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國小五年級學童裝置藝術教學的歷程分析
    (2004) 林瑟如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瞭解藝術與人文教師的教育理念與其對「裝置藝術」教學的課程設計理念。2.探討學童在「裝置藝術」教學活動中,其構思與分享創作主題的歷程。3.分析學童在「裝置藝術」教學活動中,將個人構思的主題落實為作品的學習歷程。4.探究學童在完成「裝置藝術」的作品後,其鑑賞同學作品時的評鑑準則。5.分析學童對「裝置藝術」教學的學習感受、學習態度、作品成果與學習成效的滿意度。 本研究是採取協同行動研究方式進行,由研究者與一位教學者協同合作,由兩人共同編擬課程,以台北縣某國小五年級二個班級、45位學童為對象,實施自編「裝置藝術」教學活動。 研究者運用「兒童裝置藝術作品中多元訊息的探討」、「教學者的教學檔案」、「裝置藝術單元:啟發創作靈感學習單」、「超級推銷員『三人小組』練習紀錄單」、「超級推銷員回饋評量表」、「『裝置藝術』製作過程回顧問卷」、「『裝置藝術』鑑賞回饋單」、「裝置藝術設計圖與作品差異評分表」等,進行教學的歷程分析。主要的發現如下: 一、藝術與人文教師的成長與學習經驗所形成的教育理念,會影響教師在教學單元活動設計中,引進新觀念的整合力,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接受研究者的介入,並接納更動課程設計建議的包容力。 二、經過放鬆訓練與啟發創作靈感的引導教學方式,可以具體有效的協助學童建構其「裝置藝術」的主題。這些主題的內容,都是學童個人親身的經驗與感動,幾乎看不到流行文化與同儕的影響。 三、學童經由「三人小組」小團體學習方式比「全班」大團體學習方式,較可以深入的分享個人裝置藝術設計圖、創作動機與所使用材料的構思,並且得較多受同儕的支持、鼓勵與提醒等正向回饋的機會。 四、有九成的學童在實作的過程中,遇到材料與技術上的問題。多數的學童採取正向因應的方式,透由自己的努力與同學、老師的協助,有效的解決問題。學童除了從中學習到材料與技巧的新經驗外,還有學習到:自我激勵、社會互助,以及新發現的概念。 五、在教學者、研究者、作者三方對學童「設計圖」與「作品」兩者差異的主觀判斷中,出現不完全一致的現象。以作者的評量觀點為標準,教學者的觀點較為寬鬆,研究者的觀點較為嚴格。另外,影響學童鑑賞同學裝置藝術的主要因素包含:1.在主題上,偏好能引起學童快樂的、回憶的、共鳴的主題內容;2.在形式上,偏好色彩鮮豔、技術精巧、完整度高的作品;3.在創意上,能引發學童高度想像空間、意境表達的作品。 六、在裝置藝術教學的滿意度分析中,近九成的學童表示他們的學習態度是認真,有八成以上的學童表示喜歡上本單元的教學活動,有一半的學童對自己的裝置藝術作品感到滿意,下回再做時,有三分之二的學童表示:有把握做得更好。 學童在本單元的學習收穫為:1.在認知上,知道如何把想法表現出來、認識藝術、學會如何欣賞同學的作品與了解同學的想法;2.在情意上,學會如何克服困難、如何與同學合作、如何幫助別人與讓自己成長;3.在技巧上,學到如何使用與選用材料、如何設計、如何配色。多數學童期待教學者下次上進階單元時,能提供技巧、材料與工具上的協助。
  • Item
    人文教育融入於國中視覺藝術課程與施後探討
    (2012) 曾建仁
    本研究的目的,在設計一組以人文為重心的主題式課程,課程的形式,包括閉眼冥想、影片激勵、戶外感知、結合體驗、對抗練習、生命醒覺體驗。透過體驗式的學習情境,讓參予者體驗情境,經歷感覺,提出分享,形成覺知;透過自我選擇與人際互動,最後創作作品。並依據課程授後問卷,探討課程設計的可行性和參予者的體驗成效。本研究對象為國一學生,採全數受試。課程之實施為每週1節,為期20週,共8個班。主題式課程授後,於6個月後填寫課程體驗問卷,以推論本課程之可行性並一併檢視研究者的教師專業。 歸結研究結果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一)人文教育適以體驗式課程施行。 (二)藝術課程可以促進人文的教育。 (三)人文教育貴在對生命的體驗。 (四)本課程之設計,能提升參與者的感官、知覺和情感的能力。 (五)本課程授後,參與者重視人我之間與環境之間的諧和發展。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對視覺藝術課程與教學設計的建議,提供藝術教育工作者在思緒上的一些參考。 (一)好的課程,始於喜悅,終於智慧。 (二)好的教導,聽得懂,也會做,對自己有好奇。 (三)老師們若能分享自己的生活,學生就會遇見自己的幸福。
  • Item
    「學校主導」的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型態之行動研究
    (2005) 廖敦如; Tun- Ju Liao
    法國社會學家Bourdieu認為博物館/美術館的學習行為,並非與生俱有,是必須透過教育而產生出來;諸多文獻也證明多數人初次到博物館參觀,多半都是在學校求學的階段,相關學校和博物館關係的理論與模式亦因應而生。而學校和博物館的合作發展,簡稱為「館校合作」,此型態不但是21世紀博物館的發展趨勢,亦是二十一世紀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新典範。 然而館校合作的型態眾多,究竟何種型態適合台灣?本研究利用實地觀察、文件資料蒐集等方式,剖析英國、美國兩國,館校合作的實務案例,評析、比較出「學校主導」的型態,在台灣實施的優勢;並利用「行動研究」的方式具體實踐,透過訪談、觀察、評量等等資料,檢視「學校主導」的合作型態,在台灣實施的優缺點。 以下則簡述本研究目的、結論與建議: 一、本研究目的為: (一)探討與分析「館校合作」的理論基礎與合作內涵。 (二)藉由國外成功模式評介何種合作型態較適合台灣發展。 (三)透過行動研究建構「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型態。 (四)檢視「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型態實施之優缺點。 二、本研究結論為: (一)透過理論與實務的整合,館校合作的實踐有其基本理論和合作內涵 就理論面而言,館校合作的實施,應從社會教育學、博物館教育和藝術教育三個角度來思考。就實務面而言,館校合作的實施,應與學校課程、學校教師、學生需求、學習評量等等面向,有密切的關聯性。 (二)從英美館校合作的案例,評析出「學校主導」的型態在台灣實施的可行性 英國「學校主導」的型態,歸功於國家課程的制定;美國「博物館主導」的型態,歸功於社會教育的優勢;而國內的教育現況,實施「學校主導」的型態,可行性優於「博物館主導」的型態。 (三)教學者可以透過行動研究的歷程和特質,發展「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課程 學校教師可以利用行動研究的歷程「計畫、行動、觀察、反省」等循環,實踐合作教學的步驟。並可以利用行動研究的特質,「提出需求—尋求溝通—建立共識—雙方互動—共同成長」,與館方建立合作關係。 (四)「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在台灣有其實踐的優勢,其困境則需要制定政策方能解決 「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在台灣實踐,有其直接效益和潛在效益的優勢,然而實施的困境,則包括直接問題和潛在問題,必須透過政策的制定,方能有效解決。 三、本研究建議為: (一)給教育決策單位的建議 教育決策單位必須透過博物館學者與學校學者,共同制定課程綱要,並研擬相關配套措施。 (二)給博物館單位的建議 館方成立專屬團隊,有計畫分期進行館校合作的個案研究,以建立館方的合作型態。 (三)給學校單位的建議 學校應建立分享制度,鼓勵學校團隊進行館校合作課程的行動研究。 (四)給學校教學者的建議 學校教師的「生存心態」,必須有所重構,方能落實文化實踐。
  • Item
    當代「藝術統整課程」理論與實踐之研究
    (2005) 楊馥如; Fu-ju Yang
    當代「藝術統整課程」理論與實踐之研究 摘要 基於現今藝術教師,對藝術統整課程意義不甚瞭解,藝術學科專業知能也不足,使實施流於淺薄等弊病,進行藝術統整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提供教師進行藝術統整課程的參考。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先藉由文獻分析,釐清藝術教育中藝術統整課程的重要觀點、學科內涵,探討國內、外藝術統整課程論文與實務之相關研究,作為發展藝術統整課程理論之參考;再利用訪談,瞭解國內藝術統整課程的實踐現況與理論之間的落差。為弭平理論與實踐的鴻溝,應用行動研究的方法,發展藝術統整課程,作為實務工作者將來進行藝術統整課程之參考。 綜合本研究結果,提出下列結論: 一、藝術統整課程的實踐有其基本理論 (一)當代藝術(教育)界的轉變,使課程傾向統整的藝術教育(學)方式。 (二)視覺藝術學科本身具有科際整合的特性,可成為統整很好的黏著劑,擴展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三)藝術統整課程應以藝術為核心,考量各種因素,進行深度意義的主題統整設計,引領學生瞭解藝術與生活、文化的關係,建構本身的知識,進而能轉化應用。 (四)藝術統整課程使視覺藝術不只是技能的學習,而能透過主(議)題探索意義、表達看法,使藝術的學習更深入。 (五)在藝術統整課程實踐的過程要考量學生、教師、學科、環境等影響因素才能有利於藝術統整課程的進行。 二、藝術統整課程的實踐要顧及學科內涵 (一)進行藝術統整課程時,目標及內容上要掌握藝術、文化、生活的關聯及人文涵養的融入,選擇適當藝術品作為探討對象。 (二)藝術統整課程的教學方法,要兼顧鑑賞與創作的歷程教學,及一般的教學法,才能達到深度的學習。 (三)藝術統整課程要採真實多元的評量方式及訂出評量指標,才能瞭解學生的成長歷程及指引其努力的方向。 三、國內外藝術統整課程論文與實例研究的啟示 (一)(藝術)統整課程實施成功的重要因素,值得作為藝術實踐時的考量。 (二)以主題或議題為中心概念的方式,是普遍採用的教學策略;統整的科目以語文和社會學科居多。 (三)藝術統整課程在決定重要意念或主(議)題後,可發展關鍵概念與討論重點,給予主題方向和引導。 (四)藝術教師要練習團隊合作。 四、當前藝術教師教學實踐的問題與困境 (一)國內藝術統整課程現況的最大問題是,藝術教師對統整課程的認知及藝術學科專業知能不足。 (二)國內教師實施藝術統整課程在校內外遭遇的困境有待解決,藝術統整課程才能順利進行。 五、教師可透過藝術統整課程行動研究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一)在前置作業上透過各種方法先解決面臨的困境。 (二)瞭解當前藝術教師教學實踐的問題,作為課程行動研究的起點。 (三)以核心理念架構藝術統整課程。 (四)透過課程行動研究的歷程,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活動。 (五)實施結果發現,學生學會以不同藝術方式,來表達對議題的理解與看法;學得多元能力及幫助其他學科的學習。教師帶來專業成長。但學校的文化、體制、學生的學習態度與配合度會影響學習成效。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及進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提出「重新擬定藝術與人文領域分科的課程綱要,及訂出評量標準供教師檢核自己的教學」「增加藝術教學時數、提供良好教科書、教學案例及改變藝術教師研習方式,才能有利於後續藝術統整課程的推動」「制定相關的配套措施,將可增加藝術統整課程實施成功的機會」三項建議,以期能增進課程統整的成效。 二、對學校行政提出「學校盡量做到不將「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配課,以免損及學生學習權益」、「學校行政單位要做好藝術統整課程的各項支援工作」、「學校可透過策略聯盟的方式,支援學校的藝術教師與其它學校的藝術教師建立親密的夥伴關係」三項建議,以利於課程統整的實施。 三、對教師提出「教師要理解藝術統整課程的真正意義並實施之,才可提高藝術教育的價值與地位」、「教師要加強教育、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知能與具備行動研究、教學反思的能力」、「藝術教師要積極努力,才能爭取到較多的教學時數」、「藝術教師要慢慢培養合作的觀念,單打獨鬥的方式已不適合現今的需求」四項建議,供教師參考。 四、對於未來想要進行後續研究的人,提出「擴大研究對象」「擴大研究層面」之建議。