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柯普蘭《小提琴奏鳴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4) 張晏揚; Chang, Yen-Yang
    柯普蘭(Aaron Copland, 1900-1990)為二十世紀的著名美國作曲家,以創作「美國精神」的音樂聞名,其作品帶有古典音樂的純淨之美,又融入現代作曲技法的特色,同時結合美國民族音樂特色,透過廣播、電影、唱片等新媒體將美國音樂推向國際,其作品種類涵蓋聲樂曲、室內樂、芭蕾、管絃樂曲、歌劇、電影配樂以及器樂作品。《小提琴奏鳴曲》(Violin Sonata, 1943),柯普蘭唯一的小提琴奏鳴曲,當時他將全新的作曲理念投入至這首樂曲中。這個時期的音樂以「功能性」為主,將音樂的元素簡單化,讓純淨、和諧的聲響自然地被聽眾接納。本研究透過作曲家的生平背景、作曲風格,整理出柯普蘭的音樂作品變化,並分析此曲的樂曲架構與創作手法。在樂曲詮釋方面,根據作曲家的創作理念及和聲聲響,對比樂譜的記號,進而探討演奏指法、弓法及詮釋理念。
  • Item
    以柯普蘭的電影音樂作品The Heiress論電影音樂的敘事功能
    (2010) 伍怡亭; Wu, Yi-Ting
    柯普蘭 (Aaron Copland, 1900-1990) 不僅為知名的美國作曲家,也實際參與當代的好萊塢電影音樂寫作,並留下了許多相關的著作和對電影音樂精闢的觀察。他曾在《如何欣賞音樂》一書中,歸納出五個明顯的電影音樂理論,定義了好萊塢傳統電影中的理想音樂功能。 柯普蘭寫作的最後一部電影《女繼承人》 (The Heiress, 1949) 為他奪得了當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並且被譽為柯普蘭最精妙的電影作品之一。筆者探討柯普蘭在《女繼承人》一片中,如何運用作曲的手法,達到以音樂輔助電影敘事的目的。此外,也從當時的電影音樂發展、好萊塢的電影工作者環境、以及柯普蘭寫作電影音樂的現況…等等,來剖析影響柯普蘭最後的音樂作品的環境因素。 在分析上,筆者以電影敘事為研究的主軸,再將音樂分成不同動機和主題,來探討其旋律、音色、節奏、速度和調性、曲式…等與電影敘事的關係。研究發現,柯普蘭善於運用音色和曲式,來創造敘事體中的時間與地點氣氛;使用動機的變化,加強或製造角色人物心理上的精細度;再運用音樂段落的連接,建立場景的連續性;並且運用音量和結構支撐場景中逐漸累積的戲劇效果、使之結尾有圓滿的感覺。 甚至在畫面需要時,運用旋律鋪陳作為填補對話空隙的背景音樂。 最後,以《女繼承人》的音樂寫作手法,呈現出了柯普蘭的音樂對電影敘事的貢獻,並驗證了本片在電影音樂理論上的重要意義。
  • Item
    柯普蘭《十二首艾蜜莉˙狄金生的詩》之分析與詮釋
    (2017) 買皓雪; Mai, Hao-Hsueh
    阿倫˙柯普蘭 ( Aaron Copland, 1900 – 1990 ) 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柯普蘭不是出生在音樂世家,也沒有經過正規音樂學院的訓練,而是憑著自己對於音樂的熱愛與努力求學,先後受到哥德馬克 ( Rubin Goldmark, 1872-1936 )與布朗傑 ( Nadia Boulanger, 1887-1979 )老師的教導,立志成為傑出的作曲家。本文將深入探討其作品《十二首艾蜜莉˙狄金生的詩》,此組作品由柯普蘭親自挑選女詩人艾蜜莉˙狄金生 ( 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 的詩作其中的十二首詩詞,加以譜寫成曲而成的十二首歌曲。 為能深入了解此作品,本文由研究作曲家的生平與其作曲風格,以及詩人的生平與詩作風格,探討此作品中的樂曲結構和詩詞的相關背景,並根據詩意與音樂風格提出詮釋演唱此組作品的建議。 本文共分為五個章節,其中包含緒論、作曲家的生平與作曲風格、詩人的生平與詩作風格、《十二首艾蜜莉˙狄金生的詩》之分析與詮釋以及結語。 關鍵字:柯普蘭、狄金生、《十二首艾蜜莉˙狄金生的詩》
  • Item
    柯普蘭《阿帕拉契之春》指揮詮釋
    (2018) 林牧民; Lin, Mu-Min
    摘  要 《阿帕拉契之春》(Appalachian Spring)於1944年問世,為艾倫.柯普蘭(Aaron Copland, 1900-1990)受庫立吉夫人(Elizabeth Coolidge, 1864-1953)邀約於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演出之委託創作,本作原為芭蕾舞劇,舞蹈由瑪莎.葛萊姆(Martha Graham, 1894-1991)設計,初次演出即受到肯定,奠定了往後柯普蘭在美國本土作曲家之地位。 《阿帕拉契之春》共由八段組曲組成,內容描述前往賓州開墾的人們,包括傳教士、新婚夫婦、拓荒者,眾人分別面對新土地的未知、新婚的喜樂以及初為人妻的複雜情緒,藉由組曲間誇張的表情轉換,生動地描繪眾人的心境變化。《阿帕拉契之春》首演為十三件樂器版本,在收到各界佳評以及獲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 for Music, 1945)的肯定後,柯普蘭將其改編成管弦樂版本。 本論文以作曲家及時代背景為根基,分析樂曲結構並結合指揮技術加以詮釋,透過實際排練與演出,期待對於《阿帕拉契之春》此一精彩作品有更全面、深刻的瞭解。 關鍵字:柯普蘭、阿帕拉契之春、指揮詮釋
  • Item
    柯普蘭《給長笛與鋼琴的二重奏》之作品研究及詮釋探討
    (2018) 賴蔚綺; Lai, Wei-Chi
    艾倫.柯普蘭(Aaron Copland, 1900-1990) 為二十世紀美國重要之作曲家,身 兼鋼琴家、指揮音樂評論與教育;由於柯普蘭愛好嘗試各種寫作手法,在他創生涯中不同時期呈現出多變的風格;本論文研究之品《給長笛與鋼琴的二重奏》(Duo for flute and piano, 1971) 雖為柯普蘭晚期創作, 雖為柯普蘭晚期創作, 卻涵蓋了他各個時期的寫作手法;而此曲大量使用印地安及爵士元素,具有濃厚的美國風格。 本論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緒,包含研究動機與 目的和方法範圍;第二章為柯普蘭生平及《給長笛與鋼琴的重奏》創作背景三《為長笛與鋼琴的二重奏》曲式分析 及音樂演奏詮釋;最後一章為結語。
  • Item
    二十世紀與動物相關之鋼琴獨奏曲 以〈金魚〉、〈紙糊小老鼠〉、〈鉛製小公牛〉、〈玻璃小狼〉、《貓與老鼠幽默詼諧曲》及〈短趾雲雀〉為例之分析與詮釋
    (2015) 侯佳君; Hou, Chia-Chun
    音樂史上有許多以動物為題材創作的樂曲,因筆者對於音樂與動物相關的樂曲感到興趣,且欲增進二十世紀演奏技巧與詮釋之能力,因此,本論文以二十世紀與動物相關之鋼琴獨奏曲,由不同風格的四位作曲家創作中,選出六首樂曲,分別為德布西 (Achille Claude Debussy, 1862-1918)〈金魚〉(Poissons d’or)、柯普蘭 (Aaron Copland, 1900-1990) 《貓與老鼠幽默詼諧曲》(Humoristic Scherzo: The Cat and the Mouse)、維拉.羅伯斯 (Heitor Villa-Lobos, 1887-1959) 第二號《娃娃家族》 組曲中的 〈紙糊小老鼠〉 (Camundongo de massa)、〈鉛製小公牛〉(Boizinho de chumbo)、〈玻璃小狼〉(O Lobosinho de vidro)、梅湘 (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短趾雲雀〉(L’alouette calandrelle) 為例,作為研究主題的對象。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範圍;第二章概述作曲家生平及創作風格;第三章說明樂曲創作背景及分析;第四章則根據前章之瞭解說明個人詮釋心得與想法;第五章,歸納整理六首樂曲創作動機與手法呈現及有關動物與音樂素材的運用;最後結語為筆者研探本論文之綜論。 藉由本論文的研究,探討作曲家創作風格與手法,進而深究作曲家如何藉由各式音樂元素呈現動物的意象與演奏詮釋之實踐,期許此研究對演奏及未來教學上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