聲(何平1997)等現象。除了此聲調問題之外,本論文還要探討高齡學習者的華語聲調習得能力。多數的心理學家指出人類的短期記憶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因此本研究照Czaja&Sharit(1993)提出的七條記憶老化的策略與蔡喬育(2012)建議的針對高齡學習者語言教學技巧來設計教學內容以及方法。 本研究的受試者為一位高齡69歲的日籍學習者,並以聲調最小對比的原則設計華語聲調訓練課程,使用線上華語發音自動檢測平台〈MyCT〉進行聲調訓練與五次的聲調錄音。訓練課程與聲調錄音內容為18組聲調最學對比的雙音節詞(如:搭車vs大車)、短語(如:搭車來vs大車來)以及9句包含聲調相對兩個詞彙的句子(如:大車來了,趕快搭車吧)。一個月的實驗期間中,在前三週受試者每週上兩次聲調訓練課程及每天都自學訓練,在後兩週僅有自學訓練來進行練習。經過五次的聲調錄音觀察受試者所產生的偏誤以及成績的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自受試者偏誤當中可見,不管第一或第二音節,包含第二或第三聲雙音節組合的偏誤出現比例很高。其中第二聲+第二聲組合的偏誤比例遠遠高於其他組合,唯一大於60.0%。而其偏誤類型為唸成第二聲+第三聲,此結果符合日籍學習者經典的偏誤類型。同時分析實驗期間內聲調訓練課程的成績變化,由其結果可得,七成以上雙音節組合的正確率比第一次聲調錄音時的提高了。
  • Item
    華語聲調訓練課程個案研究—以越南籍華語初級學習者的聲調正音為例
    (2016) 阮氏如靜; NGUYEN THI NHU TINH
    近年來,隨著越南籍人士的華語學習熱潮,眾多學者針對越籍學習者的華語發音進行了語音偏誤之相關研究,其中在聲調方面,研究結果發現華語第一和四聲是越籍學習者的語音難點; 學習者在發第一、四聲會發生兩者混淆情形(陳氏金鸞2005、吳門吉、胡明光2004,韓明2005,林均芳2013等)。相關的研究雖然已獲得一定的結果,不過至目前針對越籍學習者的實際華語聲調訓練課程還很缺乏。 此外,在學習目標語的過程中,語音是學生在最初階段會接觸到的系統,而華語聲調對外國學生來說一向都是學習難點(朱川2015)。語音的訓練最好要趁早進行,避免讓偏誤石化難以改正。有鑒於此,本論文鎖定初級程度的越籍華語學習者,去了解他們的華語聲調偏誤情形,同時試著在MyCT華語線上學習平台製作聲調訓練課程,經過發音前測、課程訓練與發音後測的實驗了解其偏誤以及該課程的成效。此外,由於本文的受試者是分別來自越南北部河內市及南部胡志明市的兩名個案,筆者將初步探討其之偏誤情形的異同之處。 本研究共五章。第一章介紹本論文的研究背景、動力、目的、問題與相關名詞的解釋。第二章進行相關的文獻探討,包括中介語理論、越南籍學習者華語聲調偏誤相關研究的回顧,華語聲調訓練策略與數位多媒體華語課程的理論基礎。此外,將對照華越聲調系統以及南北越聲調的異同,找出學習者的母語對目標語可能會產生的正遷移及負遷移,預測聲調學習難點。接著,進行實測越語聲調,掌握其調值及特點。第三章說明研究方法。第四章進行發音前測、課程訓練及發音後測的結果分析與相關討論。第五章總結研究成果,回顧研究限制,最後提出教學建議及後續展望。 研究結果指出,在發音前測部分,偏誤比率由大到小的順序為第四聲 > 第二聲 > 第一聲 > 第三聲;在後測部分,偏誤比率由大到小的順序為第四聲 > 第一聲 > 第二聲 > 第三聲。審聽結果指出偏誤類型為:第一聲和第四聲混淆以及第二聲和第三聲混淆。其中,第四聲發成第一聲的偏誤多於第一聲發成第四聲;第二聲發成第三聲的偏誤多於第三聲發成第二聲。課程訓練方面,受試者者的成績皆在74分以上(最高為100分),經過課程訓練後,第二、三、四聲的偏誤比率減少;第一聲的偏誤比率增多。北越學習者和南越學習者的偏誤比較結果顯示他們的聲調偏誤率和偏誤類型皆具有異同之處。
  • Item
    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分析
    (2005) 陳氏金鸞; TRAN THI KIM LOAN
    漢語聲調對外籍學生來講往往是一個學習難點。越南學生因為母語語音系統中也存在著聲調概念,在學習漢語的開始階段,老師不用費時費力來建構聲調概念。不過,已有聲調概念基礎也不代表不會有聲調偏誤的現象。本論文之研究對象為在台灣學習華語的北越學生(18位,代表三個學習階段:初、中、高),研究方法為橫斷性研究,包括問卷調查、訪談和實驗語音分析(聽辨與發音),以中介語理論出發,進行漢、越兩種語言之聲調對比,對越南學生學習漢語時的聲調偏誤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教學建議。 本論文之研究過程為:(1)問卷調查:進行調查受試者之基本資料、學習聲調時,所遇到的問題及難點;(2)聽辨測驗:越南學生對於漢語聲調之聽辨的正確度以及難易度排序;(3)發音測驗:以聲學分析和華語老師聽辨測驗為依據,找出其發音難點。 結果顯示:(1)單音節四聲難易度順序為:陰平→去聲→陽平→上聲(聽辨);去聲→陰平→陽平→上聲(發音)(2)雙音節難易度順序為:1-2、1-3、1-4…→…4-3、2-4、4-4(聽辨);4-1、1-4、1-2…→…2-2、2-3、3-2(發音)(3)四聲調域:四聲調域比母語者四聲調域來得狹窄。最後基於中介語理論,探討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之成因。 越南學生的漢語中介語系統中,聲調偏誤幾乎是一開始就發生。因此,如何有效減少越南學生偏誤的發生,將是後續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