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意隨心轉 - 色彩與線條的繪畫性表現研究
    (2011) 簡世哲
    藝術是自我內心的顯影,藝術家藉由創作,將個人主觀的情感與外在客觀的情境做一連結,並以最適當的形式及技法,表達出心中的意象。在創作的形式上,筆者選擇了油畫、壓克力及各種不同的打底劑為創作媒材,並以抽象及半抽象風格為主要的表現方法。在畫面中,使用了西方的色彩及中國的書法、水墨線條,造就一個屬於東方意境的心靈空間。至於內容的選擇上,多半是藉景寫情,其中包含了荷花、池塘、船、鄉情、城市、季節等自然及生命的意象,來表達內心多樣的情感。在本論文的架構上可分為以下幾個章節: 第一章:序論,說明主題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主題的內容與方法,研究的範圍 與限制。 第二章:探討抽象藝術的發展與型態,色彩運用的演變及特色,「線條」在中 國書法及中國水墨畫中的表現方式,以及在西洋繪畫中的使用方法, 並在意境上探討「簡化」與「禪」的精神性。 第三章:闡述個人的創作理念,論述個人主觀的用色方法,線條表現及抽象思 維。 第四章:闡述格人創作風格、創作形式、表現技法,使用媒材及創作過程。 第五章:作品解析,針對筆者的個別作品來分析探討,延伸對主題的論述,並 藉此研究接續過去的創作歷程,對抽象性繪畫的色彩及線條進行更深 入的了解。 第六章:結論,經由論文的撰寫及創作過程,再次整理自我的認知及方向,做 為未來創作發展的省思。
  • Item
    爵音佳色-臺中爵士樂繪畫創作
    (2016) 曾崇智; Zeng, Chong-Zhi
    中文摘要 2002年時臺中爵士樂尚隸屬為臺中閃亮文化季下的活動之一,因活動舉辦深受市民肯定,2003年便獨立出來成為主要性活動,舉辦至今人數從最初的2萬提升至百萬人潮,相關節目增加與豐富,也帶動周邊產業興起,如今臺中爵士音樂節已成為臺中知名的國際性節目,對於臺中文化的推廣有極大幫助。 筆者是臺中人,本身喜愛音樂且對於平常所見的事物形、色、質均有相當敏銳度,筆者參與音樂節時,對舞台上多彩多姿的表演有產生極大共鳴,整體氣氛表現對筆者而言是有藝術上美感的成分,激起本身的創作靈感。 基於上述所處在地文化的精神與個人情感上的引發促使對臺中爵士樂加以探究,藉由資料統整瞭解爵士樂與西美史音樂呈現的歷史脈絡,並將色彩學實際運用於創作上,繪畫創作時嘗試使用複合媒材,觸類旁通,突破自我,建構自我繪畫風格。 此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創作題材與媒材選擇之動機及目的,敘述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要素。 第二章為「學理基礎與文獻的探討」,筆者以爵士樂的歷史脈絡、美術史上藝術家對於音樂的多樣呈現方式,科技的發達對於光學上應用與色彩學的理性及情感上所產生作用給予探究。 第三章為「創作理念」,針對筆者對於音樂上的啟示與藍調對時下年輕人的影響;畫面與音樂之律動關係及色彩呈現的方式以予論述。 第四章為「內容與形式、媒材與技法」,畫面內容緊扣著主題臺中爵士樂所取之題材繪製,形式與過程以創作來排序並論述細節,媒材與技法方面則以水性的水彩與壓克力繪製創作。 第五章為「作品解析」,創作作品上以爵士樂的歷史作為創作作品之時間軸,首先為藍調系列、其次過渡至繽紛多彩之系列呈現,並對其各幅作品論述創作之心得。 第六章為「結論」,將這兩年研究之成果做個階段性總結,此題材筆者愛不釋手,期望未來能更加精進成長。 關鍵字:爵士樂、藍調、色彩、光
  • Item
    國小學童對於性別色彩認知之研究
    (2004) 陳信博
    本研究對象是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男女學生對於色彩感受以及色彩性別聯想是否有性別上或其他因素之差異,並深入探究其差異的由來,期望藉由兒童直接、敏銳感受,以及其較不曾受環境影響的特質,找出其差異原因之由來。調查研究樣本以黑林(Ewald Hering)補色論(Opponent theory)中的紅、黃、綠、藍為問卷調查統計的方式,瞭解男女學生對於此四色的喜好、認知以及對性別聯想。本研究中假設性別、年齡及生活環境為其主要影響因素,並比較其差異程度為何。進而探究學童對色彩的性別聯想認知,是否受環境潛移默化所影響,以及性別聯想概念認知是否被師長直接或間接教育?或是色彩本身已具有代表性別之特質? 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男生最喜歡藍色;女生最喜歡紅色。 (2)男女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愈喜愛藍色。 (3)男女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愈覺得自己最適合藍色。 (4)全體學生大多認定藍色是代表男生的顏色;紅色是代表女生的顏色。 (5)學生對於性別色彩的認定及認知,大致受環境影響而成。
  • Item
    西洋繪畫色彩發展與理念探討暨個人創作研究
    (2002) 方淑芬
    摘 要 本研究選擇繪畫的元素之一「色彩」來研究,主要是因為舉凡大師的作品,其色彩的運用必有獨到之處:以其色彩的獨特力量引發人的心靈共鳴。藝術家應是能以色彩表現感情、對色彩感知最敏銳的人。優秀的素描大師不乏其人,善於著色的大師卻很罕見。本研究透過對西洋繪畫色彩沿革的研究,尋找出西洋繪畫色彩演進的脈絡;並試圖著將畫家的色彩理論加以綜合整理,以期能對西洋繪畫的色彩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藝術是傳承的,藝術家無不受到傳統的影響;而藝術家同時又與其所屬的時代有所連結。因此,不同時代對色彩的獨特的觀念與認知,勢必影響著藝術家的創作。本論文的第二章將西洋繪畫的色彩沿革做系統的整理;而第三章則是畫家的色彩理念之歸納,所探討的包括了達文西、塞尚、梵谷、高更、馬諦斯、康定斯基的色彩理念。畫家透過繪畫的實踐,發展出自己的有關於藝術的理念;這樣的理念是經由實際的創作而整理、歸納出的;所以它往往是經驗的累積、是務實而不流於空談的。經由對這些理念的了解,可以使我們了解畫家在想什麼,進一步對解讀其繪畫有所助益。而對一個同樣是繪畫創作者而言,前輩大師的經驗之談,則能使自己在藝術的形式內容的探究上有更深入的認識了解。 色彩是人類自發的原始本能,隨著時間的進化,人類的色彩本能逐漸昇華為以生命直觀為特徵的藝術創造。起初,色彩只起著依附的作用,依附於形、依附於其所象徵的事物。然而,色彩的力量終是不可忽略的,在不斷的繪畫實踐中,色彩終於慢慢的解放,開始以「色彩」言說自身。任何藝術的目的都不僅止於再現事物,而是要表達情感。刻板而忠實的描繪並非高明的繪畫所必須,因為過於重視是否忠實的再現客觀事物,會使繪畫在某種程度上失去它的表現力。因此,藝術家在創作上應享有某種程度的自由--將色彩作大膽的應用。 在近現代的繪畫藝術中,許多藝術家往往經過一定時期的試驗之後,選擇走向某種形式的色彩情感表現,其藝術作品往往反映出強烈而鮮明的主觀色彩特徵。偉大的藝術家對於色彩總有屬於個人的獨到見解;在色彩的運用上總能顯現出其大膽、有洞見的一面。因此,對一個創作者而言,在使用色彩之際,應訴諸情感的自覺,充分發揮色彩的力量。在創作的道路上對於色彩的持續探索,是視覺藝術工作者所應有的基本堅持。 「人生真理的表現,雖不一定僅賴乎藝術,但藝術的目的,卻在於表現人生真理」。在浩瀚的宇宙中,「人」存在著。在時間與空間交織的座標裡,我們尋找著自己的定位。「生命的究竟 」這一系列的創作,是以繪畫的方式所進行的對於生命本質的探究。藉由這一系列的作品,讓我們有更多思索的空間:在認清生命的有限與永恆的遙不可及之下,在體認生命的不可抗力與自由的可貴之時,認真的思索生命存在的價值。而色彩就是畫家表現情感的媒介,在盡情揮灑的色彩世界中,畫家傳遞了情感,而透過色彩的刺激,也激起了觀者的想像。
  • Item
    羅斯科抽象繪畫研究
    曾懷慧
    二次大戰之後,美國藝術在本土累積的基礎上,融合了由歐洲現代主義者引入的超現實主義與心理分析學理論,在當時特殊的冷戰氛圍與文化處境之下,興起了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繪畫風潮。本論文所研究的畫家羅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即是抽象表現主義中,被統稱為「色域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一類的主要代表者之一。 羅斯科經歷了表現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風格之後,大約自一九四九年起,轉向其典型的抽象風格。羅斯科為甚麼創作這些約以二至三個矩形色塊構成的抽象繪畫?他畫的是什麼?他又是如何畫的?這是本論文所欲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以其五、六○年代的的油畫作品為主,並以他的早期風格與幾項大型委託作品為輔助,對其抽象繪畫做一宏觀的研究。 融合藝術社會學與風格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說,二次大戰與冷戰時代的來臨,是促使羅斯科風格轉向的最主要因素。由於社會普遍的惶恐與僵滯氣氛,使畫家亟欲退守到內在的世界,並尋求超越現實的精神價值。他強調藝術家應表現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悲劇性的命運與超越的經驗,而抽象形式則是最能有效傳遞這些意義的媒介;並且藉由藝術家形式的引導,觀者也能直接體驗到與之相同的宗教性經驗。因此,為了達成藝術直接的交流,他以極簡化的構圖與表現性的色彩來創作,並配合展場條件與空間設計,烘托悲劇性的色彩與精神氛圍。他並強調唯有透過觀者的參與,作品的意義才可能獲得完滿的解釋。
  • Item
    西洋繪畫色彩研究--畫中有愛. 色彩有情
    陳美惠; Mei-Hui Chen
    色彩與繪畫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而色彩更是創作的重要手段。藝術家藉 由色彩來傳達思想和情感,以引起觀眾的共鳴。而其繪畫作品的格調韻味 及優劣好壞,取決於畫家對色彩的駕御能力。從西洋繪畫史的發展、各畫 派的沿革、色彩演變與表現特色中,可看出藝術創作是承先啟後的,每個 藝術家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對色彩及其效果的性質、運用,建立一套理論 。今以此為研究對象,擷取以感性表現為主的色彩觀念,結合實際創作, 盼能更適切地傳達「畫中有愛.色彩有情」的創作理念。本論文以西洋繪 畫色彩演變為主題,全文分為四個章節﹔茲將各章節之內容簡述如下﹕第 一章﹕將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做概略性的說明。第二 章﹕為全文之研究重點,由西洋繪畫史的發展和各畫派的沿革,來探索西 洋繪畫色彩的演變。一、傳統繪畫色彩﹕西洋繪畫自文藝復興至巴洛克、 洛可可,直至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大體而言,繪畫色彩因遷 就於明度的變化及客觀的感覺,認為畫作必須建立於調子的漸層上,陰影 以黑色或茶褐色表現,所以畫面顯得沉悶而灰黯。二、繪畫色彩的革新﹕ 始於印象主義及新印象主義。印象主義側重於色彩的純度,應用補色原理 來混色。新印象主義乃將印象主義之色感及原理,加以強調,發展為心理 的色彩,形成視覺的點描。後印象主義加入主觀要素,大膽運用色彩。三 、現代繪畫與色彩﹕此節以「色彩」為表現重點的畫派、畫家為主。野獸 主義對色彩作為活用自己表白的手段,表現主義以色彩做為情感的表現。 康丁斯基、克利將色彩做音樂性的詮釋。二次大戰之後直至今日,色彩運 用更加自由,且不斷的研究與創新,各具不同前衛風貌。第三章﹕「畫中 有愛‧色彩有情」的創作理念﹕此章為筆者的實際創作經驗,就創作理念 ,從表現形式的緣起,題材與內容、色彩、空間來說明,藉由作品的分析 ,來傳達所思所感。筆者本著感懷的心,以生活作為藝術的表現對象,透 過色彩豐富的變化,將心中的感動,化為永恆,以引起觀賞者的共鳴。第 四章﹕結論﹕歸結研究與創作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